引入微课教学,激活品社课

2018-07-21 12:14叶清
新教育时代·教师版 2018年19期
关键词:巧用激活微视频

叶清

摘 要:新课程背景下的思想品德教学倡导开放互动的教学方式与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使学生在充满教学民主的过程中,提高主动学习和发展的能力。微课的出现,确实为教学注入了一股新鲜的活力,可以激活思品课。微课适应教育发展的新趋势,能够创设教学情境、打破教学时空的限制、引领自主合作探究,使思想品德课堂充满生机和活力。

关键词:微课 巧用 微视频 激活

小学品德与社会课是对学生进行系统的思想品德教育和社会常识教育的必修课,其教学内容涉及到政治、经济、社会生活、道德等方面。我们面对的小学生活泼好动,注意力不持久,而学生的注意力影响着听课质量。微课视频动静结合,图文并茂,字体、字号、颜色搭配,错落有致,形象生动,可以对人的视觉、听觉甚至心理触觉产生全方位的刺激。特别是动画的微课更是学生的所爱,能有效地调动学生的感官,多角度地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让学生全身心参与课堂,焕发活力。故此,《品德与社会课程标准》要求我们:“让学生用多种感官去观察、体验、感悟社会,获得对世界的真实感受。”而在课堂教学中要做到这一点,最好的手段就是运用微视频去创设愉悦的教学情境,从而优化教学过程,激活课堂。

一、巧用微视频,点燃兴趣之火

“知之者不如好知者,好知者不如乐知者”,兴趣是最好的老师。那么如何才能提高学生学习品社课的兴趣呢?传统的教学模式仅靠老师的“一本书”“一只粉笔”“一张嘴”,这样空洞的教学是很难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也与时代的发展和新课程标准格格不入。当前微视频的普及,为品社课提供了良好的契机。例如,在教学北师大版一年级下册《新学期,你好》第二个主题《春节知多少》的时候,课前让学生观看微课《传统节日——春节》,那生动的画面通过微课展示出来,一下子就紧紧抓住了学生的心,点燃了他们的兴趣之火,产生强烈的学习愿望。学生不仅在音画皆美的微课视频中了解春节,为后面探究春节里不休息的人做铺垫。整节课由于别出心裁的情景创设,学生兴趣盎然,在满怀期待中进入了每一个环节的学习。又如在学习《春节见闻交流会》一课,我从网上找了大量关于我国以及外国的民族节日的图片和文字介绍,把它们制成微视频,播放给学生观看,并要求学生通过学习,说说各个民族的节日有什么不同?进而使学生更加了解我国的节日,并且要彼此尊重各民族的习俗,从而更好地深化了教学目标,提高了道德认识,课堂教学也得到了更好的优化。

二、巧用微视频,唤起求知欲望

《品德与社会》教材中多选用一个或多个主题故事,以此提高学生的道德认识水平和培养学生良好的行为习惯为目的的。但是资料式的故事,学生犹如雾里看花,缺少情感活动,泯灭了孩子的求知欲望,微课课件恰巧能弥补此不足之处。如:教学《春节知多少》这一主题前,让学生搜集有关资料,同时教师根据学生的接受水平设计多个问题加以整理并制成闯关晋级竞赛的微课课件,唤起学生沉睡已久的求知欲望。闯关环节,不但让孩子们在课堂上找到我的课堂我做主的感觉,还唤起他们强烈的求知欲望,就像苏霍姆林斯基说的:“在人的内心深处都有一种根深蒂固的需要,就是希望感到自己是个发现者。”基于这样的心理,学生积极参与的自主意识更加强烈,每人都渴望取得“登上科学高峰”的奖励红旗。巧用微视频不仅能使学生真正成为课堂上的主人,还体验到成功的喜悦。

三、巧用微视频,唤醒探究意识

传统的教学模式由来已久,有些知识比较抽象,教师在讲解中往往感到力不从心,学生更是没有学习欲望。这就要求教师要善于从儿童的生活中敏感地捕捉有教育价值的课题,利用微课来呈现,将原本枯燥的内容变成直观的动画,使学生兴趣倍增,由无意注意转化为有意注意,激发学生去思索,去探究。例如,北师大版一年级下册《春节见闻交流会》这个主题,这个主题是孩子们非常感兴趣而又非常熟悉的一个传统节日,在学习中,老师抛出一些疑问:十二生肖有哪些?今年是什么年?去年呢?明年呢?为什么过年要吃饺子?春节为什么要贴春联?为什么过年大人会给我们压岁钱?外国人也过年吗?他们是怎么样过年的?这些问题为学生搭建了自主探究的平台。在学生以小组形式交流汇报后,我及时播放《春节的由来与传说》的动画视频,学生看后七嘴八舌地开始讨论起来,根据这个实例,你能说一个小小的视频的作用不大吗?微视频集文字、图形、动画、音像等多种方式来显示教学信息,多重刺激学生多种感官,使学生心中唤起强烈的真实感受,从而为学生创造了有利于自主学习的环境。这堂微课的教学,有效增强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和自主探究的能力,也提升了学生对主题的深度理解和感悟,取得了非常好的教学效果。

四、巧用微视频,再现生活场景

《小学品德与生活课程标准》指出:“儿童是在真实的生活世界中感受、体验、领悟并得到各方面的发展的。重视课程与儿童生活世界的联系,让课程变得对儿童有意义,这将有利于他们构建真正属于自己的知识和能力,形成内化的道德品质。”传统教学只能展现狭窄的生活情景,难以促使学生展开联想和想象。学生离不开生活,但是教材中的图片是儿童生活场景的定格,是静态的,学生的品德教育没有办法在具体的情境中进行,再加上条件限制,安全问题,《品社》课很多课题都没有办法走入社会进行调查实践。只能凭教师单纯的说教讲解,这让内涵丰富的品社课变得枯燥无味,学生兴趣索然。然而微课的介入,给原本枯燥乏味的課堂注入了一汪活水,构筑了一个广阔的生活情景,开阔学生的视野,使狭窄的生活片段转化为广阔连续的生活场景,使抽象的事物变成直观、生动、活泼的视觉信息,并配上文字与声音,图、文、声、画并茂,全方位调动学生的视觉、听觉、触觉,使学生的认知渠道多元化,使课堂教学生动、形象、直观、感染力强。例如,教学北师大版一年级下册《清明节里祭先烈》这个主题时,如果还采用传统的口头描述,学生既觉得枯燥乏味,又难以想象。教学时,如果利用微课将清明节的由来和先烈们有哪些做成一个系列的动画视频,学生在直观形象的动画中了解,这样会让学生更贴近生活,不会觉得离自己的现实生活很远,教学效果会比口述好很多。

结语

总之,微课的出现,确实为教学注入了一股新鲜的活力。在思品学科中恰当、适时地运用微视频,创设教学情境,寓教于乐,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主动地、创造性地参与学习。在今后的品社课,乃至其他学科的教学中,我们都可以让“微”风吹进课堂,为有效率的课堂助力。

猜你喜欢
巧用激活微视频
巧用学具教数学,提高教学效率
结合习得理论提升词汇教学有效性的研究
《算法设计与分析》课程翻转课堂教学模式探究 
专题实践活动中的微视频教学
创设情境,激活政治课堂
略谈中小学信息技术教学中微视频的应用
浅谈在中学历史课程教学中慕课的应用
培养想象力,让语文课堂“活”起来
图片史料在高中历史教学中的有效运用研究
“望闻问切”在数学解题中的巧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