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润弟
德育是教育者心灵撞击的过程,是一种情感的双向交流过程。沟通式教学是在民主平等的教学情境中,师生双方就某个问题进行沟通互动,使双方的认识世界达到真正的融合,同时也是教师与学生之间、学生与学生之间、学生与文本之间的思想交流和心灵沟通,是主导与主体的共同参与。
“沟通”不光是语言交流,它要求师生双方各自向对方敞开心扉和彼此间的接纳。在“沟通”的过程中,要从激发学生探索欲望入手,指导学生利用已经占有的学习材料,通过多种形式的活动,再现生活情境,逐步形成道德观念,再经过实践活动,培养良好的道德行为和习惯。
1. 培养沟通意识
要真正实现沟通,教师必须转变教学方式,变知识的传授者为教学活动的组织者、参与者和研究者。通过说理让学生明白沟通的重要性,用举例法让学生享受沟通的愉悦,教学活动中学生才不会被动接受,才会把自己的生活当作德育课程的重要部分,通过不同形式的沟通,收到互动的教学效果。例如在教学《暑假中的一天》时,我在课前制作了两个心情箱(高兴箱和烦恼箱)。课上让每个同学在纸条上写出或画出自己觉得暑假中最开心的事情、最有意义的事情,有没有遇到什么烦恼的事情;再投到相应的心情箱里,然后请学生去抽心情箱中的纸条,并请写纸条的孩子用自己喜欢的方式讲述自己的故事,在表达的过程中,得以重温丰富多彩的暑假生活,同时懂得快乐的心情靠自己调节。第二课时让学生汇报展示自己的收获,同学间分享快乐。这样,在教学活动中学生才不会被动接受。通过不同形式的沟通,收到互动互进的教学效果。
2. 创设沟通情境
品德的培养应在沟通过程中完成。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应为儿童的学习提供支架,为他们的活动创设良好的环境和条件,引导儿童投入活动,支持他们的各种尝试。
(1)情境模拟。生动、直观的情境,能让学生有一种身临其境的感觉,仿佛自己就是情境中的人物。学生一旦与教材融为一体,容易产生沟通的强烈欲望与冲动,并能利用学习材料自由充分地进行沟通。例如在教学《中秋节》时,教师可以事先在黑板上画上五彩缤纷的烟花、火红的大灯笼;让学生读有趣的童谣《爷爷为我打月饼》,唱军中歌谣《十五的月亮》,朗诵描写中秋月亮的诗歌《古朗月行》,观看神话故事《嫦娥奔月》等。孩子们被浓浓的欢乐、祥和的气氛包围着,感受着中秋节团聚的乐趣和亲情的珍贵。
(2)现象分析。良好的学习情绪和兴趣,能使学生产生“我要学”的内在需要,是教学的关键。孩子们现实生活中感兴趣的话题能促使学生自主地观察、体验和感受。例如《学打电话》一课,教师先给学生观看他们自己在上家中、在学校打电话的视频,孩子们兴趣盎然。看看别人怎么打电话,再看看自己又是怎样打电话的,生动的对比使孩子们的触动非常大。学生根据已有知识,与他人、与教材相互交融,相互碰撞,这就改变了“满堂灌”的德育课堂教学形式。学生在沟通中明辨是非,提高能力,使德育课堂充满了人文关怀,焕发出生命活力。
3. 优化评价沟通主体
新课程倡导的教育评价是促进个体和谐发展的评价,其核心是过程性评价,即重视学生在活动过程中的态度、行为表现,重视学生在活动中付出努力的程度和一贯的表现。其实,我们在实施对话式教学中,也应该创立多样的课堂评价机制,关注学生丰富多彩的活动体验和个性化的创意与表现。在实施过程中,教师要注意学生的心理动向,深入理解学生的内心世界,发挥好引导者的功能。特别当学生的回答与教师的意图背道而驰时,教师不要吝啬自己的语言,多用一些鼓励的话,如“你能勇敢地站起来回答这个问题,真了不起!”“你的回答让老师也大开眼界!”学生的自信被喚起后,便会积极地参与对话中。当然,在实施中也要认识到,教师评价学生应讲究语言艺术,应抓住学生的不同特点,力求给学生一个准确、恰当的评语,做到既不伤其自尊,又能指出不足,使他们能扬长避短,张扬个性,快乐健康地成长。
总之,沟通式教学在课堂教学中,既有学生与文本沟通,学生与教师沟通,同学与同学沟通,还有学生与环境沟通,学生与自我沟通。学生通过沟通,精神得到陶冶,心灵得到净化。通过沟通,形成了民主、平等、和谐的师生关系;通过沟通,培养了生生倾听的意识,学会了彼此沟通的技巧。
责任编辑钱昭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