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新方
摘 要:小学生最怕的是写作文,语文老师最难教的也是作文。学生进入三年级开始习作训练,由于没有真实的生活体验,知识积累还没有达到一定的水平,再加上教师习作指导不到位,学生往往会出现“不会写”或“没啥写”的现象。在教师的压力下,交上来的文章要么生编硬造、空洞无物,要么是语无伦次、词不达意。在多年的教学实践中发现,仿写训练是学生写好起步作文的有效途径。
关键词:仿写;小学作文;起步训练
仿写是对别人作文表现形式、风格的一种“临摹”,是把自己选中的文章当作“样子”,参照其体裁、结构、表达方式等,写自己心目中的人或事,是在仿照的基础上进行的一种创新和提升,而不是不假思索地全盘照搬或部分挪用。
仿写有多种形式,也有高低难易之分。就目前的语文教科书来看,它是以主题单元来编排的,总体上说,一年级是以句子训练为主,二年级是以段落训练为主,三年级则进入篇章训练阶段。纵观中低年级教材,从基本知识到习作训练都是围绕单元主题课文进行的。教材这样安排实际上是为学生习作训练提供“样板”,让学生去模仿。可以说,让学生读什么样的课文,就是让学生模仿这些课文的语言、段落、文体结构等进行习作训练。
小学三年级学生刚开始进行作文训练,“仿写”也是一种训练写作的必经之路,但如何引导“仿写”,是我们每一位语文教师值得研究和慎重考虑的问题。三年级作文是起步阶段。正如一个孩子学走路,必须在大人的搀扶下或借助物体学起步。在指导学生“起步”时,一开始,理所应当地引导仿写。怎样仿写?可以先从句、段、篇开始,然后进一步从篇章结构过渡到遣词造句、技巧等方面。教师要引导学生循序渐进地、由浅入深地仿写。在学生学好课文的基础上,可以要求其多读一些课外书,然后把优美语句、精彩片段归纳积累起来,以便作文时参考仿照。
其实,语文教科书上的每一篇课文都是习作的模板。选入课本的文章都是编者精心考证过的,是用词最准确、语言最精练、语法最规范的精品,是建立在小学生认知能力之上,最适合小学生阅读的课文。每一个单元里的文章都有编者明显的编排意图,或记事,或抒情,或说明,都是按照学生不同年龄段的认知规律进行编排的,与学生的生活体验和认知能力接近,无论是语言情感还是表达方式,都适合小学生习作模仿。
课本上的文章最好都让学生背会。小学生正处于记忆能力最佳的阶段,背诵并记住这些经典课文,可以让其受益终生,特别是对其将来的写作有很大帮助。一个人语文素养的高低最终要通过书面语言体现出来,文章写得好坏,取决于他对精品素材积累的多少。我们在教学中要为学生未来的生活和工作着想。
著名语言学家张志公先生曾说:“模仿是学习的必经之路。”从古至今,文学作品就有相互学习借鉴之说。古人是这样,今人是这样,小学生更应该如此。在他们还没有完全具备作文能力的时候,为什么不可以“借帆出海”呢?借便是仿,仿是一种学习,是一种体验,更是一种超越。仿名家的思想,仿名家的语言……仿得多了,势必受到大家的熏陶,获得大家的灵气,久而久之,便会有大家的风范和大家的智慧。
三年级语文课本上有几篇文章,风格独特,个性鲜明,易于模仿。《我爱故乡的杨梅》采用的是先总后分的写法,作者以“我爱故乡的杨梅”为总起,分别从杨梅树的枝、叶,杨梅果的形、色、味等方面进行具体描述,结构完整,层次清晰,语言优美。《翠鸟》一课不仅有先概括后具体的描写方法,而且还是静态描写和动态描写的最好参照……
仿写题材广泛,不能拘泥于课本或部分文章,要让学生多读,多积累,广泛汲取名家的精华,不断培养自己的创新思维。“必须如蜜蜂一样,采过许多花,这样才能酿出蜜来,倘若叮在一处,所得就非常有限,枯燥了。”没有一定的语文素养,即便是再好的文章,充其量也是照葫芦画瓢,只不过画得更逼真一点罢了。要在学习借鉴的过程中,掌握别人的写作技巧,取众家之长,为自己所用,逐步形成具有个人特色和风格的习作方法。
进行作文仿寫训练,贵在长期坚持和有效引导。平时教学中,每学完一个单元或一篇课文后,要给学生安排一次作文训练,依照本单元的中心课文,设计类似题目,然后指导学生按照范文的结构框架拟定出写作提纲,最后按照提纲写出自己的所想所思——这其实就是一个照“葫芦”画“瓢”的过程。这样写出的作文一般都比较成功,一是能解决学生“不会写”“没啥写”的问题,二是能杜绝学生作文生编硬造、空洞无物的现象。
“他山之石,可以攻玉。”小学生作文起步从仿写开始,举一反三,仿中求创,是提升习作水平的有效方式,更是拓宽知识面、提升语文素养的有效途径。当今社会,一个人作文水平的高低直接影响着其工作和生活的质量。让学生练就一手好文笔,为其一生幸福奠基,是每一个语文教师义不容辞的责任。小学语文教学的主要任务是培养学生正确理解和运用祖国语言文字的能力,即要求学生能读会写。读是接受,写是表达。小学生有模仿的天性,以课文为范例,帮助学生打开思路,是逐步提高学生作文能力的有效途径。
注:本文系2017年河南省基础教育教学研究项目《仿写——小学作文起步训练的有效途径》(jcjyc17021241)研究成果。
编辑 高 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