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勤丽
以“互联网+”为创新要素,把优秀教师的实践经验和教研服务转化为覆盖面广、不受时空限制的网络研修课程,通过线上(online)+现场(onsite)的混合式研修模式,为教师提供高质量的学习服务,是助力教师专业发展的有效方式。特别是农村地区,由于优质资源匮乏,缺少优秀教师示范、引领,以“互联网+”构建混合式研修模式,对于农村教师的专业发展具有更为重要的意义。
这些年,我们研发了“吴正宪儿童数学教育”教师网络研修课程,组织实施了北京市小学数学教师网络研修项目,规划设计并组织实施了“北京市幼儿园新入职教师网络研修”项目等。通过这些项目的创新实践,我们形成了完善的混合式教师研修课程规划、平台开发和支持、教学组织实施、互动机制、学习服务等规范标准和流程。借助“互联网+”,实现了优质资源广覆盖,探索了“互联网+”支持的混合式教师研修新模式,具有极强的迁移、推广和应用价值。我们也发现,在混合式教师研修项目中,系统化的线上课程模块的设计与研发、线上学习的指导和问题回应、线上和现场相结合的导学制度、网络研修社区的构建和互动机制的创设、现场教学与线上学习的一体化规划、网络研修小组及其协作学习机制、实践性的作业和基于能力发展的表现性评价等,是影响学习者研修成效的重要因素。特别是以下三个方面,直接影响学习者的学习成效和体验。
基于能力发展的课程研发
在教师研修课程中,我们始终坚持“看得见、学得会、用得上”的课程理念。教师们要看得见,要知道一个好的课程、一个好的教学形态是什么样的;还要能学得会,能上手做,要能在自己的教学实践上应用,并且产生实效。
基于教育活动的实践性和情境性特征,我们在课程研发中,特别重视教师真实、常态的工作场景,设计、开发以实践为导向的基于教师真实、常态工作场景的视频案例课程,关注教师既有知识经验,突出基于真实工作场景的案例研修和问题解决。比如,在幼儿园教师网络研修项目中,我们把新入职教师和优秀教师的半日活动拍摄制作成場景化的视频情境微课程,让教师们通过观摩自己的同伴、富有经验的优秀教师在真实的半日活动案例中呈现的教育情境,通过与研修小组学习同伴的深度研讨和对案例的反思性评价,发现其中所运用的教育策略、教育方法,并与自身的教育实践建立连接,形成比较和反思,从而引发改进性实践,继而在实践中形成迁移和能力转化。
基于教师需求针对性配置课程资源和导学
在研修之前,我们通过在线调研问卷了解教师们最需要学习的内容,通过随机访谈了解最困扰他们的问题。我们建立了微信群,以网络研修小组为单位,了解他们在教学上的难点或困扰他们的具体问题。这样就关注到每一个学习者的具体学习需求。对不同学员不同需求进行梳理和分类,再根据需求匹配相应的课程资源和导学教师。
我们为每一个网络研修小组(6人左右)配备了1名项目导学教师和1名本地(本校)导学教师,形成双导师制。项目导学教师主要负责在线导学和专题答疑,回应学员的普遍性问题,并对作业和学习成效进行评价。本地(本校)导学教师可以把线上学习延伸到线下,在日常教学中给予教师近距离的、直接的指导,更便捷、更快速地回应个性化的问题,也可提供最直接的教学示范和经验分享。
在研修过程中,学习者的学习需求不断被挖掘。开始时的需求往往是笼统的、抽象的,随着研修的持续深入,特别是进入到具体的课程模块学习,学习者的需求和问题就会变得特别具体,这样问题的针对性就会很强。针对学习者的问题,我们会寻找并安排在相应领域里有丰富实践经验和专业积累的导学教师解答。导学教师本身就是幼儿园的优秀教师,可以深度剖析问题背后的原因,从问题的本质出发,找出解决问题的办法和策略,还可以分享自己成功的案例,使问题情景化、可借鉴、可操作。我们通过在线答疑、微信语音、视频直播等多种手段来回应教师们的问题。学习资源和导学具有很强的策略和方法论的意义,在北京市幼儿园教师网络研修项目中,我们根据学习者反馈的问题与需求,共组织了涵盖72个问题的20多次专题答疑和语音分享,聚焦教师工作中遇到的实际问题,既有理论指导,更有实践中的教育智慧和教学策略。
任务驱动的研修机制
在网络研修中,导学教师和学员之间的互动不会自然发生,需要项目设计者以任务驱动的方式构建互动的机制。借助课程模块、作业、专题研讨和不断生成的教学问题,创设交流的语境和多方参与的专业分享机制。新老教师共同参与实践性知识和意义的建构,并在多元互动中对知识进行重新理解和建构,激发持续的实践改进和创新探索,形成了全员参与、互为资源、能者为师的任务驱动的研修机制和动态课程生成机制。项目通过迭代更新的方式和动态课程生成机制,不断充实完善研修活动、课程资源和研修实践制度。在这个过程中,研修的流程、互动的机制、任务的驱动,是由项目组来设计和组织完成的。项目导师、学员、本地的导学教师、组长,就在网上完成相应的任务,所以它是有标准、有过程、有持续的教学安排,也能看到成效的研修机制。在每个专题研修之后,项目组会对研修成果进行资源加工,既有语音的又有文本的,这就是一个深层次研修的过程。因为有共同的学习经历,有聚焦的共同话题,有充分的准备,有全员的参与,有高密度的分享,有导学教师的支持和陪伴,有长时间的持续,有研修成果的转化,项目中所有的参与者,包括学员、专家、导师、教学管理和技术支持人员都沉浸其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