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军庆 方丹
随着国家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步伐的加快,中小学知识产权教育逐渐成为培养学生创新精神与实践能力的又一支点。那么,中小学知识产权教育的目标定位是什么,用什么样的主体内容来支撑,以及采用何种有效的教育方式方法来落实等,都成为中小学知识产权教育实践面临的现实问题。
北京市海淀区历经5年多的持续探索和深入研究,逐步构建了中小学知识产权教育的基本体系,其过程可以概括为三个阶段:理论研究、资源建设和教育实践。
开展理论研究,构建知识产权教育目标和内容体系
2011年,海淀区教育科学研究院以课题为依托,开展了中小学知识产权教育的相关研究,对中小学知识产权教育的目标、内容、评价等问题进行了系统深入的研究。通过分析我国近10年来的知识产权类和教育类政策文件,比较研究发达国家中小学知识产权教育,结合时代发展对创新型人才能力结构的要求,立足全球知识经济和我国创新型国家建设目标,最终确定了中小学知识产权教育的教育定位、基本目标和学段目标。
确定教育定位——为学生提供跨学科学习内容;聚焦学生关键能力培养;培养学生知识产权意识;营造“尊重知识、崇尚创新、诚实守信”的知识产权文化环境;利用得天独厚的知识产权教育资源提升学生的创新实践能力。
明确基本目标——普及知识产权知识,从小培养学生的知识产权意识和社会责任,激发学生的发明创造潜能,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知识产权教育作为一门综合学科,涵盖了科技、经济、历史、法律等众多内容,这种跨领域、跨学科的特性,可以培养学生的综合能力和创新意识。
制定学段目标——小学阶段重在启蒙教育,初、高中阶段以普及教育为主。小学生的认知特点以感性材料为主,这一阶段以启蒙小学生的知识产权保护意识为主要目标。可针对五六年级学生,以丰富多彩的发明创造故事和鲜活的知识产权案例为素材,渗透知识产权基础知识,启蒙知識产权保护意识。初高中学生的思维能力、理解能力、概括能力与判断能力逐步得到发展,这一阶段知识产权教育的主要目标是帮助学生了解知识产权保护的一般知识,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教师可引导学生理解保护知识产权对促进我国国民经济发展和增强我国国际竞争力的现实意义,使学生掌握如何利用知识产权保护个人利益,维护公共利益和国家利益,培养学生的爱国情感和社会责任感,同时鼓励创新实践。
结合教育目标,海淀区教育科学研究院联合中国知识产权培训中心专家、一线教师等力量编写完成《中学生知识产权教育》地方教材,通过了北京市地方教材审定初审,初步构建了针对中学生的知识产权教育内容体系。
知识产权教育内容的选择根据初中学生已有知识经验和认知水平,由学生耳熟能详的创新展开,引出创新成果的保护制度,再进一步深入到专利、商标、著作权的学习中。以知识产权保护核心内容为主线设计主题单元,以专题性知识(如专利、商标、著作权)的学习和应用为主线设计各节内容。同时,注重实施综合素质教育,以知识链接、拓展阅读、实践活动为辅,遵循学生能力素养发展阶梯,即由基础知识习得到基本思维养成再到基本观念的内化和外显。
推动教育试点,提炼知识产权教育的策略经验
有了明确目标和教材载体之后,2015年9月,海淀区选择第一批42所中学实验校开展系统的知识产权教育实验。
在具体实践中,海淀区一方面通过教育行政部门下发《海淀区新增三套地方教材使用指导意见》,明确要求将知识产权教育纳入学校课程设置,并要求学校组织多学科教师进行合作教学,指导学生开展专题研究,进行跨学科学习和综合实践学习。另一方面,成立由海淀教科院牵头的教研团队,编写《中学生知识产权教育》教师指导手册,并定期组织教师开展教研培训、交流知识产权教育经验。鼓励学校通过学科渗透、综合实践活动以及多种主题教育活动创造性开展知识产权教育。如鼓励教师探索落实10%综合实践活动的途径与方法,将知识产权教育纳入开放性科学实践活动,与科技活动、创新实践、主题研究有机结合,通过参观、考察、访问、调研等活动加以实施。
在实践中,实验学校涌现出了大量优秀教育案例,探索出了知识产权教育的有效策略。例如,北航实验学校的主题活动策略,民族小学的专题教育策略,人大附中、海淀实验中学的学科渗透策略,八一学校、清华附中的学校特色统整策略,海淀外国语实验学校的镶嵌式和专项式结合策略等,丰富了中小学知识产权教育实践。这一过程中,学生的创意也不断涌现,如清华附中初三学生团队自主研发出了“形独”教育游戏APP,向国家专利局提交了专利申请。八一学校、海淀实验中学学生的商标设计图文并茂,蕴含了丰富的文化内涵,体现了学生的综合素养。
多方互动,建立中小学知识产权教育的运行支持体系
在实践中,海淀区逐步构建起了中小学知识产权教育的四大支持体系——标准体系、实践体系、应用体系和保障体系,为激发中小学知识产权教育的活力奠定了基础。
标准体系。标准体系用以指导教育教学行为,使之服务既定目标。海淀区建立了“理念—目标—内容—评价”为一体的知识产权教育标准体系,明确了知识产权教育服务社会发展、服务学生核心素养提升的基本理念,确立了宏观目标、具体目标和学段目标,确立了以知识学习、能力发展和观念生成为主的内容选择,形成了针对理念和目标的评价方式,使中小学知识产权教育实践第一次有了比较完整的教育目标、阶梯内容和评价标准。
实践体系。知识产权教育的理念和目标需要教育实践来具体落实,为此,培养师资队伍,开展教育教学方式研讨,提供教育资源都是知识产权教育实践中的重要内容。海淀区在实践中逐步建立起了“培训—教研—资源”为一体的实践体系。如针对师资培养的空白,海淀区教科院与中国知识产权培训中心紧密合作,为海淀区引进了大量知识产权领域的理论研究者和实践应用者,为教师打开了视野。在日常教育实践中,海淀区教科院组织中小学知识产权教育试点学校开展分组、分专题的教研活动,每学期都会围绕专利、商标、著作权开展专题教研活动,交流、分享实践经验。同时,为解决教育资源不足的问题,项目组集集体智慧,建立知识产权教育资源库,内容包括教学设计、活动方案、典型案例、师生作品等,形式有文本、音频、视频等,通过公共邮箱、教师研修网、微信平台与教师共享共建。
应用体系。中小学知识产权教育的目标不同于学科教育,其教育阵地更多地需要联系现实生活世界,而不能局限于课堂和学校。为此,在实践中,创新教育应用形式是落实中小学知识产权教育目标的重要内容。为此,海淀区建立了包括“学科实践—社会参与—发明创意”为一体的知识产权教育应用体系。海淀区鼓励教师将知识产权教育与学科实践活动、综合实践活动相结合,将知识产权教育作为拓展学科内容的新领域,引导学生研究、探索知识产权与社会、经济发展的关系。同时,鼓励学生利用课余时间、节假日开展高新企业走访、社会调查、社区知识产权教育宣讲等活动,在社会参与中学习知识、发展能力。此外,为学生搭建各种平台,将自己的创新和创意转化为成果,在实践中深化认识、提升能力。
保障体系。中小学知识产权教育作为一种新的教育领域,需要建立基本的保障体系,为教育实践提供基础性保障。海淀区初步构建了“课程教材—实施方案—试点推进—经费支持”的知识产权教育保障体系。课程教材是中小学知识产权教育的基本载体,海淀区除了为师生配备自编的北京市地方教材《中学生知识产权教育》以外,还为教师配备了《发明与专利》《商品与商标》《作品与著作权》《知识产权教育读本》(初级、中级、高级)和《青少年发明创造与知识产权》等多种读本,丰富教师的教育实践。同时,出台了《海淀区中小学知识产权教育工作方案》《地方课程实施意见》,从制度上保障了知识产权教育在学校的合法地位,为知识产权教育的教师培训、课时分配、活动实施提供了制度保障。另外,海淀区采用试点推进的方式开展中小学知识产权教育,让一批有志于从事知识产权教育的学校和教师先行先试,提供经验,保证全区教育实践的科学性和有效性。最后,海淀区教育行政部门为中小学知识产权教育项目提供了年度专项经费,用于购买教材、开展培训、召开会议、鼓励先进等,为全区的知识产权教育提供有力保障。
海淀区的知识产权教育实践刚刚开始,其教育目标、内容、实施方式和区域运行机制都有待在实践中不断探索和完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