让优秀传统文化融入百年府学

2018-07-13 14:18王慧旻傅晓静刘慧琴
北京教育·普教版 2018年6期
关键词:学府国学育人

王慧旻 傅晓静 刘慧琴

作为北京市历史最为悠久的学校,北京市东城区府学胡同小学有近650年办学历史。传统文化教育是府学的特色,也是这所有着深厚文化底蕴的学校最应该做的事情。从校园文化建设、师资培训、课程建设、学生活动等方面多维推进,自主研發的府学国学校本教材《弟子规》《笠翁对韵》《论语》,为低中高三个学段的学生提供了丰富的学习内容,为学生终身发展注入文化基因。

传统文化与学校教育

我们的传统文化教育不仅是让学生学习传统文化知识,更要把传统文化实践融入我们的生活环境、基本行为规范。我们强调将学校、课堂、家庭、社会作为整体来建设,以保证传统文化教育能真正地进入学生的心灵与生活之中。

基于学校历史整体构建。府学作为一所传统与现代融合共生、拥有六百年历史的学校,将传统文化教育纳入了学校发展的总体规划,其教育目标是既要传承历史文化,又要符合当今国家提出的“立德树人”“加强传统文化培育”“培养中国学生发展核心素养”等新要求,将学生培养成有民族文化根基的现代人。学校从校园文化建设、师资培训、课程建设、学生活动等方面多维推进,建设“古韵书香”的校园环境,打造“尚学、儒雅”的教师团队,构建“博学于文、约之以礼、游之有艺”的课程体系,为学生终身发展注入“崇礼、博学”的文化基因。

传统文化教育课程支撑。育人目标的达成需要课程体系来承载。针对传统文化校本课程架构不成系统、课程缺少横向的有机整合、纵向的循序渐进这一现状,学校将传统文化校本课程进行整体构建,在原有“知育(经典诵读类课程)+行育(实践体验类课程)”的基础上,植入“境育”理念,建构了六大类“学府式”课程结构。

传统文化与国学教育

孔子周游列国是现代游学的始源,因此,学校将“学府式府学”传统文化课程体系定名为“学·游”,意为“学”有内容,在浸润中继承传统;“游”有景观,在体验中传承文化。充满浓郁传统文化气息的校园是学校进行传统文化教育的外在基础,学生于“学之旅”“游之乐”中学习、体验、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

国学教育向文化学习转变。当我们努力建构学校的国学课程体系的时候,又出现了另外一个问题,那就是我们越来越把传统文化教育成效的诉求寄希望于国学课程,甚至是国学知识上。其实,国学经典倒背如流,不等于真正懂得了文化内涵,知道了道理也并不意味着会用它指导行动。我们的国学校本课程《弟子规》《笠翁对韵》《论语》,既有利于学生的传统文化“学习”,又有别于一般课程的有利于教师的国学“教育”。

在情境活动中体验传统文化。我们要将传统文化校本课程的实施过程,建设成一个用文化的方式造就的、有灵魂的教育过程。“育人情境化”“活动课程化”“课程生活化”是我们的实践路径。在府学校园,“传统文化”是教育的基调,学生浸润在整体育人的氛围中,整个校园移步易景,景景相连,处处皆能产生育人效果。学生在日常学习生活中接受优秀传统文化的熏陶和感染,在良好的校园人文、自然环境中陶冶情操、修身增智。

以府学国学系列校本教材为例。府学版《笠翁对韵》教材的特点是设立了“府学名联”模块,将府学校园二十几副对联悉数纳入,帮助学生学习楹联文化和府学文化。《论语》则设立“府学长廊”模块,从课文主题出发,将府学文庙、石学府、魁星阁、文丞相祠等古建或文物融入教材之中,引导学生将府学文化与儒家文化结合起来学习。府学版教材不仅是对国学经典的择优呈现,也是对府学文化的集中展示,带有鲜明的府学特色。学生们可以在“石学府”观碑文、临拓片,在大成门观石鼓、习文字,传承书法艺术;可以在孔子像前行入学礼、毕业礼,在文丞相祠祭祀先贤,传承传统礼文化;更有到访孔子故里,在孔庙找寻与府学文庙的联系与不同……

传统文化与学生生活

课程与活动构成学生在校生活的主体,拉近学生与传统文化的距离也应该从课程与活动方面推进。

为学生建构传统文化生活。2013年,我们确定“学府式府学”的内涵为:书院式“礼乐”教化“修德”“习艺”养心,学院式“文理”皆备“人文”“科学”培智,于博及古今、兼课中西之“学府”,育“德性中和”“学养纯粹”之学子,文化荟萃之所,英才辈出之地,谓之“府学”。

据此确定“学府式府学”传统文化“学·游”课程育人目标为:于“明伦”学之,礼乐教化,涵养正气、修身增智、浸润养正;于“文庙”游之,修德习艺,认同民族、传承文化、涵育心灵。浸润中继承传统方能德性中和,体验中传承文化以至学养纯粹,“魁星”点斗,学之“大成”(文庙、明伦堂、魁星阁、大成殿是府胡同小学学标志性建筑)。

在校园生活中感受体验。结合学校的“礼”文化活动,如入学的拜师礼、毕业的谢师礼,以及各种大大小小的节日对学生进行传统文化的教育,让学生在传统节日里,感受文化气息,感受历史的悠久,为自己是一个中国人而感到骄傲。比如“拜先师”,使学生对孔子先师的形象有了进一步的认识,心生崇敬之情的同时,感受到国学是那么的熟悉和亲切,从而兴致盎然地投入到学习之中。国学老师在和学生们聊天时,结合他们遇到的问题,选择《论语》中相关语录送给他们,神秘地告诉他:解决这个问题的秘诀就在这句话里。于是,孩子们就会如获至宝反复阅读,以至牢记于心。

在国学课堂上浸润亲近。在《笠翁对韵》的课堂上,教师通过多种形式,如拍手打节奏、喊对子、根据节奏表演读等形式,调动学生学习《笠翁对韵》的兴趣,感受文言文中的韵律美。在学习《论语》中“克己复礼”一课后,学生以写、画等形式表达对“礼”深刻认识。我们可以从学生的笔下,感受他们的内心,感受一句一句的条目在他们内心留下的足迹。教师利用典故中的情节、哲理吸引学生,引导学生对国学文化的向往。

在丰富活动中激趣启智。京剧、古琴、书法、国画、篆刻……学生可以根据自己的兴趣选择学习。比如空竹,本来是想让学生们只是了解一下传统体育,没想到,学生们在看到老师精彩的空竹表演后欲罢不能。操场上,到处都能看到孩子跃跃欲试的身影。在府学小导游活动中,孩子们感受到国学经典阅读的魅力,使他们从府学楹联中发现表面上平淡无奇的字里行间所蕴含着的汉语之美、文章之美、人性之美、自然之美。这种“发现”并非自然形成,而是来自教师的“精彩演出”与“因势利导”。

情境化、活动化、体验化构成了传统文化教育良性的生态系统。学校传统文化育人环境提升了学生活动与体验的品质,保证了活动的常态化与体验的持久性;学生活动体验为传统文化教育课程提供了实践与体验的平台,延伸和巩固了传统文化教育的学习成果。

传统文化教育对学生的影响是潜移默化的,是隐性的;学生行为习惯的变化是可感的,国学知识的积累是可测的。传统文化的积淀可以通过什么方式显现,使隐性的情感、态度、价值观显性化是我们今后研究的课题。

猜你喜欢
学府国学育人
华谋学府
文化育人的多维审视
育人铸魂守初心 赓续前行谱新篇
“垂”改成“掉”,好不好?
巍巍学府 作育英才
百年铸就巍巍学府 求是笃定再续新篇
百年铸就巍巍学府 求是笃实再续新篇
奋斗鸡—我的国学日常
“珠”育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