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艳艳 彭军
摘要:在信息技术发展迅速的时代下,互联网已成为生活中重要的部分。而在互联网+背景下,为了满足产业转型升级对创新型人才的需求,就有必要推行校企合作方案,构建一个校企深度交流的人才培养模式,实现互联网与校企的深度融合。这也是在互联网视角下培养创新型人才的必然选择。因此,本文对互联网+视角下校企合作创新型人才培养探究,进行简要的分析与论述以供参考。
关键词:互联网+;校企合作;创新型人才
一、“互联网+”对校企校合作人才培养模式的困境
(1)创新型人才培养理念不足。优秀的高等教育必然离不开创兴精神,有学者认为,创新型人才是要有着专业的知识和经验、超强的创新能力、自由发展的个性,为社会和人类做出了贡献的人。我国在人才培养都比较注重专业化的教育,传授课本的专业知识内容为主要。但在教育多样化、个性化方面比较单一,很难突破传统的教育理念。所以获取知识的途径也相对较少,这对学生的创造能力培养少了许多机会。在互联网+时代背景下培养创新型人才就要有适应时代发展需求的创新型教育理念。而我国的高校在专业化教育中过重的重视,就导致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制度化不够灵活,从而造成创新型人才培养理念的不足。[1](2)师资队伍建设不足。教师是否具有创新精神、创新理念、创新动力,是培养创新型人才的决定性因素。高等教育创新型教师不足的原因主要是:管理体制的限定性阻碍了创新型师资队伍成长。在高校中对老师的工作量是有考核机制的,平常的教学业绩也包括了日常教学和教学科研,在这样的机制下,教师教学工作的创新动力和激励机制极不明确,导致教师不能全身心的投入在创新人才培养工作上了。还有就是高度集中的传统教育会影响教师团队的创新,因国家统一安排的教育资源模式,在时间长久后就会形成固定的教育管理体制,相对就会减少非常有特色教学老师。第三,固定的教学理念会影响创新型师资的出现。而在选拔的过程中也是按照固有的模式来选拔教师,从而就形成循环效应,所以创新型的教师就越来越少。同时,选拔老师时都是教育学历高又经验丰富的,仔细想想看,这两者在一定程度上是会阻断创新型老师的形成,最终就影响整个师资队伍建设不足。(3)创新教育体系的不完善。虽然高校作为培养创新型人才的核心地,校企合作也是重要的途径。但自身的体系也尚未完善。由于培养体系上的不完善,各高校在培养人才上范围就会缩小。因为仅在自己的内部完成创新型人才的培养,根本就没有用到校企合作这样的好机会。而不用的根本原因就是体系的不完善,没有实现有效的对接。再者在课程上深受传统模式的影响,很多的教育内容还未能完成有效的更新,在学生个性教育和创新能力培养方面尚存在不足。
二、“互联网+”校企合作人才培养模式实施
(1)革新人才培养理念。有创新型的人才培养理念,才会让更多的人高敢于创新。为了更好的适应“互联网+”时代的发展,就要更新人才培养的观念,最终达到完美的结合。要深刻明白创新型人才的重要性,把握住“互联网+”驱动人才培养理念,可从经验型、粗放型、封闭型到精细型、智能化、开放共享性的转变。在转变的过程里要取其精华去其糟粕,要懂得结合互联网来实施变革。另外,校企合作的人才培养理念要更多地去强调合作、创新、共享理念以及信息的素养,让双方都能够实现线上和线下的人才培养新模式。(2)促进校企间的深度融合。在传统模式下,校企间的合作会受到自身财政制度的限制。学校因运行和办学实力等各种因素,都面临着来自市场和政府的双重压力,而在合作方面也是比较表面,很难达到社会需求。想要实现校企间深度的融合,应该根据当下的人才培养需求来调整办学定位和办学思路,引导企业主动参与进来,参与到实训基地、远程互动教学条件等多个方面,最终实现校企双方共同教学。(3)加强扩大互联网技术应用。想要在校企合作中培养创新型人才就的扩大互联网技术的应用,对培养人才的模式也提出了变革的要求。规定高校必须加强互联网的基础设施建设,为校企合作关于线上线下的网络服务平台服务,这些都需要互联网技术支撑;要加大校企间的资源共享的经费投入完成系统化的校企资源库,为学生提供海量的网上学习资源。所以要加强扩大互联网技术的应用,充分利用“互联网+”平台发展虚拟仿真技术,实现课堂教学与企业生产的完美对接;借助高超的技术还可实现公开化,看到学生的学习评价和老师的教学质量评价,提高教学评价的客观性、真实性、公正性。[2](4)重视创新型师资培训。从当下视角看教师的互联网技术应用能力各有优势,加强教师的操作能力让“互联网+”时代的新型工具与教学课程结合。首先,让教师有培训的机会。安排好教师的教学任务时,留出空闲时间来学习互联网技术,还可以成立小组,让操作能力强的指导弱的。其次,对培训要有针对性。对不同年龄层次、不同专业、不同难度要进行相应的培训,能提高效率促进互联网技术运用的范围,从而对培养创新型人才有一定的帮助。第三,保证培训方式的多样化。在教学的过程中不要只一对一的教学,采取头脑风暴、案例分析、项目化教学等多种能够提升教师的互联网技术应用能力进行教学。同时,教师对“互联网+”有一定的了解后就可多带动学生创新性的发展,对培养创新型人才有这重要的影响。[3]
三、结语
“互联网+”在当下的发展是非常迅速的,而且互联网在各个行业都有涉及,在教育领域也有重要的作用,能够促进校企合作间培养创新型人才的发展。而且“互联网+”视觉下的校企合作是能激发高校的办学活力,对企业而言与高校合作能够获得发展需要的人力资源储备,对学生而言能更加明确自己的学习目标。学校与企业合作是能够起到资源的合理配置的。
(作者单位:1.江西卫生职业学院;2.江西农业大学)
作者简介:周艳艳,1980年生,女,研究生,讲师,研究方向:计算机科学与技术,计算机教学。
彭军,1981年生,男,研究生,副教授,碩士生导师,研究方向:计算机应用,农业信息化。
参考文献
[1]韦佳.“互联网+”背景下的应用型本科院校校企合作人才培养模式研究[J].吉林省教育学院学报,2018,34(01):54-57.
[2]赵广军,王亚娟.互联网背景下应用型本科高校大学生创新创业教育研究[J].山东工会论坛,2017,23(06):58-60+7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