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月霞
2017年底,教育部颁布修订后的普通高中课程方案和20个学科课程标准,意味着历时四年的普通高中课程修订工作几近结束,课程实施工作即将拉开序幕。此时,研究探讨课程建设成果的转化落地,扎实推进普通高中课程实施十分迫切而必要。
一、充分认识扎实推进课程实施的重要性
修订普通高中课程,对于课程改革这一庞大系统工程而言,只是万里长征的第一步,关键环节在于完成好课程方案和课程标准的“两次重要转化”,即教材的修订和课程的实施。其中,课程实施最为复杂和艰难,必须高度重视。
(一)课程实施是一项极为重要的政治任务
课程在教育中的核心地位和对人才培养的重大影响无庸置疑。2014年,教育部《关于全面深化课程改革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意见》明确指出,“课程是教育思想、教育目标和教育内容的主要载体,集中体现国家意志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是学校教育教学活动的基本依据,直接影响人才培养质量”。本次普通高中课程修订虽然不是课程的重新研发,与2003年的高中课程一脉相承,但是“学科核心素养”“学业质量标准”两大突破性成果,强化了高中课程的育人目标和学业要求,进而引发了课程结构、课程内容以及教学的一系列变化。这些突破和变化使本次普通高巾课程修订成为我国基础教育课程改革新的里程碑,为我国高中教育阶段的人才培养提供了重要的质量保障。
然而,课程方案和课程标准毕竟只是育人蓝图,只有经过学校的实践转化和教师的创造性传递,才能真正释放课程的育人功能。课程方案和课程标准只有进入实施阶段并得以有效落实,其中有机融人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巾华优秀传统文化、革命文化和社会主义先进文化以及正确的历史观、民族观、国家观、文化观等重要内容,才可能转化为教师、学生所理解和遵循的思想观念、人文精神、道德规范。从这个意义上讲,课程实施和研发与修订工作同等重要,直接关系到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落实落细落小,是解决好课程育人“最后一公里”的重要政治任务。
(二)课程实施是一项高度专业化的工作
课程改革是教育领域专业性最强的工作内容。课程改革的过程既可以是一个不断完善和创造的过程,也可以是一个“穿新鞋走老路”不断“异化”的过程。当校长和教师不理解、不认同改革理念,特别是课程实施中的困难和问题得不到强有力的持续性支持时,其参与改革、不断创新的热情和动力就会消退,甚至产生厌倦,进而敷衍,严重影响改革的实际效果。
从国内外经验看,教育管理权较为集中的国家推进大规模课程实施时,普遍采取自上而下的“宣传”“号召”“行政命令”等宏观策略,在初始阶段往往容易形成“一呼百应”的工作局面。随着课程实施的深入,自上而下的“行政命令”只有“与持续的对话交流、持久的培训、现场指导、给实施以充足的时间等一系列行为相结合时,才能够较好地运作”。所以,课程实施必须重视深入系统地研究一系列问题,如课程改革的原有基础,修订后的课程对实施者的新要求,学校在实践中可能遇到的网难和问题,科学应对困难、问题的一整套方法和策略等。这些问题具有很强的专业性,以专业的态度和方法进行系统研究,是促进课程改革理念、月标和要求在学校落地生根的必然要求。
(三)课程实施是—项复杂的系统工程
课程实施涉及很多环节和变量,包括各级教育行政人员、教研人员、校长和教师等课程实施者的观念与行为跟进;学校教室、实验室、仪器设备、信息平台和公用经费等基本办学条件的支撑;学校管理、教学组织、学生指导、学业评价特别是考试招生方案等相关制度的配套,等等。这些与课程实施相关的环节和变量始终处于互为条件、相互促进或制约、动态发展的过程中,必须坚持系统性、全局性和长期性原则,根据实际情况不断进行调试和建设。必须做好打“遭遇战”和“持久战”的准备,以坚忍不拔的决心和耐力,坚持五年以上甚至更长時间,持续推进集政治性、政策性、专业性、复杂性于一体的高中课程实施,确保高巾课程全面落地。
二、实施修订后的普通高中课程方案和课程标准面临严峻挑战
本次付诸实施的虽然是修订的课程方案和课程标准,但是综合新世纪普通高中课程改革的实施现状、实践效果以及本次课程修订的突破与变化,仍然面临诸多实际困难和较为严峻的挑战。
(一)落实普通高中课程方案仍需要较大气力
纵观第八次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实施效果,小学明显好于初中,初中好于高中。有调查结果显示,仅有8.8%的教师认为高中课程实施效果令人满意。
修订前的普通高中新课程方案对课程结构等进行了大幅度调整,强化了课程的多样化和选择性,增设了大量的选修课程,要求高中学校实行选课走班、学分管理,进而促发了学校课程整体规划、课程实施模式、教学管理、学生选课指导、教师专业结构、学生评价等一系列根本性变化,学校课程实施难度陡然增加。实施过程中,由于办学条件、制度配套、学校教学组织和管理难度大等因素,一些地区和学校把选修课程直接演化为必修课程,课程多样化和鼓励学生选择学习适合的课程的设计基本落空。本次课程修订,课程方案虽然没有实质性变化,但其所持续倡导的多样化选修课程、鼓励学生选择学习适合的课程等基本要求,对一些地区和学校而言,既是“老任务”也是“新要求”。
(二)修订后的普通高中课程标准给教学改革、考试命题改革提出了新的更高要求
本次普通高中课程修订形成了两大突破性成果:一是各学科课程标准凝练了学科核心素养以强化学科育人目标,二是研制学业质量标准以明确学科育人的质量要求。两项突破性成果既是对以往课程改革成果的继承和发展,也是发展素质教育的创新举措。由此引发的课程结构与内容、教学实施、评价考试等一系列变化,既带动了课程改革的全面深化,也对教研人员、命题人员、校长和广大教师落实修订后的高中课程带来了新挑战,并集中指向教学和考试环节。广大教师和命题人员只有对相关学科的学科本质、育人价值以及学科体系、结构和学科大观念等有清晰深刻的认识和理解,才能更好地开展基于学科核心素养的教学改革和基于学业质量标准的命题改革。所以,修订后的高中课程对教师以及命题人员的专业知识结构和专业素养提出了新的要求和挑战。教师在日常教学中如何落实学科核心素养,学校的日常考试、高中学业水平考试特别是高考如何命题,都是理论上、实践中不容回避的问题,需
要下气力系统研究解决。
(三)修订后的普通高中课程对学校办学条件提出了新要求
十几年来,随着普通高中教育事业的快速发展,国家和地方不断加大对普通高中办学条件的改善和办学资源的补给,有力保障了普通高巾的办学质量和水平。但是,落实修订后的高中课程,实行选课走班、分层教学等,必然打破学校长期习惯的行政班和教学班合二为一的教学组织和运行模式,由此带来的是:教师队伍现有编制水平、数量、学科专业结构乃至于工作量以及绩效工资等方面的困难;对普通教室、专用教室、实验室等办学资源进行结构性调整和必要补充的问题,以及中西部地区高中办学资源严重不足的问题;物理、化学、生物、地理、通用技术和信息技术等学科教学仪器设施的配备标准难以保障实验教学和实践教学需要的问题,给一些地区和学校的课程实施形成不能不面对的压力。
三、扎实做好普通高中课程实施必须重视几项重点工作
鉴于我国普通高中教育的特殊地位,总结上一轮高中课程改革的经验教训,结合修订后的高中课程实施面临的新要求和新挑战,以下几项工作对于扎实做好课程实施工作十分重要。
(一)做好普通高中课程实施的系统规划
高中课程实施意味着课程方案和课程标准作为课程改革工程的“设计方案”开始进入“施工”阶段。保证“设计方案”落地,必须描绘“施工蓝图”,对课程实施进行整体规划、系统设计,引导各地有计划有步骤地组织施工。为设计好“施工蓝图”,需要进一步总结上一轮高中课程改革的基本经验、困难和问题,进一步厘清修订后的高中课程实施可能遇到的挑战、困难和问题,有针对性地明确课程实施工作的指导思想和原则、核心任务、重点工作、实施进程、实施策略、组织领导和保障条件等,形成高中课程实施工作方案。
1.明确课程实施的基本原则
为保障课程实施的总体方向和工作秩序,应明确课程实施的基本原则。按照我国基础教育“分级办学、分级管理”的体制,课程实施应确立“国家统筹、地方为主、以校为本”的实施原则,以明确国家、地方和学校在课程改革中的基本责任,充分调动、发挥地方和学校的主动性、创造性。应充分考虑课程实施的复杂性和难度,顺应各地课程改革的原有基础、办学条件以及改革意愿等方面的差异,采取“有计划、分步骤”“分区规划,分类指导”的实施原则,一方面给改革基础相对薄弱的地区以较充裕的准备时间,另一方面也利于有针对性地组织开展工作指导,保证课程实施工作有条不紊推进,取得更好的实施效果。
2.明确课程实施的总体进程
一般来看,大规模的课程实施较为复杂,影响因素较多且难以控制,也很难在短时间内取得预期成效。有研究表明,“大多数的教育变革都需要3-5年时间才能在一个较高的水平上被实施”。因此,对待任何教育变革特别是课程改革要有充足的耐心。
对课程实施进行总体规划,需要综合考虑以下因素:一是各地参加新一轮普通高中课程改革的意愿;二是各地课程改革的原有基础;三是各地高中事业发展水平和保障条件;四是各地进入高考改革的步骤。改革基础较好、事业发展水平较高以及进入高考改革的省份应先行实施修订后的普通高中课程方案和课程标准,率先取得改革经验,为其他省份提供基本借鉴和工作参照。同时,也不宜将课程实施推进的总体进程和战线拉得过长,避免长期“双轨制”带来的负面影响。
3.明确课程实施的核心任务
课程实施的最终目标和任务不仅仅是把修订后的高中课程方案和课程标准落地,还应有同样重要的其他目标和任务指向。具体包括:“进一步检验并完善各学科课程标准”“提高地方和学校课程领导力”“推进基于学科核心素养的教学改革”“推進基于学科核心素养的考试命题改革”“采取有力措施促进教师专业发展”等,应成为重点关注的核心任务。
(二)做好高中课程的培训工作
课程培训在课程实施中举足轻重,既是课程改革必要的前期准备,也是课程实施进程中必要的专业保障。应高度重视高中课程培训工作的系统研究和规划,明确“先培训后上岗、不培训不上岗”的基本原则,建立国家、省、地、校四级培训体系,把培训作为高中教师、校长继续教育的主要内容,列入“国培”计划。应组织开发准确反映修订后高中各学科课程标准改革精神、以教学实际问题为核心、以优秀教学案例为载体的培训课程,以增强培训工作的针对性和实效性。同时,应将全国各级高中教研员纳入“国培”范围进行重点培训,并作为各地组织课程研究与培训工作的“种子选手”和“培训者”,以确保各级培训的总体质量和水平。
(三)大力推进教学改革
教学改革涉及每一位教师、每一个学科、每一个课堂,面大量广且原有基础水平参差不齐,是一项长期需要在实践中持久发力的工作。一方面需要研究制定教学改革文件,以明确教学改革的基本理念、基本方向和主要内容,另一方面也要进行扎实的实践探索,为各地推进教学改革提供实践模型,为教师探索基于学科核心素养的教学改革搭建“脚手架”。一要设立教学改革项目,组织专业力量开展教学改革的专项研究和实验,探索教学改革的实践方法和路径,形成基本成果以在更大范围内发挥示范引领作用。二要依托研究能力较强的地方教研机构建立学科教学研究基地,围绕教学改革的重点难点问题集中攻关,以点带面推动教学改革成果的推广辐射和学习借鉴。三要大力推进以校为本的教研制度,鼓励学校形成教研文化,逐步建设学习型组织和教师教研共同体,促进教师的学习、研究和交流,激发教师参与教学改革的主动性和创造性,使教学研究成为教师的基本工作方式和工作需要。
(四)积极推进高校考试招生制度的配套改革 考试评价制度始终是影响课程改革实施水平的重要因素。在以往高中课程实施巾,各地和学校最为关心的是高校招生考试制度改革与课程改革的配套。2014年,国务院印发了《关于深化考试招生制度改革的实施意见》,明确了中国特色现代教育考试招生制度改革的目标、任务和措施,以试点的方式在一些省市稳步推进,在一定程度上解除了各地高中课程改革之忧,为高中课程实施创造了良好的政策环境。
为确保高中课程改革与考试评价改革特别是高考改革成为“一揽子”改革计划,需要系统研究两项改革的配套以及推进策略和工作步骤,特别关注“两依据一参考”在高校招收录取新生时的有效落实,以促进高中学业水平考试和学生综合素质评价改革的实施;应特别重视推动高中学业水平考试和高考切实依据高中课程标准特别是学业质量标准命题,以引导学校推动基于学科核心素养的教学改革。
(五)全面深化师范教育改革
教师是学校教育的工作母机。教师队伍的整体素质决定着基础教育的基本质量。师范院校应高举“师范教育”的大旗,把紧密配合基础教育改革和发展的实际需要作为课程设置和人才培养的基本站位,深入研究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总体方向和主要内容,适时调整师范院校的人才培养目标,大力推进与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相适应的师范教育课程改革,努力提高教师培养的整体质量。同时,应配合中小学课程改革调整师范院校的专业设置,切实满足中小学新增课程,诸如科学、历史与社会、通用技术、艺术、综合实践、学生指导等学科或專业领域师资的实际需要。
四、建立健全扎实推进普通高中课程实施的工作机制
在我国,普通高中教育往往集中反映各方的利益诉求。在普通高中教育领域推进课程改革,其难度明显高于基础教育其他阶段。建立健全有效的工作机制,对于推进高中课程健康顺利实施具有事半功倍之功效。
(一)建立领导统筹机制
课程实施涉及教育领域方方面面,各个环节和各方影响因素能否相互支持、相互促进,形成合力,对于大规模的课程实施而言极为重要。其间,政府各有关部门所能发挥的效力是不容忽视的。为此,推进普通高中课程实施必须加强组织领导,统筹协调各部门在课程实施中的职能定位,共同研究制定深化课程改革的政策措施,增强课程改革、教师培养培训、考试招生、人事管理、经费投入等工作领域的协调性,形成协同推进改革的良好工作局面。
(二)健全专业指导和保障机制
课程开发与修订、课程实施是专业性很强的工作,必须健全专业支持体系,强化对各地和学校课程实施工作的专业指导。一要组织专业力量专题研究高中课程实施的重点难点问题,集中攻关,形成专业指导意见并强化对各地课程实施工作的跟踪指导。二要注重培育经常性深入学校进行持续性指导的专业力量,系统加强教研队伍建设,大力推进教研战线的转型发展,充分发挥教研机构在课程改革中的教学研究、指导和专业服务作用。三要充分发挥国家教材委各专家委员会的专业作用,鼓励把课程研发与课程实施工作统筹起来进行系统研究,使其成为推进课程实施的重要专业力量。四要采取激励机制引导大学课程和学科教育专家下移研究工作重心,积极参与课程改革实践项目研究,形成更多既有理论支撑又能指导实践的“顶天立地”的研究成果。
(三)建立点面结合、以点带面的工作机制
点面结合、以点带面对于推进大规模的课程实施是十分有效的机制和办法。一是以样本学校为龙头推进课程实施。即在各地选择不同办学水平的高中作为课程实施的样本学校,积极鼓励并重点指导在学校课程体系构建、课程管理、教学改革、评价改革、校本教研、课程资源开发等方面率先发现问题并进行先期实践探索,创造积累课程实施的经验和办法,在更大范围发挥示范和辐射作用。二是对一些改革意愿强、改革力度大的区域进行重点指导,及时总结推广区域层面整体推进课程实施的工作经验,形成区域辐射、以点带面、示范引领的工作局面。
(四)建立课程实施监测机制
2014年,教育部在《关于全面深化课程改革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意见》中提出,“建立课程实施监测制度,定期对课程实施和教材使用情况进行评估”,并组织开展了理论与实践模型的基础研究,向科学评估和监测课程实施状况迈出了坚实的第一步,填补了我国课程实施领域的空白。为推动普通高中课程方案、课程标准、教材的落地,确保立德树人的实际效果,及时反馈课程教材自身存在的问题,必须结合高中课程实施工作的实际需要,进一步论证、完善课程实施监测评估方案和评估指标体系,培养和建设课程实施监测的专业队伍,搭建课程实施监测的专业工作平台,把定期进行课程实施评估监测作为制度性工作予以落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