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职院校学生校内创业与毕业后创业的过程衔接

2018-07-10 21:24张雷丁桂芝
教育与职业(上) 2018年2期
关键词:创业教育高职院校

张雷 丁桂芝

[摘要]高职院校创业教育的实效性偏低,主要表现为校内创业与毕业后创业在创业方法、创业情境等方面无法实现有效衔接。造成这一问题的原因既有学生主体创业意识缺乏、校园创业教育滞后,也有政府及社会参与的缺失。为此,创业者需坚持完善自身素养,高职院校需不断加强创业教育,政府与社会应加大在创业教育中的参与力度,从而保障校内创业与毕业后创业的有效衔接。

[关键词]高职院校 创业教育 校内创业 毕业后创业

[作者简介]张雷(1975- ),男,江苏盐城人,天津职业大学,高级政工师,硕士;丁桂芝(1958- ),女,河北沧州人,天津职业大学,教授。(天津 300410)

[课题项目]本文系2015年天津市科技计划项目“校区合作共同推进高职院校师生创新创业的体制机制研究”的阶段性研究成果。(项目编号:15ZLZLZF00540,项目主持人:丁桂芝)。

[中图分类号]G717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4-3985(2018)03-0079-04

解决高职院校学生校内创业与毕业后创业的问题,对于保证学生不同阶段创业的衔接具有重要作用。然而,目前部分高职院校创业教育尚未完善,学生进行创业只是一种简单的尝试,无法在毕业后继续发展已有的创业实践,值得深思。

一、高职院校学生校内创业与毕业后创业错位分析

(一)创业方法论与创业技能训练的衔接断裂

目前来看,高职院校创业教育内容多为方法理论。创业教育教师所掌握的创业知识一般来源于教材或其他资料,自身通常没有创业经验,这使得教师在创业教学中很难模拟真实的创业环境、流程等。同时,在教学目标方面,高职院校创业教育的目标一般在于培养学生的创业精神,使学生能够了解创业知识,在切实提高学生创业能力方面的实践教育明显不足,这也导致学生难以了解创业的真实过程,根本无法掌握行之有效的创业技能,在进行创业实践时,无法有效预估创业风险,甚至连创业企业申请都难以完成。

(二)校内虚拟创业与社会真实创业的衔接断裂

创业竞赛是创业教育的重要形式,但通过对参赛创业项目的调查发现,大多数学生倾向于选择知识、资本密集型的产业进行创业,也有学生选择加盟专卖店、开网店等。大部分学生只是为了参赛而参赛,选择与所学专业对口创业项目的学生很少,且可持续发展的项目明显不多。这与创业竞赛环境的虚拟性有着密切的关系。比赛中,参赛学生所需提供的《創业企划书》是虚拟的,很多学生可能为参赛而造假,这也使得校内虚拟创业无法切实走向社会,以致与校外创业脱节。

二、高职院校学生校内创业与毕业后创业错位的原因分析

(一)主体缺乏自我创业发展长远规划

创业主体的创业意识及创业能力一定程度上决定着创业的成败。目前来看,作为高职院校创业的主体,学生的创业意识并不强烈,也缺乏明确的创业规划。首先,缺乏团队规划。创业离不开团队,一个良好的团队对创业成功有着巨大的作用。然而调查发现,高职院校学生创业团队大多是几个人随意组合,并未考虑创业的需求,也未能实现团队成员间的优势互补。其次,缺乏项目规划。创业者在选择创业项目时,一般应考虑市场需求。然而,当前大部分高职院校创业学生并未对市场进行深入调查,也未能有效预估市场发展前景,进行创业时带有明显的盲目性,这使得创业面临着较大风险。最后,缺乏财务规划。大部分高职院校学生缺乏充足的创业资金,没有良好的融资渠道,导致他们的创业难以有效持续,更无法由校园进入社会。

(二)起主导作用的校园创业教育相对滞后

当前,在“大众创业、万众创新”的战略号召下,各地大学生创业活动如火如荼地展开,但创业教育的发展仍较为滞后。目前来看,高职院校人才培养模式仍十分封闭,课程结构尚不合理,师资队伍的整体素质有待提高。很多高职院校都开设了创业课程,并开展了形式多样的创业活动,但大多无系统、无规划,使得很多课程形同虚设。此外,在创业课程之外,很少有高职院校开设相关辅助性课程,如管理学、经济学等,这也使多数创业课程难以提升授课效果。同时,在创业活动方面,大部分高职院校更重视活动的形式及影响力,而忽视了活动的具体内容及所产生的效应,未能积极协助在活动中脱颖而出的创业项目投入实践,更忽视了对学生积极性的调动,这些都影响到创业活动的落地。

(三)政府和社会的参与联动机制缺失

高职院校学生创业活动的成败与政府、社会密切相关。一方面,为获取资金,很多创业学生急需小额贷款、工商部门审批等政府支持。但当前,大部分创业学生获取资金的途径仍局限于自筹,即从家人、朋友处筹集资金。这主要受当前我国大学生创业小额贷款制度缺失的影响。另一方面,在风险投资上,由于大学生创业一般具有规模小、起点低、经营灵活的特点,大部分风险投资公司不愿意进行投资,以致大学生创业中的风险投资体系建设明显不完善。可见,政府及社会参与联动机制的缺失,也使得高职院校学生创业活动面临诸多困境。

三、高职院校学生校内创业与毕业后创业的过程衔接

(一)完善创业者自身素质是关键

第一,应切实提高创业者的自我规划能力。科学、合理的创业规划在推进学生校园创业延伸至社会有着重要作用。为保证创业的衔接,应重视学生创业规划能力的培养。当前,我国高职院校仍关注学科教育,某种程度上忽视了对学生实践能力的培养,这使得学生不能较全面地了解社会,也缺乏独立思考、理论联系实际的能力。为解决这一问题,一方面,高职院校应重视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可引导学生参与企业生产过程,参与社会创业团队的创业活动,进而扶持学生合理地进行自我创业规划;另一方面,创业学生也应“走出去”,明确创业定位,完善创业规划。

第二,应重视提高创业者关注社会变化的能力。当今时代,社会发展日新月异,人们的思想、生活也发生着巨大的变化。久居于“象牙塔”的学生与社会存在着明显的脱节,这也是学生的校园创业无法与社会创业衔接的重要原因。因此,高职院校学生应紧密关注社会动态,及时了解不同领域的发展变化,并与此相对应,严格要求自己,以便能够紧跟时代步伐,遵循时代要求,选择合适的创业项目,真正实现学以致用。

第三,应引导创业者树立战略思维,培养创业者的企业家精神。思维是行动的先导,创业者的创业思维对创业行动有着重要影响。因此,创业者应重视从意识层面树立创业战略思维,全面、深刻地认识自身在创业中的不足,并合理、清晰地分析社会发展形势。此外,企业家精神也是创业者投入创业所必备的素质,对于提高学生的创业责任感具有积极作用。高职院校学生创业者应重视培养自身的企业家精神,切实担负起创业责任。创业学生可深入了解优秀企业家的典型创业事迹,也应加强对相关创业知识的学习,从理论与实践两个方面提高创业能力。

(二)推进学校创业教育是重要途径

第一,高职院校应重视深化对创业教育的认识,转变人才培养观念,重视培养全面发展的创业型人才。创业型人才培养体系的建立,是对传统教育体系的继承与发扬。在开展创业教育的过程中,高职院校应坚持在继承传统人才培养模式优势的基础上,实现创业型人才培养模式的创新。首先,坚持树立正确的创业型人才培养理念,实现人才培养层次的深化,变革人才培养模式;其次,构建创业型大学,将创业型人才培养作为学校发展的重要战略。可以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创造能力、创业能力”为主题,切实提高学生的创业水平。

第二,应不断深化创业教育教学改革,完善创业教育课程体系。科学、合理的创业课程是创业教育有序开展的重要途径,对于高职院校而言,在开展创业教育的过程中,应重视构建完整、系统的创业课程体系。首先,应重视拓宽专业口径。在创业课程体系构建中,应重视基础课程与专业课程的有机结合,通过逐步突破不同学科之间的壁垒,构建综合性较强的创业课程,促进学生全面发展。其次,应重视开设创业辅助类课程,适当增设创业实践体验课程。一方面,高职院校应开设管理学、组织行为学等创业辅助类课程,全方位培养学生的企业家精神;另一方面,应重视开设创业实践课程,通过创业实践类课程的开设,引导学生利用学校内的有利资源,参与到创业实践中,亲身体验创业项目选择、创业项目设计,切实了解创业流程,感悟创业中存在的风险,丰富创业经验。同时,高职院校还应开设各类创业培训班,在深入了解学生创业意愿及自身能力的基础上,为学生提供更广阔的学习平台。可以将培训班课程设为辅修课程,引导学生积极参与培训班的学习。

第三,应重视完善创业教育相关的软硬件建设,优化创业环境。良好的创业环境是学生进行创业的重要基础。首先,高职院校应加强创业教育硬件建设,加大对创业实践基地、实验设施的投入,为创业教育的开展提供完善的硬件保障。其次,高职院校应构建高水平的创业教育师资队伍。学生开展创业活动离不开优秀教师的指导,高职院校应重视提高创业教育教师队伍水平。一方面,高职院校应加强校内外合作交流,使创业教育教师能够更顺畅地了解各类信息,学习全新的教育理念、教育方式;另一方面,高職院校应构建完善的企业家导师制,除充分利用本校教师资源,引导本校教师为学生创业提供指导外,还应引进优秀企业家担任创业学生导师,丰富教师队伍,推动创业教育教师全面提高基本素质。同时,高职院校还应为创业教育教师提供更充分的学习、培训机会。可通过校企合作,引导创业教育教师深入企业,亲身体验创业过程,提高实践能力;也应积极为创业教育教师提供出国研修的机会,充实知识体系。最后,应努力培育积极向上的校园创业文化。良好的校园文化能对学生产生潜移默化的影响,高职院校应重视在校园内构建良好的创业文化,如可以张贴创业主题的横幅、海报等,也可以开设“创业节”,加强对优秀创业事迹的宣传。

(三)政府、社会与学校形成有机联动机制是保障

第一,政府应切实发挥在高职院校学生创业中的主导作用。政府是社会发展的引导者,也是服务者,高职院校学生创业活动的开展必须有来自政府的大力支持。首先,政府应重视为学生校内创业走向社会提供政策支持。例如,可以为优秀创业项目提供税收优惠政策,也可以为学生提供用地优惠,还可以设立免费的创业园区等。其次,政府应加强对市场环境的宏观引导,不断优化市场环境,规范市场秩序,为学生创业活动走进市场提供良好的环境保障。最后,政府应重视加强对民间资本的引导,保证民间资本合理、有序地参与到学生的创业活动中,切实完善学生创业金融支持体系。

第二,企业应积极参与学生创业活动。大部分高职院校依托于地方特色,因此,学生的创业活动一般也透露出明显的地方色彩。在学生校内创业向社会落地的过程中,创业主体应积极了解本地区经济发展特色,地方企业也应主动参与,为学生创业活动提供充分的资金、经验支持。

第三,行业应加强对学生创业的支持。行业相关人员应加大对本行业内创业学生的支持,可以通过设立专门的“学生创业法律援助站”等方式,为学生创业提供法律支持;也可以设立相关创业咨询部门,及时为创业学生提供最新的创业信息、先进的创业理念。

四、高职院校校内创业实体与毕业后自主创业衔接案例分析

实现学生校内创业与毕业后创业的有效衔接是一个十分复杂的工程。本文以某高职院校学生开展的“艺术茶吧”创业团队为例,简单解读创业衔接过程。

首先,在成员的创业能力方面,“艺术茶吧”创业团队的成员大都接受过专业的创业教育,学习了一定的创业课程,在创业前进行了详细的规划,深入调查了市场需求、客户资源等。同时,“茶吧”与茶文化密不可分,为切实增强创业成员对茶文化的了解,该校开设了专门的茶文化课程,不仅引导学生学习茶文化理论,还对创业成员展开相关的茶文化实训,为“艺术茶吧”创业活动奠定了良好的基础。

其次,该校为“艺术茶吧”创业团队提供了充足的支持。在师资方面,该校为“艺术茶吧”创业团队成员提供了专业的指导教师,他们参与到创业活动的每一个环节,为学生提供科学、有效的指导;在资金方面,该校为创业团队提供了一定数额的启动资金,解决了创业面临的资源短缺问题。

最后,在运营上,“艺术茶吧”创业团队一方面与生于茶乡的同学建立了长期的合作伙伴关系,既保证了茶叶来源的充足,也降低了运营成本;另一方面,该创业团队积极融入社会,在茶叶包装、销售等环节加强与地方企业的合作,同时借助网络平台等宣传造势,不断提高自身影响力,进而赢得了政府相关部门的关注与支持,创业活动因此得以延展。

[参考文献]

[1]陆宁.大学生校内创业与毕业后创业的过程衔接[J].中国职业技术教育,2017(13).

[2]查良松.高职院校创业教育内涵、价值与实现路径[J].继续教育研究,2015(6).

[3]赵驰轩,朱伟方.高职院校毕业生就业创业困境与对策[J].教育与职业,2012(20).

[4]朱国奉,吴加权,唐春根.高职学生创业实践体系建设的创新与实践[J].黑龙江畜牧兽医,2016(4).

[5]吴敏.创业周期视角下的高职创业人才培养模式创新思路[J].教育与职业,2017(3).

猜你喜欢
创业教育高职院校
把握“金钥匙”打开创业门
开展创新创业教育 促进应用型本科院校发展
构建高校研究生创业实践平台的有效途径分析
在经济新常态下地方本科院校大学生创新创业教育研究
基于“创业岗位”需求的新课程体系建设研究
“一带一路”战略与盐城高职院校学生职业生涯规划的思考
浅析红色文化与高职院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
高职院校创新创业教育初探
全球化背景下高职院校韩语专业毕业生就业现状分析
多元智能理论视角下高职院校体育课程评价体系的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