胡林凤 刘根厚
[摘要]产教融合是高职教育增强办学活力、提高人才培养质量的有效途径,但在实际运行过程中,存在生态系统不完善、生态系统歧变和组织成分异化等诸多生态问题。文章从生态学的视角提出了解决方案:进一步强化教育生态意识;完善仲裁、评价组织与机制;建立有效的独立运作机构;建立必要的协调机制。
[关键词]产教融合 生态环境 生态系统 生态平衡 机制构建
[作者简介]胡林凤(1966- ),女,安徽东至人,金陵科技学院商学院,教授,博士。(江苏 南京 211169)刘根厚(1970- ),男,江苏连云港人,连云港职业技术学院,研究员,博士。(江苏 连云港 222006)
[基金项目]本文系江苏省教育科学“十二五”规划2013年度重点资助项目“苏北地区职业教育集团组建及运行机制研究”(项目编号:B-a/2013/03/005)的研究成果之一,并受到金陵科技学院引进人才科研启动基金项目(项目编号:jit-rcyj-201301)的资助。
[中图分类号]G71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4-3985(2018)03-0018-06
随着社会经济发展方式转变与产业结构转型升级,职业教育的教学内容和办学模式也需要适应形势的变化进行调整。在借鉴德国“双元制”、英国“三明治”、澳大利亚“TAFE”课程开发和新加坡“教学工厂”等成功职业教育培养模式,并结合我国职业教育发展实际状况的基础上,我国把校企合作这一有效的教学模式作为职业教育领域改革的重要抓手,产教融合便成为加快现代职业教育发展的重要指导思想。本文从生态学的视角,探讨在高职教育领域推进产教融合育人模式的现实逻辑,分析其存在的生态问题,并提出构建产教融合的生态机制。
一、推进产教融合育人模式的现实逻辑
当前,我国高职教育已进入从规模扩张转向内涵发展的阶段,《国务院关于加快发展现代职业教育的决定》(国发〔2014〕19号)《教育部关于深化职业教育教学改革 全面提高人才培养质量的意见》(教职成〔2015〕6号)《国务院办公厅关于深化产教融合的若干意见》(国办发〔2017〕95号)等文件适时出台,提出了深入推进校企合作、产教融合的发展战略举措,突出把机制建设作为推进深化产教融合的抓手,这是由高职教育同时具有职业属性和教育属性这一特点所决定的。
(一)产教融合育人模式是适应市场经济发展的有效途径
为了跟上经济社会发展的步伐,高职院校需要在办学模式改革过程中推进产教融合。高职院校的办学宗旨具有市场需求性,应该不断适应新的社会、经济环境,适应社会经济改革持续向纵深发展的现实状况,加快自身的转型。为了适应用人单位自主权扩大和企业对人才需求的变化,高职院校要培养在掌握基本理论知识的基础上会操作、善管理、留得住、用得上的人才,而产教融合这一教育教学模式可鼓励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将理论与实践有效结合,鼓励教师在课堂中采用基于工作过程系统化的教学模式、项目化教学模式,把企业文化、真实生产环境带到课堂上来,让学生在学校接触、了解企业生产实际状况,把握市场经济发展的脉搏,充分体现出职业教育的职业属性,为学生能够在毕业后迅速适应社会环境打下坚实基础。
(二)产教融合育人模式是培养高素质技能人才的有效途径
为了有效提高人才培养质量,高职院校需要贯彻产教融合这一指导思想。培养生产、建设、管理、服务第一线的高素质技术技能型人才是高职院校的使命,这就要求高职院校既要体现职业教育的“职业性”,培养技术技能型人才,也要体现职业教育的“高等性”,培养高素质人才。在高职院校贯彻产教融合这一指导思想,就是要让教师带领学生积极参与到课题研究和企业生产实践中去,着力于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应用、深化,既要培养学生知其然的理论功底,还要锻炼其知其所以然的实践能力,为国家、地方、区域的经济和产业发展实现教育资源的合理、有效配置,培养出具有动手与动脑双重能力的技术应用型人才。
(三)产教融合育人模式是增强高职毕业生就业竞争力的有效途径
当前毕业生就业难的现实状况,也对高职院校积极推进产教融合的育人模式提出了具体要求。当前,我国市场经济不断发展,在这种现实背景下,劳动力市场的竞争日趋激烈。因此,如何培养出适应用人单位需求的人才成为高职院校首要考虑的问题。“以服务为宗旨,以就业为导向”的口号正是对这一要求的积极响应。高职院校的人才培养模式,应该满足市场经济对人才的需求,积极推行产教融合,在合作中有效提升学生的实践动手能力,使之能够快速适应用人单位的生产环境,进入最佳工作状态,从而有效缓解毕业生所面临的就业压力。“高职院校应该置身于市场经济体制之中,在产教融合的育人模式推动下抢得人才竞争的优先权。”①
(四)产教融合育人模式是有效实施“五个对接”的有效途径
“通过产教融合,高校和企业资源共享,实现自身利益的最大化,这是产教持续合作的动力和根本目标。同时,产教融合也具有明显的公益性特征,以提升教育能力和社会利益最大化为目标,需要校企双方承担协同育人的社会责任。”②高职院校深化产教融合教育模式的改革,就是要依托自身优势,充分利用各类资源,在服务经济转型和满足市场需求的基础上,以资源共享、项目合作、技术协作以及共同研发为载体,开展校企合作,实现政校行企等多方协同育人的目标。在生产与教学过程中实现和谐联系与互动,相互融合而形成有機整体,这是现代职业教育教学的重要形态。这一重要形态侧重于职业教育的教学模式和方法改革,在这个改革过程中,必然要做到以下五个方面的紧密对接:专业设置要和产业需求相对接、课程内容的选择与职业标准相对接、教学过程与企业生产过程相对接、人才培养规格与企业用人标准相对接。
二、产教融合育人模式发展存在的生态问题
国内外的相关经验证明,产教融合这一办学模式是一种有效的育人模式。我国自20世纪80年代即开始了相关研究和探索,实际推行过程却并没有预想的那么顺利,在机制建设、组织运行和保障体系等方面均遇到许多困难和障碍,形成了不可持续发展的生态问题。
(一)组织和机制建设不健全导致生态系统不完善
当前,实施产教融合的各个主体存在职责和分工不清的现象,导致校企合作的生态系统不完善。虽然组织系统的发展重点在于功能的完善而不是结构或成分的增长,但因为各级组织职责和分工不清,势必缺乏相应的支持,从而导致功能不完善。这表现在两个方面:从宏观层面来看,在我国高职教育发展过程中,国家一直很重视职业教育校企合作的制度和机制建设,也出台了许多文件鼓励和支持高职院校开展产教融合工作,但在这些文件中,更多提出的是发展方向,具体的落实措施较为宏观和笼统,对于需要其他部门配合共同制定的优惠政策、法律条文等较为缺乏,在校企双方推动这一模式时缺乏资金、税收等辅助支持。从中观层面来看,行业协会的指导、服务、沟通、咨询等能力需要在探索中不断发展。近几年,相关部门联合成立了50多个教学指导委员会等行业协会性质的指导机构,也相继制定出台了一些发挥行业作用的政策性指导文件。但是,目前对行业协会在职业教育发展中的地位和作用做出明确规定的法律条文还较缺乏,支持和鼓励行业协会参与职业教育的政策还不健全,对于行业协会指导职业教育发展的权限规定也比较模糊。所以,目前行业组织指导职业教育的作用还没有充分发挥出来。同时,“各行业协会独立发展的路径也艰难,不具备德国等发达国家的行会那样具有制定标准、主持考试、颁发资格证书的权力和能力”③。
(二)组织运行不规范导致生態系统歧变
生态学的乘补原理告诉我们,当组织系统的整体功能发生紊乱,不能互相协调时,系统中的一些强势分子会乘机攫取更多资源,发展成为主导分子,从而改变系统的性质、结构和功能,发生系统的歧变,形成微观层面的障碍。在高职院校推进校企合作、开展产教融合育人模式的过程中,合作各方会协议成立相关组织,这些组织本应充分发挥规范和推动作用,但因为校企合作的管理体制不完善、不健全,各方参与的职责分工不明确,再加上缺乏一套完整的、权威的准则和指导手册,使得组织指导的有效性大大降低,其宏观调控与指导的作用也就不能充分发挥出来。“尤其是在校企合作与产教融合中缺乏相关的协调机构,使其缺乏产业部门以及政府部门的支持,使得双方的利益无法在政策层面得到有效保障。”④另外,受市场经济的影响,学校和企业合作后,很容易把效率这一企业文化中的首要要素作为唯一的价值目标追求,导致违背教育教学的基本规律,与学校人才培养目标相偏离,从而失去合作意义。
(三)评价体系不完善导致组织成分异化
教学效果的评价标准具有一定的模糊性和不确定性,容易将产学合作组织的主导成分异化。生态学中的多样性和主导性原理说明,系统必须以优势成分为主导,以多元化结构为基础,才能分散风险,增强系统的柔度和稳定性。生态系统的可持续发展有赖于其结构、功能和过程的主导性以及多样性的合理匹配,如果不具备绿色生态的概念,将很容易导致产教融合模式在运行过程中组织功能的虚化和对教学部分的过度限制,成为企业的附庸。
我国高职教育发展到现在,已经占据了高等教育的“半壁江山”。在这个过程中,各个学校都十分重视人才培养模式的不断创新,不断探索校企合作模式,以推进高职教育适应经济社会的发展。但在现实中,校企合作开展得并不是那么顺利,产教融合并没有得到深入、有效的贯彻和执行。校企合作往往都是学校为了求生存,积极主动地向行业企业寻求合作伙伴,多数企业从获取优质毕业生这一角度考虑才给予配合的过程。因为缺少明确的价值标准,校企合作仅停留在诸如企业提供实习场所等浅层次合作上,并不能真正有效提高教育教学水平和人才培养质量。同时,多数企业缺乏大职业教育观念和战略发展理念,把“追求利润最大化”作为单一价值目标,不能有效履行社会责任,对产教融合教育模式缺乏正确的认识,在具体的专业建设、课程建设、实验实训建设等环节中大多靠感情维系,配合度不高,教育培训缺少标准化、规范化,因而可行性和可操作性较低,合作流于表面形式。从生态学角度来分析,产教融合不能将学校定义为收益者,将企业定义为支撑者,也不能以一方利益受损为代价,需要通过政府、行业企业的协调,使产教融合形成利益共享、目标双赢的局面,这才是产教融合所要实现的最终目标。
三、产教融合生态机制的构建
“经久不息和有控制的发展只有通过制度上的构架才能得到。”⑤因此,要遵循生态学的原理和规律,不断调整、完善合作组织的功能和结构,以可持续发展观为指导,构建一套绿色生态的长效机制,把产教融合这一育人模式推向科学发展的轨道。
(一)进一步强化教育生态意识,提高合作效度
教育生态系统在发展过程中必然会产生这样那样的问题,面临着来自各种环境变化的挑战,因此教育生态系统也存在可持续发展的问题,需要正确处理人、教育和环境之间的关系,确立正确的教育生态意识,努力提高合作效度,在满足行业企业需求的同时,培养符合社会需求的学生,最终实现合作各方的可持续发展。
产教融合这一模式的可持续发展,需要建立以学生为中心的自然—经济―社会复合生态系统,把发展实体经济作为基础,把推进社会发展作为目的,把学生健康成长作为合作中心任务加以确定下来,这是模式之所以能够发展的初心,也是实现最大社会效益的正确途径。
可持续发展观在逐步解决人与自然的关系和当代与后代人的关系后,还应着重在满足人类生存、生活及发展需求的基础上,推动人类社会向前发展。当前,可持续发展观还被赋予了人文精神的含义,在遵循发展的持续性、共同性和公平性原则的基础上,融学校文化和企业文化于一体,把合作文化的建设同时作为教育的内容和环境给予充分的重视,不仅培养学生较高的文化素质,也要锻铸其超越、诚信、创新、居安思危、自强不息等企业精神。在这个文化横向传播的过程中,要给予学生多元文化价值观的教育,使其在了解、认同校园文化的基础上,平等地包容、吸收、接纳企业文化,以获得将来工作所必需的价值、态度、知识和技能。
(二)完善仲裁、评价组织与机制,加大推进力度
从生态环境的视角考虑,在产教融合教育教学机制建设过程中,需要建立相应的仲裁、评价组织与制度,以加大模式的推进力度。
产教融合已成为职业教育界的共识,要想加大合作力度,取得提高人才培养质量和服务区域、行业能力的实效,还要将其作为学校的指导思想,落实到具体的行动中,不断补充、完善各类组织和运行机制。从优化生态的角度考虑,要根据产教融合各方的实际情况,宏观调控参与方的各种环境要素,如提高参与企业实践锻炼的教师待遇以激发其参与的积极性,加强经费投入以改善教师参加实践锻炼的环境和条件等。另外,在构建相关评价体系时,要遵循生态规律,做到“在评价标准中以价值为主导,将活动主体现实需求与精神需求的满足相结合,使技术平台来源于市场而又高于市场”⑥,引导合作组织遵循教学和生产规律,从而提升合作各方参与产教融合项目的动力。
基于环境优化方面的考虑,可以建立恰当的仲裁机构,健全质量保障体系与评价机制。当产教融合各方的价值追求出现冲突时,需要由仲裁机构进行沟通和协调,及时矫正影响进程和发展的程序、行为,对不符合发展规律的错误意识和行为做出相应处理。所建立的质量保障体系与评价机制应该紧密结合学校与行业企业的实际需求,由校内向校外延伸,从课堂向岗位延伸,实施全方位的质量监控与反馈,以加大产教融合育人模式的力度,实现学校、企业与行业之间的统筹,实现政府主导与行业引导的主体框架机制的健康运行,使学校培养的人才与行业、企业需求对接,最终实现产教融合的育人目标。
(三)建立有效的独立运作机构,拓展合作广度
从生态系统的视角考虑,在推进产教融合教育教学时,需要建立诸如委员会性质的独立机构,以利于拓展合作的广度。
组织生态系统的优化是指在推进产教融合项目建设时,需要考虑合作组织中各单位、各部门之间的相互关系,确保他们在工作过程中,在教学和生产各方面能够保持有效的联系、沟通和协调,具有统一的功能和价值目标,发挥积极的作用。在实施产教融合时,校企双方要适应区域和行业需求,依托自身的优势资源,共同确定培养目标,共同商讨教学计划,共同研究和开发课程体系,共同组建“双师型”师资队伍,共同制定教学和实践内容,共同建设实验实训基地,共同确定考核标准。
一个完善的生态系统所追求的是生态整体效益的提高。对产教融合的实施各方,需要通过制度的方式规范组织的建立,使之能够促进各合作方充分发挥自身优势,以有效提高理论教学和实践教学质量,实现事先确定的社会效益的目标。为此,从生态视角考虑,要遵循生态系统的原理,建立部门联席工作机制以及行业指导委员会、教学指导委员会等形式的合作组织。为了增加此类组织的有效性,需要赋予他们确实的权力,实现从咨询式、松散型机构向决策型、参与型机构发展,并不断优化运行模式,加强其在系统中所起的制约、保障、咨询和监督的作用,不断扩大其职能范围,促进系统不断拓展合作的内容和范围。同时,组织自身要保持一种开放的状态,与其他系统保持密切联系,开展广泛的物质、人员和信息之间的交换,一方面确保其获得的资源能够得到合理而充分地利用;另一方面确保以多种形式、多种途径全方位地拓展合作的广度,深入落实产教融合政策,实现生态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的有机统一。
(四)建设必要的协调机制,增强合作深度
从生态平衡的视角考虑,在产教融合项目开展过程中,要贯彻程序民主的原则,促进组织人员的多元化,加强沟通协调,以增强合作的深度。
绿色生态的一个重要概念是生态平衡,是指组织的结构和功能在相对稳定的状态下,能够发挥自我调节机制,不断改造并适应周围的环境,持续地拓展自身的资源生态位和需求生态位,产生有序的防御体系,衍生更合理的结构和功能,达到一个新的平衡,发挥更高的效能,获取更大的效益。
产教深度融合是职业教育发展的方向,对于职业院校来说,校企合作的深度将决定其生存和发展的高度。为此,要树立产业转型期职业教育必须面向和融入产业发展才有出路的意识,寻求建立科学合理的长效机制的途径,逐步建立起适应市场经济发展、适应现代企业管理制度的学校管理制度和内部治理体系。从战略合作层面讲,需要组建由职业院校、生产企业和行业协会共同参与的理事会、董事会等决策机构;从具体实施层面讲,需要建立教师联盟、学生联盟等中介组织,以有效联结合作中的各方,发挥沟通、协调和服务的作用。加强参与各方的沟通和协调,提升合作的民主性,这是深化校企合作的制度保障和改革方向,也是坚持程序民主原则的必然体现。按照生态平衡的原理,组织的有效性有赖于制定适应的合法程序,保障管理行为的合法性,使得组织权力保持应有的威信和效果,程序民主的“核心问题是人民的参与过程,人民的參与过程是实现民主的根本途径,参与本身就是一种人民行使民主权利的表现”⑦。另外,组织成分的多元化,有利于在做出决策前进行充分有效的协调,有利于大家对决策背景、过程和程序进行监督和质疑,这样才能提高管理层决策的透明度,防止在组织中出现“一方霸权”的现象。合作各方之间既有利益的统一,也不可避免地存在观念、文化、制度、运行方式等方面的冲突,为了能把产教融合推向深入,需要建立这种中介组织以协调冲突,妥善处理各类事故,达到组织系统新的生态平衡,这也是深入贯彻产教融合战略思想的有效途径。
当前,我国社会正处在经济深化转型和产业持续升级的时期,职业院校之间的竞争也日趋激烈。从现实来看,产教融合这一育人模式,体现了我国社会经济发展方式转变和产业结构调整升级对新时期职业教育的必然要求,成为构建中国现代职业教育体系的重要内容,是高职教育增强办学活力、提高人才培养质量的有效途径。产教融合的成效取决于教育与产业合作的广度、深度和力度,必须从生态学的视角,不断完善合作的组织机构,构建科学和谐的长效机制,真正把产教融合的思想落实到学校管理和人才培养的各个方面,促进现代职业教育持续健康地发展。
[注释]
①④贺伟,李艳文.市场经济背景下高职产教融合育人模式的统整研究[J].现代教育管理,2014(8):76,78.
②杨善江.产教融合:产业深度转型下现代职业教育发展的必由之路[J].教育与职业,2014(33):9.
③和震.建立现代职业教育治理体系推动产教融合制度创新[J].中国职业技术教育,2014(21):140.
⑤(美)伯顿·R.克拉克.高等教育系统:学术组织的跨国研究[M].王承绪,译.杭州:杭州大学出版社,1994:4.
⑥罗汝珍.市场需求导向下的职业教育校企融合机制构建[J].职教论坛,2014(30):30.
⑦俞可平.权利政治与公益政治:当代西方政治哲学评析[M].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0:126.
[参考文献]
[1]范国睿.教育生态学[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00.
[2]邵坚钢.基于利益相关者理论的职业教育产教融合路径探析[J].教育与职业,2017(2).
[3]邹松林.产教融合生态圈的建设路径研究——以A学院为例[D/OL].南昌:江西农业大学,2016[2017-08-25]. http://kns.cnki.net/KCMS/detail/detail.aspx?dbcode=CMFD&dbname=CMFD201701&filename=1016278109.nh&v=MTUzNjVMRy9Gd
ERNcHBFYlBJUjhlWDFMdXhZUzdEaDFUM3FUcldNMUZyQ1
VSTDJlWmVkc0Z5emtWNzNBVkYyNkc=.
[4]张莹,周静.职业教育产教融合需求分析与推进建议[J].云南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2017(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