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凯
【摘要】网络传播快捷、操作简便、图文并茂等独具魅力的特点吸引大学生普遍关注和广泛运用,对大学生的思维方式和价值取向具有重要影响。只有充分发挥网络媒体在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培育过程中的正面、积极作用,才能更好地把握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主动权,引导大学生牢固树立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
【关键词】网络环境;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培育策略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为大学生价值观研究和培育提供了基本的政策保障和方向指导。中共中央办公厅《关于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意见》明确要求:“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要从学校抓起。加强网络建设,建设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网上传播阵地。”党的十九大报告指出:“必须坚持马克思主义,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不断增强意识形态领域主导权和话语权。”“高度重视传播手段建设和创新,提高新闻舆论传播力、引导力、影响力、公信力。”当代大学生肩负着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的历史重任,在大学生中培育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是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任务。随着网络的发展和普及,网络信息深刻地影响着大学生的价值观。高校德育工作者应在建好管好用好网络阵地的基础上,准确把握网络环境下大学生价值观形成的规律和特点,努力探寻网络信息时代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培育的新方法,充分发挥校园网络的正面效应和育人功能,引导大学生牢固树立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
网络已经成为传播思想文化的新途径和大学生学习生活的新空间,深刻地影响着大学生的思维方式、交往方式、价值观念和精神境界。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培育需要充分运用网络媒体,及时更新工作内容,创新工作方法,更好地适应新形势的发展,才能取得更好的效果。
(一)利用网络进行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培育是建设中国特色网络文化体系的现实需要
2011年10月18日,中共中央《關于深化文化体制改革推动社会主义文化大发展大繁荣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强调指出:“加强网上思想文化阵地建设,是社会主义文化建设的迫切任务。要认真贯彻积极利用、科学发展、依法管理、确保安全的方针,加强和改进网络文化建设和管理,加强网上舆论引导,唱响网上思想文化主旋律。” 2014年2月27日,习近平总书记在中央网络安全和信息化领导小组工作会议上指出:“要研究制定网络安全和信息化发展战略、宏观规划和重大政策。要有丰富全面的信息服务,繁荣发展的网络文化。要创新改进网上宣传,运用网络传播规律,弘扬主旋律,激发正能量,大力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习近平主持召开文艺工作座谈发表重要讲话时指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中华民族的精神命脉,是涵养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重要源泉,也是我们在世界文化激荡中站稳脚跟的坚实根基。”
互联网的快速发展,加快了校园文化的发展节奏,催生了新的文化生产和传播方式,形成了特色鲜明的网络文化,成为校园精神文化生活的重要内容和各种思想文化交流汇集的重要平台。作为网络社会重要成员的青年大学生,他们思维活跃,很大程度上引领着网络发展的潮流,在传播文化知识的同时也传播着不同的道德观念。大学生正处于价值观形成的关键阶段,会因一些不健康的网络文化传播和各种外来思想观念的出现而产生新的价值标准,从而影响固有的道德观念、价值观和文化观。因此,加强网络制度、内容建设与规范管理,培育网络道德修养和自律意识,充分利用网络宣传健康向上的思想观念,弘扬符合中国实际情况的价值取向、宗教信仰、生活方式、文化类型、思想观念、道德标准等网络文化,促进网络文化的健康有序发展,引导大学生对精神价值、高尚道德理想、人的终极关怀的追求,增强公德意识和法律意识,树立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有利于促进中国特色网络文化体系的建设。
(二)利用网络进行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培育是构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客观需要
2013年12月23日,中共中央办公厅《关于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意见》指出:“要适应互联网快速发展形势,善于运用网络传播规律,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体现到网络宣传、网络文化、网络服务中,用正面声音和先进文化占领网络阵地。”
当代大学生肩负着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历史重任,是未来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事业的生力军。他们的信仰、价值观状况关系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合格建设者和可靠接班人的培养,关系到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奋斗目标和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的实现。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是建设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重要保证和精神动力,关系到党的事业发展和国家的长治久安。加强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教育,是构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重要内容和基本任务。在网络信息发展的时代,网络文化在大学校园蓬勃发展,网络的双重性特点体现得非常明显:一是网络信息容量大,传播速度快,操作便捷,且共享性、交互性等特性为大学生学习、生活提供了自我展示的广阔舞台和无限的资源空间;二是网络的隐蔽性、虚拟性、开放性等特性给大学生带来了不可忽视的负面影响,避开网络探讨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培育问题是不切实际的。因此,充分利用网络获取知识和信息,搭建平台和载体,拓展教育空间和工作领域的新机遇,借助网络媒体充分展示丰富多彩、图文并茂的校园网络文化,将培育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目标与校园网络文化建设目标有机结合起来,深入研究校园网络文化与培育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内在联系,增强校园网络文化的吸引力和感召力,进一步发挥校园网络文化在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培育过程中的重要作用,对于构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三)利用网络进行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培育是加强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迫切需要
《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意见》明确指出“要主动占领网络思想政治教育新阵地”,“牢牢把握网络思想政治教育主动权”。2016年12月17日,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加强和改进新形势下高校思想政治工作的意见》指出:“要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体现到教书育人全过程,引导师生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加强国家意识、法治意识、社会责任意识教育,加强民族团结进步教育、国家安全教育、科学精神教育,以诚信建设为重点,加强社会公德、职业道德、家庭美德、个人品德教育,提升师生道德素养。”
在大学生中培育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是新时期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任务。随着高等教育改革的深入、弹性学制的实施、班级概念的淡化、就业政策的变化,学生集体组织形式更为多样,直接与学生沟通交流的时间、空间变得更加不固定,高校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必然面临前所未有的机遇和挑战。针对网络的普及以及网络文化带给大学生新奇、刺激、有趣的客观实际,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要牢固树立主阵地意识,把握网上舆论的主动权,把校园网建设成为有吸引力、有说服力、覆盖面广的校园主流网,通过网络突破时间和空间的限制,深入挖掘网络思想政治教育资源,充分把握网络文化发展的新机遇,拓宽工作载体、范围、手段和途径,培养学生掌握处理方法和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及时听取学生反馈的信息,掌握学生的思想动态,更好地服务学生,规避网络及网络文化带来的负面影响,融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建设和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培育的全过程,体现在教育管理服务的各个环节,与学生形成良好的互动,这是进一步加强和改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迫切需要。
(一)我国高度重视网络信息安全
随着网络的广泛普及和信息的快速扩散,世界各国纷纷采取措施构筑抵御外部信息入侵的坚固屏障。作为全球第二大经济体、世界上互联网使用人口最多的国家,我国非常注重从战略高度谋篇布局加强顶层设计,从技术层面更新升级加强国家互联网信息安全。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决定》明确提出:“要坚持积极利用、科学发展、依法管理、确保安全的方针,加大依法管理网络力度,完善互联网管理领导体制。”2014年2月27日,在中央层面设立了一个更强有力、更有权威性的高级别互联网协调管理机构,成立了由习近平总书记亲自任组长的中央网络安全和信息化建设领导小组,以规格高、力度大、立意远来统筹指导中国迈向网络强国的发展战略,总体布局统筹各方创新发展,体现了中国最高层加强顶层设计的意志,显示出保障网络安全、推动信息化发展的决心,是中国网络安全和信息化国家战略迈出的重要一步,对推动国家网络安全和信息化法治建设,不断提高安全保障能力,在未来的国际博弈中赢得主动权奠定了坚实的基础。同时,为创新网上宣传引领,运用网络传播规律,有效培育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进一步弘扬主旋律,激发正能量营造了安全清朗的网络环境。
(二)大学生充分利用网络媒介载体
网络以其迅捷的传播速度和独特的魅力吸引着青年大学生,他们能够充分利用网络快速搜集信息,查找资料,合理运用教育资源,随时与教师进行平等交流探讨。2018年2月,中国互联网络信息中心(CNNIC)第41次《中国互联网络发展状况统计报告》显示,截至2017年底,中国网民规模达7.72亿,互联网普及率为55.8%,20-29岁网民占比最高,达30.0%,大专及以上学历的网民数占20.4%,手机网民数占97.5%,伴随视频等大流量应用的普及,网民人均每周上網时间长达27小时,中国网民中学生群体规模最大,占25.4%,在校大学生中95%以上都是网民,手机已是大学生日常生活中不可缺少的工具,由于携带方便,已成为大学生网民的主流上网设备。由此可见,当代大学生作为新生事物的敏感人群,已是网络用户的重要组成部分,网络媒体已成为高校大学生学习生活的重要工具。因此,利用网络培育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具有非常有利的工作基础。
(三)网络文化影响大学生成长成才
网络技术的快速发展和新型网络传播手段的不断涌现,为文化成果的存贮和传播提供了技术载体,也为各种文化的交流创造了便利条件。网络文化作为网络时代文化发展的产物,影响着校园文化的内涵,丰富了校园的主流文化和育人环境,不仅为大学生求新求知打开了窗口,带给大学生新奇、刺激、有趣和自我认同,也为他们提供了丰富文化知识和快速获取信息资讯的重要途径。当代大学生已是网络文化消费和创造的生力军,网络文化对大学生人生观、价值观和世界观的形成产生了积极的影响,促使他们从各种角度掌握认识客观和主观世界的方法,有助于提高他们的价值判断能力,通过激变、升华、飞跃,从而实现大学生自身与社会的契合和共鸣,完成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对大学生价值观的吸纳和塑造,促进他们健康成长成才和社会发展进步。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是大学生价值观念中最本质、最重要和最具决定作用的内容,必将成为大学生在思想和心灵深处共同遵循维护的行为准则。重视培育青年学生的价值观,是中国共产党的优良传统。提高培育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战略地位和效果,是落实立德树人的根本任务。高校应充分发挥网络信息技术优势,利用校园网系统资源,加强网络阵地建设,培育校园网络文化,创新工作手段,拓展工作空间,增强工作的时效性和针对性,搭建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培育的网络育人平台,进一步提升人才的综合素质,不断丰富和发展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
(一)发挥网络媒体平台功能,强化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引领
网络是学校和学生之间沟通联系的桥梁,是学生交流思想,进行自我教育的园地,也是学生全面发展的舆论阵地。在网络信息时代的今天, 各种各样的网络信息常常会影响大学生价值观的确立。因此, 我们要充分运用网络媒体,加强思想政治文化宣传新阵地建设,重点加强校园网站建设,把握网络新技术新业态,结合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培育的思路和要求,做到栏目设计新颖,网络监控有效,阻止有害信息的传播,按照学校文明办网、大学生文明上网的要求,建设受大学生喜爱和欢迎的校园网站,构建与学生平等交流、充分沟通的渠道,努力实践并着力打造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培育的网络平台。要实施网络内容建设工程,变被动防御为主动占领,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引领,实时捕捉大学生的猎奇心理,将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主要内容作为文化元素巧妙地注入校园网络文化,适时进行信息和知识传播,层层推进,开展真诚的网上沟通,用正面声音和先进文化占领网络阵地,形成良好的网上舆论环境,集聚网上舆论引导合力,引导德育主流,帮助大学生群体提高对社会问题的认知,在网络行为中感受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真谛,自觉接受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要求。
(二)整合网络信息资源优势,强化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宣传
要善于运用网络传播规律,占领网络信息传播制高点,充分利用网络媒体舆论平台和有效资源加大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在大学生中的宣传力度,通过网络媒体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融入校园网络文化建设中进行广泛宣传,营造良好的网络文化环境,弘扬积极向上、民主和谐、文明健康的校园网络文化,引导学生在潜移默化的学习实践活动中形成高尚的精神境界和道德品质。要充分使用网络手段,充分借助QQ、电子邮箱、BBS论坛、微博、微信等方式及时发布贴近学生实际、贴近学生生活的资讯,始终保持网站内容的新鲜度和真实性,根据大学生身心特点、价值观的形成规律以及不同时期的时事热点和特殊情况,快速回应大学生网民的需求和关注点,最大限度满足大学生求新好奇的欲望,增强网站内容的理论说服性,弘扬主旋律,提倡多样化,提高教育质量和工作效率。要合理运用网络资源,根据网络交互性、开放性、适时性的特点,把网上的虚拟与网下的现实联系起来,统筹网络信息、网络文化和网络服务等网络资源,使网络信息资源真正融入学生的学习、生活,多角度多渠道开展道德教育、价值观宣传教育,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植入学生头脑,内化为坚定的价值取向,增强宣传的有效性与吸引力,让大学生真正感受到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和自己的学习生活息息相关,起到凝聚人心、传播文明的作用。
(三)利用网络传播载体特点,强化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引导
网络作为互动性、开放性极强的传播媒体,建立和完善网上舆论工作机制,积极开展网络正面舆论引导,切实掌握网上舆论主动权,准确把握网络载体的舆论导向,坚持巩固和壮大主流思想舆论,弘扬主旋律,传播正能量。
一是选聘组建網络评论员,组织理论专家、学者结合自己的专业研究领域和生活工作的实际情况,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进行网上解读,阐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真正内涵,发挥他们在网络社区的引领作用,用他们的观点直接引导大学生网民树立正确的价值观。同时,充分发挥网络评论员对网络热点话题、重大事件、突发事件等时政新闻评论的引导作用,善于抓住现实生活中的闪光点,在选择一定新闻事实的基础上,及时挖掘事件中所蕴含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内涵,陈述观点,发表意见,让网络媒体成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实践的载体。
二是组织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积极参与网上讲话和舆论引导,经常与大学生网民开展互动交流,找准大学生感兴趣的切入点和着力点,切合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内容,阐发为大学生爱听爱看、乐于接受、产生共鸣等感兴趣的话题,调动大学生参与交流的积极性,使得大学生网民成为公共网络空间的活跃分子,把握好网络传播的时、度、效,帮助大学生划清是非界限,澄清模糊认识,在大是大非和政治原则问题上,及时做出分析和判断,做到旗帜鲜明地坚持什么,反对什么,信奉什么等,激发师生团结奋进的强大力量,充分发挥正面宣传鼓舞人、引导激励人的作用,增强吸引力和感染力。
[1] 中共中央办公厅.关于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意见[S].2013-12-24.
[2] 李纪岩.当代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培育研究[M].济南:山东人民出版社,2013.
[3] 薛海鸣.新时期大学生核心价值观教育研究[M].北京:中国书籍出版社,2014.
[4] 傅永春.网络环境下大学生价值观的社会化引导策略[J].中国高等教育,2013(11):27-28.
[5] 中国互联网络信息中心(CNNIC).第41次《中国互联网络发展状况统计报告》[R].2018-01-3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