玉珊
【摘要】学好语文读为先,教好语文写由始。语文教师应充分发挥教材的“导读”“导练”作用,因地制宜地开展读写训练,抓好仿写、改写、扩写、读后感写作,或者另辟蹊径发掘有益的训练点,做到一课一得,进行微写作,把点的训练与面的训练相结合,由点及面,序列进行,实现写作与阅读的对接,写作与育人的同步。
【关键词】作文训练 读写一体 训练点 训练形式
【中图分类号】G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0450-9889(2018)04A-0056-02
作文训练是一个繁杂而有序的体系,它像一棵大树,有根、茎、叶、花、果。点就是作文训练的侧重点,它像大树上的叶、花、果;面就是针对不同文体的整文训练,犹如造型各异的大树;线就是整个初中阶段的读写训练序列。点线面有机结合,循序渐进,螺旋上升。如何读写一体,循点入境,双效提升?
一、训练点的选择
训练点就是“随文练笔”练什么。要对教材进行深入的解读和恰当的运用,以发现教材的教学价值,选择切合学生的练笔内容。这是读写训练的关键点。
如何在文本中寻找写作的契合点?北京特级教师张钧箎提出“四心相通”,即“作者心、编者心、学生心、教师心”四心相通,去找到每课的训练点。
首先抓住教材的导学系统,看单元作文训练重点、课后要求、单元导语,从而了解编者的意图。根据单元训练重点确定每课写作训练点。例如苏教版语文教材七年级下册第一单元主题为“人物风采”,安排了五篇文章。单元作文是写“一个性格 的人”。训练重点是观察和写出人物的特点。教师可充分挖掘文本“表达因子”进行写人的练笔,为大作文做准备。《童年的朋友》的画眼法,《一面》多角度描写外貌,《我的老师》采用串糖葫芦法(围绕中心选取典型材料),《展示华夏文化魅力》运用正侧面结合写法,《赵普》运用细节描写,这些都是教师应挖掘的文本“表达因子”。通过这组课文的学习,学生就较为全面地掌握了写人的方法。
其次需要把握课文的写作特点,再从多样的写作特点中找到最突出、最有价值的一点。另外还要基于学情进行分析,找出适合学生實际的一点,作为本课作文教学要突破的一个训练点提炼出来,进行微写作训练。
二、训练形式
(一)仿写
仿写无疑是读写结合最基础、最实用的形式,是作文教学的入门关。仿写借鉴也是一种技巧,它可以是多角度、多层次的仿句、仿段、仿篇。
1.仿句。抓住词汇量丰富、句式典型、修辞巧妙的句子让学生仿写,培养精确表达的能力。例如,《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不必说……也不必说……单是……”句式写出了百草园的乐趣比比皆是,让学生运用这个句式造句。又如,仿照《陋室铭》中的句式“……不在……,有……则……。……不在……,有……则……。斯是……,惟……”写话。看下面学生的练笔:“资不在深,敬业就行。位不在高,爱岗则名。斯是教师,唯勤耕耘。”
2.仿段。就是语段结构的仿写,表达方式运用的仿写等。
如《端午日》一课,重点写龙船竞渡的场面,对捉鸭子着墨不多,教师可引导学生想象捉鸭子的场景,仿照赛龙船片断,运用点面结合、正侧结合、虚实结合的方法描写场面,从人物外貌、动作、神态和语言等方面进行拓展想象,因为题材内容距离我们的生活实际较近,学生感兴趣,有话可说,有情可抒,写出来的场景生动感人,涌现出许多文思俱佳的语段。
又如《事物的正确答案不止一个》,学习第5、6节的概述手法,补写一个典型事例。这样学生很容易就抓住记叙的要素模仿概述事例的写法。这样既能把一件事展开写具体,也能根据论点的需要简明扼要地论述,为写小论文打下扎实基础。
还可仿语言样式。萧红的《呼兰河传》节选,独特的语言文字如同冬阳一样绵长而深沉。这种语言的独特性是无法用某种“法”定义的,却蕴藏着极高的读写结合的价值。可以这样设计:
(1)诵读“……了,就像……似的”这一自然段,体会其中对童年的怀想意味。
(2)习作启发。模仿这一自然段,写自己天真烂漫、无忧无虑的童年生活片段。
3.仿篇。选文大多是文质兼美的精品,教师除了开展片段仿写练习,还可以开展文本整体仿写练笔。教师在充分解读文本的基础上,可在选材立意、谋篇布局等方面让学生“依葫芦画瓢”,尝试仿写练习。
(1)立骨画眼法。主题是文章的灵魂,材料是文章的血肉,结构就是骨架。《岳阳楼记》结构精巧,“记事写景—抒异情—表己志”,三部分之间用过渡句“览物之情,得无异乎?”“或异二者之为”承接,逐层推进,搭起文章结构,最后一语道破主旨。
(2)五笔建构法。莫怀戚的《散步》:轻点一笔——概说事件,我们在田野散步。交代一笔——介绍原委,陪伴大病初愈的母亲走走。穿插一笔——写初春田野美景,烘托家庭的温馨。详写一笔——发生分歧,产生波澜。深化一笔——抒情议论,我背的和她背的就是整个世界。“五笔”技法的魅力,表现出写作中的共同思维规律。有了规律,就有了规矩;有了形态与技巧,就有了训练的效率。
(3)三水并流法。该方法是通过某件事物的几个不同的侧面或通过几件事物来表现一定主题的构思方法。特点是以主题聚合材料,取材广泛,不受时空约束。邹韬奋的《我的母亲》描述母爱时,就从赏灯、说书、落泪、做鞋四个方面展开描写。
(4)一波三折法。比如《父母的心》围绕“送子”一波三折,表达贫困父母的复杂心情,把一件事写得曲折动人;学习《三颗枸杞豆》,运用倒叙式结构,避免叙述的平板和结构的单调……
仿写不是抄袭套用,不是改头换面,其精髓是构思立意上的学习,是篇章结构、方法技巧上的借鉴,这个过程最重要的是“提炼”和“思考”。仿写是写作初学者的有效途径,只有中规中矩“入模”,才能潇潇洒洒“出模”,最终洋洋洒洒“创模”。
(二)改写扩充
1.改编。改编是根据原文的思想内容和表现形式,变换写作角度,将文章改成另一种体裁或样式。它可以在原作的基础上增删一些情节,改变题目,改变叙事人称,可以改变体裁,改变写作顺序等。这种“新瓶装老酒”的写作形式,能有效激发学生想象的空间,不失为训练学生写作思维的一种好形式。《十三岁的际遇》有一段话赞美北大,教师可布置小练笔:“把北大换成自己学校说一说,然后背下来,以备以后作文使用。”《阿里山纪行》练笔,教师可让学生以导游身份介绍旅游路线和景点,实现对语言的感悟、积累和运用;学习《松树金龟子》后,教师就可以让学生以第一人称的口吻介绍金龟子。这就是角色换位的改写;学习九年级下册的戏剧单元,教师可让学生尝试把《我的叔叔于勒》这篇小说改成戏剧,创设戏剧冲突——到底认不认弟弟,运用戏剧的格式来改编。学生在这样转述性练笔中能体会到不同叙述方式的表现力。
2.续写。文本扩充或續写也是加强写作教学的有效形式。扩充续写是在原文基础上的再创造,是对文本背后蕴含的语言、心理、场景和情节等方面的“留白”进行补充。如教学《七颗钻石》后,教师可让学生想象水罐里涌出清泉后的动人场景,让学生进一步感受女孩爱心力量的强大。又如教学《使至塞上》,为使学生感受到王维“诗中有画 画中有诗”的写作风格,教师可让学生描述“大漠孤烟 长河落日”的美景。学生具有丰富的想象力,如果教师能紧扣文中隐含的生动的画面和鲜活的形象,激发学生展开想象,并用自己的语言描绘下来,既能“还原”课文所描绘的原貌,又能培养学生对语言的敏锐感。
(三)感想思悟
有的课文读完后总给人言尽而意无穷的感觉。教师可“趁热打铁”,让学生大胆发表个人看法。如教师教学《三颗枸杞豆》一文以后,可让学生就三叔三个梦想三个零谈体会。学生佳句迭出,如:“人生如寻月,追寻如盈,止步如亏。若只在窗边守望,那只能看到白云后惨淡的月光。”
(四)另辟蹊径
有的课文需要教师突破单元作文教学的藩篱,另辟蹊径,发掘有益的写作训练内容。如教学七年级下册三单元《阿长与〈山海经〉》时,笔者挖掘出“学绘人物缺陷·写真实人物”的写作方法,引导学生将笔下的人物形象写得更真实、丰满。
学好语文读为先,教好语文写由始。教师充分发挥教材文本的“导读”“导练”作用,因地制宜地开展阅读写作训练,一课一得,仿写、改写、感悟,进行微写作,把点的训练与面的训练结合,由点到面,序列进行,有利于实现作文与阅读的对接,作文与育人的同步,不断提高学生的语文综合素养。
(责编 秦越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