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不同规模基建企业财务共生机理及模式选择

2018-07-06 17:35杨松
国际商务财会 2018年5期
关键词:模式

杨松

【摘要】现阶段,我国很多不同规模的基建企业都意识到了相互间协调发展的重要性,逐渐形成了财务共生网络以达到降低市场交易成本、实现企业利益最大化的目的。但是值得注意的是不同规模基建企业财务共生机理及模式选择是否科学、合理会对企业共生发展效果产生一定的影响。本文就不同规模基建企业财务共生机理及模式选择进行了探究。

【关键词】基建企业;财务共生机理;模式

【中图分类号】F275

企业财务共生是指企业之间可以互相利用对方的财务资源形成一种长期合作关系。现阶段基建企业财务共生主要通过市场作用,基于利润角度所形成的经济资源交换企业共生网络,进而实现双方或多方的稳健发展。

一、 我国不同规模基建企业财务共生发展情况

一带一路大环境下,我国基建企业在发展过程中出现了特殊的现象即两极化现象。一些基建企业充分借助了各类经济资源,迅速形成了规模和体系,还有一些企业采取柔性发展的方式,但其规模相对较小。基建项目的需求是多层次的,基建企业间要想稳健发展,恶性竞争和单一发展并不能够达到最优化的发展状态,正确处理好大、小规模基建企业之间的财务关系,形成良好的财务共生机制,才能促进企业实现利润最大化。从现阶段我国基建企业发展整体情况来看,很多地区都出现了大型基建企业集中发展的区域,小企业发展存在着一定的滞后性,二者之间并没有实现共生,这对人口就业,民众生活水平,乃至大小企业持续发展都非常不利。

二、 不同规模基建企业财务共生机理探究

由于市场变化风云莫测,存在着不确定性,所以基建企业要想稳健发展需要从多个方面来筹划。随着基建企业呈现出专业化发展趋势,如果其不充分考虑市场环境做出优化的话,那么就会直接导致企业市场交易费用的增加。如果基建企业能够实现运营过程中各个环节的统筹兼顾,实现企业纵向一体化,那么在一定程度上就会促进企业规模的扩大,进而产生一定的规模效应。同时,纵向一体化的实现还能够增强基建企业的实际控制力,虽然需要投入更多的管理费用来实现控制力,但是所节省的市场交易费用更加可观。与基建企业纵向一体化相对应的是基建企业纵向分解,企业纵向分解与现代化信息技术的发展息息相关。一些基建企业,特别是一些大企业的竞争优势将会被大大削弱,进而出现与一体化反向的企业组织变化过程,我们可以将其称之为纵向分解。企业纵向分解发生于企业内部管理所需要的费用较市场交易费用更多的情况下,这时企业为了能够节省费用消耗或由于其自身能力所限就会采取“外包”、“转包”等方式将这部分分解出去,而被分解出去的“外包”、“转包”部门由于不再属于企业的一部分就会具有一定的自主性和独立性,但是这些部门还会仍然与企业保持着一定的联系。这种联系不再是隶属关系,而是一种合作关系,而这种关系是介于市场和企业之间的,维系关系的中间性组织在一定程度上不仅能够对企业的分工与合作进行强化,而且还能够控制高管理费用的发生,间接起到了保证企业运营稳定性的作用。

其中不同规模基建企业共生组织网络就是中间性体制组织典型体现。因为在不同规模企业财务共生组织网络中,大企业和小企业在具备独立性的基础上存在一种长期性的合约关系,同时双方或多方之间还具有各自的利益,通过财务共生的方式实现其各自的利益。

在企业财务共生发展系统中,这一系统要想稳健运营需要共生单元、共生关系以及共生环境的相互作用,形成良性循环。同时,共生系统还能够将大小企业的共生条件、性质、特征以及动态变化情况生动直观地反映出来。图1反映出不同规模基建企业财务共生发展组织系统情况。

根据图1所示,环境决定了企业之间的关系,企业之间的关系影响着企业的影响力、吸引力、发展力、融合力等企业共生组织绩效,而企业财务共生组织绩效情况又间接作用于企业内部和外部环境。具体来说,先从企业关系入手分析,如果不同规模基建企业共生发展组织系统关系选择恰当的话,那么在一定程度上就会为企业发展产生更大的作用力,所产生的作用力有可能大于原来单个企业发展所产生的作用力之和。这样相对于单体发展,财务共生发展更容易实现资源优化配置,进而实现利益最大化。不同规模企业财务共生发展绩效变化主要体现在企业的影响力、吸引力、发展力、融合力等多个方面,其中企业影响力表现在企业的行业影响及企业规模上;企业发展力表现在企业投资增长率及主营业务收入增长率上;企业吸引力主要表现在企业的商业信誉和市场占有率上;企业融合力主要表现在企业的经营理念及企业文化等方面。同时,不同规模企业财务共生发展反过来还会影响到外部市场大环境,这种影响并不是一成不变的,而是具有动态性特点,是不断变化的。

三、不同规模基建企业共生模式选择

从很多企业发展情况来看,大企业和小企业单独发展很容易造成区域资源浪费,难以充分实现资源优化配置。选择科学的模式来促进不同规模企业财务共生发展不仅能够更大幅度地降低企业交易成本,提高各类资源的使用效率,而且还能够优化企业之间的关系,建立信任,有效控制和防范风险的发生。

(一)基于利益分配角度进行模式选择

1.寄生共生模式。这种财务共生模式对于小企业来说并不会产生新的作用力,大企业单方面作用于小企业,为小企业提供所需要的利益。但是站在经济学角度,寄生模式仍然属于一种抽象模式,并不能够很好地被应用于基建企业财务共生模式中去,因为并不会有企业愿意长期地无偿地向其他企业提供服务而不获取回报,这与企业的最终发展目标即获取利益最大化相悖。

2.偏利共生模式。这种财务共生模式虽然会在不同规模基建企业之间产生作用力,但是在利益的分配上并不是能夠惠及到各方,而是仅仅能够惠及到一方。在这种情况下,没有得到相应利益的一方难以与获利的一方或多方保持平衡,很难会长期地维持这一稳定,具有一定的不确定性。

3.非对称互惠共生模式和对称互惠共生模式。相对于寄生共生模式和偏利共生模式来说,非对称互惠共生模式和对称互惠共生模式更具稳定性和持久性,是我国基建企业共生发展更好的选择。因为非对称互惠共生模式和对称互惠共生模式能够使大小企业相互作用,各自获取利益,可以应用与实践。具体来说,非对称互惠共生模式是指基于能够惠及共生各方,共生企业在涉及共生利益分配时存在着一定的不均衡性。而对称互惠共生模式则是指共生企业在涉及共生利益分配时存在着分配均衡性。相对于非对称互惠共生模式来说,互惠共生模式在能够更有效减少共生企业之间冲突的同时,还能够拉近共生企业的距离,保持更稳定的关系,是企业财务共生发展的较为理想的选择。但是考虑到不同规模企业财务共生发展过程中所存在的内在差异而导致的共生企业地位间存在的差距,对称互惠共生模式实施起来相对困难,而非对称互惠共生模式则是基建企业财务共生发展的最佳选择。从企业长期发展角度出发来看,企业之间的平衡和稳定并不是长久的,这种平衡会随着各类因素变化而产生变化,而非均衡才是长期和经常的状态。这种模式在一定程度上能够通过共生企业地位间存在的差距分辨出利益分配优势和劣势,进而促进企业在争取利益分配优势地位过程中不断得到发展,实现效益最大化。

(二)基于共生组织程度角度进行模式选择

1.点共生模式。点共生模式所产生的作用存在着一定的局限性,反映的是不同规模基建企业之间随机、偶然财务共生发展。点共生模式具有不稳定性和短期性特点,对不同规模基建企业财务共生发展的作用存在一定的局限性。点共生模式也具有一定的优势,那就是能够使不同规模企业克服随机性特征,财务共生发展较为灵活。但是企业财务共生发展通常情况下都希望能够更加长久,一般较少选择点共生这种发展模式。

2.间歇共生模式。间歇共生与点共生具有一定的相似性,仍然是具有不稳定性和短期性特点,但是也与点共生存在着一定的区别。间歇共生偶然性表现得较少,所突出的多为随机性,对我国不同规模基建企业共生发展的作用也存在一定的局限性。但是间歇共生也具有一定的优势,当企业间需要在特定时间内建立联系可以采取共生发展方式来发展,同样也具有灵活性。

3.连续共生模式。连续共生这种模式与点共生模式和间歇共生模式有着本质上的区别,其能够对不同规模基建企业之间长期的、连续的、稳定的联系进行反映,突出企业财务共生发展联系的必然性。不同规模基建企业通过这种共生方式不仅能够在这种稳定的联系中获取各自的利益,而且企业之间始终还可以保证自身的独立性特征,形成企业之间多样化合作与协调关系,为企业之间的平衡发展提供一定保障,不断推进基建企业向前进化。目前不同规模基建企业财务共生发展较为青睐于连续共生模式,这种模式既符合了不同规模企业之间对长期性、稳定性的要求,而且还能够更好地使企业从中获利。

(三)基于综合角度进行模式选择

单从企业共生利益分配角度出发来看,非对称互惠共生模式是较为理想的选择;单从企业共生组织程度角度出发来看,连续共生模式是较为理想的选择。将两种角度综合考虑,互惠连续共生可以被视为是我国基建企业财务共生发展的最佳选择。因为这种综合模式不仅能够对共生企业产生一定的作用力,更好地使共生企业获取各自的利益,而且还能够确保共生企业之间的独立性。同时,在这种模式下共生企业发展还具有连续性和稳定性,有利于加强这些共生企业之间的联系,而这种联系并不是偶然和随机的,有利于共生企业运营效率的提升。

在共生企业中利益分配的均衡并不是绝对的,而是具有一定相对性特点的。不同规模基建企业要实现利益分配均衡机制,难以避免利益分配上的差异,但是要采取科学的共生发展模式来控制利益分配不均衡状况有效控制和防范共生企业利益受损现象的出现,维持现时企业财务共生发展的稳定性。而在共生企业中利益分配的不均衡却是绝对的,良好的机制是控制不均衡的关键。良好的机制在很大程度上能够优化和完善共生企业发展状况,进而有效实现各类资源优化配置,实现资源利用效率的提升。

主要参考文献:

[1]庄晋财.企业集群地域根植性的理论演进及其政策含义[J].财经问题研究,2003(10).

[2]路易斯.普特曼(LouisPutterman),(美)兰德尔·克罗茨纳(RandallS.Kroszner)编.企业的经济性质[M].上海财经大学出版社,2000.

[3]王宏,王泽强.产业集群的区域竞争优势及培育[J].安徽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05(04).

[4]刘二亮,王绍武,董丽.基于企业集群理论的中小企业发展战略研究[J].北华航天工業学院学报,2007(03).

[5]傅京燕,郑杰.中小企业集群与竞争优势[J].财贸研究,2003(02).

猜你喜欢
模式
关于师幼互动的文献综述
我国中央银行金融监管模式存在问题及对策分析
从《后窗》看希区柯克作品的人性怀疑论
以市场为导向的经济管理模式转变分析
基于产业需求的数字媒体技术专业人才培养模式研究
高端饭店业产学研模式研究
永续债券探析
思想政治理论课实践教学研究述评
中学数学创造性教学的模式与策略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