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时代职业教育产教融合生态圈的建构

2018-07-05 15:18李玉芬
教育与职业(下) 2018年10期
关键词:生态圈产教融合职业教育

[摘要]推动职业教育产教深度融合的关键在于构建产教融合生态圈。当前,职业教育产教融合的“非生态现象”突出,表现为政府的行政职能发挥不足,企业参与产教融合的积极性不高,职业院校推进产教融合的主动性不强,校企合作生态圈尚未建立。破解产教融合的非生态桎梏,关键在于构建职业教育产教融合生态圈。具体而言,政府要加强顶层设计和配套制度建设,引导建立关系形态多元的产教联合体;企业要转变观念,主动参与构建校企合作共同体;职业院校要深化人才培养改革,强化与行业企业的发展需求对接;创新和完善产教融合运行机制,保障产教融合的顺利进行。

[关键词]新时代 职业教育 产教融合 生态圈

[作者简介]李玉芬(1980- ),女,河北沽源人,东莞职业技术学院,讲师,硕士。(广东 东莞 523808)

[中图分类号]G71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4-3985(2018)20-0019-07

21世纪以来,信息技术所催生的新业态、新模式、新技术、新产品层出不穷,移动互联网、物联网、人工智能等高新技术的研发和应用使得我国行业产业的发展既面临前所未有的机遇,也面临前所未有的挑战。新的产业发展形势对技术技能型人才的培养提出了新的更高的要求,迫切需要职业教育体系做出相应的变革。对此,国务院在2014年印发的《关于加快发展现代职业教育的决定》中明确提出,要“深化产教融合、校企合作,培养数以亿计的高素质劳动者和技术技能人才”。2017年10月,党的十九大报告指出要“完善职业教育和培训体系,深化产教融合、校企合作”。同年12月,国务院办公厅印发了《关于深化产教融合的若干意见》(以下简称《意见》),对职业教育产教融合工作做出了总体部署。产教融合是新时代背景下的产业发展要求,也是现代职业教育发展的必然趋势。职业教育产教融合复合性高、参与主体多、牵涉面广,堪称一个高度复杂开放的系统,并且各主体、各子系统、各要素之间相互联系、相互影响、相辅相成,因此,笔者认为,可以用生态圈理论指导职业教育产教融合的实践工作,通过建立完善的产教融合生态圈,以促进职教界与产业界的良性互动和有序发展。

一、产教融合生态圈的内涵和特征

1.产教融合生态圈的内涵。生态圈理论认为,在某一个空间区域内,生物体之间以及生物体与无机环境之间通过复杂的交互作用而形成的有机整体就是生态圈。20世纪90年代,美国学者James Moore首次将生态圈理论应用于商业领域,创造性地用生态系统这一生态学与系统论交叉的概念来解释现代企业所处的环境以及企业与外部环境之间的复杂关系。到了21世纪,生态圈理论在社会研究领域的应用日益广泛,诞生了包括产业生态圈理论、商业生态系统理论、组织生态理论等众多分支理论类型。

产教融合生态圈概念的提出是生态圈理论在产教融合领域的具体运用。生态圈理论之所以能够应用于产教融合中,关键在于产教融合是一项政府、学校、行业、企业等众多主体共同参与的社会性工程,教育领域与产业领域的各类要素都将参与这项宏伟工程,完全符合生态圈多元要素、复杂开放的基本特征。在产教融合过程中,政府发挥政策制定和统筹协调的职能,一方面为产教融合、校企合作搭建服务平台,另一方面为各方主体的深入合作提供政策支撑。学校发挥人才培养和社会服务的职能,一方面创新人才培养模式,推进教育教学改革;另一方面依托自身的技术优势、智力优势为企业创造经济价值。行业组织发挥组织协调和资源配置的职能,一方面积极组织更多企业参与校企合作,协调校企合作进程中的相关事务;另一方面帮助学校和企业筹集更多教育资源。企业发挥着育人主体的职能,一方面为技术技能型人才培养提供实践教学资源,另一方面为职业院校教学体系的优化提供决策咨询。综上所述,我们可以将产教融合生态圈定义为职业院校以自身为主体,在地方政府的支持下,围绕地方产业经济发展,与行业企业开展深度战略合作所构成的系统。

2.产教融合生态圈的特征。一是共享。共享是生态圈得以存在的基础,也是产教融合生态圈的基本特征。产教融合生态圈中的共享包含信息共享和资源共享两个方面。就前者而言,产教融合意味着政策信息、教育信息、产业信息、市场信息的交会融通,通过建立在紧密联系、深度融合机制及组织基础上的信息共享,大大提升了信息流的价值和运用效率。就后者而言,资源共享意味着区域内人力、物力、财力的集成,各类要素资源可以被生態圈中的主体共同享有、共同使用,不仅能够拉近利益相关主体的距离,还能够节约合作成本。二是融合。融合是产教融合生态圈最突出的特征。产教融合生态圈中的融合表现为相关利益主体之间、生态圈各类要素之间形成了相互内嵌的关系格局和发展态势,其本质是合作的深化和升华,是不同主体之间合作的深层次和高境界。产教融合的内涵丰富、形式多样,它包含了教育与产业的融合、学校与企业的融合、教学与生产的融合等,超越了校企联合培养人才的合作层次,将合作范围延伸到产业的整个价值链,是两类具有高度互补性资源之间的全要素、全方位的集成整合和一体化合作,是利益共同体、发展共同体。三是连接。连接是产教融合生态圈的核心特征。正因为有了连接各类资源要素、各类主体的功能,产教融合生态圈才能够成为各主体充分发挥各自“用武之地”的平台。产教融合生态圈的连接有宏观与微观两个层面,就前者而言,表现为“政府—产业—学校”三大主体类型的紧密联系、共谋发展;就后者而言,表现为“学生—教师—企业员工”等主体的密切配合、共育人才。多维度、多层次、立体化的连接关系一方面为产教融合生态圈内的信息和资源共享奠定了基础,另一方面也为产教融合生态圈内各主体的融合发展创造了条件,是产教融合生态圈构建最突出的功能。

二、新时代构建产教融合生态圈的现实要义

1.构建产教融合生态圈是实现职业教育协同育人的主渠道。协同育人是国家长期以来始终坚持的教育发展战略。早在2012年,中国科学院、教育部就联合制订并印发了《科教结合协同育人行动计划》,将“校企协同,合作育人”作为深化产教融合工作的基本原则。协同育人理念的提出,是协同学理论在教育领域的具体运用,是通过强化多元育人主体的协同,促使协同效应在育人过程中发挥作用。协同育人就是要突破旧有的职业教育学校单一主体育人的一元化教育格局,打破职业教育系统原本的界限,将教育系统、科研系统与产业系统连接以来,构建全新的、更加开放和立体的综合性职业教育系统,实现职业教育学校化育人向社会化育人的方向转变。在此过程中,构建产教融合生态圈无疑是实现职业教育协同育人的主渠道。

第一,构建产教融合生态圈为职业教育协同育人提供了方法论。构建产教融合生态圈是生态系统理论在职业教育领域的运用,主张用整体性、关联性、等级结构性、动态平衡性、时序性等原则看待和理解职业教育协同育人工作,这就为顺利推进协同育人提供了方法论指导。第二,构建产教融合生态圈为职业教育协同育人创造了条件。职业教育协同育人的主体是学校和企业,然而,长期以来,我国市场主体的自主性、高职院校传统人才培养模式的惯性、大众需求的模糊性及社会信息渠道的非畅通性为校企协同育人制造了诸多障碍。在这样的局面下,校企协同育人不得不转而依赖政府的指导和行业的统筹,政府和行业由此成为职业教育协同育人不可或缺的主体。因此,从教育实践的层面来看,构建产教融合生态圈,在更广泛的意义上将更多主体以及资源纳入职业教育体系,为协同育人创造了更加有利的外部条件。

2.构建产教融合生态圈是推动职业教育内涵式发展的支撑力。近年来,“内涵式发展”已然成为我国职业教育领域的“热词”,注重发展内涵之所以被大多数职业院校所接受并作为一种发展方向,既有职业教育内部发展出现阶段性变化的因素,也有外部环境对职业教育要求日益提高的原因。长期以来,国内职业教育发展一直以外延式发展为导向,具体表现为职业教育规模的扩大、招生人数的增长、基础设施建设的完善等。在这一阶段,职业教育的发展主要以满足人民群众“有学上”的需求为基本目标。伴随着我国经济发展进入“新常态”,职业教育的发展也面临新的变革,其发展目标也转移到满足人民群众“上好学”的需求上来。于是,创新人才培养模式、提高人才培养质量、优化人才培养结构逐渐成为职业教育在新时期的发展语境,我国的职业教育发展也正式告别了外延式发展阶段,进入内涵式发展的新阶段。职业教育要真正实现内涵式发展,离不开产教融合生态圈的支撑。

首先,构建产教融合生态圈为职业教育创新人才培养模式提供了有利契机。创新人才培养模式是职业教育内涵式发展的基本要求。以往我国的职业教育完全由学校主导,而构建产教融合生态圈是推动职业教育突破传统育人机制、创新校政行企联合育人模式的重要契机。其次,构建产教融合生态圈有利于提升职业教育人才培养质量。通过构建产教融合生态圈,能够打造“产学研”一体化的教学体系,生成“学中做,做中学”的教学场景,进而大大提高职业院校学生的实践能力,提高人才培养的整体质量。最后,构建产教融和生态圈有利于优化人才培养结构。通过构建产教融合生态圈,能够有效强化职业教育与行业产业之间、职业院校与教育市场之间的联系,以提高技术技能型人才培养的适应性和适切性。

3.构建产教融合生态圈是推动教育形态和学校形态变革的转动机制。新时代职业教育变革的本质是教育从工业文明向后工业文明时代形态的蜕变,其表征在现阶段已经初现端倪,在未来必将更加显著,那就是教育模式从单一主体育人向多元主体联合育人迈进、教育时空从线性三维时空向复合多维时空转变、学习方式从有限方法向无限方法趋近。为了适应这些变革,职业院校的组织形式、部门架构、治理模式、教學逻辑都将发生重大变化。职业教育的全面变革将是一个历史性进程,产教融合则将成为推动这一历史性进程加速的机制。

第一,构建产教融合生态圈推动了职业教育形态的转变。在现代技术的广泛应用和多元化教育资源的大力支持下,职业教育获得了一种混合式、共享式、开放式、动态式发展的全新形态。例如,在师资力量建设方面,构建产教融合生态圈相当于打造了一个具有高流动性的“人才库”,一方面可以吸引产业领域的资深人士和技术人才投入到职业教育办学中,拓宽了职业教育的人才来源渠道;另一方面可以为职业院校教师提升专业素养和实践能力提供培训平台。在教学方面,构建产教融合生态圈突破了学校和企业的边界,让车间成为教室、生产线成为课堂、技术员成为导师,不仅重构了整个教学过程,也大大丰富了教育资源。第二,构建产教融合生态圈推动了学校形态的变革。通过引导产业资源投入职业教育办学,促使职业教育领域的学校形态发生了两大变革:一是混合所有制办学模式的出现,二是职业教育集团的兴起。混合所有制办学延展了职业教育办学的主体类型,为职业学校办学活力的增强注入了新的元素;职业教育集团的兴起进一步夯实了职业教育办学的经济基础,丰富了职业教育办学的内涵。这两者共同引领职业教育学校形态的变革,而这些变革的产生,正得益于产教融合生态圈所赋予的动能。

三、当前职业教育产教融合生态圈建设存在的问题

1.政府的行政职能发挥不足。当前我国的职业教育管理体制还处于以政府主导为主、市场化办学为辅的阶段。在推动产教融合生态圈建设过程中,政府肩负着政策制定、平台搭建、资源配置和监督管理等职能,责任非常重大。然而,就当前的产教融合生态圈建设实践来看,政府的行政职能发挥不足,未能对各方主体的合作育人形成有效支撑。

第一,在政策层面,促进产教融合的相关政策法规与运行机制不健全,且落实不力。纵观当前全国各省市的产教融合推进情况,尽管各省级政府基本都出台了支持职业教育产教融合、校企合作的政策文件,但政策的内容大多停留在方向引导、宏观指导层面,缺乏能够落地实施的具体办法和操作细则,并且因为政策所倡导的内容缺乏相应的配套运行、激励机制,使得政策内容只有借鉴意义,对校企合作、产教融合的实际推动作用比较有限。第二,在经济层面,支持产教融合、校企合作的财政性经费支持力度不足。在当前的校企合作育人过程中,企业所负担的成本通常高于学校,因此,政府应当给予企业较大力度的经费补贴,以降低企业的育人成本。第三,在监督管理层面,政府在履行指导、监督、管理、协调等职能方面同样存在缺位的现象。很多地方的产教融合、校企合作都处于学校、行业组织、企业自发自为的状态,随着市场的变化以及其他因素的干扰,校企合作运行机制可能出现不适应外部环境变化的情况,这时极易诱发校企之间的矛盾纠纷,而一旦缺乏第三方权威机构的介入,就有可能造成校企协同育人工作半途而废。

2.企业参与产教融合的积极性不高。《意见》明确指出要“强化企业重要主体作用”,并提出了“拓宽企业参与途径”“深化‘引企入教改革”“开展生产性实习实训”等多项引导企业参与职业教育产教融合的办法措施。但就现阶段产教融合的推进情况来看,企业参与职业教育办学的积极性并不高。很多地方开展的职业教育校企合作都停留在项目式合作层面,通常是基于学校与企业之间的某些关联性需求而进行的短期性合作,项目完成即终止了合作关系。在这样的合作状态下,企业无意介入人才培养过程;职业院校也难以借助企业的资源提高人才培养质量,产教融合更无从谈起。

企业参与产教融合的积极性不高,主要有三方面的原因:第一,企业的市场经济主体性质。企业是经济组织,其决策和行为动机主要来源于对经济利益的追求;职业院校是教育机构,承担的主要社会职能是培养技术技能型人才。企业与学校之间主体性质和社会功能的不同本身就决定了其合作的高难度。第二,企业的社会责任意识有待提高。在欧美等地区的发达国家,企业参与职业教育办学的比例都很高,这不仅因为这些国家拥有健全完善的法律法规和补贴政策,还因为企业管理者们通常对职业教育产教融合的重要性有充分的认识,愿意积极主动地承担起育人的主体责任。而在我国,大多数企业管理者都认为教育是学校的事,企业一旦认定参与职业教育办学无利可图,就会敬而远之。第三,企业负担的育人成本过高。实事求是地讲,当前职业教育产教融合的运行环境和机制对企业并不“友好”,一方面,企业参与职业教育办学的制度保障不健全,使得企业在维护自身的合法权益方面存在模糊性,放大了企业的育人风险,增大了企业的顾虑;另一方面,企业接收学生实习实训,除了显性的成本投入以外,还负担着诸如管理负荷加重、生产进度受影响等隐性成本,使得企业更难以下定决心与职业院校展开深度合作。

3.职业院校推进产教融合的主动性不强。职业院校是技术技能型人才培养的主体,也是产教融合最大的受益者。职业院校应当是产教融合的坚定支持者和大力推动者,是产教融合过程中行动最积极的一方,但令人遗憾的是,当前产教融合的实际情况并非如此。不少地方的职业院校不仅没有在深化产教融合的背景下积极行动起来,还存在刻意回避校企合作的现象。究其原因,主要因为以下几个因素所致:第一,教育理念落后。由于部分职业院校对现代职业教育理念的贯彻落实不到位,对产教融合、校企协同育人的现代职业教育办学模式的作用和意义缺乏深刻的认识,导致其在职业教育现代化建设进程中反应迟缓。第二,人力资源市场发育程度不足。我国地域社会经济发展不平衡,不同地区对人才规格的需要不尽相同,如东部经济较为发达的省市需求大量高技能人才,而中西部地区诸多省市的现代化产业集群尚未形成,行业企业中的大多数岗位仍然被传统型的低技能劳动者所占据。第三,教学管理的压力。在我国,产教融合、校企合作还属于“新生事物”,制度建设不完善、办学模式不健全、运作机制不清晰,这使得一部分职业院校担心贸然推进产教融合会破坏教学秩序,并带来教学管理的压力,甚至影响办学成效,因而缺乏积极性。

4.校企合作生态圈尚未建立。校企合作生态圈是指在产教融合生态圈的宏观架构之下由學校的教学系统与企业生产系统相结合而形成的局部性生态系统。它是产教融合生态圈的核心组成部分,对产教融合生态圈的构建起着重要的支撑作用。近年来,国家出台了很多鼓励和支持职业教育校企合作育人的政策文件、办法措施,校企合作也日益得到各级地方政府、职业院校和行业企业的重视,从整体上推动了校企合作的进程,提升了校企合作的层次和水平。但从现阶段的校企合作实践来看,由于政府的行政职能发挥不足、行业企业的参与程度不高、学校缺乏主动性等问题,在一定程度上导致了校企合作的功利性、短期性、随意性和不稳定性,严重制约了职业教育校企合作生态圈的构建进程。具体而言,其主要表现在以下三个方面:第一,资源和信息共享不充分。当前很多地区的职业教育校企合作层次不高、深度不足,职业院校的技术资源和智力资源未能注入企业,没有发挥出校企合作中职业院校的资源优势;行业企业未能参与职业院校人才培养的全过程,其所掌握的市场信息优势也无从体现。第二,校企之间融合程度不足。构建校企合作生态圈,关键是要建立起学校与企业“你中有我,我中有你”的融合发展格局,但实际上,由于当前校企合作制度不完善、机制不健全、模式不成熟,学校和企业之间难以建立起价值观兼容、利益深度捆绑的合作关系,使得校企合作育人的效果大打折扣,并进一步加大了校企生态圈建立的难度。第三,校企之间的有效连接点过少。如前文所述,由于职业院校和行业企业属于两种不同类型的社会主体,在价值追求、目标导向和利益诉求等方面差异明显。在这样的状态下,要构建校企合作生态圈,就必须在两者之间寻找有效的连接点,增强校企之间的耦合性。然而,在当前的校企合作实践探索中,学校和企业之间除了人才培养和浅层次的资源互补以外,真正有效的连接点很少,导致校企融合发展的前景不明。

四、新时代职业教育产教融合生态圈的构建路径

1.政府要加强顶层设计和配套制度建设,引导建立关系形态多元的产教联合体。在新时代下构建产教融合生态圈,首先需要政府加强顶层设计和配套制度建设,发挥自身的调控和协调作用,引导建立关系形态多元的产教联合体。

第一,政府要进一步完善现有的产教融合支持政策。从中央到地方各级政府应当在政策层面加大对产教融合的支持力度,扩大产教融合的财政补贴以及税收、金融优惠范围,营造更加有利于产教融合生态圈构建的政策环境。第二,政府应当进一步加强法律法规建设。政府应当进一步加强支持产教融合法律法规的建设,一方面应当尽快修订现行法律中不适应产教融合实践的条文,另一方面要增加支持产教融合生态圈构建的法律规定。第三,政府应当做好平台搭建工作。首先,地方政府要牵头成立区域性的行业职业教育联盟,并将其纳入主要的产教融合参与主体,使之成为自觉推动产教融合的教育联盟成员,以方便后续工作的开展。其次,地方政府应当组织搭建信息沟通、技术支持、资源共享平台,紧密行业、学校、企业之间的关系,提升内涵建设质量,共同开展教学、科研、生产、职业资格鉴定和职业培训,实现人才、项目、技术等方面的全面共享。

2.企业要转变观念,主动参与构建校企合作共同体。当前我国企业参与职业教育办学的积极性不高,这固然有体制机制不健全、政策法规不完善、社会支持不足等因素,但企业自身的原因同样不容忽视。在职业教育市场化办学程度越来越高、国家积极推动产教融合的大背景下,企业应当及时转变观念,主动参与构建校企合作共同体,在为职业教育产教融合生态圈构建贡献一份力量的同时,也为企业的长远发展提供更大的潜力和后劲。第一,企业应当树立全局观,深化对产教融合的认识,充分意识到职业教育产教融合对行业、产业发展的重大意义。行业企业首先要站在全局的高度看待和理解产教融合、校企合作,主动对接国家发展战略,积极融入区域职业教育联盟,为企业经营宏观环境的改善贡献力量。第二,企业应当树立正确的人才观,充分认识到协同育人为企业创造的潜在价值。企业有必要树立正确的人才观,摈弃浅薄、短视的育人思维和做法。第三,企业应当强化社会责任意识。一个有社会责任感的企业,理应在追求经济利益之外发挥更大的作用,更好地服务社会、造福大众,承担更多的社会责任。构建职业教育产教融合生态圈是一项利国利民的百年大计,是企业的用武之地。

3.职业院校要深化人才培养改革,强化与行业企业发展需求的对接。职业院校要积极深化人才培养模式改革,通过切实有效的教育改革抓住历史的机遇,化解来自各个方面的挑战。第一,职业院校要改革人才培养模式,建立多元化产教融合协同育人模式,实现人才培养集约化集团式。首先,职业院校应当依托有特色的重点专业或者专业群,对应行业企业开展“点对点”式的校企合作。这是推进产教融合的有效途径,也是最适合在中小企业聚集的区域实施的校企合作类型。其次,职业院校可以依托一个专业或者专业群与区域对应行业的多个企业同时开展合作,共同建立目标一致的校企协同育人平台,让职业院校成为区域行业发展的人才储备库。最后,职业院校应当积极介入区域主导产业链的人才培育体系,实施跨专业、跨专业群、跨行业的多元化技术技能型人才培育。一方面可以与区域龙头企业集团合作办学,提升自身的办学实力和教育质量;另一方面可以充分吸收产业链上下游企业加入合作办学平台,实现多元化人才一条龙输送。第二,职业院校要强化与行业企业发展需求的对接,依托科技园、产业园等园区,积极推进人才培养与社会服务同步转型。首先,职业院校要加强与当地科技园、产业园、工业园等园区之间的联系和协作,通过订单式培养、校企共建专业、创办教学工厂、共建二级学院等灵活多样的形式与行业企业开展多领域、多形态、多层次、立体化的全方位合作,实现产教深度融合。其次,职业院校要持续提升社会服务能力,通过为合作伙伴企业创造更大的价值,不断吸引更多企业加入区域产教融合生态圈建设。如职业院校可以围绕企业重点技术需求提供技术攻关、科技研发、信息咨询、人才培训等服务,学校教师和企业技术人员可共同组成教学团队,实施项目化教学,实现社会服务与人才培养的同步转型。

4.创新和完善产教融合运行机制,保障产教融合的顺利进行。当前我国的产教融合生态圈构建面临诸多困难,主要原因之一就是没有建立起较为完善的产教融合运行机制,导致部分地区的产教融合实践陷入盲目混乱的泥潭。因此,创新和完善产教融合运行机制,保障产教融合的顺利进行,就成为当前构建产教融合生态圈最紧迫的任务。第一,要尽快构建产教融合的利益协调机制。一方面,政府应当进一步加大对企业参与职业教育办学的补贴力度,尤其是在校企产教融合初期,由于校企双方还处于适应阶段,往往不能满足企业的利益需求,因此,需要参照发达国家的做法,通过财政补贴、退税、减税以及免税等政策来鼓励企业参与校企产教融合。另一方面,职业院校要充分利用自身的智力资源和技术资源,为企业的技术攻关、产品研发、流程优化等创造更大的价值。与此同时,职业院校师生所拥有的知识产品和技术开发、产品设计成果也可以依法在企业作价入股。第二,构建立体多元的产教融合质量评估和反馈机制。一方面,要建立多元主体共同参与的产教融合质量评估机制。在具体办法上,可以由地方政府以及教育主管部门成立督导小组,制定产教融合质量评估的标准、流程以及指标;由职业院校和企业代表共同成立监管委员会,定期对产教融合的内容、形式、成果、收益等进行评价与检测;由市场化的第三方主体如行业组织等承担评价与检测结果的监督工作,由此形成全面、多维、立体的产教融合质量评估机制。另一方面,要建立流畅高效的评估结果反馈及调整优化机制。产教融合质量评估结果产生以后,应当由地方政府及教育主管部门通过信息平台汇总、分析并下发给各主体单位,根据评估结果实施奖惩并进行公示,同时依据评估结果对现有的产教融合运行机制以及流程进行优化调整。

[参考文献]

[1]王万川,邓光,顾云鹏.新时代高职教育与产业深度融合的实践路径研究[J].当代职业教育,2018(2).

[2]周梦黎,郭朝晖,陳黄梅,等.大学生创业的困境与对策研究:基于“生态圈”理论的视角[J].湖北广播电视大学学报,2016(3).

[3]陈锋.抓住机遇,乘势前进,推动产教融合迈向新阶段[J].中国高等教育,2018(2).

[4]苏华,方向阳.基于“三方主体”视角的职业教育“产教融合”探讨[J].教育与职业,2015(22).

[5]孙涛,黄辉,李登万,等.以“正确义利观”护航产教融合校企合作行稳致远[J].中国职业技术教育,2018(10).

[6]王丹中,赵佩华.产教融合视阈下高职院校协同育人机制探索[J].中国高等教育,2014(21).

猜你喜欢
生态圈产教融合职业教育
重视生态圈建设 打造生态圈体系
传统产业也要拥抱生态圈
产教融合背景下高职院校“双师型”青年教师队伍建设研究
校企协同应用型软件人才培养机制
产教融合提升课程有效性的思考
“动能教育”模式下的工匠人才培养路径研究
论七年一贯制体系下本科学科建设中职业教育的重要性
刍议职业教育校企合作的有效性
翻转课堂教学模式在《PLC应用技术》课程教学中的应用
植树造林也破坏生态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