郑智勇 肖林 王书林
[摘要]改革开放以来,我国高职教育由弱到强,取得了非凡成就,但同时存在着校企合作缺乏长效机制、人才培养难以满足需求、专业与产业相互脱节、高职教育质量较低、教育资源分配结构的两极化等问题。高职教育改革需要深化产教结合和校企合作发展;完善高职教育结构,推进职业教育体系建设;科学合理安排制度,加强对高职教育质量的监测与评估;强化高素质技术办学的服务理念;在“一带一路”倡议的领导下走开放式国际化办学之路。
[关键词]改革开放 高等职业教育 进展 问题 展望
[作者简介]郑智勇(1991- ),男,河南周口人,华侨大学数学科学学院,助教,硕士。(福建 泉州 362021)肖林(1992- ),女,湖南邵阳人,西南大学教育学部在读博士;王书林(1969- ),女,四川雅安人,西南大学教育学部,副教授,博士。(重庆 400715)
[中图分类号]G718.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4-3985(2018)20-0033-06
改革开放40年来,我国各级各类教育事业不断发展。在不同的历史时期,往往有一定类型的教育引领改革和带动发展。作为我国新型的高等教育,高职教育正迸发出前所未有的改革发展力量。
一、高职教育40年的进展与成就
1.学生数量稳步增加,规模体系世界最大。改革开放以来,我国教育事业进入一个新的历史发展时期。1982年,第五届全国人大五次会议提出试行一批专业大学,这是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以来第一次以国家政策的形式提出大力发展高职教育。截至1990年,高职教育招生人数为30.6万人,在校生为74.3万人。1999年1月,国务院《关于21世纪振兴民族教育行动计划的通知》明确指出:积极发展高等职业教育,实施“三改一补”政策。同年底,全国共有474所高职院校,在校生87.83万人,占全国高校在校学生总数的21.2%。短短十余年,高职院校增至几百所,在校总人数翻了几番。2005年10月,国务院颁布了《关于大力发展职业教育的决定》,我国高职教育进入高速发展时期。
如34页表1所示,截至2018年,全国共有独立设立的高等专科学校1388所,全日制高职在校生数约1105万人,形成了世界上最大规模的专科层次全日制高职教育,成为推动我国高等教育大众化的重要力量。
2.基础能力显著提升,办学条件明显改善。改善办学条件是提高教育水平和教育教学质量的前提。1978年前后,许多校舍被占用,运动场地被用作他途,学校遭到严重破坏。到1995年,普通高校校舍面积13052.6万平方米,危房面积403.3万平方米,危房比例开始逐渐下降。
21世纪以来,中央政府连续多年支持建设职业教育培训基地。截至2016年,学校校舍(成人高校)总建筑面积达到1217万平方米,办学条件明显改善。另外,2016年教育部《關于职业教育专业教学资源库工作有关工作的通知》提出,高职教育专业教学资源库项目应由国家设计制定高层次设计、省和区域自建,择优入库,确保资源库的高质量和高标准。到2017年年底,全国范围内的调查显示,80%以上的职业院校通过加大投入和规范化,达到了国家数字校园建设标准。全国共有1000多所高职院校参与建设国家专业教学资源库,资源库新增注册用户42.2万户。《教育部2018年工作要点》指出,要进一步推进教育信息化建设启动教育信息化2.0行动计划,以“基础办学能力提升作为建设高水平专业的有力支撑”①。同时,数字教学资源的日益增多,也为学校学习生态的形成奠定了良好的基础。
3.教师队伍继续扩大,“双师”作用初见成效。师资水平是一个学校教育教学质量的根本保证。从35页表2可以看出,我国的教师队伍不断壮大,2000年高职(专科)院校教师约为8.7万人,约占高等教育教师总数的15.8%,2016年提高至22.6%。截至2018年,我国共有高职院校1388所,在校学生1105万人,专任教师48.2万人,平均生师比17.8︰1.这与教育部制定的合格学生与高职院校的比例18︰1非常接近,表明我国高职教师人数基本符合发展要求。高职院校专业教师资源愈加丰富,有力地保证了学校教学工作。此外,“双师”作用凸显,2016年专任教师全员培训和企业实践成为提升“双师”素质的重要举措,“双师”素质教师占专任教师的比例超过50%。其中,2016年,高职院校合作企业近16万家,“双师”素质教师比例提高至六成;在入选国家“万人计划”的98名教学名师中,高职院校占15名。截至2017年8月,全国22个省开展了“双师型”教师培训基地建设,其中,11个省投入省级财政专项资金5042万元,支持了641个“双师型”教师培训和建设;147个国家示范(骨干)高职院校制定了“双师型”标准,重点提升教师的“双师素质”。
4.经费投入稳步提升,生均拨款全面改善。1985年,中国从世行贷款3500万美元,最终建立了17所职业大学。21世纪以来,第六次全国职业教育工作会议首次提出逐步增加公共财政对职业教育的投入。“十一五”期间,中央政府将率先投入100亿元,从2005年我国高职教育经费的370.54亿元增加到2011年的1250.79亿元。在高职院校的收入结构中,财政性教育经费和学费比例达到89.5%,其中财政教育经费达674.8亿元,比上年增长近四成,“这在高职教育改革发展进程中具有里程碑意义,标志着以政府投入为主的高职教育经费保障机制正在形成。”②党的十八大以来,国家大幅度提高了对高职教育的经费投入,2016年职业教育经费总投入4051亿元。据最新资料显示,在990所独立设置的公办高职院校中,生均财政拨款达到9000元以上的共686所,占了近七成。教育经费的投入是国家教育事业发展的物质基础,是实施高职教育的有力保障。
5.法律法规形成体系,制度保障日益完善。在改革开放后的高职教育发展过程中,国家法律法规的制定和实施无疑为高职教育的发展提供了坚实后盾。国家政策法规的出台使高职教育体系明确、制度设置日趋规范。1985年,《中共中央关于教育体制改革的决定》第一次提出“积极发展高等职业技术院校”“部分高中毕业生接受高等职业技术教育”,提出建立从初等到高级的结构合理的职业技术教育体系,为构建我国高职教育体系提供了政策保障。1996年颁布的《中华人民共和国职业教育法》明确了高职教育和高职学校的法律地位,为未来高职教育的发展奠定了法律基础。1986年、1991年和1996年分别举办了三次全国职业教育大会,2002年、2004年和2005年又分别召开了三次全国职业教育大会,制定了《关于大力推进职业教育改革与发展的决定》等一系列文件。2015年颁布的《高职教育创新发展行动计划(2015—2018)》为高职教育适应社会发展保驾护航。
6.就业率持续走强,服务经济贡献突出。就业是民生之本,对高职教育的发展具有重要意义。从21世纪初至2017年,全国独立设置的高职院校由442所增加到1388所,全国高职教育招生人数从48.7万人增长到350.7万人,在校学生从100.9万人增长到1105万人。其中,2002—2012年,7265万技术技能型人才走进经济建设主战场,高职就业率达到87%以上,并逐年上升,为“中国制造”输送了大量高素质劳动者和技术技能型人才。另外,在发挥教育脱贫、阻断贫困代际传递方面,高职教育也发挥了重要作用。2004年4月出台的《关于以就业为导向 深化高等职业教育改革的若干意见》提出:以服务为宗旨,以就业为导向。2014年,我国14个连片特困地区共300多所高职院校,占全国高职总数的20%,为社会提供技术服务和社会培训取得收入为26亿元,平均每所高职院校为当地提供的横向技术服务到款额超过150万元。同时,自主创业群体不断增加,高职毕业生劳动密集型创业特征较明显,创造就业机会较多,有效地缓解了就业压力和贫困。
二、高职教育面临的问题与挑战
1.校企合作缺乏长效机制,产教融合不够深入。下一步发展高职教育的重点是什么?党的十九大报告指出,职业教育面临的挑战是深化产教融合和校企合作。中央一再强调,要采取多种措施,引导和支持社会力量特别是工业企业参与办学,然而,目前社会资本和工业企业参与职业教育普遍缺乏激励政策和内生激励措施,大部分校企合作呈松散型、浅层次,合作内容和形式单一。
究其原因,一方面,高职院校和地方本科院校的整体科研水平较低,应用研究力度不强。长期以来,我国普通本科院校“重科学控技术”的学术文化对高职院校产学研开发产生了极为不利的影响,生产、教育和科研能力不足已成为高职院校发展的“短板”。另一方面,高职院校教师的应用性科研水平低,无法把研究成果带到教学中,与企业生产结合并转化为现实生产力的科研成果更少之又少,这也制约了高职院校自身服务社会、服务地方经济的能力。另外,地方政府对大学、研究机构的合作也缺乏体制性激励,校企合作与工学结合尚未得到广泛实施,影响了高职教育发展的质量。
2.人才培养难以满足需求,专业与产业脱节。教育部部长陈宝生在2018年全国“两会”上再次提到将学校建在开发区,实现职教“需”与“求”的紧密结合。只有在产业链上培养专业人才,才能了解产业发展的现状。只有在开发区才能了解开发区人才的需求及供应。当前我国许多高职院校办学的地方性、区域性特点不够突出,未考虑地方产业结构与市场需求情况,盲目与普通本科院校学科设置相比,使专业链与产业链脱节,培养的高职人才适应社会的能力差,最终导致高职毕业生就业困难。高职院校的趋同性十分明显,盲目追求本科教学模式;对于教师的评价“重科研,轻教学”,集中于对科研成果的核算,致使学校和教师对教学过程的投入不够,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人才培养质量。另外,部分地方高职院校在人才培养过程中不能较好地体现与当地产业和行业的融合,课程教学内容脱离实际生产和生活,导致毕业生的素质和知识结构与市场需求不匹配,动手能力较差,不具备与就业岗位匹配的素质,这也加剧了就业困难。
3.高职教育质量偏弱,亟待由量到质的跨越。当前,学校培养的学生质量不高,学校专业设置的合理性、学校特色问题等越来越受到人们的广泛关注和质疑,这也成为高职教育改革和整顿的主要方向。近年来,虽然本科毕业生初次就业率达到80%以上,但专科毕业生初次就业率低于40%,部分省份甚至不足10%。2006年,教育部《关于全面提高高等职业教育教学质量的意见》和《关于实施国家示范性高等职业院校建设计划加快高等职业教育改革与发展的意见》明确提出“要适当控制高职院校招生规模的增加,相对稳定招生规模,强化内涵,切实抓好提高质量”。教育部2016年4月发布了《中国高等教育质量报告》,明确指出中国高等教育存在质量问题。因此,提高高职教育质量,满足社会对优质教育资源的需求,是职业教育亟待解决的问题。
4.东西部发展差异较大,教育资源亟待分配。我国社会的主要矛盾已经转化为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和不平衡不充分发展之间的矛盾,我国高职“东强西弱”正是发展不平衡、不充分的体现。一些省份创新推动政策落地,如各地落实创新行动计划存在明显差异,全国有20个省制定了省级实施方案行动计划,但河北、安徽、江西等省未安排省级财政专项资金。在经费方面,高职院校人均财政拨款水平差异很大。2006年,全国990所公立职业学院中60%以上的生均拨款不足1.2万元,甚至还有74所院校低于3000元。除此之外,生均公共财政教育支出地区差距也很大。2016年,我国19个省的人均教育公共财政平均支出超过12000元。在北京和上海,人均公共財政教育经费已超过2万元,其他12个省人均公共财政教育支出不到12000元,山西、湖南等中西部4个省份不到1万元,公共财政教育经费存在较大差异。
三、高职教育未来与展望
1.深化改革:深化产教融合、校企合作。国务院颁布的《关于深化产教融合的若干意见》对“深化产教融合、校企合作”做出了具体部署,这是我国首次对产教融合的制度体系做出的顶层设计,首次从国家层面明确了产教融合的内涵,将产教融合上升为国家教育改革和人才培养的制度安排,指出深化产教融合的主要目标是逐步提高行业企业参与办学程度。为此,一方面,我们可以健全完善需求导向的人才培养模式,解决人才教育供给与产业需求的重大结构性矛盾,增强高职教育对经济发展和产业升级的贡献。“高等职业教育实施校企合作、产教结合是职业教育的本质特征优势和特色体现。”③2018年2月,教育部等六部门出台的《职业学校校企合作促进办法》也明确指出,产教融合与校企合作是职业教育的基本模式。另一方面,必须突出问题导向,出台职业院校人才培养方案指导意见,形成中央决策部署与地方实践探索上下联动的良好工作格局。深化产学结合是高职教育优化结构、提高质量的关键,也是推进我国新时期人才培养供给侧改革的方向与重要途径。
2.完善体系:完善高职教育结构,推进职教体系建设。2010年,国务院颁布的《关于开展国家教育体制改革试点的通知》明确指出:要建立健全由政府主导、行业指导、企业参与多方联动的办学体制,从而创新政府、行业、社会多方力量承担职业教育基本能力建设机制,推动校企合作的制度化建设。一方面,要做好高职高专教育实施机构和承办单位的建设。高职教育既担负着培养技术型人才的重任,也推动着我国高等教育从大众化到普及化。“我国国家资格框架中学历证书和职业资格证书还未融通和互认”,④导致教育系统和劳动系统相互隔离,无法真正衔接起来。因此,我国高职院校必须通过与其他学历的融合来不断发展自身的内部动力。同时,高职教育要真正与各种社会职业联通起来。另一方面,必须实现职业教育内部各要素之间、职业教育和其他教育之间的有效沟通,为学生多样化的选择以及在校园和工作场所之间的灵活转换提供更加方便的渠道。通过规范职业资格证书与工作能力的匹配方式,建立学历教育和职业资格证书互认制度,逐步建立以社会、市场需求为导向的高职教育,将学历教育与终身教育结合起来。2014年国务院出台了《中国现代职业教育体系建设规划(2014—2020年)》,提出了我国教育体系基本框架示意图。它不仅预示了未来中国高等教育“二次重点发展目标”的基本路线,也明确提出了要确立“高职院校—技术应用学士—专业学位毕业生”的高职教育体系。
3.提高质量:科学合理安排制度,加强高职质量评估。职业教育的主要矛盾表现为“人民群众和经济社会对于优质、多层、多样职业教育的需要与职业教育发展不强、不优、不活之间的矛盾。”⑤一方面,要实施人民群众满意的高职教育,提高教育质量。《教育部2018年工作要点》提出,要开展第二次全国高职院校能力考核,以评估其适应社会需求的能力。为此,需要建立一个高质量的监测网络和全国数据平台,以全面覆盖高等教育。培养高素质技能型人才,提高服务区经济发展能力。通过建设高素质高职院校,调整优化专业结构,改革创新人才培养模式,加强创新创业教育,切实提高人才培养质量。另一方面,让社会认可高职教育。以区域重点产业调整和调整的国家战略和机制为中心,探索区域专业布局和动态调整机制,不断适应经济社会对技术技能型人才结构、规格以及数量、质量的要求。
4.强化服务:紧扣“工业4.0”“中国制造2025”,走高素质技术化办学之路。“工业4.0”是德国在2013年汉诺威工业博览会上提出的理念。我国于2015年5月发布了“工业4.0”计划,后又出台了《中国制造2025》,这些都对高职教育提出了新要求。具体来说:一方面,要建立健全科学合理的教育机制,加快培养制造业发展急需的专业技术人员。高职院校应探索“专业+”人才培养模式,实施《制造业人才发展规划指南》,提高人才的有效供给能力,打破专业界限,培养跨学科交叉人才。在夯实显性专业技能的基础上,加强隐性技能的培养,强化文化基础教育,允许学生跨专业选修课程,把提高职业技能与培养职业精神高度融合,注重培养学生的文化素质、科学素养、综合能力和可持续发展能力。另一方面,实施扶贫脱贫。实施职业教育与东西部合作行动计划,充分发挥职业教育在落实“五个一批”扶贫攻坚项目中的重要作用,通过教育促进教育,帮助行业摆脱贫困,实现“造血”扶贫。
5.扩大开放:贯彻“一带一路”倡议,走开放型国际化办学之路。“伴随着国家‘一带一路倡议,伴随着中国制造的‘走出去步伐,高职院校的国际化合作与交流也在基于自身定位的基础上,走出了一条镌刻高职特征的‘引进来与‘走出去的协同发展之路。”⑥2008年,财政部、教育部启动了“监事领导海外培训项目”,共派出47个赴境外进修团组,选派90所省属重点高职院校领导赴美、德等国进修。2017年,“全国32个省份各高职院校发布的高职教育质量年度报告及行动计划均包含了所辖区域内高职教育国际化的成绩报表。”⑦另外,高职院校不仅要实现自我的发展,还需加强与各国的联系,承担大国责任,帮扶不发达国家,實现国家化开放办学。截至2018年上半年,中国已与30多个国家和几十个国际组织开展交流与合作,包括与泰国和印度尼西亚等20多个发展中国家的机构签署合作协议,与内地8所高职院校一起赴赞比亚实施校企合作等“走出去”试点。此外,北京、上海和广东等省份的职业院校已经开办了海外学校,覆盖“一带一路”沿线的一些国家。我国高职教育改革与发展的成就和经验,为中外职业教育的人文交流做出了积极贡献,成为符合国家战略的高职教育国际化趋势。
[注释]
①教育部.2016年全国高等职业院校适应社会需求能力评估报告[EB/OL].(2017-12-07)[2018-06-13].http://www.moe.edu.cn/jyb_xwfb/gzdt_gzdt/s5987/201712/t20171207_320819.html.
②翟帆.高职,给学生成长和经济发展正能量[N].中国教育报,2013-07-18.
③黄尧.在全国中等职业教育产教结合经验交流会上的总结讲话[J].中国职业技术教育,2004(7):11.
④肖凤翔.国家资格框架中学历证书和职业资格证书的等值[J].教育发展研究,2015(5):3.
⑤王继平.新时代 新目标 新作为[J].中国职业技术教育,2017(34):6.
⑥姜大源.论中国高等职业教育对世界教育的独特贡献[J].中国职业技术教育,2015(36):13.
⑦教育部职业教育与成人教育司.关于2016年《高等职业教育创新发展行动计划(2015—2018年)》执行情况及有关工作完成情况的通报[EB/OL].(2017-04-14)[2018-06-15].http://www.moe.gov.cn/s78/A07/A07_gggs/A07_sjhj/201704/t20170424_303162.html.
[参考文献]
[1]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统计局.2017年中国统计年鉴[M].北京:中国统计出版社,2017.
[2]教育部发展规划司.1999年中国教育统计年鉴[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00.
[3]上海市教育科学研究院,麦可思研究院.2017中国高等职业教育质量年度报告[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1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