应用型本科院校“双创”实践基地建设研究

2018-07-05 15:45克琴
教育与职业(上) 2018年11期
关键词:实践基地应用型本科院校双创

[摘要]提升“双创”人才的比重和质量成为高等教育深层次改革破题的关键,很多应用型本科院校为此着力于“双创”实践基地建设。不过,目前一些“双创”实践基地在建设过程中尚存在局限性。文章提出,应从完善“双创”课程体系、借助经营实体开展“双创”实践、提升指导教师水平以及强化实践基地的服务与管理等诸多方面,探索建设“双创”实践基地的有效路径。

[关键词]应用型本科院校 创新创业 实践基地

[作者简介]克琴(1986- ),女,甘肃张掖人,百色学院工商管理学院党委副书记,讲师,硕士。(广西 百色 533000)

[中图分类号]G647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4-3985(2018)21-0075-04

缓解大学生就业压力,关键在于改善就业结构,形成多层次的就业格局,创新创业(以下称“双创”)实践基地建设有益于解决这一问题。因此,众多应用型本科院校开始着手构建大学生“双创”实践基地。“双创”实践基地既可以培养大学生的创新思维,提升其就业能力,还有助于促进产学研一体化,优化就业结构,对学生、院校和社会都具有现实意义。不过,目前一些“双创”实践基地尚存在一定的局限性,需要深入探索、改革完善。

一、大学生“双创”实践基地的局限性

(一)实践基地未能与“双创”教育完全融合

不少实践基地带有明显的虚拟性和模拟性,与真实的创业环境存在相当大的差距,教育内容距“双创”也是“离题万里”,因而实际教育效果大打折扣。很多学生尽管在基地内接受到了“双创”教育,但仅限于应对常规的理论性问题,在一些棘手、复杂的困难面前,仍缺乏应有的解决技能。

(二)实践基地硬件设施不足

完善的硬件设施是培养学生“双创”能力的基础,也是“双创”实践基地立足的根本。很多应用型本科院校“双创”实践基地缺乏科学规划,在仪器仪表、设备设施以及场馆基地等诸多硬件方面与实际需求存在较大差距,不仅阻碍了大学生“双创”能力的提升,而且对于实践基地自身的长远发展也产生了制约。

(三)实践基地缺乏高水平的指导教师

师资队伍水平直接关乎“双创”教育效果和实践基地长久发展。尽管很多应用型本科院校意识到了指导教师的重要性,但由于全社会范围内缺少“双创”教育指导教师,加之很多院校在师资引入的相关待遇以及配套政策方面落实不到位,导致“双创”教育的开展与预期存在较大差距。

(四)实践基地规章制度不完善,管理水平有待提升

管理是生产力,完善的规章制度和专业化管理是确保实践基地发挥自身功能的重要保障,但目前相当数量的大学生“双创”实践基地在这两方面的工作不力,致使实践基地运转效率低下,不能与同行业通过市场化运作展开竞争,就连最基本的“双创”教育也难以为继,不仅无助于学生创新思维培育和创业技能提升,还会因为自身管理不善而成为院校发展的包袱。

二、建设大学生“双创”实践基地的基本原则

(一)以激发大学生创新创业意识为出发点

创业行为是由创业意识的萌动逐渐发展而来的,学生开启创业征程之后,想要努力提升自身创新能力的原动力也来自于内在强烈的创新意识和创新思维。是否具备强烈的创新意识是衡量一个人是否具备“双创”能力和能否取得成功的关键指标,应用型本科院校“双创”实践基地要把激发、培养、强化学生的创新意识、创业思维作为各项工作的出发点。

(二)以强化大学生的创新能力和创业本领为落脚点

“双创”人才最终要经过社会、市场的选择后进入各自的工作岗位,通过具体的实践操作将创新性思维和能力展现出来,为企业、社会和国家发展尽一份力。创新技能是一个人创新意识、思维的最直观体现,应用型本科院校在建设“双创”实践基地时,必须充分尊重市场规律和社会需求,将提升学生的创新能力和创业本领作为政策实施、制度建设、设施配套的“指挥棒”。

(三)以构建完善、有效的“双创”知识体系为关键点

创新意识和创业技能之于“双创”教育缺一不可,在“双创”实践基地建设中,应用型本科院校要妥善处理好二者的关系,维持创新意识和创业实践之间的动态平衡,而构建完善、有效的知识体系成为平衡二者关系、提升“双创”教育质量的切入点,也是对国家“创新驱动发展战略”和“大众创业、万众创新”的有力呼应。

三、全面加强“双创”实践基地建设的举措

应用型本科院校“双创”人才培养应突出三种能力:专业能力,这是创新思维迸发的前提;方法能力,这是创业活动开展的基础;社会能力,这是创新意识、创业能力培养的核心。基于此,应用型本科院校在建设“双创”实践基地时应从下面几个层次着手。

(一)构建“三种课堂”,推动大学生“双创”实践基地深入发展

如果将“双创”实践基地的建设与发展比作“主体”,那么专业教育和创新创业教育则可谓“两翼”。扎实的专业教育是大学生立足谋业、迸发创新思维的基础,靈活多变的创新创业教育则是确保大学生在严峻就业形势下冲出重围的利器,二者之间既互相独立又融为一体,是确保“双创”实践基地这一“主体”完善、健全、有效发展的关键。具体来说,应用型本科院校应从构建“双创”教育的“三种课堂”入手。

第一,借助专业知识,构建起“双创”教育基地的“第一课堂”。基地结合专业实际和所涉及相关行业的潜在创新点,自编创业教材,向大学生传授创业通识教育,如创业的资源、风险、机会、团队、环境等,让大学生了解创业梗概,埋下“双创”的“种子”,让有“双创”想法的大学生逐渐脱颖而出。第二,强化创业教育,完善“双创”教育基地的“第二课堂”。针对大学生创业的实际需求,基地聘请创业领域翘楚、具备创新思维和创新经验的实践者,通过专题讲座、报告会的形式,进一步激发大学生的创业热情,让大学生发自内心地意识到“双创”的重要性和必要性。同时,为强化教育效果,应用型本科院校“双创”基地应结合当前创业热潮,辅以电商培训班、创业SYB培训班以及创业大赛辅导沙龙等多种形式的培训活动,构建起多层次、立体化的“双创”教育“第二课堂”。第三,依托多种实战化创业大赛,最大限度地发挥“双创”“第三课堂”的作用。“双创”基地应借助各种大型赛事,如“双创”联盟社团活动、创业市场营销体验赛、创业模拟经营对抗赛、“挑战杯”创业计划大赛、课外学术作品竞赛等,以赛代练,让学生通过大赛的磨炼,在实战状态中查漏补缺,补齐短板,提升创业能力,以便在开展实地创业时能够得心应手。此外,通过这些实战化大赛,一批大学生“双创”领域的佼佼者脱颖而出,可以为低年级学生树立典型,营造更加浓厚的校园创新氛围。

(二)“双创”实践基地借助经营实体,提升大学生创业竞争力

大学生“双创”能否满足客户需求、经受得住市场考验,是衡量“双创”教育成功与否的关键指标。要想真正取得“双创”教育的成功,必须使大学生历经市场浪潮的洗礼。因此,“双创”基地应依托丰富的企业、行业资源,让大学生在各种经营实体中历练。

第一,通过深化与企业合作,构建以市场为导向的“双创”实践课程体系。作为市场竞争的直接参与者,企业最了解行业特点和市场动态,而应用型本科院校则掌握了前沿、核心的专业技术。因此,在“双创”实践基地构建中,校企双方应本着资源共享、互惠互利的原则,实现双向的动态交流。可以在企业中设置实践基地,作为学校课堂的延伸和补充,让大学生在真实的就业环境中对创业形成更直观、真切、全面的认识,缩短与“双创”之间的距离,在由学校教师和企业从业者担任的“双导师”的指导下,通过项目申报、完成、审核等一系列环节,提升“双创”技能。此外,学校也要根据企业的实际需求,在课程体系中提升实践性教学的比重。第二,“双创”基地与企业合作共建“双创”实训室,拓宽实训范围。企业可以在学校设计、研发各种新产品(服务),在后续品牌推广、营销方案等方面的完善也可以一定程度启发大学生的创新思维。第三,基地应紧跟“互联网+”浪潮,提升大学生的网络“双创”能力。目前“互联网+”浪潮席卷全球,各种新行业、新业态如雨后春笋般涌现,其中,不少新行业投资少、回报快、门槛低且风险相对较小,尤其适合处于创业初期的大学生。为此,应用型本科院校应通过开设电子商务课程,循序渐进地探索新的人才培养模式,如开设网络创业培训专门课程,向大学生全面讲授包括经营规则、网货上架、店铺装修、网络营销以及售后服务等在内的一条龙创业技巧,帮助大学生借助互联网增强创业技能。第四,“双创”基地应完善大学生创业科学评价体系。应用型本科院校在衡量大学生“双创”技能时,应以是否参与创新实践过程和成绩高下作为关键指标,以此促进和带动学生的“双创”热情。

(三)内部挖潜、外部引入,摆脱“双创”实践基地师资短缺的困境

“双创”实践效果的优劣,很大程度上由指导教师的水平及其创业经历决定,“双创”基地应从外部引入和内部挖潜两个方面入手展开工作。

第一,“双创”基地应构建完善的指导教师遴选机制。基地应将选拔教师的权力下放至各个部门,各部门在结合专业特点和研究方向、充分尊重教师自身意愿的前提下,结合“双创”项目面向全校,打破院系和专业界限,遴选优秀指导教师,增加导师、学生、项目三者之间的适配性,提升创新效果和创业成功率。第二,基地内部应打破指导教师“终身制”,增加指导教师退出机制。“双创”活动具有很强的特殊性,众多创业项目虽有共性可循,但更多体现出自身发展的独特性,尤其是在当前“互联网+”的冲击下,新行业层出不穷,新领域日益显现,新的创业方式令人应接不暇,指导教师想要在短期内获得大幅度提升难度较大,因此应尊重教师意愿,允许其正常退出;创业项目完成结题、考核合格之后,教师也可适时选择退出,在减轻指导教师工作压力的同时,也为新项目入驻基地提供空间;在创业项目实施过程、中期检查以及最终评审验收阶段,如发现有违反相应法规的情况或存在学术抄袭等行为,应责令整改,整改无效或拒不整改的,则可强行让其退出。第三,基地应构建一支专兼职结合、兼具创新理论和创业实践的高素质师资队伍。基地在院校内部挖掘的指导教师或多或少存在“重理论轻实践”的倾向,这对强调实践性的创业活动而言是一大短板。因此,基地应将师资流动与沟通作为校企合作共建的一项重要工作,从企业、行业内部选拔一批具有丰富创业经验的高层次人才,鼓励其担任兼职创业导师,为学生创业提供有针对性的指导。第四,基地需建立创业导师定期沟通、培训机制。良好的氛围可以提升创新思维的活跃度,因此基地可以邀请行业成功者到学校与创业指导教师、学生交流,解答师生在“双创”过程中的各种疑惑和疑问,使其少走弯路;导师之间也可以通过QQ群、微信群等工具随时随地交流心得体会,将“双创”融入日常生活、工作中的每一个角落。

(四)健全制度规范,提升服务质量,加强对“双创”实践基地的管理

当前国内高校建立的“双创”实践基地数量众多,但真正达到预期效果的少之又少,根本原因在于重视程度不足、管理方式存在问题。为确保“双创”取得实效,应用型本科院校对实践基地的管理应从健全制度、完善硬件等方面入手。第一,结合创新人才培养特点,健全各项管理制度,在教师科研工作、师生科技项目竞赛以及教师职称评审等方面提供诸多方便,以健全的制度保证师生免于后顾之忧,全身心投入到“双创”实践中,打破教师职称待遇与论文数量、工作年限等要素挂钩的弊病,提升科技创新成果在教师待遇提升方面的作用,激励教师工作的积极性。第二,加大各项硬件投入力度,发挥好人才培养的平台作用。院校应根据不同创业项目和参与师生的特点,增加资金投入,配置相应硬件设备,确保构建不同层次的大学生技能提升综合训练中心、科技项目合作中心以及科学研究实验室等并取得预期成效,以满足大学生进行科技创新创造的需要。第三,加强实践基地的管理运营。实践基地要由专门机构进行专业化管理,强化程序建设,科学设置各项“双创”实践活动,要求入驻项目提前交书面申请,经严格审核后方可进入。进入实践基地后,对于各种仪器、实验室、会议室等的使用,也须由导师或相应部门批准书面申请后执行,这样既能保障基地有秩序地运营,也能为大学生将来干事创业打下管理认知基础。

[参考文献]

[1]田瑞波.陶行知创新教育思想视域下的应用技术型高校创新创业实践研究[J].民办高等教育研究,2016(4).

[2]张煌强,熊曦.基于项目教学导向下创新创业实践教学体系构建研究[J].南宁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17(3).

[3]林小军,刘君,张红岩,等.基于课外师生工作室培养大学生创新创业能力的研究[J].实验技术与管理,2015(4).

[4]吴小红,潘巧明,赵琳,等.地方高校大学生校内创新实践基地建设的探索与实践——以丽水学院为例[J].丽水学院学报,2016(4).

[5]张殿光,李静茹,陈昌平,等.水利工程专业型研究生实践基地建设研究探索[J].教育教学论坛,2017(35).

[6]李丹,劉秋燕,赵莉.校外实践基地建设成果与不足——以安徽新华学院土木工程专业为例[J].淮南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17(4).

[7]庞永师,王满四,郭成.基于创新创业能力培养的经济管理类校内实践基地建设——来自广州大学的探索[J].技术与创新管理,2012(4).

猜你喜欢
实践基地应用型本科院校双创
“四大板块、六大支撑” 协同式“双创”教学模式研究
山西省级双创示范基地总数达27个
大学生“双创”进行时
职业院校“双创”教育辨析:基于现实审视与理性思考
大学生校外实践基地建设实践与体会
科学利用实践基地 搭建体验平台
高职与应用型本科院校协同开展技术应用型本科教育课程衔接的探析
社会参与美国社区学院治理及对中国应用型本科高校治理的启示
新建应用型本科院校教学管理队伍建设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