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代化经济体系建设背景下职业教育产教融合研究

2018-07-05 15:15韩佳圻郝春东
教育与职业(下) 2018年8期
关键词:现代化经济体系产教融合职业教育

韩佳圻 郝春东

[摘要]加快现代化经济体系建设是党的十九大提出的我国经济建设总纲领,强调构建实体经济、科技创新、现代金融、人力资源四位一体的现代产业体系。在现代化经济体系建设中,职业教育不能缺位,需要通过深化产教融合来进一步改造提升传统产业,培育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现代服务业,培育新业态和新商业模式。推动职业教育产教融合发展改革,要牢牢把握现代化经济体系的建设主线,着力做好“四个融合”,即“园教”融合、“教产链”融合、“专产”融合、“校企”融合,实现职业教育和产业发展的无缝对接,激活职业教育产教融合的内生动力,提升行业在产教融合中的参与度,构架“双元分层交融”的产教融合模式,加强职业教育与产业发展的同步规划。

[关键词]现代化经济体系 职业教育 产教融合 战略新兴产业

[作者简介]韩佳圻(1994- ),女,黑龙江哈尔滨人,黑龙江大学在读硕士;郝春东(1965- ),男,辽宁庄河人,黑龙江大学教育学院,教授,硕士生导师。(黑龙江 哈尔滨 150080)

[课题项目]本文系全国教育科学“十三五”规划2016年度教育部重点课题“基于产业转型升级的职业教育专业动态调整机制研究”的阶段性研究成果。(项目编号:DJA160279)

[中图分类号]G71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4-3985(2018)16-0005-07

2017年10月,党的十九大报告首次提出了“现代化经济体系”这一概念,并将“建设现代化经济体系”作为发展的战略目标,指出“要着力加快建设实体经济、科技创新、现代金融、人力资源协同发展的产业体系”。推动职业教育产教融合是建设现代化经济体系的重要着力点和支撑点。同时,党的十九大报告还着重强调了职业教育的重要性,明确提出要“完善职业教育和培训体系,深化产教融合”。报告同时涉及现代化经济体系建设和職业教育产教融合并非巧合,而是源于两者内在的一致性和契合性——现代化经济体系建设为职业教育产教融合提供了有利的外部环境,而职业教育产教融合为现代化经济体系建设提供了诸多支撑。对我国而言,现代化经济体系建设是一个具有全局性、系统性的时代发展任务。如何通过深化职业教育产教融合以助推现代经济体系建设,将成为一个具有较强应用价值的课题。

一、现代化经济体系的内容构成

1.实体经济是现代化经济体系的根基。党的十九大报告明确指出“建设现代化经济体系,必须把发展经济的着力点放在实体经济上”,可见党中央高度重视我国实体经济的发展,并把实体经济作为现代化经济体系建设的重要抓手。一方面,实体经济是经济增长的基石。在工业化的前期和中期,以第一产业和第二产业为重心的实体经济一直是全世界经济增长的根本动力。随着全球社会生产力的发展,第一产业和第二产业的增长瓶颈逐渐凸显。为了保持经济的持续增长,很多发达国家以及部分发展中国家纷纷将经济发展的重点放在以金融业为代表的虚拟经济上。尽管虚拟经济的繁荣带动了这些国家和地区一定时期内的经济增长,但虚拟经济的无序过度发展也先后导致了亚洲金融风暴、美国次贷危机、欧债危机等一系列严重的金融危机事件。世界经济发展的历程表明,实体经济作为经济体系的根基不可动摇,否则极易导致虚拟经济的泛滥并造成严重后果。另一方面,实体经济是解决发展问题的催化剂。当代全球经济增长缓慢、问题多发的根源并非实体经济过剩,而是实体经济结构失衡。要突破现代经济增长的瓶颈,不能依靠虚拟经济,而要花更大力气解决实体经济中的问题。

2.科技创新是现代化经济体系的动力。衡量一个国家或地区的生产力是否先进,不仅取决于劳动力和资本的质量和数量,还取决于科研能力和成果转化能力。众所周知,生产力作用的发挥依赖要素投入,各类生产要素投入的规模、质量和效率决定了经济增长的速度和水平。任何一个国家或者地区客观环境中能够利用的资源要素总量是基本恒定的,单纯以要素投入为经济增长动力的经济体通常很难实现经济的长期可持续发展。除此以外,经济增长过度依赖要素投入还会产生两方面的问题:一是边际效应递减。以增加资源要素投入带动经济增长的发展模式通常面临一个规模效应的临界点,一旦到达或超过该临界点,连续的资源要素投入就无法实现等量的经济增长。二是资源稀缺制约。地球上的自然资源总量是大体固定的,当前人类生产过程中所运用的众多自然资源都属于不可再生资源。因此,不论是世界还是我国,未来经济的发展都不可能单纯依靠资源要素投入,那么有没有能让经济持续增长而又不过度依赖要素投入的动力呢?著名政治经济学家约瑟夫·熊彼特(Joseph Alois Schumpeter)在他的代表作《经济发展理论》中给出了肯定的回答,并将其界定为创新,还指出国家经济发展分为四个阶段,即生产要素驱动、投资驱动、创新驱动和财富驱动,而创新驱动是更高级的发展阶段。实际上,半个世纪以来的世界经济发展历程已经证明了约瑟夫·熊彼特的基本观点,创新已成为全球主要发达国家保持经济增长和国际竞争力的主要手段,也是我国连续多年保持经济增长的重要动力。

3.现代金融是现代化经济体系的血脉。现代金融业已成为现代化经济体系中不可替代的重要组成部分。一方面,现代金融是现代化经济体系的枢纽。现代经济是市场经济,市场经济的本质是一种发达的货币信用经济或金融经济。在现代市场经济的运行过程中,金融能够将价值流更高效地导向实物流,同时引导资源要素运动,进而从整体上提高经济体系的运作效率和资源配置效率。另一方面,现代金融是现代经济体系进行宏观调控的重要途径。在现代化经济体系中,市场在资源配置中发挥着决定性作用,与之相应的就是经济领域政府宏观调控职能行使的间接化。当政府不再直接干预市场经济活动,金融就成为对国民经济进行宏观调控的最重要途径。政府通过中央银行制定的货币政策,运用各种金融调控手段,能有效弥补市场调节作用的“短板”,促进经济平稳发展。

4.人力资源是现代化经济体系的宝贵资源。人是生产力中最活跃、最积极的因素,人力资源是现代化经济体系中最为宝贵的资源。第一,人力资源支配着资源要素的开发利用。人力资源不仅能够通过自身结构和素质的改善提高劳动生产率,还能渗透到经济活动的各个方面,如研发新技术、新工艺,改善生产工具,扩大劳动对象等。可以说,资源要素是“被动资本”,人力资源是“主动资本”,后者支配着前者的开发利用,决定着生产全过程的水平。第二,人力资源是知识经济时代经济增长的源泉。当今时代是知识经济时代,知识经济最显著的特征就是知识经济化,知识成为经济系统中最重要的生产要素。党的十九大报告指出“人才是实现民族振兴、赢得国际竞争主动的战略资源”,强调要“加快建设人才强国”“实行更加积极、更加开放、更加有效的人才政策”,就是要加快我国高素质人力资源积累,为我国现代化经济体系的建设奠定人力资源基础。

二、现代化经济体系建设需要职业教育产教融合的支持

职业教育是与社会经济发展联系最为紧密的教育类型,更是与产业发展直接相关的教育类型。职业教育的发展离不开现代化经济体系创造的市场空间、外部环境和时代机遇,现代化经济体系的发展同样离不开职业教育产教融合的支持。职业教育产教融合对现代化经济体系建设的支撑作用主要表现在四个方面:

1.职业教育产教融合有助于改造提升传统产业。改造提升传统产业是现代化经济体系建设过程中的重要内容。国务院总理李克强在2018年政府工作报告中指出:“要大力改造提升传统产业。深入实施《中国制造2025》,加快大数据、云计算、物联网应用技术的推广和应用,推动传统产业生产、管理和营销模式变革”。从政府工作报告可以看出,改造提升传统产业要重点做好两个方面的工作:一是加快推广应用现代高新科学技术,以新技术武装传统产业生产,提升传统产业产品的技术含量,推动传统产业向价值链高端迈进;二是推动传统产业的模式变革,积极探索新业态、新模式,充分激发传统产业的潜力和活力。实际上,不论是在传统产业领域加强高新科学技术的推广应用,还是创新传统产业的生产、管理和营销模式,都需要职业教育产教融合的支撑。职业教育产教融合的本质是职业教育资源与产业资源的深度整合,充分发挥职业院校与行业企业各自的优势,实现职业教育与产业的协同发展。一般来讲,职业院校尤其是高等职业院校都拥有较强的技术资源和科研能力。通过实施职业教育产教融合,传统行业企业可以借助高等职业院校的资源优势进行技术研发和攻关,从而大大提升企业的技术升级效率,为企业推广应用高新技术奠定坚实的基础。与此同时,职业教育产教融合的内容之一是人才要素在职业院校与行业企业之间的合理流动,人才的流动意味着智力资源、信息资源的互通。职业院校通常拥有丰富的智力资源,而行业企业通常拥有丰富的市场信息资源。通过实施职业教育产教融合,能够促进职业院校智力资源与行业企业信息资源的交会;企业在相关领域专家学者的指导下,能更科学、高效地进行模式变革与创新,形成新的市场竞争优势。

2.职业教育产教融合有助于培育战略性新兴产业。战略性新兴产业是指以重大技术突破和重大发展需求为基础,对经济社会全局和长远发展具有重大引领带动作用的知识技术密集、资源消耗少、成长潜力大、综合效益好的产业。战略新兴产业是我国现代化经济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引领我国产业未来发展的“龙头”。早在2010年,国务院就颁布了《关于加快培育和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的决定》,明确提出要重点发展节能环保、新兴信息产业、生物产业、新能源、新能源汽车、高端装备制造业和新材料这七大战略新兴产业。同时指出要“改革人才培养模式,制定鼓励企业参与人才培养的政策,建立企校联合培养人才的新机制,促进创新型、应用型、复合型和技能型人才的培养”①,肯定了校企合作在发展战略新兴产业过程中的作用。2016年,国务院又印发了《关于“十三五”国家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规划的通知》(以下简称《通知》),对加快发展战略新兴产业的各项工作做出了更加全面、具体的部署。《通知》明确指出:“加强战略性新兴产业技术技能人才培养,推行企业新型学徒制,建立国家基本职业培训包制度,推动相关企业为职业学校战略性新兴产业相关专业学生实习和教师实践提供岗位。”“探索事业单位科研人员在职创业和离岗创业有关政策,引导和支持事业单位科研人员按照国家有关规定到企业开展创新工作或创办企业。”②只有建立了职业教育产教融合、校企合作的长效机制,实现了职业教育与战略新兴产业的融合发展,才能使《通知》真正得到贯彻落实。

3.职业教育产教融合有助于发展现代服务业。现代服务业在现代化经济体系中扮演着非常重要的角色,其发展程度和水平是判断一个国家或地区工业化进程的重要标志。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的服务业取得了长足的进步,尤其是加入世界贸易组织之后更取得了跨越式发展,在国民经济体系中的比重越来越大。2016年,我国服务业占GDP的比重第一次突破50%,达到50.5%,服务业已然成为支撑我国经济增长的主要动力。但是,在服务业迅速崛起的同时,我们也要看到,发展观念滞后、低端服务占比大、从业者素质普遍偏低等问题在服务业各个领域广泛存在,制约了服务业的现代化发展。要提升国内服务业发展水平,尤其是推动现代服务业的发展,有必要大力推进职业教育产教融合。实施职业教育产教融合,推动服务业领域专业人才的联合培养,是促进现代服务业发展的有效途径。

4.职业教育产教融合有助于培育新业态和新商业模式。近年来,随着以互联网为代表的信息技术对社会生产和民众生活的广泛渗透,市场经济领域的新业态、新商业模式层出不穷,连锁经营、电子商务、物流配送等新型流通方式推动了商超、便利店、大卖场等传统流通方式的变革,新业态、新商业模式以其方便快捷、物美价廉的优势迅速发展壮大。在众多新业态和新商业模式中,电子商务的发展尤为突出,网购、快递、互联网金融、移动支付等新事物从无到有、从小到大,直至覆盖全国范围。为了进一步发挥新业态、新商业模式在国民经济发展过程中的促进作用,2015年7月,国务院印发了《关于积极推进“互联网+”行动的指导意见》,明确要求“营造开放包容的发展环境,将互联网作为生产生活要素共享的重要平台,最大限度优化资源配置,加快形成以开放、共享为特征的经济社会运行新模式”③。探索发展以“互联网+”为标志的新业态和新商业模式,不仅是实现经济增长的现实需求,也是实现产业结构转型升级的着力点,更是推动消费增长的强大引擎。新业态、新商業模式的应用推广,同样需要职业教育产教融合的支撑:第一,职业教育产教融合是一种充分发挥行业企业育人主体作用的教育模式,也是一种推动职业教育资源走向市场的社会服务模式。深入推进产教融合,能充分发挥职业院校的智力优势、专业优势和技术优势,为企业拥抱“互联网+”提供更丰富、更专业的综合服务。第二,全国各高职院校广泛开展了创新创业教育,有利于在全社会形成创新创业的氛围。通过深入推进产教融合,实现创新创业教学与技术进步和生产实际的统一,能够进一步提升我国专业技术技能型人才群体的创新能力,同时带动和引领全社会的创新创业活动,进而推动各个产业领域对新业态、新模式的探索。

三、助推现代化经济体系建设,加快职业教育产教融合的发展路径

现代化经济体系的建设是一项社会性系统工程,需要社会各界力量统一认识、群策群力、通力合作、共同推进。加快现代化经济体系建设,必须不断深化职业教育产教融合。国务院办公厅于2017年颁布的《关于深化产教融合的若干意见》明确指出“将产教融合作为促进经济社会协调发展的重要举措,融入经济转型升级各环节”④,推动职业教育产教融合全面融入社会经济发展的全过程,就是要推动现代职业教育体系与现代经济体系建设的有机融合、互动演进。同时,以现代化经济体系建设为契机,加快职业教育产教融合。

1.做好“四个融合”,推动职业教育和产业发展的无缝对接。职业教育产教融合的关键在于“融合”二字,它既指教育与产业的融合,也指职业院校与行业企业的融合、专业教学与生产实践的融合。总之,职业教育产教融合不是在某一个领域、某几个方面或者某个层次上的融合,而是一种多维度、立体化、全方位的融合,是职业教育与产业发展的全面无缝式对接。

要真正实现职业教育产教深度融合,重点要做好“四个融合”:第一,“园教”融合。要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三个五年规划纲要》和《中国制造2025》的基本要求,结合区域产业发展和职业教育办学实际,规划、设立职业教育综合性园区,并使之与产业园区相匹配,探索不同行业企业与不同类型职业院校实施联合办学的路径和模式,建立校企合作的长效机制,并鼓励开展职业院校之间、职业院校与科研院所之间的合作,实现职业教育与产业资源的综合利用。第二,“教产链”融合。地方政府和教育主管部门要发挥职业教育管理职能,改革并完善职业教育办学体制机制,引导行业组织、企业、职业院校、科研机构等主体联合成立职业教育集团,走职业教育办学集团化发展道路,促进优质职业教育资源、科研资源和产业资源的开放共享,促进教育链和产业链的全面、深度融合。第三,“专产”融合。要根据现代经济体系建设的要求,面向现代农业、先进制造业、现代服务业、战略性新兴产业重点布局一批专业群,实现职业教育专业规划与区域产业发展规划的全方位对接,提高职业教育产教融合的适应性和前瞻性,强化职业教育与区域产业经济发展的匹配度。第四,“校企”融合。校企融合是职业教育产教融合的落脚点,也是产教融合的关键环节。一方面,职业院校要主动承担起校企合作的主体责任,积极深化教学改革和办学模式改革,增强自身的价值创造能力和社会吸引力;另一方面,要明确企业的职业教育主体地位,关注企业自身的发展诉求。与此同时,要建立以市场化办学为导向的校企长效合作机制,完善校企合作规章制度,促进企业和职业教育深度融合。

2.激活职业教育产教融合的内生动力。推进职业教育产教融合,必须强化学校和企业在融合发展基础上所形成的内在驱动力。只有推动职业教育校企合作深入发展,才能以点带面地引领产教融合向纵深发展。第一,要积极整合资源,为校企融合发展奠定坚实基础。产教融合发展的资源整合涉及众多类型的资源,其中最重要的是技术资源和师资,因为只有实现了技术资源与师资的整合,其他类型的资源整合才有了依托。首先,在技术资源整合方面,职业院校尤其是高职院校要積极与行业企业、科研院所合作,通过技术资源的共享与衔接,推动职业院校专业建设与企业生产经营协同发展,推动职业院校科研力量与企业技术力量的有效对接。其次,职业院校要与行业企业进行充分的沟通协商,共同建立双向流动的人事制度。通过校企之间的人才交流与合作,让职业院校的专业教师有机会和条件介入企业生产,助力企业技术攻关和运营效率的提高。同时,让企业技术骨干介入职业院校专业建设和日常教学,充实学校的师资力量,充分释放产教融合的内生动力。第二,要不断提升产教融合的吸引力,建立有利于校企合作可持续发展的长效机制。要确保校企合作、产教融合的长久、稳定、有序进行,必须建立能充分满足双方主体自我发展需求的互惠共赢机制。因此,一方面,职业院校要积极主动了解并对接企业的用人需求和服务需求,探讨学校与企业进行人才联合培养、技术合作与服务的可能性,为企业创造更大的价值和效益;另一方面,教育主管部门、职业院校、行业组织和企业要共同搭建校企合作平台,明确各个部门的职责和分工,健全组织管理机构,完善校企合作体制机制,充分调动校企合作的积极性。

3.加强行业指导能力建设,深化行业参与产教融合。行业组织是市场经营主体自发组织形成的民间性、非盈利性社会团体,在市场经济体系的各行各业中广泛存在。行业组织通常拥有协调能力强、掌握行业和市场信息充分、服务范围广等比较优势,是市场经济领域的重要社会性团体。发达国家的职业教育发展历程已经证明,行业组织的参与能有效提升产教融合的效率和专业性。在我国,由于种种历史和现实的原因,行业组织参与职业教育办学的程度一直很低,产教融合也主要围绕职业学校和行业企业两大主体展开,缺乏行业组织的身影。要推进职业教育产教融合,有必要加强行业指导能力建设,深化行业组织的介入。为此,国务院颁布的《关于加快发展现代职业教育的决定》(以下简称《决定》)专门强调要“加强行业指导能力建设,分类制定行业指导政策”,“把适宜行业组织承担的职责交给行业组织”,同时还要求行业组织“履行好发布行业人才需求、推进校企合作、参与指导教育教学、开展质量评价等职责”⑤。尽管《决定》明确了行业组织在职业教育产教融合过程中的定位,也对行业组织深度参与产教融合提出了具体要求,但对于国内行业组织长期“缺席”职业教育办学这一现状而言,仅仅有国家层面的政策是远远不够的,必须建立权威的、由行业领导和主管部门构成的行业指导委员会,专门负责协调管理行业组织与职业院校的合作事宜。各个地区的政府职业教育管理部门也应设立相应的行业组织管理机构,负责建立政府与行业组织之间关于产教融合事务的沟通协调通道,同时搭建产教融合网络信息交流平台,帮助政府部门和职业院校实时了解行业最新的发展动态和市场需求变化,随时保持职业教育主管部门、学校与企业之间的对话,确保产教融合的平稳有序推进。

4.构架“双元分层交融”的产教融合模式。在欧美等发达国家和地区,职业教育产教融合早已形成了较为成熟的模式,但在我国,尚未形成成熟的、可复制的模式,制约了我国现代化经济体系的建设进程。职业教育产教融合是对我国传统职业教育结构和企业发展模式的突破,是对社会资源的优化和重塑,工作面广,涉及主体众多。笔者认为,可以根据参与产教融合不同利益主体的发展诉求,构架“双元分层交融”的产教融合模式。“双元”即职业院校和行业企业两大主体,职业院校这一单元包括“学生、教师、专业教研室、二级学院”四个层次专业要素,由此形成了教育专业链;行业企业这一单元包括“技术骨干、企业部门、企业、行业组织”四个层次产业要素,由此形成了企业产业链。“分层”即教育专业链与企业产业链的分层融通,最终实现“专业共建、人才共育、资源共享、文化共融”。在具体实践路径上,首先,职业院校和行业企业可以建立产教融合指导工作委员会,负责组织、协调和指导各项校企合作事务,同时为各类主体提供信息咨询服务,搭建校企合作信息交流平台。其次,职业院校和行业企业可以共建实训平台。实训平台应由校内的生产任务型实训基地和校外的顶岗实习基地共同组成,前者用于日常实践教学和技术研发,后者作为满足企业个性化用人需求的实训场所,以此形成校企人才联合培养的格局。再次,职业院校和行业企业可以联合进行项目创新。如职业院校教师主持或者参加与产业发展相关的引导型科研项目,企业派遣相关骨干人员介入,共同进行产业研究;职业院校教师与企业技术骨干联合进行产品开发、技术攻关等企业主导型项目等。最后,职业院校和行业企业可以开展联合办学。职业院校可以根据企业用人需求,与企业合作签订定向的培养协议,单独招生,组建二级学院,依据企业的用人标准共同制订人才培养方案,实现人才定向培养,校企协同发展。

5.加强职业教育与产业发展的同步规划。长期以来,由于我国职业教育产教融合程度不深,职业教育与产业体系处于各自“独立”发展的状态,导致我国技术技能型人才供给结构失衡,职业院校毕业生就业难与行业企业招工难的局面并存。在现代化经济体系建设的大背景下推动职业教育产教融合,要吸取以往职业教育与产业发展宏观联系不紧密的教训,加强职业教育与产业发展的同步规划,从顶层设计上整合职业院校的人才培养与产业发展的人才需求,避免产业人才供给再出现“结构性”失衡现象。国家实施职业教育与产业发展同步规划,需要从以下两个方面着手:第一,科学研判现代化经济体系建设对人才的需求结构变化,有针对性地整合职业教育资源,重点培育现代产业体系急需的专业人才。尽管国家已颁布了《“十三五”国家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规划的通知》《中国制造2025》等产业发展政策,但尚未就未来一段时期的产业布局制定有针对性的职业教育人才培养规划,这可能导致部分领域的專业人才培养出现盲目无序的问题,再次造成技术技能型人才供给结构失衡的局面,因此,国家有必要组织专家学者,对加强产业发展布局与职业教育专业布局协同发展的相关问题进行研究,实现产业发展与职业教育发展的同步规划,从而建立适应现代经济发展的现代职业教育体系。第二,各级地方政府应当将产业园区建设规划和城乡建设规划纳入职业教育发展规划,实现职业教育、区域产业、城乡建设的一体化发展。随着我国现代化经济体系建设的推进,全国各地的现代化产业园区、城市新区、高新技术科技园等配套园区建设如火如荼,在这些事关产业与城镇长远发展的园区规划建设中,有必要综合考虑产业发展对技术技能型人才队伍的需求,并制定相应的职业教育人才培养规划,重点培养产业发展急需的专业人才,实现地方性职业教育与产业发展的同步发展,推动职业教育产教深度融合。

[注释]

①国务院.关于加快培育和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的决定(国发〔2010〕32号)[Z].2010-10-18.

②国务院.关于印发“十三五”国家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规划的通知(国发〔2016〕67号)[Z].2016-12-19.

③国务院.关于积极推进“互联网+”行动的指导意见(国发〔2015〕40号)[Z].2015-07-04.

④国务院办公厅.关于深化产教融合的若干意见(国办发〔2017〕95号)[Z].2017-12-19.

⑤国务院.关于加快发展现代职业教育的决定(国发〔2014〕19号)[Z].2014-06-22.

[参考文献]

[1]郝全洪.加快建设现代化产业体系[N].学习时报,2017-12-04.

[2]周跃辉.深化产业结构调整构建现代产业发展新体系[N].成都日报,2017-07-05.

[3]王淑涨,吕一军.产教融合市场化背景下的现代高职教育体系建设[J].高等工程教育研究,2016(4).

[4]刘蓓,汪长明.高等职业教育产教融合体系建设的探索[J].中国农业教育,2017(2).

[5]张莹,周静.职业教育产教融合需求分析与推进建议[J].云南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7(6).

[6]李春鹏.广西高等职业教育产教融合现状分析与对策[J].广西师范学院学报:自然科学版,2014(2).

猜你喜欢
现代化经济体系产教融合职业教育
浅论建设现代化经济体系
培育适应现代化经济体系的优质技能人力资源
以新发展理念引领内蒙古现代化经济体系建设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时代与新发展理念
产教融合背景下高职院校“双师型”青年教师队伍建设研究
校企协同应用型软件人才培养机制
产教融合提升课程有效性的思考
“动能教育”模式下的工匠人才培养路径研究
论七年一贯制体系下本科学科建设中职业教育的重要性
刍议职业教育校企合作的有效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