覃朝美
摘 要 新课标指出,写作是运用语言文字进行表达和交流的重要方式,是语文教学中该得重要组成部分,能够锻炼学生的听、说、读、写能力。“循序渐进地引领学生从素材整合出发,培养写作意识,提高学生作文素养”的工作成为一线语文教师教学核心。
关键词 新课改;初中作文;序列化;思考探究;提升素养
中图分类号:G63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2-7661(2018)01-0020-01
初中语文教学中最重要的环节之一是习作课程教学,习作在初中语文考试中所占的比重较大,可见习作课的重要性。但同时习作课也是初中语文教学中的难题,如何做好初中语文习作课程教学工作成为初中语文教师最关心的话题。万丈大楼平地起,冰冻三尺非一日之寒,作文训练也非一日之功,要有计划、有系统地进行训练。笔者在教学实践中,作文教学序列化,取得了不错的教学效果。
一、螺旋上升,整体规劃
万事谋定而后动,胸有谋而胜万里。作为语文老师,心中要有基于大语文观理念的作文训练序列的整体规划。生活是写作的源头活水,任何离开生活的写作,都将是无源之水。我们不能照本宣科、人云亦云地去安排作文教学的训练体系。以大语文观为核心理念下的作文训练体系,既流露出了学生真实的情感体验,“情动而辞发”;更是学生内心情感表达的需要,“我手写我心”。作文,是情感宣泄与表达的方式,只有这样,在学生的作文中融入学生的真情实感,情感才会恣意流淌。
古人云:只有“运筹帷幄之中”,才能“决胜千里之外”。教师要心中明了每学年学生要达到的要求;要了然于胸每节课的训练目标,各个阶段的作文教学训练计划。这样,从每节课到每学期再到每学年,训练计划螺旋上升,形成一个序列,才会更为系统化。
初一重在“写什么”,多引导学生观察积累,“观察是一切智慧之源”,少强调技巧,让学生有事可写,让其笔下有言;初二解决“如何写”的问题,以思维训练为主导方式,引领学生对生活现象深入思考;能多角度的叙事,能准确有序地介绍事物特征,简明地阐述道理;初三以“如何写更好”为轴心,进行综合的作文思维训练,深化学生的求异思维、发散思维、逆向思维,如在记叙文训练中训练学生借鉴文章奇妙的构思,学会运用描写、抒情、议论等表达方式,让作文从入格到升格。
二、以“材”引路,水到渠成
语文版的教材,最为显著的特点就是内容主题化的单元组合方式,一个主题,多篇文章为写作提供了写作的思路。
1.阅读孕育写作。选入语文版的每篇文章,文质兼佳,无论是语言,还是构思,都堪称佳品。我们要充分运用这一优质资源,在学习课文时,在重点段落的推敲时,在含义深刻的语句咀嚼时,有典型写作特点的课例分析时,都可以进行写作的渗透。在课文中借鉴构段方式、言语表达规律、言语形式、选材特点,还可以以续写、仿写、扩写等方式延伸对课文的理解。
2.重视口语交际。很多老师对于口语交际的教学一直不以为然,总是蜻蜓点水,一带而过。殊不知,口语交际侧重于训练学生的口头表达能力和逻辑思维能力,心理学家认为,记忆是以声音的形式存在的,口语交际其实为学生的写作梳理了大致的脉络。因此,教师在教学口语交际时,莫让这一契机悄然而逝,要唤醒和深化学生曾经的口语交际的场景,关注学生口语的书面化表达,在学生谴词造句时多引导,为口头表达和书面表达这间架设起一座桥梁。
3.重视单元写作前的比较与总结。每单元课例归纳性的总结,我们不能敷衍了事,它可以让学生真正的理解同一主题的一类文章共同和不同的写作特点,能让学生豁然开朗。单元写作训练,给学生提供了训练场,是单元重点写作训练的应用,可以检验学生对于单元的学习成果。每个单元的课例学习,是单元总体写作的铺垫,从点到面,从线到面,是落实单元的训练主题的实际运用。
三、多重评价,体现梯度
“恰当的评价是学生写作兴趣之火的助燃剂”,一位高明的语文老师,对于学生的习作应能做出客观的评价。老师及时的肯定与鼓励,可以让学生充分感受到成功的体验,这将会转为学生习作的内驱力。在评价中就不足之处,指出改进方向。
老师在评改时需要关注着作文训练的侧重点是否达标,每次训练宜侧重于一个训练点,倘若训练点过多,学生写作能力的提高只能是水中镜。如在《一件小事》习作中,训练点为多种表达方式的运用,在评改时,应紧扣此目标,达标就算优作。作文评价的方式应是多元式的,将自评、互评、组评、师评有机结合起来,赏读、评价、修改习作,尊重个性,关注学生间的差异,让每个学生都能定好自己的作文目标,教师要有一双“火眼金睛”,给每个学生一个“放大镜”,善于发现自己、同学的点滴进步,让每个学生都能获得成功的体验,让各个层次的学生都能产生积极的期待。
教师可以创设各种平台,搭建展示的舞台,在教室墙壁开辟“习作专栏”;创立班级作文报;组织学生参加各级各类征文比赛;鼓励学生向报刊杂志投稿……不断向学生注入写作的活力。
四、读悟结合,厚积薄发
“读书破万卷,下笔如有神”“腹有诗书气自华”等等,都是在强调“阅读”的重要性。的确,一定的阅读积累才会有创作时的灵感迸发,一定的知识储备才会支撑一个人的学术创作。但“阅读”不只是一个吸收的过程,更是一个思考的过程,也引申为“输出”的过程。读而有所感,有所思,才叫有所收获。在教学中,我们应搜集大量的阅读素材,以教材为基础,向课外延伸,如中高考满分作文,阅读题集中的名家名作摘选,甚至分享同学们的优秀范文,都是培养学生领悟感受文章内容、情感、写作技巧的优秀素材。师生共同探究文章中的描写手法,情感把握的细腻之处,根据学生的具体情况进行具体指导,同时在教师批改作文的传统模式基础上,进行同学与同学之间的作文修改,甚至班级与班级之间的互评。这种多元评价有助于学生相互之间感受写作水平的差异,更深刻地体会自己写作上的不足,及时改进。经过循环往复而又不断上升的螺旋式进程后,多种素材的积累,多种意识的培养,多种写作手法的训练,相信学生的写作技能定会日臻完善。
作文训练序列化与学生个性差异性兼顾起来,把握方法指导与写作内容的契合与变通,可以让作文由浅入深、由易到难,螺旋上升、纵横交织、循环往复,优化作文教学,从高耗低效走向低耗高效。
参考文献:
[1]任静.论初中作文教学序列化策略[J].语文天地,2016(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