部编本与沪教版初中语文自读课文的比较研究
——以七年级教材为例

2018-07-05 08:33
现代基础教育研究 2018年2期
关键词:部编本古诗文课外阅读

杨 宇

(上海市世界外国语中学, 上海 200233)

2018年9月,上海市将全面推行使用“部编本”初中语文教材。该教材是由教育部组织编写并审定、人民教育出版社出版的义务教育课程标准教科书。在此之前,上海市初中使用的是由上海师范大学主持编写、经上海市中小学教材审查委员会审查、由上海教育出版社出版的语文教科书。

部编本和沪教版初中语文教材的阅读课文均分为加“*”号和不加“*”号两类,两套教材均将加“*”号的课文注解为“自读”课文,不加“*”号的课文注解为“教读”课文。本文以七年级教材为例,将两套教材中的自读课文加以比较,并在此基础上梳理出部编本初中语文教材自读课文的特点,以便上海市教师形成恰当的自读课文教学策略,顺利实现从沪教版到部编本教材的过渡。

一、教材内容比较

1.编排体例

两套教材都非常重视自读课文的编排,自读课文在教材中的地位仅次于教读课文。在单元人文主题下,自读课文与教读课文相结合,充实教材内容,构建完整的阅读体系,扩大学生的阅读面和阅读量。

(1)数量占比

表1 自读课文数量占比

以七年级上、下册教材为例,部编本自读课文16篇,占课文总数的25.4%;沪教版自读课文33篇,占比高达41.3%。从表1的数据看,沪教版自读课文在数量和占比上都远超部编本,这表明沪教版更重视自读课文文本的积累,教读与自读比例较均衡,给予学生更大的自主阅读空间。但高达四成的自读课文仿佛是把“双刃剑”,教师如果没有形成比较完善的自读课文教学策略,则很难有效引导学生将在教读课文中习得的阅读方法迁移和运用到自读课文的学习中,也很难提升学生的自主阅读能力。相比较而言,部编本教读、自读课文的比例比较合理,每个单元采用3篇教读课文搭配1篇自读课文的模式,自读课文占1/4。如部编本七(上)第一单元,单元主题为“四时之景”,教读课文分别为朱自清先生的《春》、老舍先生的《济南的冬天》、古代诗歌四首(《观沧海》《闻王昌龄左迁龙标遥有此寄》《次北固山下》《天净沙·秋思》),自读课文为刘湛秋的散文《雨的四季》。笔者认为,部编本教读、自读课文“3+1”的编排模式,更具有科学性,也比较符合语文教学和学生学习的规律。

(2)文本类型

表2 自读课文文本类型占比

初中语文教材的选文一般由三类作品构成,即中国现当代文学作品、外国文学作品和古代文学作品。由表2数据可知,部编本自读课文的文本类型主要集中在中国现当代文学作品上,占比过六成;沪教版自读课文的文本类型前两类基本持平,各占三成左右,古诗文自读篇目总量为13篇/首,占比近四成,位居首位。与之形成鲜明对比的是,部编本在七年级上、下两册教材中没有设置古诗文自读篇目。

沪教版古诗文自读课文占比近四成,这与沪教版单元编排体例密切相关。沪教版通常是通过一个完整的单元来学习某一体裁或某一主题的古诗文。以七(上)为例,除了极少数散落在各单元的古诗文篇目外,教材中有三个完整的古诗文单元,分别是“唐诗精华”“山水清韵”“技艺超群”,这三个单元的古诗文篇目总数为16篇(首),其中自读课文8篇(首)。这样编排的好处是学生能够在短时间内比较系统地学习古诗文,掌握古诗文阅读的方法;弊端则在于容易造成现代文与古诗文教学脱节,引发学生的“审美疲劳”。在实际教学中,教师往往采用单元重组来平衡古诗文编排太过密集的问题。

部编本自读课文中没有古诗文,这是否说明部编本不重视古诗文教学呢?答案当然是否定的。部编本非常重视古诗文教学,古诗文选文定位经典名篇,体裁丰富,风格多样,题材广泛。初中阶段(七-九年级)古诗文篇目共125篇(首),占课文总篇目数(238篇<首>)的52.5%。不过,部编本将大部分篇目设置为“教读课文”,少部分篇目设置为 “课外古诗词诵读”板块。也许是因为考虑到七年级学生正处于初中起始阶段,尚未总结出古诗文自主学习的方法,所以,部编本没有在七年级设置古诗文自读课文。

(3)选文倾向

对于教材选文,《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以下简称《课程标准》)提出了明确的建议:“教材选文要文质兼美,具有典范性,富有文化内涵和时代气息,题材、体裁、风格丰富多样,各种类别配置适当,难易适度,适合学生学习。要重视开发高质量的新课文。”[1]两套教材在自读课文的选文上标准基本一致,特别是部编本,除了强调选文的经典性、文质兼美、适宜教学外,还适当兼顾了时代性。[2]

相对于教读课文选文的经典性,部编本自读课文多选择优秀时文。所谓“时文”是指能够体现时代特征、反映时代风貌的文章,它是教材充满生机和活力的重要因素。部编本自读课文中“时代性”最强的当数七(下)第六单元的自读课文《带上她的眼睛》,作者是当代著名科幻作家刘慈欣。其笔下游心天地、纵横宇宙的叙事和描写,对弱小者的悲悯和同情,以及对人类整体的呈现和思考,都具有极强的时代性。

2.具体篇目

美国作家莫顿·亨特的短篇小说《走一步,再走一步》入选两套教材,且均作为自读课文出现在七年级上册。下面以此文为例,从单元主题、译本选择、课后习题、字词积累等方面进行比较分析。

(1)单元主题

部编本将此文收录在七(上)第四单元,单元主题为“人生之舟”,除了这一课外,该单元还有教读课文《纪念白求恩》《植树的牧羊人》《诫子书》。《教师教学用书》说明了本单元的编排意图:“这个单元的课文都是关于人生的。有的是对美好人生的礼赞,有的是对人生的憧憬和感悟,还有的是对人生经验的总结和回顾。选择这些课文,试图引导学生初步思考人生问题,学会规划人生,珍爱生命。”“这些课文力求贴近学生生活,难易适度,使学生感觉亲近。”[3]

沪教版将此文收录在七(上)第一单元,单元主题为“成长纪事”,除了这一课外,该单元还有教读课文《表哥驾到》《顶碗少年》《伤仲永》。《教学参考资料》谈及本单元编排意图时如是说:“一季有一季的美丽鲜花,一代有一代的成长故事。本单元以‘成长纪事’为主题,从多角度、多侧面展现人的成长历程。成长,不只意味着身体的成熟,更多是反映了一种心理的变化,包括独立意识的增强、思想的提高、情感的丰富等。成长,也不只关乎成长者本人,家庭、父母、师长的正确引导也至关重要。”[4]

从人文主题角度看,无论是部编本的“人生之舟”还是沪教版的“成长纪事”,关注的都是学生的情感、态度、价值观的正确导向,培养的都是学生健康的审美情趣和积极的人生态度。《课程标准》指出:“语文课程应为学生形成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形成良好的个性和健全人格打下基础。”[1]虽然两套教材对此文所属单元的人文主题的表述并不相同,但主题内涵相似,即走近学生生活,关注学生成长,为学生的全面发展和终身发展打下基础。

(2)译本选择

此文是翻译作品,两套教材选择的译本并不相同。

部编本课下注释①:选自《心理学与成长》(世界图书出版公司2009年版)。田文慧译。原题为《悬崖上的一课》,选入课文时改为现在的题目,并做了删改。莫顿·亨特(1920—2016),美国作家,心理学家。

沪教版课下注释①:选自《当代学生》1988年第1期,有改动。莫顿·亨特,美国作家。

在译本的选择上,部编本选择的是正式出版的心理学专业书籍,沪教版选择的是期刊;部编本注有明确的译者,沪教版未注明译者。两套教材在译本的语言表达上也有较大差别:部编本所选田文慧的译本完全遵照英文原意,语言也极具表现力;沪教版选择的译本则对原著进行了大量压缩和删改,文字量大约为原作的2/3。通过比较可以看出,选用翻译作品入教材,部编本在尊重原著、尊重作家版权方面做得更好一些。

(3)课后习题

两套教材课后思考题的设置都与课文内容关联度较高,虽然问题的表述不尽相同,但问题指向有很多相似点。这些思考题,或把握文章内容,或品味语言特色,或理解中心主旨,或赏析写作特色……总而言之,都有助于学生更好地解读文本,促进自主阅读。

两套教材课后习题所涉及的内容大致包含以下三个方面:

①引导学生根据记叙的要素来概括事件,复述情节

沪教版:通读全文,根据记叙的要素(时间、地点、人物、事件)完整复述故事情节。

部编教材:本文是作者对自己童年时代一件往事的回忆。文章按照时间顺序,讲述了自己从冒险到遇险,再到脱险的全过程。试着复述这个故事。

②引导学生通过圈画、品读心理描写的语句来理解人物,把握人物心理成长过程

沪教版:一个人的成长除了身体方面,更重要的是心理方面。圈画文中描写“我”心理活动的句子,理解男孩如何从胆小走向勇敢的成长过程。

部编教材:这个过程,其实也是“我”从胆怯、恐惧到克服心理障碍,收获自信,甚至有了一种成就感的心路历程。默读课文,勾画出文中标志事件发展和描写“我”不同阶段心理活动的语句。

③引导学生理解主旨句“走一步,再走一步”的内涵,结合生活体验,思考并实践课文所探讨的人生经验

沪教版:说说这个故事给你带来怎样的启示。

部编教材:生活中,常常有人遇事因胆怯而畏缩不前,就像文中的“我”那样。你有过类似的经历吗?是怎样克服的?文中爸爸帮“我”脱险的做法对你有什么启发?

(4)字词积累

《课程标准》要求,到九年级结束时学生“能认识并正确书写3500个汉字”[1],沪教版的“积累”和部编本的“读读写写”大致相同,学习内容均属词语积累。沪教版对需要“积累”的字词要求兼顾“形、音、义”三要素。《上海初中语文学科教学基本要求》指出,掌握汉字、积累词语,“要正确书写,还要正确理解与运用。”[6]部编本“读读写写”仅用田字格将需要掌握的字词列出,没有关于形、音、义等方面的要求,田字格里的字词由硬笔书法家丁永康撰写,字形优美,易于临摹。部编本所选的词语由专门软件从《课程标准》附录《字表(一)(二)》中筛选而出,避免了选词的随意性。

二、部编本自读课文的特点

1.上承“教读”,下启“课外阅读”,构建“三位一体”的阅读体系

阅读是运用语言文字获取信息、认识世界、发展思维、获得审美体验的重要途径,是语文教学最重要的组成部分。部编本语文教材着力构建“教读-自读-课外阅读”三位一体的阅读教学体系[2],在这条阅读链条上,教读是基础,是自读和课外阅读的基石;自读是教读的延伸,是教读课所学语文知识、阅读策略的“操练场”;课外阅读则是课堂学习的延伸和拓展。自读课文,上承“教读”,下启“课外阅读”,仿佛一座桥梁,承前启后,连接过渡,是整个阅读体系必不可少的组成部分。

表3 部编本自读课文推荐的课外阅读篇目

语文课怎样才算上得成功?一定要延伸到课外阅读,让学生养成读书的生活方式。《课程标准》在“教学建议”中谈及课外阅读的要求,提出要“培养学生广泛的阅读兴趣,扩大阅读面,增加阅读量,多读书,好读书,读好书,读整本书,鼓励学生自主选择阅读材料”,并提出九年义务教育完成,学生的“课内外阅读总量达到400万字” 。[1]部编本几乎所有的自读课文都配有课外阅读推荐书目,以最大限度地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引导学生向课外阅读和课外语文生活延伸。

2.从“学法”到“用法”,指导学生自主阅读

从课程性质上来说,自读课文的作用主要是引导学生实践在教读课文中学到的阅读方法,从而实现自主阅读。部编本教材非常重视阅读能力的培养,阅读能力的培养在教读课文与自读课文中各有“分工”,简而言之就是教读课文负责“学法”,自读课文负责“用法”。“教读课文,由教师带着学生,运用一定的阅读策略或阅读方案,完成相应的阅读任务,达成相应的阅读目标,目的是学‘法’。”“自读课文,学生运用在教读中获得的阅读经验,自主阅读,进一步强化阅读方法,沉淀为自主阅读的阅读能力,目的是用‘法’。”[3]

这里的“法”指的就是阅读方法。以七(上)第二单元为例,本单元需要落实的阅读方法为“朗读”。具体为“体会思想情感,把握文章的感情基调”。学生首先要通过《秋天的怀念》和《散步》这两篇教读课文来学习朗读。具体来说,通过《秋天的怀念》一文学习“揣摩合适的语气,把握感情基调的变化”;通过《散步》一文学习“把握全文的感情基调,训练语气、节奏的技巧”等。这两篇教读课文的学习是举例子、学方法,教学以教师讲授为主。在教读课文中学了“法”,自然就要学以致用,而“用法”的“实验田”正是本单元的自读课文《散文诗二首》——“这一课的朗读教学,除了做到准确、流畅、有感情之外,还要通过朗读提高学生的审美情趣。”“经过前面两课朗读练习,学习这课时,学生的朗读可以不止于文章本身,而是从‘走进文章’到‘走出文章’,对课文进行个性化的解读。”从“学法”过渡到“用法”,学生运用在教读课文中学到的方法、技能解决自主阅读中的实际问题,从而提升自主阅读的能力。

从以上实例分析可以看出,部编本自读课文更加强化阅读方法的实践运用,以培养、提高学生的阅读能力为最终目的。自读课文是具有明显的独立阅读性质的课文,它的作用主要是引导学生实践在教读课文中学到的阅读方法,从“学法”到“用法”,指导学生自主阅读、独立阅读,读出自己的理解和思考。

3.设置多层次助学系统

沪教版自读课文与教读课文在表现形式上没有明显区别,一篇课文、几个注释、一个学习建议,成了沪教版自读课文的固定搭配。

部编本教材则加大了两类课文的区分度,这种区分度,主要是通过设置不同的助学系统来实现的。部编本自读课文的助学系统包括旁批、注释、阅读提示、读读写写和补白。其中 “旁批”和“阅读提示”为自读课文所特有,从内容到形式,处处为学生考虑,适应学生自学的需要。[5]

(1)旁批

翻开部编本任意一篇自读课文,读者的视线极易被“占地”三分之一的批注栏所吸引。部编本在所有自读课文中随文设置旁批,这些旁批内容丰富、形式多样,或提要文章内容,或点评关键之处,或赏析精彩语句,或总结写作技法,或直指中心主旨。旁批力避结论式的直接呈现,大部分以问题形式呈现,语言简明,指向关键,启发学生深入思考,引导学生自学。旁批栏中除了编者给出的旁批外,还有大片空白,方便学生自读时随时将阅读感受记录下来。所谓“不动笔墨不读书”,批注式阅读法作为一种传统的阅读方法,在部编本自读课文中重获新生。结合部编教材“三位一体”的阅读体系,如果学生能将在自读课文中学习并实践过的批注式阅读法用于课外阅读,就可以自主建构阅读方案,形成阅读能力,实现个性化阅读。

(2)阅读提示

部编本自读课文的阅读提示出现在课后,一般分为两部分:第一部分配合单元重点或选取文章的独到之处进行指导,指向学生的自主阅读、独立阅读,并尽可能向学生的课外阅读和课外语文生活延伸,增加学生的阅读量,培养其阅读兴趣。第二部分是开放性的思考题,这些思考题的设置与沪教版自读课文课后“阅读”中的思考题设置理念相似,不追求统一答案,意在让学生进行自主探究、讨论和体会。这些开放性思考题有时也以口语实践的形式呈现出来,如讲述、复述、讨论等,以提高学生的口语表达能力。

三、结语

部编本初中语文教材中的自读课文给人以耳目一新之感:自读课文的编排体例更具科学性,符合语文教育教学规律;自读课文在“教读-自读-课外阅读”三位一体阅读教学体系中承担桥梁作用,引导学生从“学法”过渡到“用法”,实践运用在教读课文中习得的阅读方法;设置旁批、阅读提示等多层次助学系统,以提高学生的自主阅读能力。

部编本初中语文教材即将于2018年秋季在上海市全面推行,这套教材由业界专家和优秀教师精心打磨而成,总结了以往课程改革及课标实施的经验得失,吸取了包括沪教版在内的其他版本的初中语文教材的优点,体现了最新的教育教学理念。对上海教师而言,在把握《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和《上海市初中语文学科教学基本要求》的基础上,了解部编本与沪教版自读课文的异同,明确部编本自读课文的特点,有助于教师更好地使用部编本初中语文教材,形成部编本自读课文的教学策略,顺利实现从沪教版到部编本教材的过渡。

参考文献:

[1] 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2011年版)[S].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11.

[2] 温儒敏.“部编本”语文教材的编写理念、特色与使用建议[J].课程·教材·教法,2016,(11):3-11.

[3] 人民教育出版社课程教材研究所,中学语文课程教材研究开发中心.义务教育语文教师教学用书 (七年级上册)[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16.

[4] 上海中小学课程教材改革委员会.九年义务教育语文教学参考资料 七年级第一学期(试用本)[M].上海:上海教育出版社,2015.

[5] 王本华.强化核心素养 创新语文教科书编写理念——部编义务教育语文教科书的主要特色[J]. 教育实践与研究,2017,(2):8-12.

[6] 上海市教育委员会教学研究室.上海市初级中学语文学科教学基本要求(试验本)[S].上海:上海教育出版社,2017.

猜你喜欢
部编本古诗文课外阅读
统编版教材中低年级古诗文创意写话策略
统编版教材中低年级古诗文创意写话策略
Radiomics of rectal cancer for predicting distant metastasis and overall survival
诵读经典古诗文的策略
课外阅读——写作的源头活水
做好课外阅读指导之我见
古诗文阅读备考指津
比较视野下“部编本”语文教材一年级识字板块的教学思考与实践
“部编本”语文教材课后习题的处理初探
“部编本”七年级语文教材简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