比较视野下“部编本”语文教材一年级识字板块的教学思考与实践

2017-04-12 15:57郑雪琴
教学月刊小学版·语文 2017年3期
关键词:部编本比较识字

郑雪琴

【摘 要】“部编本”一年级语文教材相较于人教版教材,在识字板块的编排上,内容更丰富,学法指向更明确,语用作用更明显。教师应根据教材特点,引导学生发现字理,体会汉字的意象美;观察插图,感受汉字的趣味性;联系生活,感悟汉字的丰富性;强化互动,提升识字与用字的主动性。

【关键词】比较 识字 部编本 教材编排

《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2011年版)》在“实施建议”中明确指出:“识字、写字是阅读和写作的基础,是第一学段的教学重点,也是贯穿整个义务教育阶段的重要教学内容。”翻阅“部编本”一年级语文教材,可以鲜明地感受到纲要精神在新教材中得到了体现与落实,而且在继承发扬的基础上有了创新的发展与提升。接下来,笔者将站在比较的视野上来观察发现“部编本”一年级语文教材识字板块的特点,并以一年级下册第五单元识字板块为例,进一步探讨教学的定位与策略。

一、找准坐标,从新旧更替中看亮点

“部编本”教材与人教版教材相比到底有哪些亮点,特别是在识字板块,又有哪些新的变化呢?我们先来作一个比较(见表1)。

(一)作用更凸显

不管是新教材还是旧教材,识字板块均占四分 表1

[教材 上册 下册 人教版 第一单元 第四单元 分散在各个单元中 1.一去二三里

2.口耳目

3.在家里

4.操场上 1.比一比

2.自选商场

3.菜园里

4.日月明 1.春四字词

2.理三字经

3.对韵歌一

4.动物儿歌

5.字谜儿歌

6.量词儿歌

7.对韵歌二

8.天气儿歌 部编本 第一单元 第五单元 第一单元 第五单元 1.天地人

2.金木水火土

3.口耳目

4.日月水火

5.对韵歌 1.画

2.大小多少

3.小书包

4.日月明

5.升国旗 1.春夏秋冬

2.姓氏歌

3.小青蛙

4.猜字谜 1.动物儿歌

2.古对今

3.操场上

4.人之初 ]

之一左右的比重,可见识字在小学起始阶段的重要地位。而在“部编本”教材中这个重要性得到进一步体现。首先是篇目明显增多,人教版教材总共16篇,“部编本”教材增加了2篇。其次需要特别关注的是,人教版一年级下册教材的识字课文分散于各个单元的篇首,而“部编本”一年级下册教材还是坚持把识字部分独立为一个单元,这样集中识字既能掌握更多识字方法,又能在具体的语境中灵活自如地运用它们,发挥不断复现和反复强化的作用,更加凸显低段识字教学的核心地位。

(二)内容更丰富

人教版教材和“部编本”教材所选内容多为儿童喜闻乐见的儿歌,人教版教材总共12首儿歌,“部编本”教材总共有15首儿歌;不同的是,“部编本”教材在内容上特别强化了中国元素,注重对学生进行潜移默化的人文启蒙教育。上册开篇之作《天地人》《金木水火土》一下子就把学生带到悠远的历史长河里,浸润于璀璨的中华五千年文化之中;而下册的识字单元独具匠心地编排了《姓氏歌》(第一单元)、《人之初》(第五单元),进一步让学生感受到中华大家庭的庞大兴旺、炎黄子孙的恭敬守礼,体会中华文明之“根深叶茂”,这也进一步凸显“部编本”教材“守正出新”“蒙以养正”的新理念。

(三)学法更明确

人教版教材和“部编本”教材都有机地穿插了多种认字方法,渗透象形字、会意字、形声字的认字方法,在一年级上册和下册进行多次复现、贯穿整合、不断强化。而“部编本”教材在人教版教材的基础上改变的最大亮点在于把笔画、笔顺、偏旁等相关基本知识穿插在每一个单元中进行循序渐进的识认、积累,对于学生更好地养成认字、写字习惯具有积极意义。如《口耳目》虽然在新教材中得以沿用,但内容更丰富了,指向更清晰了,首先是在语境中认字与写字,其次在识写的过程中重点掌握“横折、撇、弯钩”三个笔画。学生一目了然,学习有的放矢,这也更加符合把“教材”转变为“学材”的课改理念和时代精神。

二、厘清序列,从前后联系中定起点

“部编本”教材一年级上册和下册四个识字板块,有没有什么内在的聯系,有没有各自的侧重呢?再来观察与发现(见表2)。

表2

[教材 课文 认字 写字 新笔画 新偏旁 部编本一上 天地人 6 金木水火土 7 4 2 口耳目 7 4 3 日月水火 8 4 2 对韵歌 7 3 3 画 10 4 2 大小多少 12 5 1 2 小书包 11 5 3 日月明 11 5 1 1 升国旗 11 4 2 一上总数 90 38 12 10 部编本一下 春夏秋冬 8 7 2 姓氏歌 12 7 3 小青蛙 12 7 1 1 猜字谜 12 7 2 动物儿歌 12 7 古对今 12 7 操场上 12 7 1 人之初 13 7 一下总数 93 56 1 9 ]

(一)识认有坡度

四个单元内在之间是有规律可循的,它是按照由简入难、循序渐进的规律呈现学习材料的。先学汉字后学拼音,先大量识字再逐步学习写字,体现了尊重儿童年龄特点,切实减轻学生学习负担,真正贯彻落实零起点教学的思想。应该看到,对初入学的学生来说,学习识字比学习拼音容易。所以适当延后学习拼音的时间,可以为学生从幼儿园到小学的转变设置一个缓冲期。此外先认识高频字、独体字,再慢慢增加常用字、合体字,也为学生的学习搭建了台阶,体现了螺旋式递进的规律。当学生从最初的独体字识写到慢慢地学会认识更多的合体字,掌握了“加一加”“换一换”“变一变”等多种形声字、形近字的构字特点,认字能力也就自然而然地提升了,为下一个阶段滚雪球式的学习之旅打好了坚实的基础。

(二)识写有侧重

一年级上册和下册虽然识字量相差不多,但是一年级下学期写字的要求明显提高。一年级上学期更侧重于笔画和笔顺的初步认识,特别是基本笔画的学习与运用,在第一单元识字板块中就一共认识了十个基本笔画“横、竖、横折、撇、弯钩、捺、点、提、竖折、撇折”,基本整个学期的一半笔画都在这一单元中集中学习了,所以特别要在这个单元中突出笔画的教学,引导学生熟悉基本写法,掌握先横再竖、先撇再捺、从左到右的写字规律。一年级下学期更加注重于学习造字、识字、写字的规律,特别是发现偏旁和部件之间的内在关系,掌握独体字变成合体字的方法等。如一年级下册第一单元识字板块的《小青蛙》《猜谜语》中都呈现了“青”的变化,用儿歌形式认识了“晴”“情”“请”“清”等字;在猜谜游戏中“请”“情”“晴”“清”又一次复现,要求学生根据形旁猜出字形,理解字意,积累同音字。在第五单元的《语文园地》中要求就提高了,要求学生学会在不同的语境中对字进行应用,根据独体字“包”,变出各种形声字。还有“清”和“青”的字形比较与语境应用等,均体现了先识后写、以识促写的层次性。

(三)识用有不同

用学生喜欢的方式学语文、认汉字,这是“部编本”教材着力体现的一个特点。这一特点在识字单元中也得到比较明显的体现,也提醒教师在教学过程中需要根据不同的识字课文的特点去构建识字的环境,帮助学生更好地记忆、积累与运用。《口耳目》《人之初》可以借助富有中国特色的插图,如带有浓浓中国风味的京剧造型、卷轴字画中藏着的字来认字,在探究字理变化规律中体会中国文化的源远流长;《升国旗》《操场上》中蕴含着学生们熟悉的日常生活,可以借助富有生活气息的场景,在做做、说说、演演中来认字,用比较与发现等方法,归类识记更多的合体字、形声字;识字教学中的每课一练也大有看头,更加突出了语文元素,语用的意识更加鲜明,让学生积累有特点的词和词组,借助朗读或者吟诵的手段实现信息输入、积累内化,采用猜字谜、编字谜、学对答等形式来复现识字方法。而用熟字带动新字的学习方式,也是一年级学生喜欢的一种方式,在教学中教师要关注到这一特点,合理利用,进而达到适用、妙用的效果。

三、呵护童心,在因材施教中显趣点

一年级的主要任务是识字,所以“识字”也贯穿于不同的板块之中,形成一种螺旋递进的关系。“字始字终”是整册教材的基本特点,所以在编排上自然也着力构建了一种“无处不在”的识字环境。那么具体在教学过程中,如何根据不同课文的不同特点来有针对性地实施教学,使学习过程既有实效性又有趣味性呢?接下来围绕一年级下册第五单元的几篇识字课文来具体说一说。

(一)读中促识字

语文学习注重语感培养,而语感培养的途径之一就是进行大量有效的、有趣的朗读,教师一定要借助一、二年级这一黄金期来实现以读为本、以读代讲。如果说高段侧重于提供给学生默读与浏览的空间,训练学生迅速把握基本信息的能力的话,那么在低段,教师则应该留给学生足够的时间,注重培养学生读正确、读流利、读得有滋有味的能力。第五单元所选课文虽都是儿歌、童谣,但表现的场景与意蕴却有较大差异,所以在指导朗读的时候侧重点自然各有不同:《动物儿歌》带领学生感受昆虫的奥妙,在朗读的时候讲求“趣”;《古对今》带领学生领略四季的变化,在朗读的时候讲求“韵”;《操场上》带领学生蹦蹦跳跳、大汗淋漓,在朗读的时候自然而然需要有点“动感”;而《人之初》带领学生回到历史中,感受传统蒙学的博大精深,在朗读的时候是否可以适当摇头晃脑,凸显一种“古味”呢?所以以读为本也不代表是一读到底,教师依据文本特色对快慢、高低、停顿等各种语调节奏进行深入细致的指导,这是一种智慧,也是一种能力。通过尝试读、模仿读、比赛读、展示读等多种读的形式,让学生逐步读对、读顺、读出感觉,进而产生一种代入感、一种画面感,这既是一种趣味盎然的读,也是一种富有成效的学。

(二)比中促识字

观察与发现,比较与归类,有利于促进视觉性的记忆。一年级下册识字板块,侧重的是教给学生从一个个认字到一串串认字的方法与诀窍,引导学生发现更多的识字规律与奥妙,而这种基本方法就是形声字识字法,这也是一年级下学期学生的能力发展点所在。如“虫字旁”,最初出现在一年级上册的课文《四季》中:“荷叶圆圆,他对青蛙说,我是夏天。”学生认识了“蛙”字,但是没被要求认识更多“虫字旁”的字,这是学生对“虫字旁”的初印象,教学重点在于认识这一偏旁,写好这一字,指向于“一个”。而到了一年级下册,“虫字旁”的字在《动物儿歌》中大量出现,“蜻蜓、蝴蝶、蚯蚓、蚂蚁、蝌蚪、蜘蛛”这些字都是“虫字旁”,也都是形声字,所以这是教形声字认字的最佳时机。此时教学的重点不在于对“虫字旁”的认识,而是引导学生发现形声字的奥妙,比较不同部件的特点,发现声旁与形旁的关系,进而拓展认识另两个“走之旁”的形声字“迷”与“运”,这就属于归类学习能力的发展和提升,指向于“一类”。再如“提手旁”,第一次出现在一年级上册第六课《比尾巴》中,学生认识了“把”字,也写了一个“把”字。而在一年级下册的《操场上》集中出现了“打”和“拍”,利用已经认识的部首发现造字的规律,进而去认识更多带有“提手旁”的字才是重点;而从写的角度来看,学生已经初步掌握了合体字“左窄右宽”的特点,教师进而指导学生发现写好右边位置的奥妙:“白”在中线向上行,“丁”在中线往下走。这就是新的发现与提高。所以对于“部编本”教材一年级上册和下册的这一种递进和衔接,在教学中教师要充分发挥其关联性,促成学生形成形声字的概念,进而培养学生用一个字带动认识、写好更多字的能力。

(三)玩中促識字

所有的识字教学都不是孤立的,需要调动学生的生活积累。和他们的日常生活联系得越紧密、越自然、越深入,生字就越容易被记忆与运用,反之也就越容易遗忘。所以在识字教学中,要尽可能改变传统教学的固定模式,化静为动,边学边玩,创建符合学生学习兴趣和心理特点的游戏场、识字秀,让学生轻轻松松识字、快快乐乐学习。再以一年级下册第五单元识字主题为例,《动物儿歌》中的“蜻蜓展翅”“蝴蝶飞舞”“蚯蚓松土”“蚂蚁搬家”“蝌蚪游水”“蜘蛛结网”这些词组把单纯的识字任务变成了生动的场景、有趣的画面,教学中可以依靠动作模仿、画面欣赏进一步了解不同的带“虫字旁”的字的特点,让学生更加深刻地记忆;《古对今》中首先是从自己身上、同学身边找到各种相反和相对的词语,再在玩游戏、找不同的互动中创编新的对子,实现化教学过程为活动过程的转变;《操场上》借助两个已经认识的偏旁,进一步探索与发现更多“提手旁”的字和“足字旁”的字,总结发现“提手旁”的字和手的动作有关,“足字旁”的字和脚的动作有关,作为独体字的“手、足”与作为偏旁的“提手旁”和“足字旁”相比,产生了新的变化,这对于发展学生的思维能力有一定的促进作用;《人之初》这一篇是和《天地人》《金木水火土》《姓氏歌》一脉相承的,侧重于传统文化的感受和浸染,所以教学时应注重于朗读时节奏感的培养,用身体的摇晃、语调的顿挫、对图片的欣赏等各种形式把学生带入各种生活情境中,这有利于建立联系,减少距离感和陌生感,为熟练而有滋味地吟诵奠定基础。

通过以上对比,我们能够发现“部编本”一年级语文教材的诸多特点与亮点。这也启示我们一线教师在进行识字主题的教学时要引导学生:发现字理,体会汉字的意象美;观察插图,感受汉字的趣味性;联系生活,感悟汉字的丰富性;强化互动,提升识字与用字的主动性!

(浙江省杭州市文新小学 310012)

猜你喜欢
部编本比较识字
坚守与建构
识字儿歌
“部编本”教材思维下的小学语文略读课文“自读教学”初探
识字儿歌
小学语文教材中传统文化内容研究
识字故事
识字谜语
“部编本”七年级语文教材简析
同曲异调共流芳
张爱玲的《金锁记》与居斯塔夫?福楼拜的《包法利夫人》比较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