杨艳霞
【摘要】 “部编本”语文新教材编写立意高远,从课文的选取、习题的设计、到教学活动的安排等方面都有很大的创新和超越。新教科书践行以人为本的价值取向,根据儿童的心理成长特征,从儿童视野出发,将教学内容与儿童的生活经验相结合,尊重儿童的独特体验,聚焦儿童精神生命成长,构建以人为本的人文价值取向,让学生在语文学习的过程中完成中华传统文化精神的吸收和人文价值的获取,实现语文学科教育的终极目标。
【关键词】 “部编本”教材 以人为本 价值取向
【中图分类号】 G633.3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992-7711(2019)01-002-02
0
经济建设与可持续发展,现代人的生存困境与救赎,伦理道德的日渐滑坡与青少年犯罪的剧增等,这些人类的共同问题,日益成为教育关注的焦点和难点。教育适应社会发展需求,体现时代性已成为大家的共识。语文教育因其学科的独特性,成为了中国教育改革的核心问直,一直走在改革的前列。如何在传承优秀文化传统的基础上,用开拓创新的眼光,建构语文学科的价值取向,化育中国未来新一代的精神生命,语文教科书承担着比以往更为重要的历史使命。在这样的时代背景下,我们的“部编本”语文新教材应运而生。
“部编本”新教材与以往各地教材相比,编写立意更为高远,从课文的选取、习题的设计、到教学活动的安排等方面都有很大的创新和超越。让笔者尤为惊喜的是,无论是对传统优秀文化的坚守还是新时代精神的建构,笔者深刻地感受到“部编本”教科书以人为本的人文关怀及价值取向。关注人的发展,把儿童作为主体接受对象,关注和尊重他们独特的个性心理特征和情感体验,根据他们的心理和审美特点,选择适合于儿童吟诵、阅读的诗歌和文章,从而培养儿童良好的道德品质、思想情操,这是“部编本”教材的人文价值取向的中心所在。下面,笔者将从优秀传统文化的传承与坚守;选文聚焦儿童视角,贴近儿童生活;重视插画的审美教育等三方面论述“部编本”语文新教材的人文价值取向。
一、传承和发展优秀传统文化,浸润学生心灵
中国优秀传统文化既是中华民族集体智慧的结晶,又是华夏儿女宝贵的精神财富。千百年来,它薪火相传,滋养了一代代华夏儿女。“部编本”的人文价值取向表现为对中华传统文化继承、传扬和发展。对学生进行传统的文化精神的培养就是人文教育的最佳体现,也是小学语文教学中的人文教学的主要表现。
“部编本”一年级上册语文教材是以识字单元开篇,第一组就呈现了画面中3个主要的事物“天地人”。“天”覆盖万物,“地”负载万物,天地之间以“人”为贵,开篇便展现了中华文化对“人”的重视,凸显了人为天地万物之灵这一人文思想。新教材除了开篇明义,高举传统文化的旗帜外,其对传统文化的继承和发扬方面还有一个非常明显的变化,就是大大增加了传统文化的篇目。小学一年级开始就学习经典诗文,从《笠翁对韵》到唐诗,从南北朝民歌到儿歌、童谣,从诸子散文中的名言到耳熟能详的俗语,均有收录。仅一年级上册一书中,就收录了6首古诗,8句俗语,还有充满生活气息的童谣、儿歌等,这些篇目具有中国浓厚的传统文化气息,内容活泼生动,体裁形式多样,读起来朗朗上口,深受孩子们喜欢。
二年级下册第三单元,围绕“传统文化”主题编排了《神州谣》《传统节曰》“贝”的故事》《中国美食》4篇课文。课文形式活泼,以简洁的语言、图文并茂的形式,介绍了壮美的祖国山川、熟悉的传统佳节、神奇的汉字和丰富的中国美食。其中《传统节日》是一首以我国传统佳节为题材的韵文。全文共有8句话,按时间顺序分别介绍了一年中7个重要的传统佳节和相关习俗。佳节来源于生活,学生一读这些朗朗上口的句子,就会产生丰富的联想和情感的共鸣,激发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热爱。同时,这些古诗文与儿童的生活经验密切相关,既符合学生的认知规律和语言发展规律,又具审美教育的作用,是塑造学生人文素质最宝贵的养料。
二、聚焦儿童视角,选文贴近儿童生活,体现时代精神
课程标准提出:“应重视语文的熏陶和感染作用,注意教学内容的价值取向,尊重孩子们在学习过程中的独特体验。”语文新教材力图在吸收旧教材优秀养分的基础上,摒弃了过去重道德教化而忽视心灵的独特体验,鼓吹宏大叙事而缺少儿童生活经验的诟病,从一个儿童的视角,创设一个专为儿童的,并为他们的心灵愉快感知的语言世界。如一年级上册选入了台湾著名绘本家方素珍《明天要远足》这首儿童诗,短短3节小诗,刻画了一位即将去远足的小朋友睡不着的紧张、期盼的心情,想象着明天远足的美好情景,把儿童独有的内心世界和情绪活动宣泄出来,洋溢着盎然的儿童情趣,不仅能使儿童们从中获得关照和愉悦,也能把成人读者带回那童心萌动的情景中,重温儿时的梦。
除儿童诗之外,还有许多优秀的选文,内容富有童心童趣,贴近儿童的经验世界、情感世界和想象世界。趣味十足的选文,激活儿童的经验想象,它们或用温暖亲切的小故事生动再现孩子日常生活中遇到的各种问题,或教会孩子为人处世的许多道理。在这些儿童喜闻乐见的故事中,孩子们受到潜移默化的熏陶,激发了他们丰富的想象力、思维能力,培养出健全而有魅力的品格。
三、注重插图的美育功能,建构儿童视域的审美图景
儿童时期还处于具体思维阶段,特别是低年级的小学生,是以直观表象的形式进行思维的。作为图文结合的课文,符合孩子的认知特点,最适合低年级儿童阅读。图片是一种直观的书面语言信息,具有图解文字的功效,因此更容易被低年段的孩子接受和理解,读图的过程同时也是学生对文字的意义建构过程。而且对于低年级的儿童来说,他们识字量有限,注意力持续性差,教科书中的图画精美,色彩鲜艳、构图独特,十分吸引孩子,在视觉上能引起孩子的愉悦情绪,有效激发孩子们的阅读兴趣。
过去的语文书是以语言为主、插图为辅,即使是有插图,那也是比较单一呆板。而自2016起使用的“部编本”语文教科书插图和装帧设计上让人耳目一新,无论是课文教学还是识字写字教学,每一课都配有一幅或几幅精美的插图,这些插图贴近儿童的生活,有照片、有绘画,形式不同,风格各异,既有很高的审美价值,又是帮助老师和学生理解课文内容的重要辅助材料。插图与文字相比较而言,有着艺术形象的直观性,容易引起读者的兴趣。小学生在拿到新书之后,往往是先关注书中的插图,然后再去关心与插图相关的文字叙述。
如在拼音版块内容中,每一课都配有整合的情境图,提示拼音字母的音或形,借助生动形象的图形帮助孩子建立字母音和形的联系。这些插图不仅大大降低了拼音學习的难度,还使原本枯燥乏味的拼音学习变得活泼有趣。再有一年级上册《江南》这首采莲歌课文以传统的水墨荷叶画配图,高低错落的莲叶中几条小鱼儿穿梭其中,质朴中蕴含灵动。通过优美的图画来诠释生动形象的内容,使得课文既有色彩、线条、构图的美,又有语言、韵律和故事情节的美。插图的阅读过程,就是儿童对图画进行观察、想象和意义建构的过程。“部编本”语文书中每一篇课文都是由精彩的图画和文字构成的,一幅幅线条流畅、色彩斑斓的插图一下子就抓住孩子的心,让他们能真切地感受到图画所要传达给我们的美感,在智育熏陶的同时,还能在孩子的视域里构建审美的艺术图景,实现美育教育的目标。
儿童作为小学语文教学的对象,他们有自己的世界,有自己独特的心理体验和思维方式。因此,尊重儿童天性是教育应该做的,也是做好教育的前提。以往的教材中往往忽略了儿童的学习需求,淡化了儿童的独特心理感受和身心发展特点,把焦点放在道德教化和思想改造上。“部编本”新教材在传承优秀传统文化的的基础上,紧跟时代潮流,从儿童视域出发,将教学内容与儿童的生活经验相结合,尊重儿童的独特体验,聚焦儿童精神生命成长,构建以人为本价值取向,让学生在语文学习的过程中完成中华传统文化精神的吸收和人文价值的获取,实现语文学科教育的终极目标。
[ 参 考 文 献 ]
[1]《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2011年版),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
[2]王泉根.《论儿童文学的基本美学特征》,北京师范大学学报2006年第2期.
[3]温儒敏.《谈“部编本”语文教材》,新华网2017年7月.
[4]王富仁.《把儿童世界还给儿童》,中国儿童文学2000(4).
[5]《义务教育教科书·教师教学用书》,(一年级上)人民教育出版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