叶利莲
(上海师范大学 谢晋影视艺术学院,上海 200234)
近年来,纪录片正逐渐成为院线和观众的新宠儿,《二十二》《冈仁波齐》等纪录片不仅走进了院线,更引起了全社会的热烈反响。在笔者看来,纪录片不仅有记录历史、传播知识、人文关怀等作用,更具有丰富而深远的教育意义,尤其是对基础教育阶段的少年儿童而言。少年儿童富有想象力,追求新鲜事物,对于他们来说,有画面、有故事的纪录片远比课本上枯燥的文字更能吸引他们的学习兴趣,激发他们的探索欲望。因此,将纪录片应用于基础教育中是一个非常有意义的课题。文章将主要从纪录片在基础教育中应用的意义、国内外基础教育中应用纪录片的实践、纪录片在基础教育中应用的具体方案三个方面,探索纪录片在基础教育中的应用。
纪录片是指以真实生活为创作素材,以真人真事为表现对象,并对其进行艺术加工,以展现真实为本质,并用真实引发人们思考的电影或电视艺术形式。基础教育阶段是培养少年儿童全面发展的关键时期,此阶段的学生正处于人生观、价值观、世界观的形成期,有很强的可塑性。笔者认为,纪录片在基础教育中应用有以下几点重要意义:
第一,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媒体素养。“媒体素养”(Media Literacy)这一概念来源于美国,美国媒体素养联盟 (Alliance for a Media Literate America)将媒体素养定义为:“人们面对不同媒体中各种信息时所表现出的信息选择能力、质疑能力、理解能力、评估能力、创造和生产能力以及思辨的反应能力。”①一言以蔽之,媒体素养就是一种批判性地解读媒体信息的能力。在信息爆炸的当今世界,媒体素养的培养有着重要的意义,而如何培养公民的媒体素养也成为全世界教育工作者的重要课题。在世界范围内,英国、加拿大、澳大利亚、新西兰等许多国家和地区早已把媒体素养教育纳入正规教育体系中。笔者认为,纪录片作为一项集真实性和艺术性于一身的媒体形式,将其应用于基础教育,正是培养基础教育阶段学生媒体素养的好载体。
第二,能够更好地达到教学目的。纪录片作为一种承载观点又完全真实的影像资料,能传播信息和知识,而且常常可以更好地达到教学目的。首先,纪录片的核心是真实性,因此具有很强的说服力。纪录片通过画面展示、语言解说、音乐渲染,使原本深奥难懂的理论,变身为中小学生易于理解的生动形象的知识;通过调动学生的观影兴趣和感官参与,将原本枯燥乏味的课堂讲授,转化为学生身临其境的体验和讨论。同时,纪录片的故事性和娱乐性能让学生更乐于观看和接受,使他们在潜移默化中受到教育和得到启发。其次,纪录片以直观的形式反映政治、历史、自然、人文等多种多样的问题,带有浓厚的感情色彩,具有强大的感染力,能使学生达到情感的共鸣。随着纪录片情节的推进,学生会根据已有的生活体验和知识储备对纪录片的内容进行思考,从而对知识产生一种感性的认识。这种边思考边学习,并且富有感性认识的教育,能够在学生的脑海中留下更为深刻的印象。可见,纪录片在基础教育中的应用,不仅能达到将知识化繁为简、使教学深入浅出的效果,还能比传统课堂上的知识灌输取得更持续而长久的教学效果,从而更好地达到教学目的。
第三,有助于学生全面发展。纪录片是一门综合艺术,一部优秀的纪录片不仅仅是简单地将书本上的文字转化为图像,而是将围绕某一主题的素材进行一系列的整合与重组,从选题到叙事方式,再到细节刻画,无不体现出一种艺术情操与审美情趣。而学生在观看纪录片的时候,也能够潜移默化地提高艺术修养和文化底蕴。而一个人的艺术修养也能在很大程度上促进其全面发展。
项目教学法是目前比较热门的一种教学方法,这种教学方法“以项目为主线、教师为引导、学生为主体”,即在教师的指导下,由学生独立完成一些项目,从信息的收集和方案的设计,到项目的实施及最终评价,都由学生自己负责。
目前,在国内的一些高等院校的语言课堂上,已将纪录片应用到了项目教学法之中。例如,宁波职业技术学院就在一年级非英语专业学生的英语课上,运用基于语言教学中的交际教学法,设计了一套基于项目化的课堂教学模型,让学生分小组,从社会热点问题、大学学习生活相关话题、专业发展前景等方面选择一个主题拍摄一部纪录片,在拍摄过程中提高英语实际运用能力。[1]
在国外,这种教学方式则被应用在了特殊教育的课堂上。美国爱荷华大学和维纳诺州立大学的学者曾做过这样的研究:让特定学习障碍(Specific Learning Disabled)和情绪障碍(EmotionallyDisabled)的学生在特殊教育的课堂上制作历史纪录片。研究发现,纪录片项目教学给学生和教师都带来了积极的成果,不仅为教师提供了与学生增进互动、深入了解的机会,还使读写困难的学生通过完成一部复杂的历史纪录片来锻炼历史思维。[2]
虽然上述两个案例不是将纪录片应用于普通基础教育,但是仍有一定的参考价值。纪录片项目教学在有学习障碍和情绪障碍的学生中尚且有成效,若在正常的基础教育阶段的学生中推行,也一定能达到更好的效果。只是由于纪录片摄制周期长、成本高、技术难度大,在目前国内的基础教育中应用的可行性存在一定问题。因此,可以将纪录片项目简化,如将拍摄一部纪录片改为讨论、分析一部纪录片等。
在目前的一些中小学课堂上,还有一些教师将纪录片作为学生的课外学习材料。例如,在上海外国语大学嘉定外国语学校的历史课堂上,在七年级上《文明的交流》的教学中,补充了中央电视台摄制的纪录片《郑和下西洋600周年纪念》,以帮助学生全面掌握郑和下西洋的时代背景、大致经过和历史影响。又如江苏宝应县实验初级中学的地理课堂上,在八年级下《高原湿地——三江源地区》的教学中,学生观看了纪录片《再说长江》中的一段关于长江源头的视频,清晰的航拍视频向学生直观地展现了长江源头的地形地貌。[3]
通过这些教师的尝试和研究,我们可以看到,与时俱进、内容丰富的纪录片可以作为非常有效的课外阅读材料。但是,纪录片就其特点和作用来看,完全可以作为一种成体系、长期化的教育资源。因此不妨将纪录片与课堂教学计划相结合,将其纳入普通基础教育,并作为一种长期、稳定的课堂教学的辅助手段,而不仅仅是一项偶尔补充的课外阅读材料,这样可以有效地扩大纪录片在基础教育中应用的影响力。
将拍摄纪录片作为中小学生课外活动教学实践的内容,也得到推广和应用。在我国台湾地区,近年来不断有企业或基金会等团体举办儿童影像创作的活动。[4]学生在教师的带领下,在拍摄影片的过程中,观察世界,领悟生活,在学习的同时得到锻炼,在实践的同时升华理论知识,达到教育学生和培养其综合能力的目的。
纪录片教育的目的在于培养学生的综合素养,并非创作出高质量的影片。因此,教师可以适当降低要求,让学生撰写选题策划案即可。对于有实际拍摄能力的学生,可以鼓励和帮助其进行拍摄制作;对于特别有创意、有潜力的选题方案,可以寻求专业人士帮助进行拍摄和制作。
通过对目前纪录片在基础教育中应用的考察,笔者认为,就目前的情况来说,纪录片在基础教育中的应用已经有了一些尝试和探索,但尚有可进一步完善的空间。下文探讨,可编制一套基础教育各学科教学的纪录片教材,并采用翻转课堂的教学模式,探索将纪录片作为一种课堂教学的辅助手段,应用于基础教育的各个学科之中。
教材是教学的参照物,是所有教学环节的中心和关键。因此,将纪录片应用于基础教育,首先要从编写一套结合纪录片的系统的各学科教材开始。因此,可以参照中小学寒暑假作业综合小册子的形式,编制一套配合基础教育阶段各学科教学大纲,符合教学内容的综合纪录片教材,以下暂称为《纪录片小册子》。
(1)独立或合作的编写方式
纪录片作为一项具有专业性的教学载体,对它的选择、编撰,必须有专业的教师,利用长期的时间和精力,与时俱进地进行研究。所以在条件允许的情况下,应组织专业编委根据不同年级、不同学科的教学内容以及教学进度对纪录片教材进行相对独立的编写,以及科学合理的统筹安排,而不是由各科教材的编委或教师兼任,随意发挥。同时,《纪录片小册子》作为基础教育各学科的辅助教学材料,其编委也应与各学科教材编委合作,共同寻找并定下最合适的纪录片,并编写思考问题,以利于各任课教师的教学能更好地发挥,让纪录片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各科的教学重点、难点,并潜移默化地养成正确的三观和品位。
在《纪录片小册子》的编写中还需时刻注意与时俱进。第一,因为纪录片是配合各学科的教学的,所以它必须根据各学科更新的情况来编写,根据具体的社会需求及时做出调整。第二,虽然基础教育的学科知识具有相对稳定性,但是,配合它们的纪录片是一种艺术创作,不同时期、不同的创作者会推出不同的作品。因此,纪录片的选材要注意更新。
(2)选择典型和具有引导意义的纪录片
全世界每年都会有大量的纪录片问世,但是它们的主题思想、制作水平却良莠不齐,因此,应用到基础教育教材中的纪录片必须经过严格的筛选。首先,纪录片的主题要能够体现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反映时代主旋律,对青少年产生正面的引导。其次,纪录片的内容要与教学内容紧密相关,要选择那些符合教学大纲和教学目标的纪录片,按照一定的教学计划去欣赏和分析纪录片。第三,纪录片的制作要精良。纪录片本质上是一件艺术作品,只有选择那些在画面、剪辑、制作等艺术层面上符合审美要求的纪录片,才能吸引中小学生的观影兴趣,更好地达到教学效果,提高中小学生的艺术品位。
(3)选择符合不同学科特点的纪录片
纪录片依照题材和表现方法的不同,主要分为八个类型,分别是政论片、时事报道片、历史片、传记片、生活片、人文地理片、舞台片、专题片。而不同类型的纪录片根据其特点,可以适用于基础教育中不同学科的教学。因此,笔者尝试列出一张简要的纪录片与基础教育学科的对应表(见表1)。
表1 纪录片与基础教育学科的对应表
(4)根据学生身心发展特点选择纪录片
我们必须根据基础教育阶段学生的心理和认知发展特点,以及需要达到的教学目标,来制订一套完备的教材配套纪录片列表。同时,还要结合不同年龄段学生注意力集中的时间,对纪录片的长度做出不同的规划。笔者根据皮亚杰提出的儿童青少年认知发展的四个阶段(感知运动阶段、前运算阶段、具体运算阶段、形式运算阶段),同时结合当前国内的几套中小学的教材和配套读物(主要包括中小学《国学》教材、《数学在哪里》等),通过分析和研究,制作了一个大致的纪录片教材分年级列表(见表2),以供日后编写教材时参考。
表2 纪录片教材分年级列表
(续表)
一部完整叙述故事、清晰表达观点的纪录片的播放时长动辄一两个小时,甚至连续好几集。因此,在课堂上播放纪录片是不现实的,也是没有意义的。那如何才能有效地在基础教育的课堂上引入纪录片?笔者认为,可以借鉴国外翻转课堂(Flipped Classroom)的模式。
翻转课堂简而言之就是“将原本在课上进行的教学活动放在课下,课上的时间则用来解决小组和个人的问题或是讨论、做实验”[5],即颠倒传统教学中的教学环节,学生课下通过观影等形式来学习知识,课上则与教师和同伴进行交流讨论、互动探究。笔者认为,纪录片在基础教育的课堂上应用的具体方案,可以如表3所示:
表3 纪录片在基础教育的课堂上应用的具体方案
这样一整套翻转课堂的教学方式,可以使学生在轻松愉快的氛围中完成知识获取、知识内化、知识巩固的过程。
相信当优秀的纪录片应用于基础教育中时,青少年在各科学习中的视野会更广,效率会更高,与社会和国际的前沿知识更贴近。
注释:
①维基百科:https://en.wikipedia.org/wiki/Media_literacy.
参考文献:
[1] 裘广宇.基于项目的高校外语教学设计——以纪录片制作项目为例[J].宁波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10,(6).
[2] Fehn, Bruce;Schul, James E. Selective Appropriation and Historical Documentary Making in a Special Education Classroom[J]. Social Studies Research & Practice,2014,9(2).
[3] 刁品萍.浅谈纪录片在初中地理教学中的作用[J].中学教学参考,2016,(19).
[4] 林永进.师生共作纪录片教育形式探索[J].少年儿童研究,2010,(18).
[5] 黄金煜,郑友训.“翻转课堂”与教师角色转型[J].上海教育科研,2014,(6):4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