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英语泛读教学中的“阅读圈”策略

2018-07-05 08:33彭家晔
现代基础教育研究 2018年2期
关键词:阅读圈读报报刊

彭家晔

(上海市世界外国语小学,上海 200233)

随着外语教学对泛读法的认可,在英国,阅读圈已被教师引入课堂,并逐渐演变成一种普遍的阅读课组织形式,因为它是“让学生在实践中逐步形成一个优秀的读者所应具备的技能和策略”。[1]

上海市世界外国语小学的学生通过《儿童故事书(Kids’ Stories)》的学习以及一系列的口语标准化测试,在听说上已经能够达到统一的校本标准。听和说之后是读和写,写的内容基于读的量,所谓“读书破万卷,下笔如有神”,为了融合听说的技能操练,也为了让学生在写之前能积累足够多的、鲜活的词汇以及跨文化意识,更为了促进学生在阅读时快速获取信息和学习知识的能力,学校于2012年开始在五年级开设以“培养学生阅读兴趣与能力”为主要目标的泛读课型——英语读报课,所选阅读材料为SSP(Shanghai Students’ Post),译作《上海中学生英语报(初中基础版)》。本文旨在探讨将阅读圈这种阅读课组织形式融入“英语读报课”这一泛读课型中的实施方法。

一、“阅读圈”在英语阅读课中的作用

英国“成人读写与算术国家研究发展中心”的Sam Duncan博士认为阅读圈具有以下特点:(1)讨论内容围绕文本;(2)文本阅读推进任务;(3)不按语言水平分组;(4)角色话轮时刻转换;(5)小组团队共同合作;(6)同伴互助教学相长;(7)思维基于互动讨论;(8)语言适和成人教学。

以上特点体现出阅读圈的文本性、阅读性、非等级性、话轮性、合作性、互助性、讨论性和成人性。通过教师的改良和优化,将富有趣味性的话题任务替代“成人性”的话题讨论,英语阅读课中的阅读圈就能起到综合性和交织性的作用。因为要凸显阅读圈的特点,就必须要求学生在小组中通过讨论来获取信息、解读文本、学习知识、运用策略、训练思维。

二、报刊阅读在英语阅读课中的作用

1.使课程标准进一步得到落实

二级目标是《义务教育英语课程标准(2011年版)》对于学生在小学毕业时所应达到的目标要求,其在“目标描述”中有“乐于了解外国文化和习俗”的要求。《上海中学生英语报(初中基础版)》作为一份英语报刊,其文章内容涵盖文艺、体育、自然、科学以及节庆活动,完全能够帮助学生了解外国文化和习俗。《义务教育英语课程标准(2011年版)》对于各个级别的课外英语阅读量也有明确的要求,比如“三级”要求课外阅读量应累计达到4万词,“四级”要求课外阅读量应累计达到10万词,而“五级”更是要求课外阅读量应累计达到15万词。为了帮助学生逐渐达到这些课程标准,仅靠课本和练习册里的文本阅读量是远远不够的,所以英语报刊阅读是使课程标准进一步得到落实的有效辅助手段。

2.使学生拥有更多阅读的选择

阅读教学的意义从广义上来说是培养“终身学习的、有思考的、有好奇心的”成熟型阅读者,而这样的成熟型阅读者往往在阅读时体现出以下特征:(1)能在众多阅读内容中选择自己想读的内容;(2)能将自身与所读内容联系在一起;(3)能利用更深层次的认知策略理解复杂的文本;(4)能经常使用一些非正式的文字或图形来加深理解;(5)能与其他读者分享自己的读后心得。

作为展现生活多样性的报刊,SSP里面的内容涵盖学生身边的影视、音乐、体育、节庆和重大事件。学生在选择这些内容的同时,也将自己的兴趣与情感投射进了文本内容,在阅读时有了选择的余地,如此便能自然而然地将自身与所读内容联系在一起,产生真实的心得,从而值得交换与分享。

3.使词汇积累不再局限于课本

报刊和课本最显著的区别在于:报刊里的文章是随着时间动态变化的,而课本里的课文则是根据课程标准静态呈现的。对于英语学习,尤其是对于英语阅读的学习而言,词汇的积累是基础。所以从长远来看,词汇的积累不能只局限于从课本中积累,也应该借助报刊文章来积累。因为课本中的词汇已经无法跟上时事的变化速度,这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 新词的不断涌现。例如:“open”这个词在小学阶段只是以“打开”的意思出现在课本当中,但“Miami Open”指的却是“迈阿密网球公开赛”。“中国诗词大会”在2017年掀起一阵全民关注中国传统诗词的风潮,但课本未必会因为当前的热点而改版添加“Chinese Poetry Conference”这样的短语,类似的例子还有“bike-sharing service(共享单车服务)”和“3D paintings(3D打印)”等。

(2)旧词在新语境下的使用。例如:“blockbuster”原意指的是“巨型炸弹”,但对于从小看“变形金刚”这类“大片”长大的学生来说,他们未必能从课本中学到“大片”的英语就是“American blockbusters”,因为课本中关于“电影”的词只有“film”或“movie”。

(3)亚文化词汇比比皆是。比如仅限于音乐圈的“singer-songwriter(创作型歌手)”“solo album(个人专辑)”等。比如仅限于运动界的“ski jumper(跳台滑雪运动员)”“show jumping(马术中的场地障碍赛)”等。

综上所述,英语报刊阅读在拓展词汇量上有着课本无法比拟的优势,因此,从小学开始,便需要引导学生养成英语报刊阅读的习惯,这可以使学生为将来的英语学习打下扎实的词汇基础。

4.使阅读过程的“三个层次”得以在真实事件的阅读中实现

Crawley和Mountain将阅读过程分为三个层次:字面阅读、解释性阅读和评判性阅读。SSP里文章的篇幅虽小,但信息量却不小,巧用报刊上的文章,就能在课前、课中和课后实现阅读过程的三个层次。

笔者曾在五年级的一堂英语读报课上让学生读过SSP上的一篇名为“A Pop Empire of Their Own(他们自己的流行帝国)”的文章。这篇文章一共有231个单词,内容是对获得“2016格莱美最佳流行组合”的乐队“Twenty One Pilots(21位飞行员)”的介绍。

在课前,学生通过识记和理解文本信息来完成字面阅读;在课中,笔者根据“A Pop Empire of Their Own”而设计了一个任务,让学生扮演唱片店销售人员来向顾客推销“Twenty One Pilots”的唱片,以便让学生通过“应用所获得的知识或信息解决问题”来完成解释性阅读;在课后,笔者给出了两个“主题”:一个辩论主题和一个演讲主题。学生根据自己意愿,自由选择参加辩论还是演讲。参加辩论的学生为了证明自己的观点是对的,纷纷在课后上网搜索了“2016格莱美颁奖典礼”的视频,还搜索了很多国外媒体的相关报道和评论。参加演讲的学生为了搜集实例,纷纷翻出之前SSP的旧报纸,重新阅读了报纸上所有跟人物介绍有关的文章,通过分析、综合和评价完成了评判性阅读。

可见,报刊阅读能巧妙地帮助学生实现阅读的“三个层次”,促进学生从较低层次的思维向较高层次的思维发展。而这些与阅读相关的行为或思维的发展,通过报刊阅读比通过小说或故事的阅读更容易实现。简而言之,具有时效性的报刊文章在发展学生与阅读相关的行为或思维时,更容易产生实效性。

三、阅读圈在英语读报课中的实施方法

阅读圈在英语读报课中有助于学生养成广泛阅读和自主阅读的习惯,并创设能使“学生用英语进行真实讨论”这一目标得以实现的框架。因此,在英语读报课的教学过程中,教师既要关注学生对报刊阅读材料的理解,还要组织并引导学生根据不同的阅读层面用不同的角色任务来激发讨论,从而使学生在不同的讨论中感受不同的阅读策略所带来的思维和认知的提升,从而促使学生对阅读材料的理解超越文字本身。

1.分组的方法——调研(Survey)

如果学生对小组合作阅读的形式很陌生,那就需要在英语读报课正式开始前的“热身课”中引导他们进行分组。

根据阅读圈之“不按语言水平分组”的特点,以及英语报刊文章“按类型分板块”的特点,可以引导学生寻找与自己的阅读喜好相同的成员分组。这就需要教师为学生设计一张与下面的表格相类似的调查表,以便为分组而实施的调研顺利进行。

Find someone who likes something about……(找出喜欢以下内容的人)

Instruction(操作方式):略

表1 调查表

教师先要将调查表上关于分类的单词介绍给学生,并直接用英语报刊上的文章举例来帮助学生理解诸如“Anecdotes(奇闻轶事)”等单词的意思。然后,教师应向学生解释调查表的意义和操作要求。接下来教师就应给予学生充足的时间与充分的自由来完成调查表的填写,并作为观察员在学生周围时刻给予帮助。最后,教师组织学生来呈现调查结果,并引导学生分组。当大部分学生都集中在某一种阅读喜好时,例如,集中在“Sports(运动)”的学生人数过多,教师只需引导他们按“每组不超过6人”的原则自行分组即可。如果全班只有一个学生喜欢“History(历史)”,那就鼓励他(她)加入其他人数不满6人的小组。

分组的目的在于,让学生觉得主导分组意愿的是自己的阅读兴趣,而不是教师的意志,因为人们乐于和与自己有共同语言的人分享意见,这是天性使然。

2.分配角色的方法——支架式教学(Scaffold)

在“阅读圈”中教师都会为学生设计“角色任务单”,任务单中会出现诸如“Discussion Leader(讨论组长)”“Word Master(单词高手)”“Sentence Picker(句子挑选人)”“Questioner(提问者)”这类朗朗上口的角色名称。这些角色的任务定义,使得每个参与小组讨论的学生都有事可做。每种“角色任务单”或多或少地都能帮助学生在阅读时领会文章的重要思想,并能为小组讨论提供一个规整的书面格式。

阅读圈和支架式教学在教育培养目标上有相通之处,所以在英语读报课中,教师不妨根据支架式教学中的认知框架,在“角色任务单”中设计不同的角色任务,一步一步地为学生的阅读提供适当的线索或提示(任务描述),让学生通过这些“支架”一步一步地进行攀升式阅读,逐渐发现和解决阅读中的问题,掌握所要学习的阅读策略与语言知识,从而提高自主解决阅读问题的能力。比如,教师在英语读报课中可以为小组内的学生创建以下的角色及与之对应的阅读策略:

Role Reading Strategy(角色阅读策略)

Reading Recommender(阅读推荐者) skimming(略读)

Information Finder(信息发现者) scanning(扫读)

Questioner(提问者) speculating(推测)

Summarizer(概括者) summarizing(概括)

Evaluator(评估员) synthesizing(统整)

Connector(联系者) sharing(分享)

以上角色策略不包含常用的“单词高手”,那是因为SSP是一份学习型的英语报刊,每篇文章的后面都会标出一定数量的生词及其音标、词性和中文释义。

接下来教师就可以根据上面的角色清单为学生设计“角色任务单”了。

Multiple Role Sheet: Newspaper Reading

(综合角色单:报刊阅读)

Interest/Curiosity:...

(兴趣/好奇:略)

We decide to read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It’s on Page____.

(我们决定阅读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它在第____页。)

Information:...

(信息:略)

Questions:...

(问题:略)

I have the following questions:

(我有以下问题:)

1.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Summaries:...

(概括:略)

Make a graphic organizer (Thinking Map) with the key words or ideas if you can

你可以在“图象式思考辅助工具(思维导图)”里写出关键词或想法

Reactions:...

(反馈:略)

Note down the different opinions from your partners

记录下来自你伙伴的不同观点

__________thinks that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认为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Connections:...

(联系:略)

“角色任务单”里的内容并非每节课都要全部呈现,教师可以根据每次英语读报课的阅读任务难度来进行选择性的呈现。但无论怎么取舍,教师都应按照支架式教学的认知框架,由易到难依次呈现,即:通过略读搜寻兴趣点—通过扫读找出关键信息—通过提问引发推测—通过概括复述内容—通过整体理解做出评论—通过联系分享其他经验。

另外值得讨论的是,“角色任务单”里的角色在小组内该如何分配?笔者在英语读报课的实践当中尝试过两种不同的方式:先是引导组内学生各自承担一项不同的角色任务,但有些小组的讨论显得机械化和形式化,大家各司其职。接下来笔者就引导这些小组调整角色分配方式,由原来的“角色承包制”改成“角色大锅饭”,就是要求小组每个成员要参与“角色任务单”上的所有角色任务,结果“角色任务单”的完成情况有了明显提升。笔者认为,不论学生适应哪种角色分配方式,在英语读报课的初始训练阶段,“角色任务单”是必须出现在学生手中的。但在英语读报课的中后期,“角色任务单”应在小组讨论中撤出,应当允许学生在学会应用的基础上,将“角色任务单”这种学习工具内化成一种开放式的工具,而不是让“角色任务单”在学生眼中变成一种形式化的任务负担,否则小组讨论又会趋向于机械与呆板。

3.将讨论与阅读策略紧密联系的方法——六种阅读策略(Skim、Scan、Speculate、Summarize、Synthesize、Share)

(1)略读(Skim)

前面提到让学生通过“Survey(调研)”来分组,目的是鼓励学生敢于讨论,同时也便于小组成员在面对碎片式的报刊内容时,能聚焦阅读材料的选择。即使阅读选择的范围已经被缩小了很多,可同一期报刊里可能还是会出现几篇关于同一种话题的不同内容。为了能在一节课里有效地精读一篇内容,教师就必须引导学生在组内进行5分钟的略读:通过浏览整期报纸的版面,最终通过小组讨论选出一篇大家都想精读的内容。所以这里的“略读”指的是利用文章的标题、副标题、小标题、配图等,对文章进行预测略读,从而预测作者的思路和文章大致的内容。这样的略读,作为一种阅读策略,教师在首次介绍时应在课堂上详细说明其方法和目的,并为学生设计专门的略读练习任务以及相应的练习纸,以检测学生是否能正确而有效地使用略读策略。

如,练习纸里的“Lantin dance(拉丁舞)”“robin(知更鸟)”分别出现在题为“Chinese boy charms America with his dance moves(中国男孩用舞姿征服美国)”“Why do birds sing?(鸟儿为什么唱歌)”的文章中。学生通过略读每一篇文章的标题和配图,便能将作者的思路和文章大致内容与所给单词联系在一起。专门的略读训练适用于英语读报课的初始阶段,一旦学生理解了略读的意义,教师就可以结束课堂内的略读练习,只需在每期报刊下发之后,让学生在小组内通过略读来完成阅读内容的选择。

(2)扫读(Scan)

SSP中的文章以介绍人物、地方、文化、前沿科技或新奇事物为主,虽然属于“nonfiction(非小说)”一类的介绍性文本,但核心信息还是集中在“who(谁)、what(什么)、where(哪里)、when(何时)、why(为何)和how(怎样)”。所以,学生能否利用“扫读”来关注和发现这些信息,是“Information Finder(信息发现者)”在“角色任务单”中能否完成任务的关键。教师应向学生解释扫读的特点是“以最快的速度扫视所读材料,在找到所需信息时才仔细阅读该项内容,如查找某个人名、地名、时间、地点等”。而学生应在略读之后对自己的“所需信息”做出预判。

(3)推测(Speculate)

通过扫读,报刊文章的核心信息是易于掌握的,那是由于SSP中的文章普遍都点到即止而没有更深入的信息呈现,因此要使学生的思维被掀起真正的波澜,还需要学生用推测的策略来实现。比如当学生扫读完“中国男孩用舞姿征服美国”并获取核心信息后,教师应引导学生针对文章中的核心信息思考更多问题。

教师应该告诉学生,报刊上的内容不是考试卷上的标准答案,一个成熟型读者应该用自己已有的知识与对文章内容的认知,对在文章中未提及但又引发好奇的内容进行“推测”,用此策略来引发提问,这样就能激发小组的讨论热情。而“脑洞大开”的“推测”更能激发学生对文章“浅尝辄止”的不满足感,因为,为了证实这些在小组讨论时出现的“推测”,学生会利用课余时间通过其他途径来搜索资料,这样在潜移默化中拓展了学生报刊阅读的时空。

(4)概括(Summarize)

将报刊上的一篇文章复述给别人听也是一种“用自己的语言再现信息”的能力,在英语读报课中,它更是一种检测学生“对核心信息记忆理解”的策略。

教师应鼓励学生在“角色任务单”的“Summaries”中,用“图像式思考辅助工具”来为接下来的“概括”绘制文本草图。教师不仅应暗示学生任何形式的思维导图都是个性化的读书笔记,更应鼓励学生就“组内谁的思维导图最有效”而进行讨论。

(5)整合(Synthesize)

如何使学生的思维在阅读后得以提升,能否“引导学生在阅读后给出自己的观点或评价”是关键。鉴于小学生的认知水平有限,教师应允许他们把讨论聚焦在“喜不喜欢”“同意不同意”“会不会这样做”“想不想要”“敢不敢尝试”这些问题上。学生用整合策略将文章中的碎片化信息进行整合,将自己的观点和同伴的观点进行整合之后,还要思考以下问题:

作者希望我读到什么?主题是什么?我的想法和感受是如何随着文章内容而改变的?别人的想法和感受是什么?我的想法和感受是否对别人产生影响?别人的想法和感受是否对我产生影响?

这些问题帮助学生在评价阅读内容时,能用发展的眼光思维,能根据主旨来推断,能不拘泥于“小观点”,能厘清不同意见之间的关系,最终起到“加深阅读印象”的作用。

(6)分享(Share)

阅读是通过“读者已有的知识”“文本信息”和“阅读语境”三者之间的动态互动,来实现读者面对文本(语言输入)时建构意义的思考过程。而英语读报课的“分享”则是通过“联系自身”“联系其他文本”“联系身边的世界”和“语言组织”的综合体验,来用自己的表述(语言输出)巩固阅读成果的策略。根据支架式教学中的认知框架,能将阅读内容迁移到自身经验,就离“创建自己的文本”一步之遥了。

教师应根据英语读报课的不同阶段,来鼓励学生分享他们所能发现的不同“联系”。在英语读报课的初始阶段,学生尚处在“阅读面较窄和阅读量较少”的层次,所以教师应当鼓励学生“将阅读与自身联系在一起(text to self)”,思考时可以侧重于:

那令我想起了……/我记得当我……/当我……时,我就和那个角色一样

到了英语读报课的中期阶段,当学生有了一定量的阅读积累之后,教师就可以鼓励学生“将阅读与其他文本联系在一起(text to text)”,思考时可以侧重于:

在这个主题下我还读过一篇文章,那是……/这是关于自然的文章,就像……/这篇文章的感觉和……是一样的

在Text to Text中,教师还可以鼓励学生用韦恩图来建立联系(见图1)。

图1 建立文本联系的韦恩图

到了英语读报课的后期阶段,当学生已经因读报而将阅读时空拓展到课外之后,教师就可以鼓励学生用“KWL”表格“将阅读与身边的世界联系在一起(text to world)”,见表2:

表2 “KWL”表格

四、结语

特别需要注意,“阅读圈”的“圈”不是“画地成圈”的“圈”。英语报刊是学生学习语言、了解身边世界、增加课外阅读量的理想工具,所以将英语报刊阅读课程化并融入阅读圈的课堂组织形式,有助于引导学生(尤其是小学生)将英语报刊这一学习工具的使用变得规范化、系统化、长期化,利用课堂将学生从原先报刊阅读“可读可不读”的“舒适区”拉进了“学习区”。同时笔者也发现,阅读圈作为一种阅读课堂组织形式,教师首先应理解和遵循其理念,然后根据自己课堂的实际需要,灵活地运用其模式,千万不要拘泥于阅读圈在其他案例中的模式。尤其是在角色任务的分配上,阅读圈并非只是一种静态的教学模式,正是由于它的动态可操作性,才能在世界各地各种不同类型的阅读课堂中显现价值。

参考文献:

[1] Peter B. McLaren. Creating a Culture of Reading-Reading Circles and Class Libraries:Getting our Students to Read[EB/OL]. http://marifa.hct.ac.ae/2009.

[2] 葛炳芳. 英语阅读教学的综合视野:内容、思维和语言[M]. 杭州:浙江大学出版社,2013.

[3] Harvey Daniels&Nancy Steineke. Mini-lessons for Literature Circles[J]. Heinemann,2004.

[4] National Research and Development Centre for Adult Literacy and Numeracy. Reading Circles as Adult Literacy Education[EB/OL]. http://docplayer.net/14863749-Reading-circles-as-adult-literacy-education-dr-sam-duncan-nrdc-may-2013-http-www-ioe-ac-uk-study-cpen_13-html-s-duncan-ioe-ac.html.

[5] 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 义务教育英语课程标准: 2011年版[S]. 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11.

[6] Thomas S.C. Farrell. 阅读课的设计[M]. 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07.

[7] 梁美珍,黄海丽,於晨,陈一军. 英语阅读教学中的问题设计:评判性阅读视角[M]. 杭州:浙江大学出版社,2013.

猜你喜欢
阅读圈读报报刊
百强报刊
《读报一得》
小学英语阅读教学中运用阅读圈的策略
阅读圈模式的运用在初中英语阅读教学中的意义
《小学生必读》再次入选向全国少年儿童推荐百种优秀报刊
从阅读圈视角看任务型教学在大学英语精读课中的应用
读报有感
在“门”字内加字可以组成新的字,试着填填下面的空吧!
榕树下的时事宣讲读报会
大学英语教学中阅读圈模式的创建与思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