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PCK的小学语文课堂观察技术研究

2018-07-05 08:33:36汪成亮
现代基础教育研究 2018年2期
关键词:观察点课程标准语文课堂

汪成亮

(上海市徐汇区上海小学,上海 200231)

一、研究背景

1.课堂观察技术的运用是聚焦、提炼、萃取、催生和分享PCK的保证

自1986年舒尔曼(Shulman)提出“学科教学知识 ”(Pedagogical Content Knowledge,即PCK)这个概念以来,越来越多的研究学者认为PCK不是独立于教师其他知识基础的一种特殊的知识形态,它是教师对于特定主题或问题的组织、呈现或调适,是具体要教的知识,是教师课堂教学中运用的知识,是关于教师“教什么”和“如何教”的知识。所以与之联系最紧密的是学科知识和学科教学方法的知识,同时它必须包含基于课程标准的课堂教学目标的知识。而要转化和重构教材,又必须对教学内容的序列和主线十分清楚,所以它还包括课程的知识。更为重要的是,学科教学知识本质上是教师针对学生特点设计的,所以还包括学生知识。

那么,如何发现并挖掘教师的PCK知识呢?课堂观察技术的运用无疑是一个有效的策略。

课堂观察与传统的听评课不同,它是课堂研究广为使用的一种研究方法,是研究者或观察者带着明确的目的,凭借自身感官(如眼、耳等)以及有关辅助工具(观察表、录音录像设备等),直接或间接(主要是直接)从课堂情境中收集资料,依据资料做相应研究的一种教育科学研究方法,是一项专业活动。它在观察的整个过程中通过讨论确定观察点、设计观察量表、记录课堂情况、统计观察数据、展开课后研讨等。很多学者对其进行了阐述与说明:Borich认为,当致力于观察他人教学并以之为样板学习时, 你也掌握了如何观察自己、如何使自己被观察。这些观察将极大地促进自身作为一名教师的专业素养发展。[1]Fullerton 从教师专业学习的角度论述了课堂观察的功能,其中包括反省教学行为、形成并尝试想法、再确认或修正既有教学方法的动机等。与他们一样, 几乎所有的关于课堂观察的价值和意义的观点都集中强调: 课堂观察能在平等对话、思想碰撞和探讨课堂学习的专业问题过程中,聚焦、提炼、萃取“打造基于课程标准的教学与评价的有效课堂”的教学经验,催生并分享相关的PCK知识,在教学实践和教学理论之间架起一座桥梁, 为教师的专业发展提供一条很好的途径。同时,也为教师教学理论研究提供丰富的案例资源和行动经验。

2.课堂观察技术在小学语文课堂运用的现状

课堂观察作为一种新兴的有效的教学研究方式,正在各地蓬勃开展。但在实施进程中,大多数教师还是习惯于以往的边听课边记录教学流程,认为课堂观察“高大上”,是专家、学者做的事,有怕烦畏难的思想。就算是组建了研究团队,也因为团队各成员之间认识上的差异,而导致研究目标有偏差、研究流程趋僵化、操作不力甚至是草草了事,导致研究的结果和推论缺乏科学性和可操作性,使得研究成效不大,无法体现价值。

3.小学语文课堂运用课堂观察技术的研究意义

开展“小学语文课堂运用课堂观察技术的研究”,就是在“基于课程标准的教学与评价”中确定观察框架、制定观察量表,通过课堂观察,从“提问”“练习”和“评价”等角度来研究分析语文课堂是否体现“目标—教学—评价”的一致,以及学生在语文兴趣与习惯上的改变,在知识与技能上的获取,在意识与能力上的提升,在情感上的熏陶是否形成有效引导,以此促进教师更深入地思考评价问题,达到帮助学生在语文学科上有收获、有提高、有进步的目的。同时,聚焦教师的成功做法,提炼、萃取相关经验,与其他教师一起分享,催生并形成教学的关键经验。也就是说,我们的研究与实践以团队为点,将研究的成果在面上铺展开来,全面提升语文课堂教学对于“目标—教学—评价”一致性的执行力度。

二、目标设计

1.研究目标

(1)提高教师对基于课程标准的课堂教学有效性的认识,以基于课程标准的观察框架为教师个人的教学行为提供方向,改善学生的课堂学习,促进教师专业发展。

(2)提炼、萃取“打造有效的语文课堂”的教学经验,以供区域内教师共同分享,催生PCK知识。

(3)为教师教育教学理论研究提供丰富的案例资源和行动经验。

2.实践目标

(1)确立基于课程标准的小学语文课堂观察点的框架

“基于课程标准的教学与评价”就是在课堂上“将评价融于教学之中”。因此,小学语文课堂观察,就是观察者运用一定的工具,观察被观察者在执教过程中是否体现“目标”指向“评价”、“评价”关注“目标”的教学理念,需要确定若干个观察点并形成相应的序列。

(2)设计基于课程标准的小学课堂观察量表

开发基于课程标准的课堂观察量表,使之有较强的科学性和可操作性,能够让语文学科其他教师分享、传播。

(3)优化“观课准备—课堂观察—总结反思”的研修机制与策略

结合教师风采展示课和教师大奖赛,设计、开发有针对性的课堂观察活动,通过总结反思,从而形成“观课准备—课堂观察—总结反思”的研修机制与优化策略,促进团队乃至全校语文教师PCK知识的提炼、萃取与发展。

(4)研发共享机制与平台,催生教师PCK

从“促进教师PCK知识发展”的目的出发,团队先行,以教学展示、沙龙、论坛等方式,将团队的成功经验与其他教师一起分享,再辐射至备课组,最后达到学校语文教研组全覆盖。在教学展示中开展课堂观察活动,并及时总结活动经验,不断优化活动方案,保证此项研究的持续推进。

三、研究结果

1.课堂观察,形成了学习共同体

课堂观察作为一种合作研究的专业活动,有助于合作的教研文化的形成。它赋予了整个研究团队(包括备课组、教研组)新的意义。在课堂观察中,既有彼此分工,如领取各自课堂观察的任务,根据任务进行课堂观察,完成记录统计和分析,又有相互合作,如交流记录的统计和分析情况,反思并探讨进一步完善课堂教学的可能。这样,基于目标、任务、规则开展课堂观察活动,使观察者不再仅仅充当旁观者的角色,而是全程多向、互动地参与研究活动,在改进课堂教学的同时,使每一位成员都得到应有的发展,同时也营造了一种合作、和谐向上的教研文化,增进了教师的责任感和对研究团队的归属感,也完全符合组本研修的基本规律。因此,在课堂观察与诊断中强化了教师的合作意识和团队意识,建立了教师学习共同体。

2.课堂观察,聚焦了“教学评”一致

“目标带动评价,评价融于教学”是上海市上海小学近一年来在教学方面研究的主题,旨在落实“基于课程标准的教学与评价”,从而打造有效课堂。随着一系列校本研修和组本研修活动的开展,我们发现,教师对在课堂上“教什么”“怎么教”游刃有余,但是对于如何实施评价,他们却一筹莫展。因此,课堂观察主要聚焦于“教师的评价行为”。

我们根据教学目标制订观察任务,比如《发烫的手指》一课的第一教时,根据单元教学目标和学生实际情况,设计了这样三条教学目标:(1)能在语言环境中正确认读“欣、赏、琴、脚、继、匆、音、伟”8个生字;能结合语境理解“高亢激昂、委婉深沉、轻手轻脚、欣赏、随时、冷却、继续、匆忙”等词的意思。(2)能借助拼音正确朗读课文,感受贝多芬练琴的努力。(3)在教师的指导下,边读边想,了解贝多芬手指发烫的原因,并用“因为……所以……”说清楚。我们要求三位教师分别以这三条教学目标中的一条为观察任务,记录教师在课堂教学中如何践行评价,如何开展指向教学目标的评价,以达成“教学评”的一致。

在这样的课堂观察中,教学目标的制定、教学评价的标准、教学评价方案的设计、相对独立的评价内容指向以及评价方式都成为我们(无论是执教者还是观察者)关注的内容,有效地促进了课堂教学中“目标—教学—评价”三者之间的一致。

3.课堂观察,萃取催生PCK

课堂观察有利于教师PCK的萃取和催生,这是毋庸置疑的。因此,进行课堂观察研究活动成了各学科备课组开展组本研修活动不可或缺的手段。

如二年级语文备课组在对《称象》一课准备实施课堂观察时,首先确定了以“读课文提出问题”这一单元目标落实情况作为观察点来开展研究活动;接着分工合作:执教者教师J根据课堂观察的目标设计教案和课堂观察量表;再由备课组根据教学设计和量表了解并熟悉教学思路;然后在组内听课活动中有的放矢地进行课堂观察活动,即观察并记录执教者在课堂教学过程中落实单元重点训练目标时的理答,也就是J在学生提出问题后的反应和处理;最后对观察所得进行总结与提炼,形成教师的关键经验。

表1是该备课组在教师J教学“称象过程”一节,引导学生对“曹冲称象”办法进行提问时所进行的观察记录:

表1 引导学生对“曹冲称象”办法进行提问时所做的观察记录

(续表)

有了目标明确的课堂观察,经验的总结和提炼自然水到渠成。在这个过程中,教师的理答十分重要,从肯定到启发、引导,再到激励,循循善诱,引导学生关注事物之间的联系并进行提问。它有利于帮助学生感受人物的聪慧。明确的观察点,有针对性的课堂观察,使得萃取和催生PCK不再难以企及。

4.课堂观察,促进专业发展

教师的实践性知识来源于经验,需要教师研究自身经验。所以,课堂观察可以有效提升教师参与教育研究的意识,促进教师自主改进教学。无论是观察者还是被观察者,无论处于哪个发展阶段,都可以根据自己的实际需要,在有针对性的课堂观察中,经由观察他人课堂或接受同伴的诊断,反思自己的教育理念和教学行为,形成新的认识回馈,继而发展个人的教学实践智慧。

以处于职初期的教师D为例。她表示,通过几轮课堂观察活动的研究与实践,她已经自觉地在备课前翻看《课程标准》中的“年段目标”,研读“单元教学目标”,思考学生的实际情况;在观察过程中总会不由自主地对某个教学环节(行为)进行“为什么这样教学”“有没有更好的方法”之类的思考;并且这些紧随当代教学理念的设计都会潜移默化地在自己的课堂中呈现。因此,她的课堂教学能力随着课堂观察活动的进行不断提高。

5.课堂观察,促进学生学习

课堂观察通过提高教师的专业发展水平,推进课堂教学质量的提高,最终的落脚点仍然是促进学生的学习。在课堂中,我们以“评价”为突破口,通过“目标带动评价,评价融于教学”的主题研究进行跟踪式课堂观察,使课堂教学行为指向促进学生的学习,也探索出了促进学习的课堂评价的几个环节:设计某一阶段的评价方案;依据方案制定评价标准;依据评价标准组织学习活动;依据评价标准开展评价活动。经过几轮这样的实践和研究后,学生自身也能对自己的同伴进行指向教学目标的评价,显然,他们已经清楚并掌握了教学目标和评价标准,他们的学习主动性与积极性得到了激发,他们的学习力也就进一步加强。

四、研究成效

1.专家指导,完成课堂观察框架

华东师范大学的崔允漷教授和他的研究团队曾指出“4个维度、20个视角、68个观察点”的课堂观察框架。[2]经上海师范大学的D教授和C教授的指导,在徐汇区教育学院教研员G的帮助下,研究团队从“学生学习行为”和“教师教学行为”两个方面确立了6个课堂观察点,见表2。

表2 语文课堂观察框架

从表2中不难看出,团队将从“读写习惯”这个观察点关注学习习惯的养成教育在课堂中的落实;从“提问”“练习”这两个观察点关注“目标”在“教学”中的落实;从教师制订的“教学目标”和在课堂中对学生的“评价”这两个观察点,关注语文课堂是否体现“将评价融于教学”,从而达成“教—学—评”的一致。也正因为搭建了课堂观察框架,研究团队才能真正走进课堂。

2.工具开发,保证课堂观察顺利进行

课堂观察是教师运用必要的工具通过“思、看、听、记、写”等多种方式收集课堂教学信息,并通过描述与分析课堂教学现象,获取教学洞见,促进自身专业发展的活动。课堂观察的实践载体就是课堂观察量表。

(1)语文课堂练习有效性评分表

一个观察点需要一份课堂观察量表。通过上网收集、比对、讨论、修改和完善之后,研究团队制订了第一份课堂观察量表“语文课堂练习有效性评分表”,见表3:

表3 语文课堂练习有效性评分表

此表从“练习设计”“练习内容”“练习过程”“练习效果”4个板块共12个方面来评价教师设计的课堂练习是否对接目标、对接学生实际,凸显了“目标”指导教学、“教学”围绕“目标”,体现了“目标”与“教学”应该保持一致的教学思想,使“基于课程标准”的语文课堂真正落地生根。

(2)课堂观察量表

两年来,研究团队不断钻研,结合课堂观察点,先后又设计并制订了“语文课堂教师评价有效性”“语文课堂提问有效性”“语文课堂关注倾听习惯养成的观察量表”“语文课堂关注读写习惯养成的观察量表”和“语文课堂教师评价与教学目标一致性观察量表”5张课堂观察量表,经过多轮运转,取得了不错的效果。

毫无疑问,这一张张课堂观察量表的制作完成,保证了课堂观察点不尽相同的时候依然能顺利地收集所需要的教学信息,使得本项研究有条不紊地开展。

3.报告呈现,促进教师专业素养提升

课堂观察报告是运用观察研究的方法,对在课堂教学中的某个教育对象或某种教育现象进行观察研究后撰写的研究报告,是课堂教学观察研究的表现形式,经过学习和讨论,研究团队决定从“引言”“观察方法”“观察结果与分析”“讨论”“对于观察工具的反思”和“建议”等几个板块来阐述观察所得和思考,并适当加入“片段实录”,再现教学过程,使得量表所显示的“观察结果”更具说服力,文字“解读与分析”更清晰,更有科学性。

两年来,研究小组和语文教研组共撰写了一百多份课堂观察报告。结合这些课堂观察报告内容,对研究结果进行相关分析,发现观察者往往能对教学行为以及如何充分发挥课堂观察的作用,提出自己的看法。团队交流、数据分析与共享撰写课堂观察报告,从更高的层面来看待和反思教学的有效程度,呈现并指导被观察者下一阶段的教学行为——这是一个“思考—内化—吸收”的过程,教师的专业素养在这样的碰撞中不知不觉地提升,教学行为与课程标准贴合得更加紧密。

4.依托“四课制”,结合学校教学大奖赛,搭建课堂观察共享平台

为了进一步遵循教育规律,开展“基于课程标准的教学与评价”,研究团队依托学校的“四课制”,即在语文学科的“职初期教师汇报课”“中青年教师展能课”“中老年教师风采课”“骨干教师示范课”和“教学大奖赛”活动中,全面运用课堂观察技术。通过两年的实践,初步形成了如下活动机制:

(1)团队研究成员回归备课组,根据学生年段特点,结合备课组研究主题,确定课堂观察点(继续沿用研究团队的2维6点)和课堂观察量表。

(2)备课组活动,依照确定的课堂观察点讨论教学方案。

(3)被观察者撰写“教学预设单”。

(4)备课组活动,交流、分析数据。

(5)观察者撰写课堂观察报告;被观察者修改、调整和完善自己的教学设计。

(6)教研大组交流各备课组推荐的一份观察报告,评选年度最佳观察报告。

参考文献:

[1] 崔允漷,周文叶.课堂观察:为何与何为[J].上海教育科研,2008,(6).

[2] 崔允漷,沈毅,吴江林.课堂观察II:走向专业的听评课[M].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13.

猜你喜欢
观察点课程标准语文课堂
落实《义务教育艺术课程标准(2022年版)》的实践反思
辽宁教育(2022年19期)2022-11-18 07:21:44
我省4家农民合作社被列为部级观察点
河北农业(2021年12期)2021-11-30 10:39:03
立足《课程标准》优化一轮复习
稳中求进,不断替身
——依托《课程标准》的二轮复习策略
高中语文课堂有效提问要做到“四要”
甘肃教育(2020年8期)2020-06-11 06:09:54
清明节期间全国祭扫民众达1338.7万人次
人民周刊(2016年8期)2016-04-29 15:21:55
让语文课堂之树根深叶茂花嫣然
中学语文(2015年21期)2015-03-01 03:52:05
让快乐走进语文课堂
中学语文(2015年21期)2015-03-01 03:51:59
构建开放的语文课堂
中学语文(2015年18期)2015-03-01 03:50:58
法治思维下留守儿童受教育权的保障机制*——以河南省原阳县留守儿童学校为观察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