拓展性课程“课程纲要”的编制策略

2018-07-04 08:40柳敏敏
教学月刊(小学版) 2018年18期
关键词:课程目标纲要课程内容

□ 柳敏敏

自《浙江省教育厅关于深化义务教育课程改革的指导意见》颁布以来,各基层学校在努力开足开好基础性课程的同时,积极探索拓展性课程的开发与实施路径,丰富学生的自主选择,促进学生个性发展。但拓展性课程如何从“数量”走向“质量”等问题仍有待深度研究,而破解这些问题的关键就是课程纲要的编制。

何谓课程纲要?它是指一致性呈现一门课程的背景、目标、内容、实施和评价这五个基本要素的开发方案。也就是说,课程纲要是一份系统的课程计划书,也是一份课程认知地图。它有利于教师形成课程意识,使散状的一节课走向有结构的一门课程;有利于教师理性审视满足某门课程实施的条件,从盲目无序走向规划实施;有利于学生明确某门课程的全貌,从服从分配走向自主选择;有利于学校开展课程审议与管理,从一个点走向一条线,使课程的开设有逻辑、有意义、有质量。

与国家规定的基础性课程不同,拓展性课程的课程纲要需要教师自主编制,其挑战性不言而喻,因而往往存在以下现象:一是不编制课程纲要,认为能把拓展性课程开起来就不错了,一线教师相对缺乏对课程纲要的价值理解与科学把握,编制课程纲要难度太大;二是随意编制课程纲要,从而造成课程缺乏深度和广度,课程质量不容乐观。编制课程纲要应回归课程开发本源,这就需要根据浙江省教育厅有关文件精神,立足一线教师的困惑,从区域层面强化对拓展性课程的课程纲要编制的认识,从课程背景、目标、内容、实施、评价等基本要素上寻求相关编制策略,帮助教师厘清课程价值,实施有意义的课程。

策略一:课程背景阐述要适合并逻辑清晰

课程背景是课程开发的依据和条件,它指一门课程的由来、意义、地位、资源等,主要回答“为什么”“是什么”等关于课程价值的问题,是课程的起点。阐述课程背景时,务必想清楚、说明白以下三个问题。

一是这门课程开发的基点是什么。拓展性课程应围绕立德树人的根本任务、核心素养的目标导向,基于时代背景、地域特色、校本资源以及学生的个性需求来开发,体现时代性、校本性和人本性。如“瓷文化”拓展性课程,就是立足于国家“一带一路”经济发展战略,抓住龙泉市是中国古代“海上丝绸之路”源头这一文化资源,以学生熟悉的“青瓷”为课程素材来开发的,该课程弘扬乡土文化,激发学生热爱家乡的情感,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鉴赏能力、人际交往能力及与世界对话的能力,体现了课程的高位视角。二是这门课程与学校办学理念、育人目标以及课程体系的逻辑关系是什么。拓展性课程必须基于学校办学理念、育人目标来开发,必须列入学校课程规划体系,从而体现四者之间清晰的逻辑关系、合理的结构体系,使课程成为育人目标的载体。三是这门课程的性质是什么。课程性质决定着课程目标、课程内容、实施的路径,是课程准确定位的要素。如知识拓展类课程是基础性课程的延伸、应用与整合,旨在拓展学生的知识面,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实践活动类课程以增强学生社会责任感、探究精神和实践能力为导向,注重学生的体验,强调动手实践、科学探究、团队合作等意识的培养。

有逻辑地将以上三个问题的内容串联,并作适当补充和完善,力图使背景阐述翔实、逻辑清晰、特点鲜明,一门拓展性课程的背景框架也就形成了。

策略二:课程目标设定要丰富并定位精准

课程目标是课程纲要的关键要素,直接决定着课程开发的方向与质量。在实际教学中,造成教师对拓展性课程目标不清晰的原因有:一是目标单一,往往只关注和突出知识技能目标,把拓展性课程当作知识训练课;二是目标笼统,指向不清晰,陈述不明确。

因此,在设定课程目标时,教师需要强化两点意识:一是从单一走向丰富。拓展性课程的开发要以培养学生核心素养为导向,既要涵盖知识与技能、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等维度的目标,也要涉及过程与方法等维度的目标,明确解决问题的途径、实践操作的方法,促进学生的个性发展,激发创新潜能。二是从散状走向精准。课程目标要精准提炼,不宜过多过散,语言精练并体现清晰的逻辑结构,既要明确指向关键结果,又要明晰实施路径,可以用“通过……的过程实践或活动体验,了解……掌握……培养……”之类的句式进行描述。如“瓷文化”课程的总目标就较好地体现了这两点要求。

1.通过调查、访谈、考察等活动,了解龙泉青瓷的发展历史、制作工艺、种类、名家作品等,激发学生弘扬乡土文化,建设家乡,服务社会的情怀。

2.通过欣赏青瓷名作,提高审美能力,激发学生热爱家乡、珍爱文化遗产的思想情感;了解为龙泉青瓷发展做出贡献的人物和事迹,学习他们坚忍不拔的品质。

3.通过设计、制作青瓷,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鉴赏能力、科学思维能力、独立解决问题的能力。

当然,在目标呈现上可采用“总目标→单元目标→课时目标”的方式,直观地看出总目标有效分解落实的脉络。

策略三:课程内容设置要合理并兼顾发展

课程内容是课程纲要的重点要素,主要根据课程目标,有针对性地选择相关教学资源进行建构,形成课程框架。拓展性课程内容的选择并不是素材的简单堆积与叠加,而是一项极富创造性的工程,要求教师能总体把握课程框架、重难点等进行合理选择,又要兼顾学生的发展和兴趣,精心编排和设计。

首先,内容选择上要有“拓展点”。拓展性课程应以培养学生核心素养为导向,尊重差异,为不同层次的学生提供合适的课程内容。若课程内容与基础性课程相关联,就要在学生已知的基础上作“未知领域”的延伸与拓展,让学生学有所宽;若课程内容是基于本土与校本资源自主创编的,就要联系“素养领域”作筛选与提炼,让学生学有所长,体现课程的“立意”。

其次,内容编排上要有“生长点”。拓展性课程应围绕一个鲜明的主题进行内容编排,体现结构的逻辑性、认知的规律性、内容的整合性。内容是并列关系的,要找准“维度”进行扩展排列,不能随心所欲;内容是递进关系的,要把握“梯度”进行层级排列,不能前后颠倒。

再次,课题名称上要有“兴趣点”。即每一个单元的主题和每一课课题的设置都要站在儿童的视角,突出童趣童真,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切忌成人化倾向。

“拓展点+生长点+兴趣点”体现了拓展性课程内容的“深度+广度+热度”,如此设置拓展性课程内容,才会激起学生的学习兴趣,激活他们的个性思维。

策略四:课程实施要借助载体并突出效度

课程实施是教师编制课程纲要时,普遍感到有难度的部分,往往显得空泛单薄甚至千篇一律,这也是造成拓展性课程低效的原因之一。课程实施是课程纲要的难点,它是指促使课程内容实现预期课程目标的手段,一般包括课程管理和教学管理两个方面。课程管理,主要包括课程资源配置、选课流程、教学常规管理等。而教学管理要关注教学方式的选择、教学资源的利用等。在一定意义上说,课程实施直接反映了教师的课程观、教学观,是组织学生认识课程、参与课程、分享快乐的过程,是将课程目标落实于课程内容的技术化过程。“瓷文化”拓展性课程的主题式导学,就很好地体现了课程实施的意义,如图1所示。

图1“瓷文化”拓展性课程主题式导学图

“怎么上”是课程实施的核心问题。关于基础性课程与拓展性课程的教学价值,浙江大学的刘力教授认为,基础性课程获得的是“关于世界的知识”,而拓展性课程获得的是“走近世界的知识”。因此拓展性课程的实施,要站在儿童的立场,遵循他们的认知规律,创设有意义的真实的学习情境,如组织项目式、主题式、探究式的学习活动,使学生通过动手操作、实践体验、合作学习等方式,丰富学习经历,提高探究意识和实践能力,培养意志品格。教师尤其要借助信息技术手段,利用网络资源和移动学习终端支持学生的学习、研究与交流,让学生动起来、思起来、说起来。

“怎么管”是课程实施的保障问题。课程管理主要是落实课程资源配置、选课流程、教学常规的管理,并思考促进课程持续发展的路径。课程资源配置包括师资配置、场所选择、课程资源提供、学习共同体建设等;选课流程和教学常规则包括选课平台开发、权限设置、周课时安排、教学指导以及检查和反馈等。

策略五:课程评价要重视改进并虚实相间

课程评价是课程纲要不可或缺的要素。通过课程评价,不仅可以检测教与学的成效,了解学生对课程的兴趣和建议,获悉教师在课程建设中的困惑与困难,而且能有效地帮助教师和学生运用评价结果进行分析诊断,不断改进和完善课程,寻找课程的生长空间。

课程评价是一项复杂系统的工程,在运用时要做到“虚实相间”。所谓“虚”,即指向评价主体的素养等方面可“虚”化描述,重在激励,突出个性、发展性。而“实”则强调评价主体的可视性、评价载体的可操作性,如表1所示。

表1“瓷文化”拓展性课程学习评价表

这张学习评价表,将过程性评价与量化评价相结合,在一定的意义上体现了拓展性课程开设的本质意义和导向功能。当然,除了学习评价表外,课程评价还可以采用表现记录表、学分档案、作品展示、实践成果分享等形式。

综上所述,厘清对课程背景、目标、内容、实施、评价等基本要素的认识偏差,提供有效的实施策略,对帮助一线教师解决撰写课程纲要的困惑和困难有着重要的意义。只有对文本撰写、逻辑编排、评价创新等方面不断深入持续地进行研究,才能让课程纲要真正成为提升拓展性课程质量的重要抓手,实现课程实施的意义,满足学生个性发展的需要。

[1]浙江省基础教育课程改革工作领导小组办公室.浙江省深化义务教育课程改革指导手册[M].杭州:浙江教育出版社,2016.

猜你喜欢
课程目标纲要课程内容
基于“课程内容六要素”的绘本文本解读路径探析
国家标准化发展纲要
《计算方法》课程的“面向产出”评价改革实践
《少先队活动课程指导纲要(2021年版)》为什么做?怎样做?做什么?
课程目标来源理论的批判与重建:从“小三源”论走向“大四源”论
纺织行业“十四五”发展纲要
基于不同主体的课程质量综合评价
——以“交通运输规划”课程为例
基于工程教育专业认证的课程目标达成度定量评价研究
——以信号与系统课程为例
水彩画课程内容与教学体系改革的必要性
一图读懂这本《学习纲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