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新农村特点的小班“五学课堂”构建与实践探索*

2018-07-04 08:40翁建明
教学月刊(小学版) 2018年18期
关键词:学案小班农村

□ 翁建明

一、农村自然小班课堂教学现状

当前,农村小学办学规模的缩小和班额的减少,不但没能促进教育教学质量的提高,反而与城区教育教学质量的差距越来越大,成了区域教育均衡发展的“瓶颈”。影响农村小学教学质量的重要因素在课堂,主要存在以下问题。

(一)多“教”少“学”

课堂教学是教师、学生、教材之间对话的过程,其中教师和学生主体能动性的平衡影响着教与学的实效。但从课堂观察情况看,农村小学的教师对学生的学习信任度不足,不敢放手让学生自主学习,教师的讲解占据了课堂绝大部分时间。受教学方式的影响,学生学习方式主要以被动接受为特点,缺乏主体能动性,学生的学习能力难以提高。

(二)多“闹”少“静”

课堂教学是“动”“静”结合的过程,学生学习既需要交流展示,也需要静心思考。农村小学的学生多为留守儿童,学习基础相对薄弱,家庭学习环境较差,预学很难得到落实,大部分学生的思维无法与教师同步。现实教学中,教师刻意追求“热闹”,不让教学过程“冷场”。教师的指令、提问一个接一个,学生匆匆忙忙应付,缺乏思考,或者少部分思维敏捷的学生代替了全部学生,蒙蔽了教师的“眼睛”,影响了整体的学习效果。

(三)多“议”少“练”

作业是学习的重要组成部分,在加深教材理解、加强知识巩固、掌握技能技巧、形成独立学习能力和养成良好学习习惯等方面发挥着积极的作用。但从课堂实际情况看,大多数教师乐于把时间花在交流上,课堂作业变成了“点缀”,这样既占用了学生的休息时间,又降低了作业练习的效果。

二、新农村小班“五学课堂”的样态架构

提高农村小学的教学质量,关键在课堂。构建能促进学生有效学习、不断提升学生学习力的课堂,已迫在眉睫。课堂教学理应遵循“学为中心”这一理念,突出“学生为本、学习为本、学科为本”的“学本”特点,把“学”放在重中之重的位置。日本著名教育家佐藤学认为,有效促进学生发展的学习应在学习过程中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能动性,实现学生主动探究,促进学生间真诚交流与展示。基于以上认识,结合农村小学的实际,架构了新农村小班“五学课堂”,在农村学校开展了近五年的实践。

(一)新农村小班“五学课堂”的界定

新农村小班“五学课堂”以“学为中心”为理念,以“先学后教、以学定教”为基本策略,以尊重学情为前提,以学习小组建设为保障,以合作学习为基本组织形式,以学生自主、合作、探究、展示为主要学习方式,以“先学、合学、展学、拓学、测学”为课堂结构基本要素,通过生生、师生互动促进学生主动学习与发展的一种课堂教学样态。

(二)新农村小班“五学课堂”的基本样态

新农村小班“五学课堂”力求避免课堂教学程式化的弊端,不强求固化的模式,而是提出课堂结构的基本要素,教师可以根据教学实际自由选择、灵活组合。其“五学”要素如下:先学,即自主探究学习;合学,即组内合作促学;展学,即组际展示交流;拓学,即分层拓展提升;测学,即检测学习成效。

根据“五学”要素构建的新农村小班“五学课堂”的课堂基本样态,如下图所示。

“五学课堂”作为一种新的课堂教学样态,具有以下几个特点。

一是真正让学生站在了课堂的中央。“先学、合学、展学、拓学”作为课堂主轴,突出了以自主、合作、探究为特点的学生学习活动,体现出课堂教学的“学习味”。

二是真正让课堂变得灵动起来。“五学课堂”的结构不是一成不变的,教师可以根据需要灵活组织,呈现出多样化的形态。“先学”是基础,学生个体在全要素导学案的指引下充分自主探究,缩小了师生、生生对话的起点差距;“合学”是核心,引发了师生、生生间的思维碰撞,促进学生围绕学习主题展开有效的“对话”;“展学”是升华,把课堂变成了学生展示的舞台,每个学习小组可以创造性地展示学习成果。在这样的课堂中,学习成了学生有意义的生命活动,体现了课堂教学的“灵动性”。

三是最大程度实现因材施教。“测学”贯穿于学习活动全过程,主要发挥学情诊断与反馈作用,实现精准教学。在“五学课堂”中,放手让学生学习并非放任自流,教师要参与到学生学习的全过程中,准确把握生成信息,在各个学习环节实施个别辅导和集体引领,充分发挥“导学”作用,促进学生主动而有个性的发展,体现课堂教学的“个性化”。

三、新农村小班“五学课堂”的操作策略

在“五学课堂”的探索过程中,课堂教学不断从“粗放”走向“精细”,形成了以下操作策略。

(一)学案引学

传统课堂在学生主动学习方面存在一个明显的短板,就是学习的具体内容和方案只有教师知道,学生始终处于被动状态。虽然导学案是促进学生主动学习的媒介,但在实践中,多数教师的导学案只注重练习和作业设计或只提醒学生思考的问题,没有重视学生学习过程的指引和学习策略的指导,难以激活学生的思维,培养学生的学习能力。为此,“全要素”导学案的设计,要引领学生有效参与学习活动。具体要求如下。

1.导学案的内容应包括学习目标、具体的学习主题、学习步骤、学习策略和作业练习,让学生明确“学什么”“怎么学”,要在课前分发给学生,人手一份,引领学生有准备地参与课堂学习活动。

2.“先学、合学、展学”的任务既要相互衔接,也要合理安排梯度,做到“独立能懂的放手自学,似懂非懂的合作讨论,应懂不懂的教师引领”。

3.导学案要以学生的口吻表述,语言精练,能让学生明白要求,进行操作。

(二)小组促学

建立学习共同体是“五学课堂”顺利实施的基本保障,学习小组是学习共同体的基本形式。培育具有凝聚力、会协作的学习小组,形成良好的小组学习文化,既可以促进学生合作互助,又可以实现学生的自主管理,促进学生有效学习。具体操作策略如下。

1.建立学习共同体。依据“组内异质,组际同质”原则,对班级学生进行合理分组,组成4至6人的学习共同体,进行任务分工,确定小组长、监督员,并组成检查对子、互助对子。学习共同体经过商议,确定小组组名、目标、组训,形成共同价值观。根据学习的需要,教师不定期组织小组建设培训,不断提高学习共同体的学习力。

2.共同体内自主学习。前置性学习能较好地解决教师“先知”与学生“后知”的矛盾,缩小师生“对话”起点的差距,提高课堂“对话”的质量。组织共同体内的自主学习,首先要保障充分的自主学习的时间,可以采取长短课结合的形式落实,也可以安排在课前或者课始阶段;其次要加强教师的指导,通过巡视及时了解学情,重点指导有困难的学生。

3.课堂合作学习。小组学习是“合学、展学”环节最主要的学习形式。为避免形式主义的“合作”,小组学习可细化为以相互检查“先学”情况为主的“检查对子”学习、以相互帮助促进提高的“互助对子”学习和以讨论解决疑难为主的“共同体”学习,明确而细化的小组学习要求,使“合作学习”在课堂上真实发生,促进学生互学共进。

(三)分层辅学

放手让学生学习,是为了促进主动发现,主动建构,提高自学能力。教师应根据学生的认知水平和真实学情精准实施分层辅学,不能放任自流,杜绝只凭一份导学案“闯天下”的现象发生。

1.精准动态分层。根据学生的认知水平、认知领域、个性差异、学习进程等因素适时进行动态分层,充分考虑各个层次学生的学习需求,以实现最优化的个性化辅导。

2.精准分层辅导。关注学习差异,在“先学、合学”环节适时对有困难的学习小组或学生个体进行个性化辅导,实现人人达标;在“展学、拓学”环节适时拓展延伸,促进学优生的发展;在“测学”环节设计分层练习,促进不同层次学生的最优化发展。

3.精准反馈学情。在课堂实施过程中,及时准确反馈信息是难点。教师采用“三色卡”反馈学情,即蓝色为“完成卡”,黄色为“求助卡”,红色为“创意卡”;学生采用“三色作业”保留思维痕迹,即黑色表示独立完成,蓝色表示参考完成,红色表示订正完成。准确的信息反馈能帮助实施精准的分层辅导。

(四)介入导学

“五学课堂”追求学生的主动性和独立性,给学生充分的自主学习、交流、展示的机会。针对过度依靠学生、教师被“闲置”,导致学生思维缺乏深度和广度,学习目标没有很好达成的课堂现象,“导学”应贯穿课堂实施全过程。教师既要放手让学生展示学习成果,也要及时把握学情,在“展学、拓学”环节适时介入,在茫然处引导思考方向,在困难处疏通思维障碍,在矛盾处诱导思考辩论,在闪光处推进思维过程,促进学生主动建构知识,形成能力。

(五)评价激学

教师要善用课堂即时评价调动学生参与的积极性,促进其主动思考、协同发展,形成既合作又竞争的良好氛围。要建立组内、组际评价机制,全程实施多元化评价,并把课堂即时评价纳入学生学习评价体系,做到“堂堂有评价、组组有激励、人人有动力”。

课堂即时评价,既要关注学生个体的学习,也要关注学习小组的学习。评价的内容应做到多样化,重视学生学习态度、参与状况、学习方式、学习成果、团队合作、展示形式等方面的综合评价;评价主体应做到多元化,将学生的自评、互评、教师评价有机结合起来;在评价方式方法上,做到组内评价和组际评价相结合,定性评价与定量评价相结合,尤其要重视实施小组内差异化评价,激励学生相互帮扶,共同进步。

四、新农村小班“五学课堂”实施的保障措施

课堂教学改革的最大阻碍来自教师,新的课堂样态需要新的教学方式,需要教师切实转变教学行为。导学案编写、学习共同体建设、课堂教学实施,给实验教师带来了新的挑战,容易引发教师的畏难情绪,阻碍课堂教学改革的推进。破解这一难题,一方面需要加强教师对课改的认同感,另一方面则需要采取相关的保障措施,形成课改的长效机制。

(一)借助行政推力,建立保障制度

1.建立指导小组制度,保证小班“五学课堂”正常实施。2013年10月,区教育局组建了小班化教育联盟学校,成立了小班化教育研究联盟指导小组和研究小组,并随“城乡教育共同体”的推进和人事变动,适时作出人员调整。小班化教育研究联盟指导小组由分管副局长领衔,教研室领导班子任组员。小班化教育研究联盟研究小组由教研室主任负责,各学科教研员和学校骨干教师任组员。由于人员相对稳定,大家边研究边指导,边学习边提升,在实验工作中发挥了专家引领作用,有力保障了实验的顺利开展。

2.落实教学常规制度,保障小班“五学课堂”有序实施。2017年3月,区教育局为进一步改进和规范农村小班教学常规管理,在充分征求意见的基础上,修订了《莲都区农村小班“五学课堂”构建的实施意见》和《莲都区小班化教学规范十八条》,以此为导向,组织教师学习、交流、研讨、培训,帮助教师领会其内涵,进一步将制度行动化、具体化,促进制度转化成生产力。

3.推行小班考核制度,促进小班“五学课堂”主动实施。为促进农村小班化教育联盟学校落实相关小班化教育制度,积极开展小班“五学课堂”的实践,区教育局制定《莲都区农村小班化教育工作考核奖励办法》,出台了相应的考核办法和考核细则,组织考核组深入学校,将过程性考核和阶段性考核有机结合,有效地促进实验工作的落实。

(二)构建教研网络,倒逼主动研究

1.建立倒逼机制,架构四级教研网络。课改初期,大部分学校处于被动状态,教师关着门搞教学,推进“五学课堂”举步维艰。为了解决这个问题,我们采取轮流承担区级研讨活动的策略,倒逼教师主动打开教室的门,与同伴共同研究、共同进步。在此基础上,架构区级、片区、学校、教研组四级教研网络,把教研活动纳入考核指标,促使学校变被动为主动。

2.细化研训主题,提高教师实施水平。“整体入手、化整为零”的研训策略,是指从专家引领入手,组织“五学课堂”专题培训,帮助教师建立课堂模型。随着课改的深入、教学问题的暴露,研训主题分解为“学习团队建设”“导学案编写与运用”“‘五学’要素的有效实施”“课堂即时评价的组织”“教师介入导学的时机与策略”这五个方面,然后细化为一个个研究点。该策略通过区级研讨的示范引领,带动学校、教师开展实践研究,逐一突破,不断提高教师的实施水平。

(三)分层组织评比,形成研究氛围

课堂教学改革不只是教师的事,学校领导必须以身作则,做好课堂教学改革的旗手。只有校长、中层干部、教师全员参与,才能形成良好的研究氛围。

例如以往的教学评比,鲜有学校领导参加,以赛促研只是“一头热”。为此,我们推出了分层评比制度,形成校长、教导主任和学科教师三个系列的教学评比体系,从校长参赛开始抓起,促进全员主动研究。全区有11位小班化学校校长身先士卒参加教学评比,加深了对“五学课堂”的体验,促进了对“五学课堂”的研究与思考,他们主动建立“校长研究群”,从管理、实施等方面进行交流研讨。在此基础上,由获得教学评比一等奖的校长主动承担示范课任务,面向全体实验教师展示“五学课堂”,较好地发挥了“领头羊”作用。紧随而来的教导主任和学科教师“五学课堂”教学评比,不断促进全员参与,从而形成良好的研究氛围。

(四)建设学案资源,促进高效实施

“五学课堂”导学案对于教师而言是新生事物,没有现成的资源可以借鉴,教师编写存在一定的困难。导学案编写专题培训可以帮助教师突破这一难点,通过案例解读、现场示范、交互式讨论、小组实践等多种形式,指导教师编写利于学生使用、具有导学功能的“五学课堂”导学案,提高教师的编写技能。通过导学案评比,促进教师研究并探索适合农村学生实际的导学案,形成了一批优秀导学案范例。在此基础上,成立小班联盟学校各年级集体备课小组,以网络交流的形式进行集体备课,建成小学语文、数学、英语、科学四科“五学课堂”导学案资源库,以电子稿的形式下发到小班联盟学校,供实验教师备课时参考,推进了“五学课堂”的有效实施,提高了课堂教学质量。

课改永远在路上,只有起点,没有终点。农村小班“五学课堂”的实践只是迈出了一小步,还需要不断探索、完善,朝着更高的目标前行,把“学为中心”落到实处。

猜你喜欢
学案小班农村
农村积分制治理何以成功
“煤超疯”不消停 今冬农村取暖怎么办
小班教学 有效交流
小班定向式军事游戏的开展
用导学案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
如何在幼儿园小班开展区域活动
乡愁导学案
“比例尺(一)”导学案
小班幼儿语言交往能力的培养
在农村采访中的那些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