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初中政治作为培养初中生政治感悟、树立良好价值观的一门重要学科,在思想政治教学中应以学生为主不断创新改革教学制度,丰富学生身心素养和提高教学质量。探究性政治教学注重以学生为主,转变传统政治教学模式,培养学生政治敏锐力和洞察力,培养起法制社会和政治生活的观念。本文将结合笔者的教学经验,就初中政治探究性教学策略进行初步分析与探讨。
关键词:初中思想政治;探究性教学;教学质量
一、 引言
政治具有时代性强、思考性强的特点,教学方式改革不仅要求教师积极把握时事政治的重点、要点,对教师思想转变和专业素质也有很大要求。教学中教材作为教学重要途径之一,但局限于教材教学会过于片面,背离教材教学会失去主线,探究性政治教学要求教材与多媒体结合与时政信息同步,优化教学内容,落实到学生实际生活中,教材理论与实践结合,培养学生实践能力和感悟政治能力,促进学生探究意识的发展和身心素养的升华。
二、 运用多媒体,与时政信息同步
传统的教学方式中,政治教学存在单一性,局限于教材的教学模式,致使学生学习政治中缺乏对时事政治敏锐的鉴别力,失去学习的主观能动性。学生对时事政治缺乏政治观点和政治鉴别力,在很大程度上限制了政治教学的效率。教学应摒弃传统教学以教材为主学生被动接受知识的教学模式,将教材与时事政治结合,培养学生对时政要文的关注度和把握力。
例如:将教材内容与时政要点结合,提高教学质量,拓展学生时政知识和对教材内容的掌握能力。在北师大版思想政治教材中《弘扬民族精神》教学中,以“中日钓鱼岛事件”为案例,在多媒体中播放有关“中日钓鱼岛事件”的起因和事态发展程度的视频,对于国家要坚持领土完整的态度,不退让、不退缩,弘扬学生民族精神。钓鱼岛自古以来就是我国的固有领土,让学生思考这个案例中涉及的民族精神问题,国家领土受到侵犯时应该如何对待?民族精神和钓鱼岛事件有没有潜在联系?在新的时代背景下学生如何弘扬民族精神?教导学生民族精神不是一个口号,它表现在具体行动中,更是一种人生态度,学生应当不断弘扬和继承民族精神。又如:在课堂上播放最近发生的重大新闻以供学生收集和评论,也可以播放与生活相关的普法栏目如:《焦点访谈》《法制前言》等简短而直观的普法栏目,久而久之学生对政治会形成一定的概念,培养学生政治意识和思想觉悟。灵活将教材与多媒体结合,把握时代政治要文,使政治教学不单一化地限于教材,促进学生养成勇于担当的政治素养。
三、 结合生活素材,引导学生合作交流
政治教学中,课堂教学与生活教学结合,可以促进学生政治思想形成,政治思想形成并非一朝一夕,需要不断积累和感悟,应以学生生活为主,通过不同方式普及学生法制观念和政治生活,例如:在教学中加大学生之间对教材的探究和讨论,在课堂上让学生起到主导作用,采用教材给定的问题与生活中遇到的问题结合进行讨论。以“以富士康员工跳楼案”为例,与教材《法律与生活》联系不谋而合,结合教材让学生从中寻找劳资矛盾和法律问题,每位学生对不同生活有不同体验,对问题的思考也不是单一性,有利于增强学生对政治的敏感度,活跃思维,拓展政治思维,彼此共同提高认知,学生之间思维碰撞的同时,对政治生活的理念也进一步加深,教导学生如何增强法律意识和法律概念,生活中应当树立良好的人生观和价值观,让学生明白学习政治的重要性和必要性。
四、 理论结合实践,重视学生实践能力
理论思想源于社会实践,社会实践的思考和不同的总结是理论思想诞生的基础,传统政治教学中以知识为本的理念,过多地忽略了学生实践能力的培养,教学应积极倡导教学理论与实践结合,将理论知识灵活运用到实践中,政治教学要充分利用不同的途径、不同的教学资源,通过教材知识联合社会热点问题进行思考和探究,使学生能够灵活运用理论知识解决实际生活问题,增强学生社会实践能力。
例如:教学《振兴民族文化》一章中,笔者以“民族文化的了解程度”为课题,让学生分组通过不同方式走访或者问卷调查,归纳总结不同的人对民族文化的了解程度,各组之间互相讨论总结。在社会实践中,学生不断地通过思考和分析,进行归纳和总结,提升了学生社会实践能力和对政治生活的感悟能力。又如在课堂上通过学生得到的数据以“传统民族文化是否值得传承”为辩论题目,根据学生不同的采访得到的不同观点开展辩论会,教师对辩论观点进行点评。学生融入辩论情境,潜移默化中提升学生政治洞察力和激发其发散思维,提高了学生学习积极性和政治教学效率。
五、 综合所述
政治教學是培养学生法制观念的初级阶段,教学应紧随教学体制改革的脚步,培养学生对政治的感悟能力和实践能力,推动学生政治生活的发展,提高学生法制观念,为法制中国奉献一份绵薄之力。
参考文献:
[1] 彭俊.初中政治课堂的有效教学探讨[J].高中生学习(师者),2014(2):94.
[2] 苏远春.浅谈初中政治小论文活动的实践与反思[J].中学教学参考,2013(33):8.
作者简介:
赖燕兰,广东省普宁市,广东省普宁市梅塘镇梅峰初级中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