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随着我国新课程改革的不断推进,高中教育体制发生了明显的变化,足以体现国家对高中生教育的重视。然而我们知道,高中数学是学生生涯主要的课程之一,其中培养学生的解题能力也是在整个数学教育过程中尤为重要的一部分,旨在提高学生逻辑思考能力和动手解题能力,这就给战斗在教育一线的老师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本文就高中数学教学中数学解题能力的培养这一课题展开讨论,并提出了几点相关建议,希望可以促进高中学生解题能力的培养。
关键词:高中数学;解题能力;高中生;培养手段
随着当今社会科技的快速发展,整个社会对人才的需求越来越大,同时对人才的要求越来越高。国家为了着重发展学生教育,推出了新课程改革制度,尤其是在高中教育,课程改革尤为明显,这也充分凸显了国家对于高中生教育的重视,其中高中数学是比较重要的一门课程,其也占据了高考的大部分分值,因此,老师要着重培养学生的思考解题能力和实际应用能力,并且能够与其他学科进行联系,实现两者的共同进步。
一、 培养学生解题能力的思想
(一) 利用数形结合的思想数形结合是培养学生解题能力的基础,在高中数学教学过程中,数形结合是其重要教学手段。通过数形结合这种教学方式,可以帮助学生有效地将图形与代数关系相结合,在这个基础上,学生一定要理清题目的已知条件、关键词以及未知条件,并且要能够对题目表达式以及相关数据进行仔细分析,找出题目所潜藏的信息,比如在对1<|x-3|<5这个简单不等式进行求解时,学生可以将其函数图形画出来,这样便能在草稿纸上直观地看到它的取值范围。同时这样的方法能够使学生能够快速地找到解题的方法和思路。
(二) 运用函数和方程相结合的解题思想在高中课本中,我们最常见的就是函数,我们常用函数来解决不等式、数列以及解析几何中的一些问题,有关方程的思想也是我们计算过程中的主要思想,它能够极其有效地提高学生的计算能力。通过对往年高考试卷的分析,发现对有关方程的知识点考察的特别多,在此基础上,对其进行一些适时变形,就可以作为高考的最后一道大题或倒数第二道大题出现。所以我们在运用函数和方程时,一定要注意函数以及方程之间的联系以及某种转换关系。由此可见,老师帮助学生树立运用函数和方程相结合的解题思想去解决数学问题时是很有必要的。
二、 培养学生解题能力的方法
(一) 加强学生审题能力的培养提高学生解题率以及正确率的主要因素就是审题。学生在进行问题分析以及解答问题前,必须要好好地审视题目,仔细地看清楚题目的要求,已知条件以及各个问题之间存在什么样的关系,掌握好题目里提到的关键词,比如不大于等,要仔细请不要想成只要满足小于条件即可,学生要对题目中所潜藏的信息进行挖掘,通过这些已知条件,将自己的思路理清再开始答题。老师可以通过一定手段来培养学生的审题能力,比如老师让同学在做相关数学问题时,可以自己先进行研读,将关键词以及已知条件等用彩色粉笔重点标记出来,从而引起同学的重视,这样长期下来,学生也会跟着效仿,审题能力自然而然也会得到提高。另外,老师在讲解题目时,可以先带学生对问题进行一遍一遍地分析,培养学生审题能力的同时还能给他们积累一点解题技巧。
(二) 老师要注重培养学生的举一反三能力新课程背景下,学校提出学生不再是学习的工具,而是有思想的多元化存在。老师在提出一个问题时,不要给同学设定某个固定的范围,让他们去自由发挥找出自己的解决办法,并大胆的鼓励他们将自己的意见和质疑发表出来,随后老师进行相关指导,老师可以引导他们用不同的方法将这个问题解决,让他们知道,一个题不是只有一种解法,但确实存在最为简单的方法,这样不但能培养他们能力,还能培养他们的思维创造力。比如在学习解不等式这章节的时候,对于3<|x-2|<4这样一个不等式,我们可以从两方面入手:第一种方法是根据绝对值的相关定义,对x<2,x>2,x=2这三种情况进行分别讨论,从而求出解集;第二种方法是将其转为不等式组进行求解,即|x-2|>3和|x-2|<4,经计算这两种方法求出的解集是一样的。所以老师在遇到问题时,要引导学生从各个角度,各个方面去思考,从而寻找出最优解决途径,这对他们数学解题能力的培养是很有帮助的。
三、 结语
综上所述,培养高中生的解题能力,也就是训练其解决生活中问题的思维逻辑,对其以后发展是有很大帮助的。本文主要描述了在国家新课程改革的制度下,培养高中生数学解题能力培养的必要性,并对其进行了分析论证,同时又提出了几点建议。只要我们国家老师和学生能够积极配合,有理由相信,對于高中生数学解题能力的培养定会突飞猛进,他们未来的发展也将会一片光明。
参考文献:
[1] 赵永斌.高中数学教学中学生解题能力的培养体会[J].学周刊,2014(17):154.
[2] 林锦泉.高中数学教学中学生解题能力的培养探析[J].教育教学论坛,2014(34):85-86.
[3] 魏宏涛.论高中数学教学中学生解题能力的培养[J].西部素质教育,2016,2(20):161.
作者简介:
藏莉莉,安徽省滁州市,滁州市第二中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