调节性T细胞与吲哚胺2,3-双加氧酶在乙肝感染者外周血中表达的相关性

2018-06-13 09:36杨峻王前石青峰苗海霞吕仁华南方医科大学广州5055桂林医学院附属医院检验科广西桂林5400桂林出入境检验检疫局保健中心广西桂林54004
实用医学杂志 2018年11期
关键词:免疫耐受色氨酸乙型肝炎

杨峻 王前 石青峰 苗海霞 吕仁华南方医科大学(广州5055);桂林医学院附属医院检验科(广西桂林5400);桂林出入境检验检疫局保健中心(广西桂林54004)

全球约有4亿人曾经感染过乙型肝炎病毒(hepatitis B virus,HBV),慢性携带者超过3.7亿[1],其中我国约1.2亿[2]。感染者对HBV抗原的免疫应答不足是HBV慢性持续感染状态和慢性乙型肝炎(chronic hepatitis B,CHB)的重要发病机制[3]。吲哚胺-2,3双加氧酶(indoleamine 2,3⁃dioxygen⁃ase,IDO)作为色氨酸沿犬尿氨酸代谢途径的限速酶,在病毒感染及肿瘤发生发展中起重要作用[4],IDO可导致细胞微环境中色氨酸的耗竭,从而使细胞处于一种“色氨酸饥饿”状态,对于迅速分裂期的细胞或病原微生物尤为敏感。调节性T细胞(regulatory T cell,Treg)是一群特殊的CD4+CD25+CD127-T细胞亚群,具有免疫抑制和免疫无能的特性,可控制外周自身免疫反应,导致对肿瘤及感染性疾病的免疫耐受[5]。有研究表明[6],IDO不但“剥夺”病原微生物的色氨酸,同时也“剥夺”T细胞的色氨酸,导致T细胞凋亡,但IDO与Treg细胞间的调控关系尚未明晰。近年来,IDO与Treg细胞在HBV慢性感染中的作用受到广泛关注,但具体机制尚未明了。本研究旨在通过分析乙肝患者外周血中的IDO表达情况、丙氨酸氨基转移酶(ALT)以及CD4+CD25+CD127-T细胞各指标间的相关性,初步探讨外周血中IDO表达上调与Treg细胞之间的关系,为CHB的发病机制及临床研究提供一些实验依据。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共纳入2012年9月至2014年1月我院收治的不同感染状态的HBV感染者142例,男 75例,女67例;年龄 18~66岁,平均(41.7±10.2)岁。将其分为4组:CHB组44例,急性乙型肝炎组(acute hepatitis B,AHB)31例,肝硬化组(HBV⁃related liver cirrhosis,LC)29例和肝癌组(HBV⁃related hepatocellular carcinoma,HCC)28例。对照组28例,均为未患有肝炎的健康人群,男16例,女12例;年龄19~49 岁,平均(39.5±7.9)岁。各组研究对象的基线资料具有可比性,见表1。

表1 各组研究对象年龄和性别的比较Tab.1 Comparison of age and sex between groups

1.2 纳入标准 AHB及CHB组诊断标准均参考2015年《慢性乙型肝炎防治指南》[2],AHB 为6个月以内出现HBsAg和(或)HBV DNA阳性,伴有ALT>38 IU/L及肝功能异常;CHB患者均为HBsAg和(或)HBV DNA阳性6个月以上,伴有ALT>38 IU/L及肝功能异常。HCC患者均符合2017年《原发性肝癌诊疗规范》[7]诊断标准,HBsAg阳性且AFP≥400 ng/mL;LC组均符合2014年《乙型肝炎病毒相关肝硬化的临床诊断、评估和抗病毒治疗的管理》[8]诊断标准,HBsAg阳性且病理学确证肝硬化结节已完全形成。

1.3 排除标准 (1)药物性肝炎、自身免疫性肝病、酒精性肝病及其他类型病毒性肝炎者。(2)合并严重心、肝、肾慢性疾病患者;(3)排除妊娠及生殖腺胚胎源性肿瘤;(4)病历资料不完整者;(5)近期合并其他感染的患者;(6)不能完成随访的患者。

1.4 方法

1.4.1 标本采集与检测 本研究经医院伦理委员会批准,所有患者均签署知情同意书。所有患者均在清晨空腹采集静脉血,用EDTA抗凝试管采集2管,每管5 mL,用肝素锂抗凝试管采集1管,3 mL,立即送检。

1.4.2 流式细胞检测 (1)流式细胞分析仪型号为EPICS XL,美国贝克曼公司生产。溶血素、鞘液及鼠抗人CD4-CP/CD25-PE/CD127-FITC均购自美国贝克曼公司。(2)标本制备:在装有100 μL抗凝全血的试管中分别加入5 μL鼠抗人CD4-CP/CD25-PE/CD127-FITC单抗混匀,室温下避光孵育15 min,加入溶血素1 mL混匀,避光放置12 min,1 500 r/min离心5 min,弃上清液,再次加入PBS 2 mL,1 500 r/min离心5 min,弃上清液,加入PBS 300 μL重悬细胞,上流式细胞仪检测。

1.4.3 IDO mRNA检测

1.4.3.1 分离外周血单个核细胞(PBMC) 用淋巴细胞分离液(Ficoll⁃Paque)进行密度梯度离心(于22℃3 300 r/min离心20 min)获取PBMC。

1.4.3.2 主要试剂及引物 Trizol使用Invitrogen公司产品;PCR试剂盒使用Toyobo公司生产的RNA⁃directed SYBR Green RT⁃PCR Master Mix。引物设计及合成:引物均遵循引物设计原则进行设计,引物序列由Invitrogen公司合成。

1.4.3.3 IDO mRNA的提取和逆转录 PBMC IDO mRNA提取按照试剂盒(QIAGEN)说明进行。逆转录反应使用MBI逆转录试剂盒,按说明进行操作。

1.4.3.4 荧光实时定量PCR检测 荧光实时定量PCR检测(RT⁃PCR)所用染料为DYBR Green。反应条件:预变性93℃ 2 min,扩增93℃10 s,58℃30 s,40个循环,扩增循环结束后进行熔点曲线检测:45~90℃,升温速度0.2℃/s,连续检测荧光;最后降温至40℃;扩增结束后,利用配套软件进行检测和分析。

1.4.4 ALT活性检测 ALT检测试剂盒购自罗氏诊断有限公司,使用罗氏Cobas C702全自动生化分析仪按操作说明进行检测。

1.5 统计学方法 应用SPSS 19.0统计软件,计量资料以±s表示,组间比较使用方差分析,相关性分析采用Pearson检验。以P<0.05表示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 IDO mRNA IDO mRNA表达总体组间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00),见表2。IDO mRNA表达从高到低依次为HCC组、AHB组、CHB组、LC组和对照组。HCC组明显高于其他4组(P<0.01),其余各组间两两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

表2 外周血IDO mRNA、转氨酶及Treg细胞计数结果比较Tab.2 Comparison between IDO mRNA,ALT and Treg in the blood samples ±s

表2 外周血IDO mRNA、转氨酶及Treg细胞计数结果比较Tab.2 Comparison between IDO mRNA,ALT and Treg in the blood samples ±s

注:与LC组比较,#P <0.05;与HCC组比较,△P <0.05,与AHB组比较,▲P<0.01;其他数据各组间两两比较,均P<0.05

组别对照组CHB组AHB组LC组HCC组F值P值例数28 44 41 29 28 IDO mRNA(× 103copies/mL)0.67± 0.41△1.11± 0.62△1.22± 0.77△1.05± 0.47△2.63±0.84#▲37.793 0.000 ALT(U/L)17.96 ± 10.87△▲71.50 ± 41.39△▲123.39 ± 104.28△#51.48±13.19▲61.25±24.94▲15.567 0.000 Treg细胞(%)2.87 ± 1.19△▲3.65±1.30△4.37±1.46#△4.04±1.20△9.62±3.67▲8.226 0.000

2.2 Treg细胞检测 总体组间比较,除CHB组外,各组Treg细胞与对照组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其中HCC组明显高于其他3组(F=10.764,P=0.002),Treg计数从高到低依次为HCC组、AHB组、LC组、CHB组和对照组。见表2。

2.3 ALT检测结果 总体组间比较,除LC组外,各组ALT活性与对照组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见表2。

2.4 Treg细胞、ALT、IDO mRNA相关性分析ALT活性与IDO mRNA表达相关性较低(r=0.196,P=0.026),Treg细胞与IDO mRNA表达呈正相关(r=0.912,P=0.000)。见图1。

3 讨论

图1 HBV感染患者外周血IDO mRNA、ALT、Treg表达相关性分析Fig.1 Correlation analysis between IDO mRNA,ALT and Treg in the blood of hepatitis B patients

HBV在病毒感染发生、发展过程中会演化出种种逃避免疫监视的方式,宿主自身免疫系统不能有效清除病毒而发生免疫耐受,HBV感染诱导自身免疫耐受的机制目前尚未完全阐明。近年研究表明[9-10],IDO的高表达,可导致肿瘤或体液局部微环境中色氨酸耗竭,同时伴有Treg细胞水平增高的现象,两者相互作用与影响,可能导致病毒或肿瘤细胞逃避机体免疫系统的监视。IDO和Treg细胞的关系为研究HBV免疫耐受导致感染的机制提供了一个新的方向。

人体感染HBV后,体内抵御病毒的免疫反应主要为细胞免疫,如T淋巴细胞通过有效的溶细胞或非溶细胞机制清除病毒,感染即可得到控制;反之,病毒将长期存在[11]。HBV感染慢性化的原因主要是感染者对HBV抗原的细胞免疫应答不足,表现为免疫耐受。HBV可诱导T淋巴细胞发生凋亡。本研究中,各实验组IDO mRNA表达与对照组相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HCC组IDO mRNA表达增高说明,IDO通过分解代谢色氨酸抑制免疫细胞功能,是机体免疫耐受功能的重要调节因子[12]。IDO表达的上调导致机体参加免疫反应的免疫活性细胞不足,致机体免疫功能低下,HBV不能有效清除。而AHB组和CHB组感染患者IDO mRNA表达均较对照组增强,说明HBV感染早期病毒诱导上调IDO,抑制细胞免疫反应,导致免疫反应不足,使病毒持续存在。在CHB组中的IDO表达持续升高导致免疫抑制和减少T淋巴细胞反应,为病毒播散及持续感染创造了条件,使感染慢性化形成恶性循环[13]。而LC组中IDO mRNA表达与对照组比较差异无显著性,表明在肝硬化发生时机体免疫抑制状态与正常组并无差距。

不少报道[14]指出IDO可以通过介导对色氨酸的降解及其代谢产物的作用来抑制T细胞的作用,从而帮助肿瘤逃避免疫监视。由于T细胞对色氨酸耗竭尤为敏感,在色氨酸浓度较低时,T细胞的增殖被抑制,细胞分化静止在G1期。这种静息的T细胞更容易凋亡,从而造成T细胞的缺乏。而色氨酸的分解代谢产物对T细胞的增殖也有抑制作用[15],本研究在肝癌组与对照组中,均进行了Treg细胞流式检测,结果显示肝癌组中Treg细胞占CD4+T细胞比例为(9.62±3.67)%,高于其余各组,提示IDO的表达上调对Treg细胞没有明显的抑制作用。Treg计数从高到低依次为HCC组、AHB组、LC组、CHB组和对照组,且CHB组Treg细胞计数与对照组差异无显著性,说明随着HBV感染加重,导致肝脏功能恶化后Treg细胞的增加可能预示着预后不良。对Treg细胞的分析还表明,AHB组Treg细胞较对照组明显升高,而CHB组与对照组相比差异无显著性,说明在HBV急性感染期细胞免疫抑制增强,利于病毒感染发展,说明在乙肝患者病情进展中,随着细胞免疫的增强,抑制细胞免疫的作用亦加强,以维持机体免疫平衡[16]。

ALT与HBV感染状态下的肝功能损伤相关[17],对ALT的活性研究表明,AHB组ALT活性最高,与其他各组相比较差异有显著性,LC组ALT活性与对照组相比差异并无显著性。本研究中各检测项目间相关性分析显示,在各实验组中,IDO mRNA表达与ALT无明显相关性(r=0.196,P=0.026),说明免疫抑制与肝细胞损伤间并无明显相关。而对各实验组IDO mRNA、Treg表达的相关性分析结果为r=0.912,P=0.000,表明患者外周血中IDO表达与Treg细胞数量间存在正相关性,即IDO高表达伴随着外周血Treg细胞比例增高,IDO和Treg细胞间可能存在着一个正反馈的调控环路,共同介导HBV的免疫耐受。而据曾道炳等[10]研究报道,IDO mRNA表达与CD4+T淋巴细胞及CD8+T淋巴细胞呈负相关。由于本研究的局限,IDO与Treg细胞间的具体调控机制尚不明确,有待进一步研究。

总之,IDO与Treg细胞的相互作用可能是HBV感染慢性化及免疫耐受的另一原因,对其深入研究可为慢性HBV感染的治疗提供一个全新思路。通过免疫学手段下调慢性HBV感染者的IDO与Treg水平,使特异性T淋巴细胞升高,可望重建患者的主动免疫,从而达到临床治愈。

[1] SONG J E,KIM D Y.Diagnosis of hepatitis B[J].Ann Transl Med,2016,4(18):338.

[2] 王贵强,王福生,成军,等.慢性乙型肝炎防治指南[J].临床肝胆病杂志,2015,31(12):1941⁃1960.

[3] AKBAR S M,AL⁃MAHTAB M,KHAN M S,et al.Immune therapy for hepatitis B[J].Ann Transl Med,2016,4(18):335.

[4] MUNN D H,MELLOR A L.IDO in the tumor microenviron⁃ment:inflammation,counter⁃regulation,and tolerance[J].Trends Immunol,2016,37(3):193⁃207.

[5] CHAUDHARY B,ELKORD E.Regulatory T Cells in the tumor microenvironment and cancer progression:role and therapeutic targeting[J].Vaccines(Basel),2016,4(3):E28.

[6] JUNG M K,SHIN E C.Regulatory T cells in hepatitis B and C virus infections[J].Immune Netw,2016,16(6):330⁃336.

[7] 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卫生和计划生育委员会.原发性肝癌诊疗规范(2017年版)[J].临床肝胆病杂志 2017,33(8):1419⁃1431.

[8] 科技部十二五重大专项联合课题组专家.乙型肝炎病毒相关肝硬化的临床诊断、评估和抗病毒治疗的管理[J].临床肝胆病杂志,2014,30(2):99⁃108.

[9] CHENG J T,DENG Y N,YI H M,et al.Hepatic carcinoma⁃associated fibroblasts induce IDO⁃producing regulatory dendrit⁃ic cells through IL⁃6⁃mediated STAT3 activation[J].Oncogene⁃sis,2016,22(5):e198.

[10] SCHAFER C C,WANG Y,HOUGH K P.Indoleamine 2,3⁃di⁃oxygenase regulates anti⁃tumor immunity in lung cancer by met⁃abolic reprogramming of immune cells in the tumor microenvi⁃ronment[J].Oncotarget,2016,7(46):75407⁃75424.

[11] ZOU Z Q,WANG L,WANG K,et al.Innate immune targets of hepatitis B virus infection[J].World J Hepatol,2016,8(17):716⁃725.

[12] 王敏,谢婷,谢震,等.吲哚胺2,3⁃双加氧酶在皮肤恶性黑色素瘤中的表达及作用[J].实用医学杂志,2017,33(19):3205⁃3208.

[13] ZIMMERMANN J A,HETTIARATCHI M H,MCDEVITT T C.Enhanced immunosuppression of T cells by sustained presenta⁃tion of bioactive interferon⁃γ within three⁃dimensional mesen⁃chymal stem cell constructs[J].Stem Cells Transl Med,2017,6(1):223⁃237.

[14] CHENG J T,DENG Y N,YI H M,et al.Hepatic carcinoma⁃associated fibroblasts induce IDO⁃producing regulatory dendrit⁃ic cells through IL⁃6⁃mediated STAT3 activation[J].Oncogene⁃sis,2016,22(5):198.

[15] ALDAJANI W A,SALAZAR F,SEWELL H F,et al.Expres⁃sion and regulation of immune⁃modulatory enzyme indoleamine 2,3⁃dioxygenase(IDO)by human airway epithelial cells and its effect on T cell?activation[J].Oncotarget,2016,7(36):57606⁃57617.

[16] 樊海燕,刘晓.外周血T细胞亚群及Th17细胞/Treg细胞比值在乙肝病毒感染者诊断中的价值[J].陕西医学杂志,2016,45(10):1387⁃1389.

[17] MENG Z,ZHANG Y,WEI Z,et al.High serum resistin asso⁃ciates with intrahepatic inflammation and necrosis:an index of disease severity for patients with chronic HBV infection[J].BMC Gastroenterol,2017,17(1):6.

猜你喜欢
免疫耐受色氨酸乙型肝炎
色氨酸在养猪生产中的营养作用
色氨酸卤化酶研究进展
慢性HBV感染免疫耐受期患者应精准抗病毒治疗
动态监测脾脏大小和肝硬度值协助判断慢性HBV感染免疫耐受期患者是否需要抗病毒治疗
HBV感染免疫耐受期患者不建议抗病毒治疗
全球和我国HBV感染免疫耐受期患者人数估计更正说明
色氨酸的代谢与功能及其在动物生产中的应用
色氨酸营养研究进展
慢性乙型肝炎的预防与治疗
中西医结合治疗慢性乙型肝炎肝纤维化66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