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树林
【摘 要】高中英语实践教学中灵活运用情景教学法,可以帮助教师快速活跃教学氛围,使之变得鲜活、生动、富有趣味,故而学生在这样的学习氛围中可以更快地提升高中英语课堂学习的效率。笔者在本文着重分析当前高中英语教学中所运用的情景教学法,立足于教学实践的基础上,对情景教学法的可操作性和可实践性进行了详细的说明。
【关键词】高中英语 情景教学 实践研究
在英语教学的过程中需要对学生的学习状态、学习兴趣、学习方法进行综合考量,教师对这些情况综合分析,而不是照本宣科,按照既定的方法去进行单一的、灌输式的教学。单纯的记忆和重复不会对学生的英语理解有实质性的帮助,涉及到英语的灵活运用,学生便会茫然无措,不知如何应对。所以,对于学生而言,情景教学法可以很大程度上提升学生的英语语言运用能力。
一、创设问题情景,激活学生英语思维
教师在高中英语的教学实践中,需要摒弃传统英语教学方法中的桎梏,传统方法中“满堂灌”式的教学方法,依旧只是让学生的知识理解停留在“记忆”和“复述”的层面,对应学生英语课堂学习的具体表现,如何全面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对于教师的英语教学意义重大。激活学生的学习英语的兴趣,在于能否引导学生的思维在转化。英语教师需要以教学内容为根本,结合学生的实际兴趣点,创造积极正向的英语情景。尊重学生对于英语情景的理解,在英语课堂上展开积极的交流和互动。也正是通过情景交流的方式,更加便于教师对英语课堂的掌控,使学生在相应的情景的下去思考,切实了解到英语思维的实际应用。
例如,在学习到健康饮食的部分,如何进行一个医生和患者的对话,怎样去委婉地说明患者自身问题所在,这些都是极为考验学生知识灵活迁移应用的对话情景。应对这样的情景交流,可以激发学生运用英语思维的能力,全面提升其学习能力。学生在灵活的情景交流中能够快速进入角色,并根据自身角色的实际情况进行语言的创编。这样就很大程度上改变传统教学方法应用在学生英语学习上的不利局面。学生改变对于知识“被动接受”的状态,而是以求知者的态度去发掘,积极投身到高中英语的学习中来,行之有效地提升了高中英语课堂教学的有效性。
二、多媒体创设情景,激发英语学习兴趣
伴随着社会的信息化水平逐步提升,多媒体信息技术越来越多的被应用到英语的课堂教学中来,并且对于学生的英语学习而言,起到了显著的教学成果。多媒体信息技术极大程度上解放了教师的双手,更是融合视频、音频、文字、图像等诸多抓人眼球的元素,将教师的授课内容教学以一种更加生动、形象的样式展示给学生。教师借用这样的教学形式,可以很大程度上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吸引学生注意力的同时,更能激发学生动脑、动手的能力。让英语知识的学习更加生动形象,帮助学生更形象地理解和学习英语的理论知识,加强学生对于英语语言的灵活运用。通过多媒体设备的运用,为学生的英语学习创设出更加新奇有趣的情景,不断被激发学生学习英语的兴趣,深化其对于英语知识的理解。
例如,学生学习到英语必修二 Unit 1 Cultural relics 时,可以利用多媒体进行趣味的教学情景的创设,从埃菲尔铁塔到巴黎圣母院,从狮身人面像到帕特农神庙,从巴米扬大佛再到缅甸吴哥窟。历史留下的不仅仅是一段段故事,更是精妙绝伦的建筑。学生在这样的环境中欣赏宏伟的建筑美景,激发学生对于课堂内容的学习兴趣,而后在通过“Tell Me The Story”的环节,创设一个旅行者的对话情景,鼓励学生发表自己的观点与看法。借此情景,学生们积极参与到课堂的情景讨论中来,并在话题的探讨中加深英语的学习兴趣。
三、創设生活情景,提升语言运用能力
在高中英语的教学中,需要学生掌握英语语言实际运用的技巧。因此,如何在生活化的环境中去熟练英语的学习和应用,对于学生而言具有很强的现实意义。学生需要准备相应的场景沟通技巧,并不断提升自己对英语语言的驾驭能力,使用各种习语和俚语,使对话更具生活气息。伴随着英语教学改革的进程,教材和阅读文章为学生提供了更贴近生活的对话场景,进而提升学生英语学习的速度。所以,学生在学习英语的沟通技巧时,需要构建更真实的生活情景,提升学生对英语语言的运用水平。
例如,学生在学习必修一 Unit 3 Travel journal时,可以由教师为学生创设一个良好的沟通环境,设定两个人的对话,一位学生向另外一位介绍关于八达岭长城的相关信息,这样的情景更加贴近生活,学生也可以将相应的名言和句子进行翻译,最后得到实际严谨的对话创编。从而进一步提升学生对英语语言的运用能力。
总之教师在课堂的教学中创设与之相关的教学情景,可以增强高中英语教学的直观性,活跃英语课堂的教学氛围,激活学生的学习兴趣,全面提升学生的语言驾驭能力。
参考文献
[1]顾春妹.浅谈情景教学在高中英语教学中的应用[J].英语广场,2015(04):159-161.
[2]邹海燕,黎云娟.多媒体辅助教学手段在高中英语情景教学中的应用[J].读与写(教育教学刊),2016,13(04):12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