探析“课内外一体化”视阈下的大学体育课程改革

2018-06-11 06:30叶冬清屈子路祝振军
当代体育科技 2018年25期
关键词:课内外一体化大学体育一体化

叶冬清 屈子路 祝振军

摘 要:随着我国大学体育课程改革的不断深入,课内外一体化教学方式成为改革的主要趋势,同时也被很多大学进行运用实践,其结果也表明这可以大大提高学生在体育课程中过的积极性,提高我国大学体育课程的教学质量。但是无可否认,因为种种外在原因,大学体育课程的课内外一体化还存在很多问题,本文将从其教学内涵及意义出发,结合其存在的现实问题,提出相应的改进意见,推动大学体育课程改革的发展。

关键词:课内外 一体化 大学体育 课程改革

中图分类号:G807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2813(2018)09(a)-0124-02

随着社会的发展,对于当代大学生的要求也不断提高,除了大学生的文化水平,身体素质也成为大学生个人竞争力的一个重要体现,因此很多高校都开展了体育课程的改革,其中课内外一体化成为改革的主要研究课题。

1 大学体育课程“课内外一体化”的教学内涵及意义

课内外一体化大学体育课程的教学内涵主要就是一核心两个主要内容。其核心就是以人为本,就是把学生作为大学体育课程的主体,激发学生体育学习和锻炼的主观能动性,而不是原来的教师教学,学生被动进行体育锻炼的旧模式。课内外一体化大学体育课程的两个主要内容是指学校基础的体育教育和课外体育锻炼这两个方面。所以要求大学体育在课程设计上除了学校必要的基础体育课程,还开设各种选修课程,让学生可以将学校教育和生活紧密联系,除了参加学校的课程,还可以在平常生活中参加体育锻炼。

而通过我国近几年大学体育课程“课内外一体化”改革经验总结可以看出课内外一体化教学有利于大学生养成锻炼身体、终生锻炼的意识,我国大学生当前身体素质呈逐年下降的趋势,体育课程在大学教学培养体系中被边缘化,而通过课内外一体化教学改革则体现学校对于体育教学的重视,培养锻炼的习惯,其次,有利于提高学生对于体育课程的兴趣,推动学习积极性,课内外一体化教学方式强调课程设计的个性化,除了常规的体育运动项目,还有像赛龙舟、野外生存的趣味运动项目,激发大学生的学习热情。最后,这种教学方式有利于学生主体地位的确立,课内外一体化教学方式强调的学生可以根据自己喜好进行体育项目和教师的选择,这样学生有更多的选择权,成为课堂的主人。

2 “课内外一体化”大学体育课程改革中存在的问题

虽然课内外一体化教学方式在大学课程改革实践中已经取得了长足的进步,但是还是存在一些问题,急需解决。

2.1 课程多样化开展受到阻碍

在現行的课内外一体化教学实践中,学生选课一般是由学校组织的统一时间,而很多学生对于课表上的体育项目都不了解,所以倾向于选择一些常见的运动,例如足球、篮球、排球、羽毛球等项目,导致这些项目人满为患,其他项目却无人问津的情况。同时因为师资原因,学校开设这些报名人数较多的课程时,每个教师对应的学生就会很多,降低了教学质量。甚至有的学校因为师资缺乏,无法开设所有课程,导致有些学生的兴趣爱好无法被满足。

同时,大学体育课程都是学生在完成选课以后,才会深入的了解相应课程,很多课程的教学内容无法提前知道,所以学生很难判定自己是不是对于这门课程感兴趣,就会选择一般自己比较了解的项目,这就到导致一些新开设的或者特色课程不到开班人数,所以在课内外一体教学过程中,课程多样化的开设受到阻碍。

2.2 课外活动考核受到限制

大学生课堂出席率一直是我国教学改革中的重点,而其中体育课程的出席率更是远低于其他课程。在传统的考勤中,很多学校都是采取教师点名签到的方式,而最近几年则是出现了刷卡或者刷指纹的方式来提高学生的出席率,但是从最后的统计数据中可以看出其效果并不是很明显。学生仍旧有很多手段来进行逃避体育课程,特别是有些课程项目需要在课外进行,考勤考核制度本身就不完善,导致考核结果含有很大的虚假成分,使得课内外一体化教学实践不能行之有效。

2.3 教学资源不能优化整合

在课内外一体化教学实践中教学资源未能达到良好的整合优化,比较分散。体育课程的教育资源包括教材、师资还有体育器材等。而现在高校的体育教师一般都在上课时间出现,课后不能给学生进行相关指导,而体育器材等也只有在课堂上才能进行使用,而在课后却不对学生开放。而从学生可以锻炼的时间段分析可以看出都是在下课后或者晚上,与体育教师上班时间错开,难以实现课内外一体化教学。

同时,在我国高校教育资源中,关于体育设施、体育课程的投入是比较少,甚至有的学校其体育设施器材都不能满足正常的教学需要,导致学校体育发展比较缓慢。而课内外一体化教学因为开设课程比较多,导致对于场地器材等设施的需求也增多,而学校的教学资源没有很好的进行整合优化,限制来了课程的发展实施。

3 “课内外一体化”大学体育课程改进建议

3.1 开设相关的理论课程

理论教学是体育教学课程中极为关键的一个部分,而我国体育课程中却是忽略这个部分,导致部分学生对于体育项目不了解,难以选择自己感兴趣的项目。所以在进行课内外一体化教学过程实践中可以先开设相关的理论课程,让学生对于体育项目有一定的理论基础和了解,才能发现体育的乐趣,同时对于器械等正确使用方法的科普,也有效避免体育锻炼中的运动意外等。

3.2 完善选课制度,加强教学监管

课内外一体化教学目标中要求学生要掌握两项以上的体育项目。所以学校相关课程部门应该对于课程的开设以及设计等进行研究分析,设立学生真正感兴趣的课程。同时及时完善更新选课信息化系统,避免出现选课系统崩溃等情况,导致学生选择性大大降低。

同时学校要加强教学监管,对于教师的教学质量进行评估,利用奖励等方式,可以让教师可以在课外时间为学生服务,推动校内外一体化教学发展。同时对于学生的出席率问题,学校应该采取专人监督等方式,督促学生完成课程以及课外锻炼。

3.3 发挥学生和教师积极性,组建课外俱乐部

在大学校园,晚上或者课后进行体育锻炼的学生人数还是相当可观的,但是他们选择的锻炼方式一般都是跑步或者球类等,更多的是朋友间进行,具有一定的随意性,没有长期规划,所以对于学生的体育锻炼没有很大的推动作用。学校可以组织教师和学生组建相应的运动俱乐部,让教师和学生可以参与进去,合理安排运动时间,甚至有条件的可以组织相应的友谊赛等,让学生可以长期有效地进行体育锻炼,坚持体育锻炼。

4 结语

课内一体化是我国大学体育教程改革的趋势,要求高校根据自身的情况,开展多样化的体育课程,尽可能地满足学生的体育兴趣爱好,让学生在高校学习中,不但可以充实大脑,也可以强健体魄,从而身心都可以得到更好地发展,受益终身。所以高校在进行课内外一体化教学实践中可以先开设相关的理论课程,同时完善选课制度,加强教学监管,充分激发学生的体育锻炼热情,合理规划各项教育资源,平衡各部门间的管理,真正为学生服务,让学生学到体育知识和正确锻炼方法,并能在自己实际生活中进行运用,提升素质。

参考文献

[1] 李卫东,杨铁贵,李建波,等.大学体育课程“课内外一体化”建设研究——以华中农业大学为例[J].中国学校体育:高等教育,2016,3(7):30-34.

[2] 庄斌,成彬.新课改对未来体育教育的指引——评大学体育课程改革[J].中国教育学刊,2015(6):115.

[3] 李国文.探究大学体育课程教育改革[J].科学大众:科学教育,2016(2):131.

猜你喜欢
课内外一体化大学体育一体化
高职业院校公共体育课程“课内外一体化”教学探究
开展高职武术“课内外一体化”俱乐部的可行性研究
关于大学体育教学中素质拓展课程的探讨与分析
“思维引导”法在高职大学体育教学与训练教学中实践效果
大学体育网络化教学与管理模式探究
中高职一体化课程体系建设的探索与实践
高校网球课内外一体化教学模式初探
克里米亚完成入俄“一体化”
俱乐部式教学对高校体育课内外一体化的影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