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洁昕
摘 要:现代经济社会,当前我国正处于经济转型发展和产业升级的关键时期,在“中国制造”向“中国智造”的转变过程中,社会急需大量的高素质职业技能型人才。现在越来越多的人注重个性化定制,而这些人对工作与生活更讲究艺术设计,作为高职院校的艺术设计类专业,也加强了对学生顶岗实习的重视,以期在良好的社会大背景下为高职院校的艺术学生扩大就业面,增加就业率。但是从目前顶岗实习发展的情况来看,艺术类毕业生在顶岗实习的过程中,学生、学校和企业均不同程度出现一些问题。提出应采取灵活安排顶岗实习、细化校企合作内容、优化顶岗实习考核制度和出台鼓励实习企业参与顶岗实习政策等解决问题的具体措施。
关键词:高职院校 ;艺术类专业; 顶岗实习
中图分类号:G71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7394(2018)06-0150-03
1 顶岗实习背景
当前我国正在深入推进“中国制造2025” “互联网+”“大众创业万众创新”等重大国家战略,新业态不断涌现,新模式快速发展,转岗转行人群大量增加,技术技能人才缺口急剧增长。为此,国家对技能人才培养和职业教育培训提出明确要求和具体任务。职业院校必须全面把握“为人民服务”和“人民需求”的特点和内涵,真正做到服务国家发展需要,为中国制造强国提供更高质量的技术人才和智力支撑。高职院校人才培养目标不同于本科院校注重 “学术性和研究性”,而应注重培养高素质职能技能型人才,为国家的经济转型升级提供有力的人才支持。顶岗实习作为高职院校课程的组成部分,是初步具备实践岗位独立工作能力的学生,到相应实习岗位,相对独立参与实际工作的活动。顶岗实习是学校人才培养过程中的重要环节,是培养学生劳动观念、职业素养、社会适应能力、动手能力,缩短学生走上工作岗位的适应期,提高就业竞争能力的有效途径。同时,顶岗实习也是一项将学生课堂所学延伸至校外的实践活动。顶岗实习要求初步具备在实践岗位独立工作能力的学生以学生和员工的身份到实习岗位参加实际工作,和企业里的正式员工一样遵守企业的规章制度。如今大部分高职院校都将顶岗实习作为人才培养方案里的重要组成部分,这个环节也是培养学生职业技能、形成职业道德意识以及适应社会能力的重要环节。
在顶岗实习的过程中,存在三个主体,分别是企业、学校和学生,作为学生,在顶岗实习的过程中直接参与企业的生产实践活动,可以快速提升学生的专业技能,同时,学生也能了解企业的实际情况,比如企业文化、企业的待遇福利等,为将来就业做好规划;作为企业,通过顶岗实习可以考察学生的适应能力和操作能力,了解學生是否能为企业带来效益,为企业节省人力成本。
2 顶岗实习面临的问题
近年来,随着顶岗实习的不断深化和人才培养模式的创新,我国高职院校的学生在实习岗位上取得成就的同时,也凸显了许多问题,尤其是艺术类专业的学生,更是无法实现从实习转为正式就业,而且实习中也没有很好地提升自己的能力。从顶岗实习的主体来看,这些问题主要来源于三个层次,分别是学生层次、学校层次和企业层次。
2.1 学生层面
首先顶岗实习的学生尚未从学校毕业,身份依然是学生。学生在顶岗实习过程中会产生身份误区,分不清自己在企业是学生身份还是员工身份,从而无法实现从学校到职场的转变。其次高职院校的学生综合基础较为薄弱,专业知识储备缺乏,而艺术类专业的学生更是个性凸显,自律性较差,不能实现自我管理,在学校的课程学习过程中也是属于被动式学习而非自发的主动式学习,缺乏强烈的学习欲望和团队协作意识,更多的学生存在逆反心理,参与顶岗实习只是为了取得学分,缺少了职场人应该具备的职业素质。因此,艺术类专业的学生会将顶岗实习看作是离开学校的一个方式,消极对待顶岗实习,不注重自身能力的提升,学生的这种消极态度也给顶岗实习的管理带来了一定的难度。
2.2 学校层面
近年来,越来越多的高职院校开始重视高职的顶岗实习制度建设,但是目前部分高职校对顶岗实习的重要性认识不足,制定的管理制度形同虚设,缺乏执行力,导致管理成效不大。而艺术类专业的学生又不同于理工科专业的学生。理工科对应的企业规模大,岗位需求多,可以批量满足学生的岗位需求。艺术类专业的岗位缺口较大,尤其是对口专业更是少之又少,加上艺术类的企业规模不大,无法批量接收学生参加顶岗实习,因此,艺术类学生主要是以个体为单位进行企业的顶岗实习。由于学生零散顶岗,造成学校管理比较困难。此外,艺术类专业在高职院校中属于小系,教师数量与理工类相比较少,因此,在安排校内指导教师时,往往无法与学生的专业契合,而企业指导教师与学生又缺少默契度,从而导致学生在实习过程中缺乏专业的指导,使得学生在整个顶岗实习过程都是敷衍了事。
2.3 企业层面
现在高职院校与企业之间的合作方式也越来越多样化。从最初的用人信息发布到后来的订单班、学徒制的人才培养模式,校企之间的交流也更加密切。与理工科专业这种节省人力成本,为大型企业定向培养人才的方式不同,艺术系合作的企业多数为小型的企业,例如广告公司或者装潢公司是面向环境艺术、平面设计、数字媒体、动漫制作等部分艺术学生一对一的合作。这些公司可以在短期内为学生完成培训目标,而这种培训只能让学生针对性地掌握部分技能,学校和企业无法实现彼此的优势互补。此外,由于设计行业的特殊性,存在着工作时间不规律、赶工、工作性质单调、报酬支付延后等情况,学生难免会产生厌倦、抵触情绪,不利于实习工作的开展。这些问题都可能使高职院校的艺术类专业学生在顶岗实习过程中面临风险。[1]
3 实施建议
3.1 突出就业目标,灵活安排顶岗实习
一般高职院校会选择“2+1”或者“2.5+0.5”的模式进行校内教学和校外顶岗实习。这种方式将理论和实践进行了有效的结合。在实施中不仅将顶岗实习作为教学的一个手段,也要让学生以就业作为学习的方向与目标,促使学生在空余时间或者假期在企业参加实践活动,主动了解企业需求。这样既获得学分,又能提高针对实习企业的专业技能。作为艺术类专业,“2+1”或者“2.5+0.5”的模式,更應突出就业目标,灵活安排顶岗实习,引导学生开发创新设计思维,贴近广告公司、装潢公司的需求,帮助学生在正式就业前就具备较高的专业技能和创新设计能力,解决艺术类专业学生就业难的问题。
3.2 细化校企合作内容
十九大报告明确提出,要“完善职业教育和培训体系,深化产教融合、校企合作”,并提出要“大规模开展职业技能培训,注重解决结构性就业矛盾,鼓励创业带动就业”。艺术类专业不同于理工类专业在于艺术类学生学习期间需要在校外的写生基地进行写生,所以不同的高职院校都会有自己的写生基地。可以加强对写生基地的建设,针对不同的专业比如环境设计、室内展示设计、产品设计等进行创新性的校企合作,在写生基地开展学生的顶岗实习,双方选派专业能力强,实践经验丰富的教师进行指导,学生可以在大二一开始就确立校企合作的企业,确定实习项目,而学校和企业也确定双方的工作职责,解决实习单位零散以及难以管理的问题,实现学生在校期间体验工作的需求。
3.3 优化顶岗实习考核制度
目前,高职院校顶岗实习的考核方式比较简单,即班主任管理班级中参与顶岗实习的学生。在艺术类专业中,很多班主任并不是专业课教师。他们无法对学生在实习中遇到的艺术设计等专业性问题进行讲解。班主任只能关注学生是否在岗,而无法真正了解学生在岗的学习质量,因此,采用目前考核方法所得顶岗实习的成绩并不能代表学生的真实水平。可以建立定量与定性相结合覆盖全过程的由学生自评、校内指导教师考评、企业指导教师考评共同组成的多元化考核方式。学生的自我评价,让学生清晰地比较出自己与职业人的差距,自身的艺术技能是否达到职业岗位要求;校内指导教师既要关注学生日常的实习情况,又可以给予学生专业上的指导,比如设计思维、设计方向等,更能帮助学生结合企业的实际情况,将所学理论运用于企业实践;企业指导教师可以对学生的职业素养、艺术设计的专业能力、团队的合作精神、完成项目的质量每个月进行考核评价。通过三方的共同考核与评价,可以科学、全面地对学生进行评价,从而保证顶岗实习的育人质量,提高学生的职业技能和职业素质。[2]
3.4 出台鼓励实习企业参与顶岗实习政策
在理工类专业领域,有一些大型企业,比如外资企业或者民营企业由于管理规章制度较为完善,可以开展订单班的培养。而艺术类专业领域中,更多的是广告设计公司或者平面设计公司,有的甚至是工作室。他们对人才数量的需求远远不能满足高职院校顶岗实习订单班式的要求。由于艺术类专业企业存在“散”和“小”的问题,学校应进一步做好与这些企业的细化合作。同时,政府也应出台对这些企业参与校企合作的相关鼓励性和奖励性的政策。如提升校企合作企业的知名度,为这些企业提供人才引进补贴,促使学校与企业获得共赢。学校方面能提升就业率,提高顶岗实习的教学质量,而企业方面也能为企业发展储备各种设计类的人才,获得更多的经济效益,扩大自己的影响力。
4 结语
职业教育是国民教育体系和人力资源开发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广大青年打开通往成功成才大门的重要途径,肩负着培养多样化人才、培养数以亿计的可靠建设者的重要职责。高职院校要有针对性地研究解决具体问题,把办学质量提上去,大力培养具有特殊技能的应用技术人才。而艺术类的专业教育更要紧跟时代步伐,在新生入学开始就为学生灌输就业的概念,针对艺术类专业学生的特点优化设计类专业的人才培养方案,帮助学生发挥自己的特长,制定符合自身发展的职业规划。
参考文献:
[1] 龚勋,许名勇.高校艺术设计类专业学生顶岗实习的法律风险防范机制研究[J].艺术教育,2014(9):267-268.
[2] 杨雪.高职艺术设计专业学生顶岗实习问题及对策研究[J].美与时代(城市版),2017(11):114-11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