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信息技术在中职护理解剖学教学中的应用

2018-06-05 08:41王燕虹袁云霞张庆桂
卫生职业教育 2018年10期
关键词:心腔解剖学考核成绩

王 朴,王燕虹,袁云霞,张庆桂

(桂林市卫生学校,广西 桂林 541002)

近几年中职卫校招生规模不断扩大,大多数学生文化基础相对薄弱,厌烦理论说教,对智能手机、网络等信息媒介和实践活动有着浓厚的兴趣。目前中职解剖学多采用理论与实验分离式教学[1],学生在理论课上不能直观理解教材内容,实验课上则对理论知识较陌生,降低了教学效率。我校自2014年起开展了基于信息技术的中职护理解剖学课程教学改革研究与实践,收到了较好的效果,现报告如下。

1 对象与方法

1.1 对象

随机选取我校2016级护理专业6班、7班学生为研究对象,随机分为实验组和对照组,两组均为56人。两组入学时均为初中毕业生,学习能力与基础条件比较,无显著性差异(P>0.05),具有可比性。

1.2 教学实施步骤

两组教学均执行相同的授课计划,由教学经验丰富的教师授课,教材均选用科学出版社出版的全国中等卫生职业教育卫生部“十二五”规划教材《解剖学基础》第2版,教学时数和教学内容相同。对照组采用传统教学法,即以理论知识为主线,以理论讲解为主,课前自行预习;实验课则以教师示教后学生操作为主。实验组教师在课前会将与本次课程相关的微课视频与学习任务单上传至蓝墨云班课供学生课前学习;课堂上引导学生完成相关活动,思考解决问题;课后教师与学生互动交流并辅导答疑。课程组选取运动系统、内脏四大系统、脉管系统、感觉器、神经系统等章节,采用基于信息技术的护理解剖学教学。现以第五章“脉管系统中心”为例介绍基于信息技术的中职解剖学教学实施过程。

根据学情及教学重难点分析,为提高教学效率,实现教学的最优化,课堂教学分为课前、课中、课后3个环节。课前:让学生在课余时间进入解剖学蓝墨云班课,利用蓝墨云班课中的信息资源,根据自身情况来安排和控制自己的学习。学生上网查阅,了解动脉导管未闭、房间隔缺损、室间隔缺损的形成原因和孕前、孕期妇女预防先心病的注意事项。课中:将理论知识与实验内容整合重组,将教学内容设计成具体任务,将知识点巧妙地隐含在3个学习任务中,使教学更贴近临床实际,教学从以下4个环节展开,从而使教学层层递进,利于学生由易到难建构新知:(1)创设情境,导入新课:首先利用心脏视频突出本次课的主题,导入新课。(2)探究学习,实施任务:学生针对课前网络自主学习中的问题,通过小组讨论、角色扮演来思考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使课堂真正“动”起来。(3)联系临床,知识拓展:为后续学习护理临床课程做好铺垫,教学中拓展介绍了3种心腔结构异常类型:动脉导管未闭、房间隔缺损、室间隔缺损3种先心病,学生汇报每组查阅的孕前、孕期妇女如何预防先心病的相关知识。(4)学习效果,多元评价:最后通过自评、互价、点评的方式评价学生在本次课中的学习情况,并且对本次课的整体情况做出评价。课后:能制订出孕前、孕期妇女和胎儿先心病的预防措施并进行健康宣教。

2 教学实施

2.1 创设情境,导入新课

展示心脏搏动的视频,辅以提问,给学生以感官刺激,吸引学生的注意力,培养学生的临床思维能力,引导学生积极思考后明确本次课任务。

2.2 探究学习,实施任务

播放心脏3D视频后呈现任务1:描述心的位置及形态。指导学生通过拼装心脏模型来自主学习心的位置及形态,学生则利用心脏3D教学软件,进一步学习心的位置及形态。小组代表结合心脏模型及心脏3D模型讲解心的位置及形态。呈现任务2:探究心腔的结构。播放心脏3D视频,全方位呈现心脏在收缩和舒张状态下,心腔的变化及瓣膜开闭的状态。指导学生结合心脏模型自主学习心腔的结构,教师介绍心腔结构异常情况下心腔的变化情况。每组派代表通过演示心脏3D教学软件阐述本组归纳结果。学生自主安排扮演心腔结构中的某一结构,能够将本组的心腔结构讲述出来,并能够举一反三。每个小组之间可互相出题,让演示学生回答并找到正确的心腔结构,巩固知识。小组协作学习,培养团队合作能力、小组竞争意识。呈现任务3:描述血液循环途径。教师展示血液循环途径的动画,更加清晰地呈现血液循环途径,加深记忆,巩固学习效果。通过任务2的角色扮演,让小组集体演示血液循环途径,边做边讲解。借助心脏3D教学软件,全面展现血液循环途径,使学生更容易理解。

2.3 联系临床,知识拓展

心腔结构是本项目的重难点,通过介绍动脉导管未闭、房间隔缺损、室间隔缺损等心腔异常结构,对孕期预防胎儿先心病进行健康宣教。教师指导学生在心脏模型上辨认动脉韧带、卵圆窝、室间隔膜部,指导学生结合文献总结归纳孕前、孕期妇女的注意事项。学生借助心脏模型,说明3种异常心腔结构的类型。

2.4 学习效果,多元评价

对每个学习任务的完成过程和结果进行点评与讲解,通过填写“课堂学习评价表”等完成自评、组评及师评。

通过理论、实验考核及问卷调查的形式评价两种教学模式的教学效果和学生对课程教学的满意度。考核成绩以(±s)描述,采用t检验。数据采用SPSS 13.0软件进行统计学处理,检验水准α=0.05,P<0.05表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对两组学生进行问卷调查,问卷共设6项内容。发放问卷112份,回收有效问卷112份,有效问卷回收率100.00%。

3 结果

3.1 两组考核成绩比较(见表1)

表1 两组学生理论和实验考核成绩比较(±s,分)

表1 两组学生理论和实验考核成绩比较(±s,分)

组别 理论考核成绩人数实验考核成绩实验组对照组5 6 5 6 t P--8 9.7 7±6.2 7 8 0.3 8±5.9 5 5.2 9<0.0 5 9 0.1 8±8.8 6 8 1.2 3±1 0.5 7 4.5 7<0.0 5

由表1可知,实验组的理论及实验考核成绩优于对照组(P<0.05),说明基于信息技术的中职护理解剖学教学是可行的,可以在中职卫校推广。

3.2 两组学生问卷调查结果(见表2)

表2 两组学生对各自教学模式的效果评价[n(%)]

表2表明,基于信息的中职护理解剖学教学(实验组)在激发学生学习兴趣、提高学习积极性和主动参与意识等方面有积极作用。

4 讨论

教学实践证明,在中职护理专业解剖学课程教学中合理使用信息技术及资源,能将课堂学习前移,提高了学生的预习及学习效果;运用手机浏览心脏3D虚拟交互软件技术,使学生真正做到做中学、学中做,同时使抽象的知识直观化、形象化,有效突破了重难点。在课后能借助蓝墨云班课等平台交流,从而实现了课前有知识可学,课中有平台可用,课后有迹可循。

解剖学作为中职卫校的重要课程,在中等卫生职业教育中起着关键性作用。因课程涵盖内容多、理论性强、概念抽象,对基础较薄弱的中职学生来说是一个很大的难题[2]。在解剖学教学中运用信息技术及信息资源,开展课程整合、微课、虚拟仿真以及任务驱动等教学方法的创新与优化,同时借助云数据记录结果,方便快捷,能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培养学生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提高医学基础课程教学效率,具有重要的教学指导意义[3]。

[1]杜新光,黄文杰.中职护理专业解剖学基础一体化教学效果探索[J].中国卫生产业,2017(4):82-83.

[2]代卉.探析中职解剖学基础教学方法选择[J].卫生职业教育,2017,35(11):51-53.

[3]潘建萍,钟禹霖,凌志杰,等.信息时代医学基础课程教学方法的创新与优化[J].卫生职业教育,2017,35(7):56-57.

猜你喜欢
心腔解剖学考核成绩
《钟世镇现代临床解剖学全集》(第2 版)12 卷隆重出版发行
湖南省静脉治疗专科护士导管尖端心腔内电图定位技术培训及实施现状调查
《PICC尖端心腔内电图定位技术》团体标准解读
咳嗽昼轻夜重或许不是感冒
骨科临床教学中实施PBL教学法联合情景体验对教学质量、考核成绩、教学满意度的影响
“以器官系统为中心”的整合教学模式在内分泌科住院医师规范化培训中对综合考核成绩的价值
基于OSCE的全科专业住院医师规范化培训实践技能结业考核成绩分析
超声心腔内强回声在胎儿心脏异常诊断中的价值分析
协作式见习带教模式在护理本科生中的应用效果
CBL结合微课在神经解剖学实验教学中的应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