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 川 (星海音乐学院 510500)
《讽刺》创作于1912-1914年,根据普罗科菲耶夫的创作分期,这部作品属于他青年时期的创作成果。《讽刺》由五首小品组成。其特性在于:视钢琴如打击乐器。本文重点分析小品中的第一首作品“暴风雨般的”。
《讽刺》第一首没有明确的标题,作曲家只在乐谱开头的上方,标上了一个提示性的词语“暴风雨般的”。按通常的记谱规范与出版排版习惯,这一位置通常是用于标示作品的演奏速度与表情术语。在这一作品中,“暴风雨般的”一词,依然可以理解为类似于表情或乐章总体气质的提示。这实际上表明,作曲家要求这一乐章要演奏得很有激情,并且是总体带有一种粗犷狂野的气质,而非温文细腻。
这首曲子从结构上看,大致是按非传统回旋曲模式写成,共有七个部分。跳跃不定的节奏模式是本曲的核心构架;织体上为打击乐器。其结构如下图所示:
在传统回旋曲结构中,大致有两种模式:一是五部回旋曲式,二是七部回旋曲式。一般来说,七部性回旋曲通常会被处理为奏鸣性回旋曲(或标示为“奏鸣-回旋曲”与“回旋-奏鸣曲”)1如贝多芬《悲怆》奏鸣曲第三乐章,是典型的奏鸣-回旋曲模式(A-B-A-C-A-B-A)。它之所以被称作“奏鸣-回旋曲”,是因为在回旋曲结构框架中注入了奏鸣曲式的某些结构原则。然而,在《讽刺》第一首中,显然没有采用奏鸣-回旋曲构架,而是单纯的七部性回旋曲,但却做了某种减缩,略去了其中一个主部,使原来典型的七部性回旋曲A-B-A-C-A-B-A,变异为减缩的A-B-A-C-B-A ,其主体结构只有六个部分,然后再其末端再加上一个作为衍生结构的“尾声”。由此看来,在结构上,此曲脱胎于七部性回旋曲,但作了缩减,因而与传统模式有了明显的差异。从另外一个角度我们也可将它视为五部性回旋曲的扩大与变异。
下面本文还是回到横向结构的分析上,并按曲式过程的顺序进行描述。
引入(1-4小节)
乐曲的开端有4小节的导引材料(见谱例1),作为一种对比性的烘托素材,它自身具有相对的独立性。在音乐织体上,实际上是由三声部构成的涵括两个八度的平行线形织体;在音区选择上,作曲家使之控制在极低音区(大字一组到小字组),两小节后,声部减薄为二声部,力度也由开端的ff减弱到p,力度落差明显。我们发现,引入部分就可初步揣摩出普罗科菲耶夫年少时喜爱恶作剧的本质,并暗示了本乐曲的核心性格特征。
[谱例1] (1-4小节)
从记谱上看,作曲家选择的是4个降的谱号,它有两种可能,一是f小调;二是♭A大调。但这里并未交代主和弦,因此,还不能准确判断其调性。之后,音乐进入到结构主体的第一部分。
a段(5-22小节)
主部由重复关系的两句构成。开始的主题材料伴随着高声部带有重音记号的四个单音出现.(见谱例2)
[谱例2] (1-6小节)
在音乐织体上,由引入部分的平行线形织体转变为块状织体;在音区方面,第一乐句(5-12小节)保持在大字组到小字组之间,第二乐句(13-22小节)转而扩大到大字一组到小字三组。第一乐句左手采用固定的后半拍八分音符所形成的节奏型;第二句改用连续切分节奏。调性上,第一乐句的左手部分是持续建立在c小调上的和弦,与右手的f小调自然音形成双调性模式,在第二句变为统一的#f小调。乐曲在第19小节开始之后的4小节,渐慢并减弱到pp,随之过渡到B段。
b段(23-39小节)
结束了主部极具跳跃性的块状织体,乐曲回归到线形织体,并由平行关系的两个乐句构成(见谱例3)。中声部成为第一插部的旋律线,高声部复制中声部线条并将时值增加一倍,形成平行双线条模式。最后通过一个八度半音阶的长句推动渐强,为随后主部再现时开端ff的小爆发做铺垫。
[谱例3] (20-30小节)
本段的中声部旋律线,在听觉上很直观会使听众认为这是一个♭A大调音阶,其实不然,普罗科菲耶夫在这里运用的是以♭A为主音的利底亚调式2。作曲家在此又一次特意模糊调性,更加显示出他打破常规、怪诞的一面。
a1段(39-56小节)
在ff推动下,乐曲回到主部,继而由线形织体转变回块状织体。第一乐句(39-45小节)依然保持A段开始时的双手双调性,随后在第二乐句(46-56小节)转为统一调性。但在音域上扩大至大字一组到小字三组,并且由原A段左手同音区的和弦,转变为跨音区的音程。在ff过后,突然p的出现将庞大的气势瞬间拉回平静,对比十分明显。
c段(57-72小节)
本乐段的表现手法突然转变。 pp到ff这种较大力度差的使用,跳音与跨小节连线的结合,中声部采用不协和的二度音程、减五度音程与三度音程,加上打破常规的弱拍强奏,使此乐段的对比十分强烈(见谱例4)。段尾的右手部分由双声部简化为单声部,但通过连续的切分音型、低音的和sf强调,逐渐加入密集的十六分音符和增大厚度,从而组成一个较长的渐强句,为总高潮的到来营造一个必要的准备。
[谱例4] (57-60小节)
b1段(73-88小节)
随着第二插部尾端渐强的铺垫,在达到全曲极端力度fff的最高音的同时,本乐曲的高潮部分强势进入。模仿B段的音型、节奏,由平行关系的两个乐句构成。低音全部加厚为八度,第一乐句(73-80小节)始终保持在强的力度上。第二乐句(81-88小节)以ff开始,完全复制B段的乐句,八度向上行进的长渐强句,使整个乐段气势如虹。
a2段(89-110小节)
本段模仿A1段,第一乐句(89-95小节)左手前四个和弦更加厚重、饱满。随后的第二乐句(96-110小节)同样突然p的出现使暴风雨般的情绪急速退去,但紧接着出现的ff p和右手音位的逐渐上移,又将乐曲推回到一个小高峰,双手均以和弦与音程混合加厚,随后慢慢转变为单音与音程的结合,降低其激烈程度,并进入尾声。
Coda(111-126小节)
沿用主题材料,以f力度的单音结构开始,架构单薄,跳音与重音记号使得音效依旧尖锐,好似不肯离去、仍想恶作剧一番。随后力度慢慢退去,最后由一个上行的♭D大调音阶持续渐弱,直到最后的ppp,好似暴风雨渐渐远去,随即恢复宁静。
注释:
1.奏鸣-回旋曲的构架,是以回旋曲为核心骨架,“奏鸣”一词作为修饰语,修饰“回旋曲”一词,因而,后者才是主语;而回旋-奏鸣曲,则是以奏鸣曲为核心骨架,“回旋”一词,作为修饰语,修饰“奏鸣曲”一词,“奏鸣曲”一词,才是主语。但两者在总体上都会呈现为七部性结构过程。
2.以首调唱名fa为主音的调式,叫利底亚调式(Lydian)。它的音阶关系是:全音、全音、全音、半音、全音、全音、半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