吴 云 (四川外国语大学重庆南方翻译学院 404100)
三国至五代时期,荆地处于南北军事要塞,经永嘉之乱和安史之乱后,行政体制的地理分割、北方移民的迁入,以及佛、道、儒的相互渗透,荆楚文化出现了三种形式的大融合。巴土文化由土家人融合荆楚文化、中国传统儒释道文化而形成,三峡文化是荆楚文化和巴蜀文化融合的产物。这两种文化都是荆楚文化融合其他文化的杰出代表,其共性都是崇尚自然,注重和谐,但却各有不同。
巴土文化诞生于清江流域古代巴人后代土家族人的居住区域,热情、质朴、勤劳、善良和勇敢的土家人具有优良的民族素质,在婚丧、歌舞和服饰方面都形成了鲜明特色的清江巴土文化特色。巴土文化审美观追求天人合一、效法自然,以及和谐相处的民族观。因该区域处于深山峡谷,交通不便,土家先民生活在相对封闭的空间中,认为自然是原生宇宙,以及再生宇宙的结合,认为人类、天地皆是自然的实体,存在即是合理,需顺天意,土家先人崇拜自然,崇尚人和自然和谐相处,如土家族的服饰上就绣有各种百草图案:桐子花、芍药花和梅花等花种。
巴土文化还具有多重信仰的审美观念,土家人崇拜自然,崇拜图腾,崇拜神灵和祖先等。原始宗教中土家先人崇拜白虎形象,并将其作为图腾,传说其祖先由白虎转变而生,祖先的后裔死后会化为白虎,如土家英雄廪君死而化为虎被称为“虎奴”,“虎蛮”,“虎子”。姓氏文化中,土家人多以白虎起名。另在器皿中也多具白虎图案和造型。(如图1-2),虎钮錞于器身完整,铜色青绿有光泽,椭圆盘首,肩部突出,腹部向下收缩,作椭圆柱形,中空,上卧白虎,如猛虎形,为巴土地区的一种乐器。可见白虎在巴土文化中地位之重,显见于土家人生活的方方面面。
图2:虎钮錞于
巴土文化审美因素深深渗透在土家服饰、建筑和艺术中。比如在土家的傩戏中对宗教信仰的情况就形成了全面性和精准性的反映中可以充分展现出一种以俗为美的审美艺术风格。土家人因民族融合、文化融合具有兼容并收的文化精神,但在民族文化融合中并非简单吸收,而是融会贯通,并创造性地发挥各种审美文化功能,在融合改造过程中形成实用性和美感性。
巴土文化追求效法自然的审美观点,第一是对自然的崇拜,白虎图腾可体现。第二是天人合一的思想,认为人与自然是相互依存的关系,服饰中的自然图案说明此点。第三是多元融合的审美观点,因区域性环境因素,巴土文化具有一种融会贯通的审美观,是对实用性和美感的追求。巴土文化是我国土家族文化形成的重要渊源,同时也是荆楚文化融合期的特色文化审美观之代表。
三峡文化是巴蜀文化和荆楚文化融合的产物。三峡文化诞生于长江三峡峡谷区域,其自然风光和人文风光,以及浪漫的神话传说和奇特的风土民俗融合为一体,具有独特的峡江色彩的文化风情,构成了三峡文化的鲜明特色。三峡文化在发展过程中具有神奇动人的造型和审美,以及能够形成重要的审美价值和文化取向,是艺术宝库中的重要遗产,在艺术长廊中显示着诱人的艺术魅力。其具有阳刚刚健之艺术美,咆哮的江水一泻千里,使峡江两岸居民具有强健的体魄,以及卓越的才能,在审美上也形成了高亢、明朗和雄壮有力的刚毅之气。三峡文化艺术形成了力与美的艺术快感,从悬棺到岩画都展示了这种阳刚之气,以及与大自然融合的壮丽和神奇。
三峡木雕就具硕大、深沉和壮美之色。阴沉的木雕造型简括,向外张扬,充满了力量,是三峡自然力量之美和人刚劲、豪放性格的结合,更是其精神的形象展现。三峡根雕孔雀(如图3)是一件木雕作品,展示孔雀开屏的形态。不管是木雕,还是根雕都充分展现了三峡民间艺术造型的审美力量。一见倾心的蓝印花布、木雕、纸雕和皮雕等都可在图案的印制后幻化成林木花果,或飞禽走兽等,处处体现着一种灵动飘逸之美。
图3 三峡根雕孔雀
三峡审美文化首先是一种阳刚的刚健美,是自然力量和人豪迈奔放的巧妙融合。其次三峡民间文化的阴柔和飘逸之美是一种女性文化的特色展现,此种审美被融合进入了绘画,编织和装饰的艺术氛围中。最后是三峡文化审美是一种古朴和淳厚之美,其中富有的是一种亲切,纯真和质朴的思想感情。三峡文化审美是一种巴蜀文化和荆楚文化的融合,是一种三峡历史文化的展示和继承,具有独特的地域审美价值和艺术展现的价值取向。
综上所述,巴土文化和三峡文化有其共通性,都崇尚自然,巴土文化效法自然、崇拜自然,以自然为师,讲究天人合一。三峡文化则是将自然与历史文化融合、与人文风俗融合。两者崇尚自然,并注重和谐,巴土文化注重人与自然和谐相处,三峡文化注重刚柔并济,追求和谐的统一。
[1]罗运环.荆楚文化[M].山西教育出版社, 2006.
[2]王生铁.荆楚文化•孝文化•和谐社会[J].湖北社会科学,2006(4).
[3]黄翔,李家清,曾群.国家文物保护区旅游开发思路探讨--以中国纪山荆楚文化旅游区为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