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念
石柱土家族人喜欢以“我口唱我心”表达对生活的热爱之情,从而造就了土家“啰儿调”传统的传承方式为口传心授式的自然传承。这种自然传承一般以生产劳动和社会活动为载体,再加之石柱县的特殊山区地形,使得土家族人从小就生活在山歌的怀抱中,不用刻意去学歌,就会进行传唱。在全媒体视域之下,土家“啰儿调”迎来传播新格局。土家“啰儿调”应该与时俱进,抓住全媒体契机,以开放、包容的姿态适应新兴的传播媒介,将传统媒体与新媒体的优势相结合,进行动态传播、活态传承。这有利于土家族人民提高对土家“啰儿调”的保护意识与传承意识,以加强其民族凝聚力,促进土家“啰儿调”的群体传播,并扩大传播地域。
溯源石柱县土家“啰儿调”
据《太平广记》记载:“打鼓踏歌,亲友饮宴舞戏,一月有余。”石柱土家族自治县(以下简称石柱县)土家山寨很早就有了踏歌起舞的习俗。由于史书对其不重视,无法考证所踏之歌就是土家“啰儿调”,也就不能确定土家“啰儿调”出现的具体时间。土家“啰儿调”作为一种艺术形式,记载并演绎着石柱县的风土人情,它是一部石柱土家族人民历史发展和社会进程的活的教科书,对于传播、传承土家族文化有着极其重要的价值。一方面土家“啰儿调”可以唤起土家族人独有的艺术形式的记忆,通过回溯与族人的互动以及土家“啰儿调”演唱时周围的环境、族群中的相互关系等因素对传播、传承土家“啰儿调”的影响做出判断;另一方面,追溯土家“啰儿调”,可以激发土家族人从个人记忆中找寻与土家“啰儿调”有关的相似记忆。对这些记忆的对比确认,有利于土家“啰儿调”全方位、立体化的动态传播和活态传承。
石柱县土家“啰儿调”历史悠久,其深厚的文化底蕴与独特的艺术魅力是土家族文化精神的体现。土家“啰儿调”代表作《太阳出来喜洋洋》唱道:“太阳出来(啰儿)喜洋洋(啷啰),挑起扁担(啷啷扯哐扯)上山岗(欧啷啰),手里拿把(啰儿)开山斧(欧啷啰),不怕虎豹(啷啷扯哐扯)和豺狼(欧啷啰),悬崖陡坎(啰儿)不稀罕(欧啷啰),唱起歌儿(啷啷扯哐扯)忙砍柴(欧啷啰)……”该曲目唱词不仅代表着土家族人的精神寄托,更是直接具象化地表现了土家人面对艰苦生活的乐观、豁达的性格。在2006年,土家“啰儿调”被列入第一批国家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得到社会各界重视,因此文化部将石柱县命名为“中国民间文化艺术之乡”。
土家“啰儿调”的传播现状
传唱土家“啰儿调”是土家族人休闲娱乐、放松身心、排遣寂寞、协力劳作、沟通情感的重要方式之一。长辈们对土家“啰儿调”的演唱滋养了一代代的石柱土家人,促进了土家“啰儿调”的代代相传。当下,土家“啰儿调”传承人缺乏,传承与传播受传播形式、传承渠道等限制性因素的影响,面临着诸多困难和挑战。
传播形式受限
土家“啰儿调”的传播是基于特定劳作场所的土家族人有感而发的曲调,但随着经济的不断发展,土家“啰儿调”传统的生产劳动和社会活动语境受到限制。一方面石柱县乡村的土家族人大都离开了乡土,到石柱县城以及重庆、成都等城市打工,乡村劳作劳动力随之减少,也就很少看到众人在劳作场景中齐唱土家“啰儿调”的情景。另一方面石柱县大力开发生态旅游,提倡退耕还林,没有外出务工的土家族人难以在非原生态的生活语境之下自主传唱土家“啰儿调”。为解决传承人太少的问题,石柱县在中小学设置专门的课程教学,以更好地传承土家“啰儿调”。在此过程中,因部分土家“啰儿调”曲目歌词过于晦涩,并不宜教授给学生,所以能教授给学生的曲目也就只有《放牛歌》《栀子花开》等,学生对于土家“啰儿调”的学习兴趣较为低下。
(注:图2采用抽样调查法,各年级抽样100名学生。调查内容包括两个方面:1.是否了解土家“啰儿调”;2.是否愿意学土家“啰儿调”。)
传承渠道匮乏
土家“啰儿调”具有现实空间与精神空间等多重空间性。首先是现实空间,土家族人对土家“啰儿调”的孵化就在于“日出而作,日落而息”的劳作生活。在经济社会不断发展的背景下,土家族人依山傍水的生存环境也随之改变,现实环境的变化,使得土家族人难以营造土家“啰儿调”的传播空间,而原有的代际传承也受到了冲击。其次是精神空间,土家“啰儿调”的传承方式为口传心授,这种密切接触的传承方式可以不断增进族人的文化自信,还能拓展土家“啰儿调”的精神空间,但是由于石柱旅游业的快速发展,土家族人的居住较为分散,这限制了土家“啰儿调”精神空间的开拓,其传承渠道也随之受到了限制。为解决传承渠道匮乏这一问题,土家“啰儿调”常随传承人展演于生日宴会、红白喜事等场合。此外,传承人也曾开展宣传性的乡村展演活动,如开展欢唱土家“啰儿调”、同唱土家“啰儿调”等展演活动,但宣传力度甚微,其传承形式还是依靠“口耳相传”。
全媒体矩阵动态传播土家“啰儿调”
全媒体矩阵动态传播土家“啰儿调”,应在现有的传承机制上进一步使“啰儿调”形象化。一是再造空间传播语境,有利于打破土家“啰儿调”的传播壁垒,引导土家族人自主创作土家“啰兒调”,丰富“啰儿调”的文化内涵与精神空间;二是打造精准化传播模式,有利于强化土家族人对本民族文化的自我认识、构建民族集体记忆。
再造空间传播语境
土家“啰儿调”本是乡土的“天籁”之音,是石柱县特定自然、人文环境下的产物,与当地土家族人的生产、生活紧密相关。对照当下科技化、信息化的生产环境,土家“啰儿调”以及“我口唱我心”的那份本真、自然和随性难以展现。但在媒介多元化的时代背景下,媒介技术可以满足土家“啰儿调”的传播语境,利用VR、AR等技术再造空间传播语境,可以让人们沉浸式互动以体验土家“啰儿调”的魅力,从而吸引更多的土家族人关注这一民族文化,释放土家“啰儿调”“看到什么唱什么”的活力,焕发土家“啰儿调”新生机,触动土家族人内心深处对本民族文化的情感共鸣,以达到传播的目的。
打造精准化传播模式
跨媒体传播产生的社会基础来源于受众需求,针对土家族人对土家“啰儿調”的需求,相关部门可以利用媒介融合进行传播,联接社会各方媒介力量,从而有效传播土家“啰儿调”。例如,有效结合纸质传播媒介与新型电子传播媒介,选择合适的曲目排版设计与可以吸引受众的内容素材,将土家“啰儿调”曲目进行文本印发的同时利用二维码、App等现代电子传播形式以进一步满足受众听、学、唱等需求,从而达到传播目的;将电子传播媒介与数字传播媒介融合以拍摄各种动态型土家“啰儿调”短视频,并借助微博、快手、抖音等短视频传播平台的媒介数据分析,精准投放客户端,进行趣味性精准动态传播土家“啰儿调”,这有利于打造全方位、独具特色的土家“啰儿调”传播机制。
活态传承土家“啰儿调”
著名学者麦克卢汉曾提出“媒介即讯息”,无论是视觉传播还是听觉传播,都担当着相应的“讯息角色”。将视听语言相结合可以有针对性地满足受众接收信息的需求,从而有效传承土家“啰儿调”,这在一定程度上可以从传播受众的源头避免土家“啰儿调”特定的传播语境所带来的限制。因此,应在传播的基础上大力表现土家“啰儿调”强大的包容性与创造性,彰显土家“啰儿调”强大的生命力与感染力,以达到全方位传承土家“啰儿调”的目的。
营造独特化传承生态空间
生态空间是非物质文化遗产活态传承的重要组成部分。各级政府划定了文化生态保护区,将民族民间文化遗产原状地保存在其所属的区域及环境中,这也是保护民族文化生态空间的一种有效方式。有意识地将土家“啰儿调”融入历届本土举办的“中国·石柱土家民俗文化节暨重庆市森林旅游节”“中国·石柱土家民俗文化节暨黄水林海消夏节”等大型活动之中,组织土家“啰儿调”传承人演出,以此进行隐形文化传播。这也有利于扩大土家“啰儿调”传播空间,营造土家“啰儿调”独特化的传承生态空间,以促进土家族人自主性传承土家“啰儿调”。
借助媒介空间促传承
全媒体时代,媒介不仅代表着传播,在更深远的层次和意义上,媒介还代表着一种生活状态、一种交往模式和一种文化模式。为扩大传承群体、优化传承渠道、突破传承困境,应利用多元传播媒介形式将传播现状与传承需求相结合,为土家“啰儿调”的活态传承奠定空间语境基础。基于此,利用新兴媒介传播速度快、受众范围广、影响力强等特点,将土家“啰儿调”单一的“口传心授”的传承方式与线上多元化的动态传承方式相结合,事象化传播土家“啰儿调”的同时,打破土家“啰儿调”传播局限。大众可以通过自媒体平台、电视栏目等电子传播媒体平台深度了解土家“啰儿调”,在拉近土家族人与土家“啰儿调”的空间距离的同时,也顺应了新时代土家儿女对土家“啰儿调”的传承需求,以促进土家“啰儿调”创新发展、活态传承,打造全方位且独具特色的土家“啰儿调”传承机制。
文化进化得益于文化对生态环境的适应。适应,不是消极地顺从,而是利用自然并通过一定的调试、变化以适应环境,实现一定功能和目标的过程。土家“啰儿调”的活态传承,最大的问题还是需要解决土家“啰儿调”赖以生存的生态环境空间,以应对全媒体视域下土家族人对土家“啰儿调”的精神需求。只有针对性地探寻出土家“啰儿调”的传播方式,才能有效促进土家“啰儿调”的话语表达,深层次传播与传承土家“啰儿调”。基于此,有必要将土家“啰儿调”的生态呈现空间回归于乡野和石柱县土家族人的社区中,只有真正将土家“啰儿调”映入石柱县土家族人的内心,唤醒其文化自觉、文化自信,土家“啰儿调”的动态传播、活态传承才能得以延续,土家“啰儿调”这一农耕时代所诞生的文明之花才能继续耀眼绽放于当代全媒体视域之下。
参考文献
[1]许文涛.重庆石柱“啰儿调”传承人研究[J].长江师范学院学报,2012,28(09):71-74.
[2]周建军.民族文学视野下的竹枝词研究[D].北京:中央民族大学,2012.
[3]黄晓娟.民间秩序与文学传承——制度视野下的中国少数民族口传文学[J].民族艺术,2008(02):49-55+96.
[4]郑土有.信仰:支撑口传文学传承的一种内在力量——以江苏省芦墟镇刘王庙“赞神歌”活动为个案[J].山东社会科学,2012(09):32-37.
[5]孙杰.竹枝词发展史[D].上海:复旦大学,2012.
[6]钟进文.民间力量依然是民族文化传承的主力[J].河西学院学报,2016,32(01):7-10.
[7]周兴茂.土家学概论[M].贵阳:贵州民族出版社,2004.
[8]斯帕克斯.媒介研究效果论[M].何朝明,王希华,译.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8.
[9]张辉刚.传播与传承:电视对裕固族原生态民歌的意义[J].兰州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7,45(01):132-136.
【基金项目】2021年西北民族大学中央高校基本科研业务费资助本科生科研能力训练项目“建党百年背景下基层党员干部开展‘铸牢工作’事迹的动态传播”(项目编号:XBMU210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