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本文从课前、课堂、课后三个角度阐述了如何在阅读中认识多样化的化学语言,了解其内涵和价值所在,感知化学语言的魅力。
关键词:阅读;化学语言;多样化;内涵;价值
化学语言是学生学习化学的指明灯,是学生通往化学殿堂的“金钥匙”,因此,化学语言在化学学习中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然而,由于化学语言具有的特殊性,使很多学生望而生怯,反而使其成为了学生学习化学的“拦路虎”。如何使学生克服化学语言学习的障碍,顺利的通往化学的殿堂呢?笔者认为让学生学会阅读,提高学生的化学阅读能力,可以让学生在阅读中感知化学语言的魅力。
一、在课前阅读中认识“多姿多彩”的化学语言
在大多数情况下,阅读只占眼球运动的5%,剩下的95%次用来思考[1],允许学生上课前阅读,不仅仅只是预习新的知识,还是锻炼学生思维的过程,可以使学生的思维更加清晰,严密和敏捷。许燕红[2]等的《化学阅读材料的设计研究》一文中,将化学语言的呈现形式进行如表1的分类:
可见,化学语言的呈现方式是多样化的,既有抽象的文字与符号,又有直观的装置图和图表,而学生在阅读过程中不仅需要对化学符号进行感知、转化,对图表中的数据信息进行归纳推理、对实验装置进行识别和改进,还要将感知到的化学信息转化成自己的语言表达出来,如果将这整个学习过程都放在课堂上等待老师讲解和解决,不仅时间不够,而且也无法培养学生良好的阅读习惯和自主学习的能力,因此,教师在教学过程过,应该引导学生逐步形成良好的阅读习惯,可以提前设计好课前阅读材料,让学生将本节中的化学语言进行归类整理,了解其基本含义。也就是让学生先摸索摸索门道,再等待老师这位“引路人”的指引,这样,在课堂上就可以做到事半功倍了。
二、在课堂阅读中领会化学语言的内涵
课堂是教师教学的中心环节,也是学生学习的主战场,做好有效的课堂阅读对学生深入认识化学语言具有极其重要的作用,如果说在课前阅读中学生对化学语言是“知其然”,那么在课堂阅读中,就要努力让学生“知其所以然”。因此,我们在课堂上要重视对学生阅读方法的指导。
(一)要重视文字叙述,但更要重视表格、插图
不少同学在阅读化学课本时,往往对课本中的文字叙述十分重视,能仔细阅读,但对课本中的表格、插图就不太重视,往往一扫而过。 而实际上,化学课本中的表格却十分重要,它给我们提供了大量的数据、材料,而这些数据、材料往往是说明化学概念、原理的重要依据。化学课本中的插图则由于简单明了,突出重点,比起实物来往往更能使人一目了然, 从而更能使人容易理解所学的化学知识。所以,我们在课堂教学中,一定要指导学生认真阅读课本中的各种表格、插图。此外,我们还应给学生介绍各种化学工具书,并教会他们在阅读中能正确查阅化学工具书中的各种表格、插图。
(二)要重视普遍性,但更要重视特殊性
在课堂阅读教学中,我们要特别重视让学生通过阅读认识事物的规律。例如,在学习原子的核外电子排布与元素周期律时,学生通过所给数据,图表阅读能得到同周期元素第一电离能逐渐增大,但往往忽略了第ⅡA、ⅤA第一电离能的特殊性,这时候,教师就要设置疑问来引导学生进行数据的发掘,从而发现数据的特殊性,使学生更加深刻的认识到第一电离能与核外电子排布的关系,这样不仅可以培养学生敏锐的观察力,还能使学生的思维更加严谨。
(三)要重视结果,但更要重视过程
在阅读化学教科书中,许多学生非常重视结果而忽视了过程。主要表现在能够很好的记忆化学概念和原理,但对化学概念和化学原理的推导过程和推导过程还不清楚。化学实验的结果能够熟练记住,但对化学实验的操作过程和操作原理并不清楚。例如,当学生学习化学键知识时,对于化学键是粒子间的强相互作用记得很牢,但当判断化学键是共价键还是离子键时,它是极性或非极性键时,往往是混淆不清,导致这一现象的原因就是学生只注重记住什么是化学键,而对各类化学键形成的本质并没有深入探究,因此,在教学中,我们应该注重各类化学键成因的阅读和分析,使学生自主形成概念,而不应该直接给出化学概念让学生死记硬背。
三、在课后阅读中挖掘化学语言的价值
在当下的化学教学中存在着诸如化学历史教学不足,化学思想教育缺乏以及情感态度价值观教育的弱化等问题[3]。很多教师在教学的过程中认为,化学识记性的知识比较多,应该多花点时间让学生读背,让学生“会做题”就行了,然而就是在这种“应试教学”的观念下,往往忽略了化学教学最基本的意义——为了学生的成长, 世界著名的物理学家劳厄曾经说过,教育所给予人们的无非是当一切已学过的东西都忘记后所剩下来的东西,那么,在学生结束高中化学的学习之后应该剩下什么东西呢?对于化学课程来说,就是伴随具体知识的学习,学生所形成的从学科视角看待问题、处理问题的思维方式和思维方法,也就是化学学科所蕴含的学科思想和价值观,其实单纯的让学生识记化学知识对学生的终身能力的发展并没有太大的用处,学生可能在步入社会后都不会用到这些化学知识,而且学生在这种为了做题而学习化学语言的动机下,会感觉化学语言很枯燥无味,逐渐对这门学科失去兴趣,但是,如果让学生在学完化学这门学科后,能够了解其中的学科思想,形成良好的情感态度价值观,想必一定能够大大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并提升学生的化学素养。为此,教师就应该在平时教学中教会学生挖掘化学语言的价值。
(一)注重课本阅读栏目的互动学习,对所学知识进行拓展延伸
以山东科学技术出版社出版的化学选修3《物质结构与性质》这本书的教材编排特点为例,根据教学的内容特点,本教材的每个章节,都会选择性地设有追根寻源、拓展视野、思维历程、学海无涯等阅读栏目。例如,在第一章三节内容中,有追根寻源栏目3个,拓展视野栏目2个,思维历程栏目1个,资料在线栏目1个,平均每节内容中都有设置两个阅读栏目,然而,在实际教学中,有很多教师认为这些栏目可有可无,有时间就让学生浏览一下,没时间就忽略了,在教师的这种教学态度的影响下,很多学生不重视课本的阅读,课本作为学生自有的阅读材料,凝聚了这门学科中很多专家学者的智慧以及化学学科思想,教师可以在课后时间让学生进行一定的拓展,布置给学生明确的阅读任务,例如在范德华力的教学中,学海无涯栏目对范德华力的成因、影响因素都做了阐述,这块内容在教学中不做基本要求,但对学生更加深刻理解范德华力具有积极的作用,那么对于本部分内容,教师可以作为学生的自学阅读材料,可以给出阅读提纲,让学生根据阅读提纲进行有目的的阅读,并且在下一节课以小组合作的方式进行课前五分钟的展示,通过这样的学习过程,提高学生挖掘化学语言的价值所在的能力,以一个更高、更宽的视角学习化学。
(二)重视学生动手实验操作,将抽象的图表形象化,具体化
在课本、习题中有大量的图表,例如實验仪器、实验装置图、流程图等,化学是一门以实验为基础的学科,没有了动手实验,化学学科的学习只能是“纸上谈兵终觉浅”,因此,教师可以在课后开放化学实验室,提前给学生布置实验任务,让学生设计实验方案,再进入实验室进行动手操作并得出数据进行绘制图表,在眼、手、鼻各种感官的共同刺激下,使抽象的图表形象化,具体化,对于实验内容不一定要局限于课本所要求的实验,还可以是趣味实验、改进实验,让学生体验化学实验的乐趣,并认识到图表的意义所在。
四、结语
化学是一门科学,它的语言没有太多华丽的修饰,却以多样化的姿态向我们展示了其作为一门科学所具有的概念、原理以及科学论证的过程,只有重视化学语言的学习,在阅读中认识多样化的化学语言,了解化学语言的内涵,挖掘化学语言的价值所在,才能使学生真正发现化学这门学科的魅力,提高学生学习化学的兴趣。
参考文献:
[1]高瑞卿.阅读学概论[M].长春:吉林教育出版社,1987,18.
[2]许燕红,姚茜芸.化学材料的设计研究[J]化学教学,2014(12):29-31.
[3]王祖亮.化学阅读教学的价值缺失与实践突破[J].化学阅读,2015(6):59-62.
作者简介:林家惠,厦门市集美区乐安中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