何莎
摘 要:教学方式改进是新课程标准、高考改革的需要。文言诗文是传统文化之根,是民族精神的积淀和载体。以本为本,玩味文言教学是提高学生阅读文言文能力的有效途径。
关键词:高中语文;文言教学;阅读能力
中图分类号:G633.3 文献标识码:A 收稿日期:2017-10-15
作者简介:何 莎,湖南省桃江县第一中学教师。
目前,高中文言文教学现状不尽如人意,缺乏生机,课堂上学生的声音微乎其微,教师一言堂成了教学常态。然而,《普通高中語文课程标准》明确指出:“对于传统的经典作品,教师要注意引导学生用现代的观念,历史的背景下去感受和思考。教学方式和评价手段也应适应时代发展的需要。”针对现状与要求,我们该如何改变这种缺乏生机的文言教学呢?如何让学生真正体会到文言文的活力与价值呢?笔者认为文言教学要以本为本,懂得玩味。所谓“本”就是教材,教材上的文言课文是文言基础语法知识、语言艺术、行文结构、思想内容的一流范本,值得学生反复诵读品味美感。高考试卷中的文言文,其涉及的知识多是课内知识的迁移。因此,要让学生熟悉课本文言文内容,学会知识迁移,则需要改进教学,玩味文言文,引导学生在趣味学习中提升文言阅读能力。
一、引导学生课前品读文言之“韵味”,激发自主学习的兴趣
语感来自对文章的反复诵读,所以不管是高考规定的背诵篇目,还是课本上的文言文最好都能熟读成诵,从品读中获得语感,感知文言文的“韵味”。
1. 引导学生“理”文言文的“纹”
诵读是学生“尝”文言文的大意的有效方法。我们要充分利用早读课,培育学生文言语感。早自习教师要明确阅读任务,做到有的放矢,不能要学生漫无目的地读。阅读任务可包括以下内容:①读顺课文。引导学生关注文言课文的朗读,要求读准字音、读顺课文。在此基础上,鼓励学生注意停顿,不能出现破音、破句的现象。这样长此以往的训练,高考全国卷文言断句题就能十拿九稳了。②主攻文言字词。俗话说:“读书百遍,其义自见。”教师要求学生在完成朗读任务后,引导学生课前感知文言课文的重点实词、虚词、文言文特殊句式的意义和用法。可逐段翻译,也可同桌间相互翻译,互相把关,查漏补缺。对于疑难文言现象,及时做好圈点勾画,以便课堂交流、解难。诵读的方式不拘一格,可形式多样,集体诵读、教师范读、学生仿读;激情诵读、表情朗读、质疑问读;有声阅读、认知默读……
2. 引导学生“品”文言文的“味”
知味就要学会品味。引导学生“品”文言文的“味”就需要借助导学案。使用导学案引导学生“知味”是一种行之有效的方法。教师要精心设计导学案让学生有效预习,预习任务要明确。作业时间控制在15~20分钟。导学案设计的目的及内容:对本课文言文的初步认识,积累课文中的文言基础知识,能有效激起学生知味文言文的兴趣,整体把握文言文的框架思路,为文言文课堂教学之玩味做了情感铺垫。这样教师就能初步了解学生的预习情况,学生也会积极自主学习,从而达到 “知味”的效果。
二、引领学生课堂玩转文言之“趣味”,提高文言阅读的能力
1. 鼓励学生做汉字研究家
中国汉字博大精深,文言意义广而泛之,我们如何巧记牢记?有很多文言意义可以从造字法展开理解。譬如,笔者在教《荆轲刺秦王》一课中“樊将军以穷困来归丹”中的“穷困”的含义,它是一个古今异义词。笔者教学生从造字法上去解读:一个很有力量的人掉入了洞穴里——无能为力,是指精神的窘困,走投无路。与“贫”比较来理解,“贫”是把钱分了,那意味着物质的贫穷。这样学生就记得牢固。对一词多义的积累方法,先弄懂这个字的本义,再理解它的引申义或比喻义。如《烛之武退秦师》一课中“因人之力而敝之”中的“敝”的含义,先了解其本义,例如,成语“敝帚自珍”中“敝”的意义是破的;“民生凋敝”中的“敝”就要做动词衰败、凋零之意。“因人之力而敝之”中“敝”的含义作动词,损害之意。只有找到一些有趣的记忆方法,懂得推敲之道,灵活变通,文言知识才能积累牢固。
2. 鼓励学生做个情境演员
文言文有故事情节的,学生们都可节选部分来表演,置身历史场景,演绎故事情节,从而更好地把握文本。笔者在上《荆轲刺秦王》一课时,有很多片断都要学生用课本剧形式来表演,他们因此对文言文学习热情高涨。如请学生分角色扮演“荆轲‘激樊於期献头”的过程,让学生穿越到故事发生的年代,让他们成为故事的当事人。通过对话,人物的神情、动作的表演,体会荆轲的说话艺术,展示各自人物形象,以便更深地把握文本。学生演得很投入。荆轲扮演者先动之以情,激起樊於期对秦王的不共戴天之仇;再晓之以理,说明此举一可报将军之仇,二可解除燕国之患;最后告之以谋,让樊於期明白其行动计划。荆轲扮演者注重语言的抑扬顿挫、轻重缓急,樊於期扮演者是声泪俱下,演得很到位。把文言课文搬上舞台,变为可观可感的剧目,引导学生积极参与学习的过程,学生会努力吃透文本,用心揣摩人物的言行举止,更好地体悟人物个性特征,既加深了学生对课文的理解,又活跃了课堂;既启发了学生的创新思维、想象力,又培养了大胆展示自己的能力,更重要的是激发了学生阅读文言文的无穷乐趣。
3. 鼓励学生当个现代诗人
文言文基本由单音节字构成,简短精练。但文言文教学只注重字、词、句、篇的理解和翻译,就缺少了文味。我们要激发学生对文本再创造的兴趣,让学生当文人,学会文言补白,让“骨感”的文言文变得有血有肉。《兰亭集序》第一段的写景寥寥十六个字,就把兰亭周围“山峻林茂,清流映带”的优美环境刻画得淋漓尽致。教师可以让学生进行“文言补白”,让学生充分发挥自己的想象,对这十六个字展开想象扩展:“崇山峻岭,茂林修竹”,可以引导学生想象层层叠叠的山峰、枝繁叶茂的树林、修长挺立的竹子;“清流急湍,映带左右”,可以引导学生想象潺潺的溪水清澈见底,绿树掩映四周,静谧充满生机的画面,一切景语皆情语,在清澈明朗、生机活力的背景下,学生就能很好地体会作者“信可乐也”的原因。学生能把简短的几个字,用诗化的语言,变为散文诗或小短文,调动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又能提升写作练笔能力。这样的实践何乐而不为呢?
三、引发学生课后体悟文言之“情味”,拓展文学应用的范围
教学内容不能只局限知识的传授,作品的思想性、艺术性还需要我们课后“玩味”。引发学生课后体悟文言之“情味”,通过巩固训练、拓展延伸等,落实课内重点知识点,抒发阅读感悟,交流个人见解等以达到真正提高文言阅读的能力。
1. 开设课堂辩论演讲
高中文言课文中,有些文章的观点具有争论性,主题不只有单一性。“一千个读者就有一千个哈姆雷特。”学生可以有不同的观点。语文的学习除了重知识的输入,更应注重知识的输出,即学生的说、写能力。我们可以开一场辩论会,将全班学生分为正、反方两组,持肯定态度的为正方,持否定态度的为反方,要求他们各自去查资料,找论据,组织一场唇枪舌战的精彩辩论,在思想的交流碰撞中,学生会加深对课文的理解与認识,也让他们学会了一分为二、辩证地看待问题。如《鸿门宴》可以辩论探讨的问题:有人说在鸿门宴上项羽不杀刘邦,表现了他的“妇人之仁”,但苏轼却认为表现了他的“君子之度”。对于项羽的评价,历来见仁见智,你是怎样认为的?你坚持哪种观点呢?以此为辩论内容,举行一次小型辩论会。这些都是长期以来有争议的问题,很容易引起学生参与辩论的热情。组织辩论既有助于学生增长知识,培养良好的口才,又可以提高应变能力,促使学生在快乐的语文学习中成长。
2. 强化课外拓展延伸
课后,学生要对教材中所学课文的文言基础知识归类整理,对文言现象进行归纳整合,对文化常识积累,并延伸课外领域,获取更广泛的语文知识。从课文中学到的零碎文言知识点由个别到一类进行整合,运用归纳整理法提高文言感。2017年高考考纲要求:文言文阅读增加文化常识的考查。那么,我们在学习《鸿门宴》中,涉及宴会座次的尊卑,由此联想到君臣在朝廷上的座次,“车右”“位在廉颇之右”等常识来进行积累。把文化常识面拓宽,逐步培养学生多角度掌握知识的能力。
高中教材中的文言文有许多富有哲理性的文章,上课点拨之后教师可以留一个探究性问题作为作业,让学生以学习小组为单位跳出文本,课后去查阅有关资料或阅读相关书籍,对文本作进一步的拓展延伸,往往能达到“一石激起千层浪”的效果。例如,《兰亭集序》最后王羲之说“后之览者,亦将有感于斯文。”那么我们作为“后之览者”,对这篇文章有着怎样的感悟?请学生们在课外把这个“感悟”写出来。这种作业要求学生要细品课文,深入了解王羲之所处的时代特点,再结合自己的生活经历、生活阅历来写。人人都会有话说,人人都会有自己独特的感悟。这种课后作业,有利于学生写作表达能力的提高,又有利于学生的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的正确引导,并能从既得知识中得到新的知识。
子曰:“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优秀的教师应懂得以本为本,利用灵活多样的“玩味”手段,引导学生课前品读文言之“韵味”,引领学生课堂玩转文言之“趣味”,引发学生课后体悟文言之“情味”,从而激发学生自主学习文言的无穷乐趣,提高学生文言阅读的能力。
参考文献:
[1]徐 莉. 浅谈如何提高高中文言文教学效率[J]. 好家长,2017(32):167.
[2]白菊仙 .高中文言文教学效果的提升途径探析[J].教育,2016(11):8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