培育高职学生职业精神路径探析

2018-05-26 04:40桑治国
湖北函授大学学报 2018年4期
关键词:职业精神培育

桑治国

[摘要]培育学生职业精神是高职院校的育人目的之一,学生具备较高水准的职业精神有利于推动经济社会的发展、增强学校的竞争力和提高个人的综合素养。高职院校学生职业精神的培育主要依赖于职业精神教育,现有的职业精神教育在教育体系设计上重视度不够,在具体教学环节中仍存在缺陷,需要从职业精神教育的大环境等方面予以突破,在职业精神教育的教学实践等方面寻求创新。

[关键词]职业精神;培育;路径

[中图分类号]G64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1- 5918( 2018) 04- 0008 - 03

党的十八大以来,国家尤为重视职业精神的培育。2015年8月教育部出文提出:“把提高学生职业技能和培养职业精神高度融合。积极探索有效的方式和途径,形成常态化、长效化的职业精神培育机制。”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要坚持把立德树人作为中心环节,把思想政治工作贯穿教育教学全过程,实现全程育人、全方位育人。”

习近平总书记在党的十九大报告中更是指出:“要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要“完善职业教育和培训体系”。

高职院校培养的学生具备高素质的职业精神,既是对全程育人、全方位育人思政T作的落实,也可以使得学生胜任现代化企业要求,还可以提升学校竞争力,推动学校良性发展。

一、职业精神的概念界定

职业精神是劳动者在劳动实践中形成的,与他们的职业活动紧密相连,是劳动者人生观、世界观、价值观在具体职业中的凝练。在价值理性上体现出劳动者个人通过职业活动对自身价值的实现与升华,在行为准则上体现为劳动者在职业活动中对社会责任的承担与张扬。职业精神在工作中具体表现为爱岗奉献、团队合作、严谨兢业、责任诚信、务实创新。因职业的不同特点与要求,职业精神在具体表现方式和要求上也不尽相同。

高职学生职业精神的培育,依托于职业精神教育的开展。高职院校职业精神教育应立足于“四个负责”,即对学生负责、对学校负责、对企业负责、对社会负责。宏观上从职业理想、职业道德、职业责任出发,使学生能够实现自我价值、能够彰显学校教育成果、能够适应企业核心竞争力要求、能够承担社会责任;微观上按照学生所学的不同专业,在职业精神培育养成的过程中.突出特定的职业特征,凸显具体实效性,形成学生对今后所要从事职业的认同感和使命感,成为符合新时代需要的现代化劳动力资本。

高职教育所培养的学生,应该是既具备综合的文化素养又具备较高的专业职业技能更要具备优良的职业精神的复合型人才。这三个方面决定了高职院校毕业生能否胜任其社会角色、职业角色。其中文化素养是“根骨”,决定了毕业生的发展潜力,未经打磨锤炼的“根骨”,无法支持毕业生在职业生涯中走得更远;职业技能是“血肉”,决定了毕业生的发展精度,未经充实增强的“血肉”,无法支持毕业生在具体职业中精益求精;而职业精神则是“灵魂”,决定了毕业生的发展方向,未经培育升华的“灵魂”,无法支持毕业生在职业路径上的攻坚克难。

因此,高职院校对学生展开职业精神培育工作,一是有利于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拓宽职业发展前景;二是有利于提高学生的就业竞争力,从而提高学校的竞争力,为学校可持续发展提供保障;三是有利于满足新时期市场经济和现代企业对职业人在职业精神上的高要求,促进市场经济有序健康快速发展。

二、高职学生职业精神培育现状及困境

近些年来,高职院校在招生规模上不断扩大,毕业生人数也屡次突破历史新高,尽管我国国民经济呈快速发展态势,就业岗位在增多,但是毕业生就业压力依然存在,并高企不下。结合有关机构与学者数年来所做的相关调查研究,我们可以发现,产生上述问题的一个重要原因在于高职学生的职业精神素养距离现代企业对员工的要求还有相当大的差距。当前高职院校在学生职业精神培育的思路、方式、方法上稍显陈旧,职业精神培育的实际效果不明显。职业精神培育的主要路径——职业精神教育有待突破创新。

(一)职业精神教育未被系统纳入现有高职教育体系

高职院校在人才培养模式上,重视对学生职业技能的培养,但是对学生的职业精神教育缺乏系统性,职业精神教育处于零散的、碎片化的状态,在制度保障、课程设计等方面不成体系,不被重视。

1.职业精神教育缺乏系统设计。绝大多数高职院校将各类资源重点投入到职业技能教育中,对职业精神教育的关注并未提升到相应的高度,集中表现为高职院校在职业精神教育发展思路与设计层次上缺乏规划。一是职业精神教育思路不清晰,高职院校如何进行职业精神教育、怎样整合职业精神教育的资源、职业精神教育的實效性如何评估,对上述问题缺少思考;二是缺乏职业精神教育的体系设计,相对于缜密、繁杂的职业技能教育体系设计而言,专门针对职业精神教育的体系设计鲜有出现。

2.职业精神教育的课程设计缺乏针对性。高职院校现在进行的职业精神教育,主要依托于《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课程中的部分章节,绝大多数高职院校没有专门针对职业精神教育的教材与课程,对学生的职业精神教育主要通过思政课或其他公共课的部分教学内容来完成,较少专业会开设有针对性的职业精神教育课程,且课时量很少。这就导致职业精神教育在性质上不专业、在内容上不丰富,在方式上不集中,在实效上不显著。

(二)职业精神教育方法模式有待创新

绝大多数高职院校开展职业精神教育,在方式方法上稍显陈旧,重理论教学轻实践教学、重课堂教学轻课外教学,重教师教学缺学生自学,重考试成绩缺社会认可。

1.教学过程缺乏活力。多数高职院校现有的职业精神教育是一种“闭门授课”的模式,以教师课堂理论灌输、学生被动接受为主。一是教师缺少在工厂、企业等单位工作的社会实践,于是只能多讲理论,导致学生对于职业精神只是理论上的理解和思维上认知;二是缺少社会实践教学,职业精神教育只有课堂教学环节,没有进入到工厂、企业进行实践的教学环节,学校课堂所学内容和具体社会实践相脱节,学生缺乏对T作的切身感受,导致学生嘴上说得出理论,手上做不出行动。

2.教学资源分散无序。多数高职院校并没有把与职业精神相关的教育资源整合协调,导致教学效果不佳、教学资源浪费。一是缺乏对职业精神教学的准确定位,职业精神教学主要集中在思政课、心理健康课等公共课授课过程中,专业课教师在专业课的授课过程中也会有分散零碎的职业精神的教育,如此就造成谁应该承担职业精神教育教学的困惑;二是缺少职业精神教育教学所用的专业教材,仅有的一些教材普遍偏重于对职业精神共性的理论说明,绝大多数高职院校没有根据学生专业特色自编的教材,没有把各自学校的教育资源充分动员、利用起来。

3.缺乏标准化的考核体系。职业精神教育注重实效性,学生在接受了相关教育后,不仅要有理论知识,更应该内化在具体工作实践中。这就涉及到对职业精神教育实效性的考核标准如何制定。现有的考核标准重在考察学生对职业精神知识性的认知与理解上,考核形式基本都是书面化的试卷或论文。尽管高职院校学生都需要进行专业的顶岗实习,但是顶岗实习并不能代替职业精神的考核,也无法验证职业精神教育实效性的高低。这就容易导致学生对职业精神教育认同感降低、学习兴趣下降,不会积极主动参与到职业精神的培育实践中。

三、高职学生职业精神培育的路径创新

“教育走得太快,请等等落下的灵魂”。职业教育的灵魂是什么?就是职业精神。职业精神的培养滞后于职业技能的培养,这是现在高职院校在人才培养模式上的短板,只有重视职业精神培育、更新职业精神教育的思路、创新职业精神教育的方式、革新职业精神教育的方法,在职业精神培育路径上有所突破,才能培养出职业技能过硬、职业精神饱满的高素质人才。

(一)优化职业精神教育的大环境

普遍而言高职院校职业精神教育的大环境并不乐观,优化环境需要从整体上提升对职业精神教育的重视,需要从职业精神教育的系统设计、体系建设的层面来为职业精神教育的发展提供保障。

1.树立职业技能教育和职业精神教育齐头并进的办学理念。高职院校在办学思路和模式上,要摒弃重物质硬件轻精神软件、重显性技能轻隐性精神的陈旧理念,构建出系统化、常态化的职业精神养成机制。在办学思路和办学方针上,突出职业精神养成的地位,明确职业精神养成在学院发展规划中的地位和作用,并通过制定相关的标准化文件和规章制度,保障职业精神养成的展开。

2.重视职业精神教育在高职院校职业教育体系设计中的地位。高职院校职业教育的体系应由职业技能教育体系和职业精神教育的体系两部分组成,在总体教育体系设计上,加大现有职业精神教育体系的比重,优化职业精神教育体系的结构,在学校层面上协调整合相关的教育资源,注重职业精神教育师资力量的配备和相关人、财、物、信息的统一,为职业精神教育夯实基础。

(二)革新现有的课程教学体系与教育教学模式

高职院校所培养的是应用技能型人才,因此高职院校的职业精神教育应当做到理论教育和实践教育同步进行。这就要求对现有的课程教学体系和教育模式予以革新。

1.搭建职业精神教育的专业平台。针对高职院校职业精神教育责任主体不清、教学体系无序的现状,首先要明确职业精神教育的课程体系的定位,可以组建职业精神教育团队,有针对性的开设专门的职业精神教育课程,结合院校专业设置情况,协同编制既有职业精神教育共性又能体现出各专业特色、既有理论说明更突出职业实践的校编教材,使职业精神教育课程体系得以规范化、专业化。

2.创新职业精神教育教学模式。职业精神教育不能拘泥于单纯的课堂教学,也不应该是只注重形式无视职业精神教育规律的形式主义。职业精神教育应该还原到教育的本质上来,即教育的生活化和生活的教育化,注重学生在生活中的情感体验和道德实践。在这种情况下,教学模式更注重人性化、重视人与人的交流。可以是师生间的交流、可以是和以往毕业生的交流、也可以是和用工单位的交流。

3.职业精神教育应走出去、开门办学。职业精神教育不仅仅是要求学生进行知识的积累,更重要的在于能够应对社会实践的挑战。一是利用好社会实践和专业实习,积极推动校企合作、学工结合,可以借鉴国外职业精神培育的先進经验,如德国的“双元制”、新加坡的“教学工厂”等模式,把职业精神教育融人到学生实习之中,提高学生对职业的认同感,使企业成为职业精神教育的开放平台。二是利用好各种职业技能大赛,在职业技能大赛中渗透职业精神教育,可以通过大赛的主题选取、大赛的文化张力、指导教师的规范引领、参赛选手的竞赛表现等途径,强化职业精神教育。

4.建立职业精神教育考核的大数据平台。改革传统的职业精神教育考核方式,通过建立大数据收集平台,对学生在学校期间、实习期间等的表现,进行评分,使得考核标准更客观、更全面、更有实效性。

(三)职业精神教育主体性的张扬

职业精神教育中无论是处于主导地位的教师,还是处于主体地位的学生,都应该关注主体性的张扬。

1.打造高水平高素质的教师队伍。一是强化教师对培育职业精神重要性的认同,无论是专业课教师还是公共课教师,都应该有对学生进行职业精神教育的义务,教师要更新教育教学观念,鼓励引导教师积极转型,深入到企业、工厂实践,取得职业精神教育翔实可信的资料,二是发挥教师的榜样示范作用,通过教师在本职工作中勤勉、严谨、言行一致达到对学生言传身教的作用。

2.强化学生的认知能力和行为能力。高职院校职业精神教育应强化学生的价值判断和逻辑推理能力的培养,鼓励学生自主学习,自主认知、自主选择、自主判断,遇到问题不退缩、不盲从、不教条、不放弃,能够积极主动的去寻求问题解决之道,凸显学生主观能动性的发挥。

高职院校对学生的培养,应从职业技能和职业精神两方面着手,高职院校学生也应该把职业精神当做其职业素养的一部分。培育职业精神非一朝一夕可实现,是个长期积累转化的过程,高职院校只有紧跟时代潮流,实现职业精神培育路径的创新,才能真正提高学生的综合素养、提升学校的核心竞争力,适应经济社会的发展要求。

参考文献:

[1]戴璐.新常态下高职院校学生职业精神培养路径研究[J].太原城市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16(9).

[2]郭一盟.论高职院校学生职业精神的培养[J].华北水利水电大学学报,2016(9).

[3]郑玉清.现代职业教育的理性选择:职业技能与职业精神的高度融合[J].职教论坛,2015(5).

[4]孙春燕.高职院校学生职业精神培育的路径探究[J].职业,2017(1).

[5]杨静.高职院校学生职业精神培养现状研究[J].山东商业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15(6).

[6]艾红梅.高职院校职业技能与职业精神教育相融合的实践途径[J].吉林省经济管理干部学院学报,2015(6).

猜你喜欢
职业精神培育
第十二道 共同的敌人
未来或可培育无味榴莲
第十道 生相克
蟑螂
高等学校青年体育教师职业精神培育研究
医学生职业精神培育的探析
高职实践教学的多重关系研究
论体育传播工作者的职业精神和素养
加强新媒体宣教阵地建设的主要路径
念好"四部经"培育生力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