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满”和“满满”的句法分布与功能发展

2018-05-25 08:33张莹
关键词:补语用例句法

张莹

(安庆师范大学 文学院,安徽 安庆 246011)

目前学界对于“满”和“满满”的词性还没有定论,如吕叔湘指出“满”是形容词[1],而魏兆惠则指出“满”在北京话中已经虚化为副词[2]。朱德熙认为“满满”为重叠式副词[3],而魏兆惠则认为应该把“满满”看做形容词短语[2]。造成这一状况的原因在于二者句法分布的多功能性。本文通过考察北大语料库及古代、现当代作家作品中的实际用例,分析它们的句法功能并统计其使用频率,以确定“满”和“满满”的词性,并尝试解释其句法功能的嬗变。

一、“满”的句法分布及词类归属

李烨指出与“盈”同义的“满”产生于春秋末期,当时应为方言词,战国时期逐渐变为通语,被广泛接受[4]。但是我们通过考察发现,“满”在上古时期就已经出现了,仅有1例,如:

(1)雷雨之动,盈。(《周易》)

不过,春秋战国时期,“满”主要用做谓语和定语。直到汉代,“满”才开始出现状语用法,如:

(2)韩信乃夜令人为万余囊,盛沙,壅水上流,引军半渡,击龙且,详不胜,还走。(《史记》)

元明清时期,“满”仍是多功能性的,而且做定语已经成为其主要功能。如《金瓶梅》中共有48例“满”,其中31例定语用例 (如(3)所示),8例谓语用例 (如(4)所示),5例补语用例 (如(5)所示),4例状语用例(如(6)所示)。如:

(3)李瓶儿眼落泪,只是不言语。

(4)一面用手摸之,窥见麈柄已被牝户吞进半截,撑的两边皆。

(5)四张桌子都堆 了。

(6)于是韩金钏拿大金桃杯,斟一杯,用纤手捧递上去。

而《红楼梦》中,除去诗词,共找到225例出现“满”的句子,其中做谓语的21例,做定语的193例,做状语的5例,做补语的6例。

下面再来看现代汉语中“满”的使用情况。

张莹详细考察了王朔、池莉等十几位作家的100多部作品中“满”的使用情况,发现“满”可以做谓语、宾语、定语、状语、补语[5]。分别如下所示:

(7)柳娘给大家上茶后,在一边的磁墩上偏身坐下。(邓友梅《烟壶》)

(8)北京旗人喝茶,讲究“热、酽、”,这大概与满族入主中原以前过游猎生活的习惯有关。(陈建功,赵大年《皇城根》)

(9)后来,事后很久他们才从角落里走出来,但仍然余悸未消,见了“瓷眼”脸堆笑。(张炜《柏慧》)

(10)a.这是套经过宾馆式装修的多居室大开间的公寓铺了浅色的高绒地毯。(王朔《无人喝采》)

b.房客:我不太清楚诶……好像是一个女人和一个小孩子,小孩子长的可爱的……他菲律宾的地址我找不着,只有他儿子的电话。《(花样年华》剧本)

(11)家家商店的屋檐下站一排排躲雨的人和自行车,人们看着雨出神。(王朔《永失我爱》)

不过,“满”在不同句法位置上的使用频率不同。如下表所示:

“满”充当的句法成分定语补语状语谓语宾语总计用例数量496 444 80 50 1 1071所占比例46.31%41.46%7.47%4.67%0.09%100%

从上表中可以清楚地看到,现代汉语中“满”做定语的频率最高。

莫彭龄、单青已经明确指出形容词可以充当其它句法成分,但是做定语的频率最高[6]。因此,我们有理由认为不论是在古代汉语中还是在现代汉语中,“满”都是形容词。

二、“满满”的句法分布及词类归属

下面我们再来看“满”的重叠式“满满”。

“满满”是隋唐五代开始出现的,我们共找到两条用例,请看:

(12)a.烟务怅天黑。(《敦煌变文选》)

b.问:“龙宫该不得,一尘尘外事如何?”(《祖堂集》)

(12a)中的“满满”是谓语,(12b)中的“满满”为定语。可见,此时“满满”还不能做状语。

到了宋代,欧阳修的词中出现了第一例“满满”用作状语的情况,如:

(

而1 3且)劝这君也是我酌们金在瓯(整《个欧宋阳代修文词》献)中找到的唯一一个使用“满满”的句子,这与魏兆惠[2]的观察一致。

到了元明时期,“满满”做状语的频率开始高起来了,甚至超过了做定语的频率,我们在文献中一共找到2例补语用例,1例定语用例,8例状语用例。比如《金瓶梅》中有四例带“满满”的句子,其中3例做状语(如(14a-c)所示),只有一例做定语(如(15)所示),如:

(14)a.一面递了西门庆,从新又斟了一盏,请月娘转上,递与月娘。(《金瓶梅》)

b.伯爵便取个大瓯儿斟了一瓯递上来,西门庆接过吃了。(同上)

c.西门庆叫书童取过一只黄金桃杯,斟上一杯,走到蔡太师席前,双膝跪下道:“愿爷爷千岁!”(同上)

(15)妇人收了糕,取出盒子,装了一盒子点心腊肉,又与了安童五六十文钱,说:“到家多拜上奶奶。(《金瓶梅》)

《水浒传》中则只有2例带“满满”的句子,且全部做状语,如:

(16)a.原来都是一丛小船,两只价帮住,上面堆着芦苇柴草,刮刮杂杂烧着,乘着顺风直冲将来。(《水浒传》)

b.只见店主人把三只碗、一双箸、一碟热菜,放在武松面前筛一碗酒来。(《水浒传》)

但是到了清代,状语和定语的使用频率几乎相同了。我们在文献中共找到定语用例4句,状语用例5句,补语用例1句,谓语用例1句。比如《红楼梦》中一共有7例使用“满满”的句子,其中3例用做定语(如(17a-c)所示),4 例用做状语(如(18a-d)所示),如:

(17)a.半日鸦雀不闻之后,忽见二人抬了一张炕桌来,放在这边炕上,桌上碗盘森列,仍是的鱼肉在内,不过略动了几样。

b.刘姥姥因见窗下案上设着笔砚,又见书架上磊着的书,刘姥姥道:“这必定是那位哥儿的书房了。”

c.那一边设着斗大的一个汝窑花囊,插着的一囊水晶球儿的白菊。

(18)a.众小厮儿听他说出这些没天日的话来,唬的魂飞魄丧,也不顾别的了,便把他捆起来,用土和马粪的填了他一嘴。

b.林黛玉便赶着来瞧,只见宝玉正拿镜子照呢,左边脸上的敷了一脸的药。

c.只薛姨妈和贾母对坐,邢夫人王夫人只坐在房门前两张椅子上,宝钗姊妹等五六个人坐在炕上,宝玉坐在贾母怀前,地下的站了一地。

d.说着拿过酒来 的斟了一杯喝干。可见,“满满”从产生之初一直是多功能性的,可以做谓语、定语、状语、补语。

下面我们再来看现代汉语中“满满”的使用情况。

我们考察了北大语料库(CCL)中“满满”的用例。除去“自信满满”“信心满满”“满满登登”“圆圆满满”等四字格,共得到1615例。“满满”同样是多功能性的,可以做谓语如(19a)所示宾语如(19b)所示、定语如(19c)所示、补语如(19d)所示、状语(如19e)所示,如:

(19)a.架子上书的,却没有什么可看。(北大语料库)都是

b李.头义脑山往诗句往。从(空同空上到),里面翻滚的,大

c.看着的箱子,小蔼龄露出了满足的笑容。(同上)

d.他总是把日程安排得的。(同上)

e.每张信息牌上都地写着招聘信息。(同上)

其中“满满”做定语的使用频率最高,请看下表中我们对“满满”充当的句法成分所做的统计结果:个音节组成,那么韵律词也必然至少包括两个音节”[7]。但是,对汉语来说,音节音步并不是古已有之。根据冯胜利的考察,音节音步是在春秋时期开始出现,东汉以后飞速发展起来的[8],而“满满”产生的时代恰好是在音节音步大发展之后,所以我们认为“满满”的出现是为了适应汉语双音节音步的转变。双音节音步是韵律的要求,因此可以说“满满”的产生是韵律制约句法的结果。

有意思的是,当“满满”成为一个韵律词之后,还可以再重叠,表示程度加深,如:

所占比例41.49%41.11%11.95%5.39%0.06%100%“满满”充当的句法成分定语补语状语谓语宾语总计用例数量670 664 193 87 1 1615

可见,不论在古代汉语中还是在现代汉语中,“满满”的主要功能都是做定语,所以“满满”同样具有形容词性。

三、“满满”产生的动因

通过上面的讨论,我们可以清楚地看到,“满”与“满满”的句法功能完全一样。这一观察给我们提出一个有趣的问题:为什么隋唐五代时期会产生“满满”?动因是什么?

魏兆惠已经注意到“满”的多功能性,她认为“元明以后形容词短语‘满满’逐渐替代了早期做状语的单音节的‘满’,使‘满’有了承担其他语法功能的可能”[2]。按照这一观点,“满满”存在的价值在于替代“满”做状语。但是,这与我们的观察不符,单看《红楼梦》,其中“满满”做状语的有4例,“满”做状语的有5例,很明显“满满”并没有替代单音节“满”做状语。可见,“满满”的产生一定另有原因。

冯胜利指出“重叠是韵律词实现的一种方式”。韵律词是从韵律学角度对“词”下的定义。在韵律构词学中,基本的韵律层级为:“韵律词(PrWd)—音步(foot)—音节(syllable)—韵素(mora)”。韵律词“至少是一个音步”。为了保证音步形成“轻重”组合的节奏,所以一个音步必须“同时支配两个成分”,这就要求一个音步“必须由两

(21)田,填也,五稼填其中也。(刘熙《释名》,转引自王力,1980/2007:469)

根据我们上文的考察,“满”直到汉代才有了状语用法,恰好与“满”做补语同时代出现。而且在汉代“满”先有了状语用法(西汉),然后才有了补语用法(东汉)。更有意思的是“满满”的使用情况又与之完全一致,“满满”同样先有了状语用法(宋代),然后有了补语用法(元明时期)。我们无法相信这些一致仅仅是巧合,下面我们来解释。

王力把带形容词的动补结构叫“使成式”,“其施事者的行为的结果是使某事物有某种情况”[10]469,比如例(21)中“填满”表示“填的结果是使其中满”。可见,在补语结构中“满”的语义指向

四、“满”和“满满”句法功能的嬗变

我们上文中已经指出“满”和“满满”都是多功能性的,下面我们来探讨其成因。

魏兆惠认为“谓语复杂化”促使“满”由谓语中心语变成了状语、补语[2]。但是这一解释令我们困惑的是:谓语复杂化的方式一般是增加状语、补语等,可“满”为什么要选择让出谓语中心语的位置,退居状语、补语位置上?魏兆惠认为这是因为“‘满’本身的动作义并不强,谓语复杂的时候,它较难以中心词的身份出现”[2]。但是这一解释无法回答为什么直到现代汉语中,“满”仍然能够做谓语。但是魏文的讨论给了我们很大的启发,引导我们从历时角度去考察“满”的用法。

根据向熹的考察,形容词做状语在先秦时代就已经出现了[9]238,而王力[10]、向熹[9]都指出形容词做补语形成于汉代,如:是宾语。而状语位置上的“满”和“满满”语义指向可以是宾语,也可以是主语。如:

(22)a.至十五日之夕,贾母便在大花厅上命摆几席洒,定一班小戏,挂各色佳灯,带领荣宁二府各子侄孙男孙媳等家宴。(《红楼梦》)

b.鸳鸯无法,只得命人斟了一大杯,刘姥姥两手捧着喝。(《红楼梦》)

(23)a.上面堆着芦苇柴草。(《水浒传》)

b.只见店主人把三只碗、一双箸、一碟热菜,放在武松面前筛一碗酒来。(《水浒传》)

例(22a)中的“满”语义指向是省略的主语“大花厅”,例(22b)中的“满”语义指向是宾语“杯”。同样,例(23a)中的“满满”语义指向是主语“上面”,例(24b)中的“满满”的语义指向是宾语“一碗酒”。

据此可以推测“满”和“满满”做补语的用法应该源于状语。当二者在状语位置上表示宾语的状态时,实际上表示的就是动作的结果。随着动补结构的出现,语义指向宾语的“满”和“满满”就逐渐转移到了补语位置上。需要指出的是,当补语位置开始容纳“满”、“满满”之后,就等于分担了状语的一部分职能,二者在状语位置上就主要指向主语了,由于语义的限制,能与其搭配的动词就很有限了。我们的观察与这一理论推导的结果完全一致。

卢卓群指出隋唐以后出现了一种“充当主语的”AA重叠式[11],如:

(24)潭上江边垂,日离风静絮相随。(唐·辟能《杨柳枝》)

很显然,例(24)中的重叠式“袅袅”与上文例(13)中“满满”的用法非常相似,二者都用在动词前做状语。可见“满满”做状语出现于宋代也是有原因的,是因为隋唐之后形容词重叠式才开始发生句法位置的变化,开始居于动词之前。

那么为什么“满”和“满满”能在动词前做状语呢?我们认为这是二者的形容词特性决定的。沈家煊提出汉语词类为包含模式,即形容词是动词的次类、动词是名词的次类。三者是包含关系,但又相互独立[12]。如下图所示:

形容词的主要功能是做定语,定语是名词前的修饰成分,而汉语中的名词和动词具有相似之处,因此形容词能够转而修饰动词是很容易理解的。

综上所述,“满”和“满满”作为形容词,这一语类特征决定了它们能够做定语和谓语。然后二者由定语用法产生出状语用法,再由状语用法产生出补语用法。

我们通过考察古代汉语和现代汉语中的相关语料,发现“满”和“满满”在充当句子成分上具有相同的使用频率,从高到低依次是定语、补语、状语、谓语、宾语,其中定语的使用频率最高,因此“满”和“满满”从古至今都是形容词。“满满”产生于隋唐五代时期,这是韵律对句法制约的结果。东汉以后,汉语双音节音步飞速发展,到了隋唐五代时期出现了形容词重叠式。隋唐之后,形容词重叠式开始居于动词之前,这一句法位置的变化使得“满满”从宋代开始做状语。形容词的语类特征决定了“满”和“满满”能够做定语和谓语,汉语词类的特性使二者由定语转而做状语,而动补结构的出现使得“满”和“满满”开始出现在补语位置上,从而由状语用法产生出补语用法。

[参 考 文 献]

[1]吕叔湘.现代汉语八百词[M].北京:商务印书馆,2006:378.

[2]魏兆惠.北京话副词“满”的来源及演变机制[J].语文研究,2016(1).

[3]朱德熙.语法讲义[M].北京:商务印书馆,2003:194.

[4]李烨.“盈”和“满”在上古的演变[J].语文学刊,2011(12).

[5]张莹.满:词性归类之我见[J].语言文字报,2016.3.

[6]莫彭龄,单青.三大类实词句法功能的统计分析[J].南京师大学报(社会科学版),1985(3).

[7]冯胜利.论汉语的“韵律词”[J].中国社会科学,1996(1).

[8]冯胜利.汉语韵律句法学[M].北京:商务印书馆,2013:173.

[9]向熹.简明汉语史(下)[M].北京:商务印书馆,2010.

[10]王力.汉语史稿[M].北京:中华书局,1980/2007.

[11]卢卓群.形容词重叠式的历史发展[J].湖北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0(6).

[12]沈家煊.我看汉语的词类[J].语言科学,2009(1).

猜你喜欢
补语用例句法
UML用例间包含关系与泛化关系的比较与分析
UML用例模型中依赖关系的比较与分析
述谓结构与英语句法配置
朝鲜语状语在汉语中的对应情况
句法二题
诗词联句句法梳理
汉语中的补语在维吾尔语中的对应表达
“NP V累了NP”动结式的补语趋向解读
信息结构与句法异位
软件设计中用例详细需求描述的应用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