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徽省农村留守儿童教育与关爱模式研究
——以肥西、肥东、庐江三县为例

2018-05-25 08:33叶松庆
关键词:安徽省儿童家长

叶松庆,刘 燕

(安徽师范大学青少年研究所,安徽芜湖241000;安徽师范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安徽芜湖241003)

在广大的农村地区,由于经济结构比较单一,许多青壮年劳动力都选择进城务工,将老人和小孩留在家中,因而催生出了“留守儿童”这一特殊群体。“留守儿童由于父母长期不在身边,得不到关爱,难免会出现一些问题。”[1-2]比如,学习上没人督促和辅导;心理上遇到问题没人排解;人身安全上存在隐患等等。这些问题严重影响留守儿童的健康成长,影响社会的和谐稳定,国家与社会亟须给予农村留守儿童更多的教育与关爱。

为了全面深入了解安徽省农村留守儿童教育与关爱模式的构建与运行现状,2017年2月课题组对安徽省合肥市肥西、肥东、庐江三县进行了实地专题调查、考察与访谈,得到了珍贵的第一手材料。专题考察、访谈的样本情况请见表1。

表1:课题组赴安徽省合肥市肥西、肥东、庐江三县实地调研的情况表(2017年)

一、安徽省农村留守儿童教育与关爱的主要模式

“留守儿童问题已然成为严重的社会问题,如何能够建立家庭、学校、社会于一体的教育与关爱模式,最大限度地消除因父母亲情缺失而给留守儿童生存、发展和受保护带来的负面影响,是保护留守儿童合法权益的当务之急。”[3]根据“国务院2016年2月4发布的《关于加强农村留守儿童关爱工作的意见》要求,需建立以‘家庭尽责、政府主导、全民关爱、标本兼治’为原则的农村留守儿童关爱服务体系。”[4]安徽省近些年在解决农村留守儿童问题上进行了积极的探索[5-7],构建了具有特色的教育与关爱模式,这些模式的实行,无疑为关爱农村留守儿童探索了新路。

(一)“留守儿童之家”模式

为了改善农村留守儿童课外活动条件,集学校、家庭、社会之合力,校内教育和校外教育相结合,按照安徽省委、省政府实现留守儿童工作的系统化、网络化、全覆盖、全关爱的要求[8],从2010年开始,许多学校开始建设“留守儿童之家”。“留守儿童之家”配备亲情电话、电视机、体育器材、图书等设施,使处在农村义务教育阶段的留守儿童在校内有导引、课余有去处,为他们创造良好的学习条件和成长环境。

肥西县铭传中学在留守儿童管理方面已经积累了十多年的经验,形成了自己独特的管理和考核制度,学校充分发挥“留守儿童之家”的作用,帮助留守儿童解决日常困难,开展丰富多彩的活动,从各方面提高留守儿童的素质,取得了较好的成效,值得借鉴。

“留守儿童之家”的建设为留守儿童营造了健康向上、快乐成长的温馨家园和良好环境,进一步改善了留守儿童群体的受教育条件,促进了义务教育的均衡发展和教育公平。

(二)“乡村学校少年宫”模式

按照政府要求,要逐步扩大“乡村学校少年宫”的覆盖面,尽可能地使每个中心学校都有一所少年宫,安徽省许多中心学校于2011年开始筹建“乡村学校少年宫”,让更多的适龄留守儿童能够接受教育,陶冶情操。

肥西县铭传乡中心小学的少年宫设有音乐教室、书法教室、绘画教室、舞蹈教室、微机教室、心理咨询教室、手工制作教室、科技活动教室等活动场所,器材设备齐全。少年宫内还不定期地开展丰富多彩的书法、绘画、科技等比赛活动。

“乡村学校少年宫”的建设,为农村留守儿童的健康成长提供了一个良好的学习和娱乐环境,在文化课学习之余,培养留守儿童的兴趣爱好,有利于促进其全面发展。

(三)“代管家长队伍”模式

肥西县铭传中学是全国较早开展“关爱留守儿童”工作的学校,探索出了许多切实可行的方法,比如实行“代管家长”制。所谓“代管家长队伍”,主要是由班主任或任课教师担任,与留守儿童结对子,承担留守儿童的监护职责,不仅要做留守儿童学习的引路人,也要做他们日常生活的知情人、成长的保护人。“代管家长”的主要职责是掌握留守儿童的基本情况,关心他们的日常生活,注重他们的心理健康,从生活和学习上给予留守儿童关爱,弥补亲情缺失。肥东县陈集乡阳光小学同样也实行“代管家长队伍”制。学校对一些特别需要关爱的留守儿童或单亲孩子实行代管,动员全校教职工组织“爱心认领”,对自己认领的留守儿童给予生活上、学习上、情感上的关爱和援助。

“‘代管家长’制度应该是目前国内外解决留守儿童问题最有效的方案之一,其最大的特点是因地制宜,依靠孩子身边人组成关爱队伍,且投入比较少,属于政府倡导的义务监护人制度,具有操作性和推广意义。”[9]“代管家长队伍”模式发挥了教育、监护的双重作用,最大限度地减少了由于父母不在身边所造成的亲情缺失,老师担任孩子的监护人,给留守儿童提供了较好的帮助。

(四)“农村全日制寄宿学校”模式

对于农村寄宿学生来说,学校就是他们的第二个家,如果他们的学习、生活都融入这个“大家庭”,让学生在紧张的学习之余感受到精神的放松与愉悦,那么就会解决家长的后顾之忧,也便于学校管理。“农村全日制寄宿学校”的创建,作为解决留守儿童问题的一项有效举措也开始在全国范围展开。在农村地区推广建立“全日制寄宿学校”,由学校设立专职的学生管理人员,负责对住校学生进行思想、情感教育和日常生活的集中管理,以保证农村留守儿童受到良好的教育和关爱。寄宿学校为留守儿童建立档案和记录袋,开设免费亲情热线电话。外出打工的家长可经常与子女保持联系,经常了解和掌握其思想动态,帮助其健康快乐成长。

肥西县铭传中学是一所农村寄宿制示范学校,是全国较早开展“关爱留守儿童”工作的学校,对于留守儿童教育与关爱做了很多工作,有着多年的留守儿童管理经验。肥东县陈集乡阳光小学,由从教20多年的乡村代课教师陈万霞创办,是一所农村留守儿童寄宿制小学,同时也是全国首个留守儿童寄宿制学校。庐江县矾山中学于2016年开始实行全封闭式寄宿制,积极探索关爱留守儿童工作的寄宿制模式。

实行“农村全日制寄宿制学校”模式,留守学生更多地体会到了学校、班级大家庭的温暖,同时老师可及时发现寄宿在学校的留守儿童遇到的问题,能够及时帮助解决。这种模式的实行不论是在生活上还是在学习上,都给留守儿童带来了更多的关爱。

(五)“留守小队”模式

“‘留守小队’模式最早出现于安徽省肥东县,这一模式被国家11个部委倡导、逐步在全国推广,注重发挥农村留守儿童自我教育、自我管理的作用。”[10]其主要做法有:一是组建少先队校外留守小队;二是为每个留守小队聘请1名少先队辅导员;三是组织开展丰富多彩的留守小队活动。肥东团县委、少工委在全县36个乡镇100多所学校进行试点,成立“留守小队”1 000多支,依托少先队和学校的支持,每个“留守小队”都配备了专门的辅导员,90%以上的留守儿童都参与到“留守小队”的组织活动中。

“留守小队”模式充分发挥留守儿童自我教育、自我服务、自我管理的作用,是一种值得提倡和推广的留守儿童教育与关爱模式。

二、安徽省农村留守儿童教育与关爱现有模式存在的问题

近年来,安徽省在农村留守儿童教育与关爱上做了大量的工作,并取得较好的工作成效,但要真正实现以家庭为主,强化各方责任,建立完善家庭、学校、政府和社会力量等多方共同参与、各负其责的农村留守儿童教育与关爱体系,实现“到2020年,未成年人保护法律法规和制度体系更加健全,全社会关爱保护儿童的意识普遍加强,儿童成长环境更为完善、安全更有保障,儿童留守现象明显减少”[4]的目标,无疑是任重道远的。当前,安徽省农村留守儿童教育与关爱模式尚存在不少问题。

(一)各主体责任不明且难以形成合力

农村留守儿童的教育与关爱工作需要家庭、学校、政府、社会各界共同合作,权责明确,才能保证留守儿童的教育与关爱工作顺利进行。在调研过程中,我们发现农村留守儿童教育与关爱工作的各主体责任不明确,缺乏必要的协同合作,难以形成合力。

1.家庭监护人监护不到位。有的农村留守儿童脱离监护单独居住生活,有的监护人丧失监护能力或监护责任不到位。许多外出打工的父母没法将子女留在身边,履行对子女的监护职责和抚养、关爱义务,外出期间与孩子联系少,见面少,给予孩子的关爱少。另外外出打工父母多将孩子托付给家中老人或者亲戚朋友代为照看,这些受委托的监护人除了解决孩子的吃饭问题,对于孩子在生活上以及情感上遇到的问题也很少能够及时发现并给予解决,甚至因为监护不力导致留守儿童受侵害,不利于他们的健康成长。

2.学校职责分工不明确、关爱工作贯彻不到位。有的学校没有设置专门的职能部门,没有成立关爱留守儿童工作领导小组,细分工作职责和任务清单,加强和改进留守儿童教育与关爱工作,因而在开展留守儿童教育与关爱工作时往往职责不明确,相互扯皮推诿,管理、落实不到位。

3.政府关爱留守儿童工作部门多且分散。现有的留守儿童教育与关爱工作牵涉的部门多,比较分散,权责不明确。现有的教育与关爱阵地如“留守儿童之家”“乡村学校少年宫”“留守小队”等相关留守儿童教育与关爱模式各自为政,尚未形成合力。

4.社会各界对留守儿童教育与关爱工作零散化。目前社会各界志愿组织对留守儿童关爱仍然处于零散状态。有关方面在组织开展关爱行动时,出于政绩和社会声誉的考虑往往以阶段性、运动式的形式化关爱活动居多。一些高校和社会志愿服务队伍,多是利用寒暑假,以假期实践活动的形式对留守儿童进行关爱,缺乏持续性。社会与政府、学校没能构建规模性、持续性的长期合作模式,很难形成合力,也难以从根本上改变留守儿童关爱缺失的现状。

(二)经费投入不足

随着农村留守儿童教育与关爱工作的开展,探索出了一些切实可行的模式。但这些工作要想顺利开展,需花费大量的人力、物力和财力,因而经费保障成为一个亟须解决的问题。“留守儿童之家”和“乡村学校少年宫”都需配备一定的器材和设备,需足够的财力支持。据悉,一个“乡村学校少年宫”的建设,政府需投入100多万,因此对于一些贫困地区,少年宫的建设还很难做到全覆盖,教育资源不平衡现象依然普遍存在。如,肥东县陈集乡阳光小学是一所乡村寄宿制民办小学,虽然寄宿制学校模式的创办,为留守学生营造了温馨的集体氛围,为许多在外打工家长解决了后顾之忧,但由于自身经费条件有限,在教育与关爱工作的开展上常常是心有余而力不足。而“代管家长制”和“留守儿童之家”等模式,均需配备辅导员等相关人员对留守儿童进行管理,对于聘用人员的费用补贴也缺乏足够的经费支持。

(三)作用发挥不充分

各种教育与关爱模式在实行过程中,能否全面贯彻具体要求,充分发挥其作用,还有待完善和优化。现有“留守儿童之家”内都设有免费亲情热线电话,方便家长和孩子联系,但实际上有的亲情电话形同虚设,很少发挥实际作用。调研中了解到“留守儿童之家”内的部分器材设备已损坏,未能及时修复,学生未能正常使用。此外,“代管家长队伍”模式在实行中也遇到了一些问题,由于老师数量有限,且属于义务服务,补贴少,老师除正常教学活动外,需担负更多的工作,难免会出现部分老师积极性不高,未能真正负起“代管家长”的职责,不能充分发挥其应有作用。

(四)创新性有待提高

安徽省近些年在教育与关爱农村留守儿童工作中探索出了许多具有特色的模式,取得了较好的成效。但随着工作的不断深入,有些模式已经有点过时,如肥东县“留守小队”模式作为安徽省最早探索出的教育与关爱留守儿童模式,创建之初,在全国被广泛推广,是值得借鉴的一种关爱模式。但是随着新模式的出现,“留守小队”模式现已很少被采用,逐渐被“留守儿童之家”“农村全日制寄宿学校”等模式取代。另外,一些学校在开展教育与关爱留守儿童工作时,重视不够,缺少积极性和创造性。按部就班的多,主动创新的少。应结合全国其它地区在留守儿童教育与关爱工作中探索出的新经验,与时俱进,进一步提升工作的创新性与针对性。

三、进一步完善安徽省农村留守儿童教育与关爱模式的措施

针对农村留守儿童教育与关爱模式存在的一些问题,要坚持问题导向,强化使命担当,以促进未成年人健康成长为出发点和落脚点,从家庭、学校、政府、社会等方面入手,健全完善农村留守儿童教育与关爱工作体系,形成长效的教育与关爱模式,让农村留守儿童更好地健康成长。

(一)强化各主体责任

1.家庭作为留守儿童的监护主体,要承担起主体责任。父母要依法履行对未成年子女的监护责任。尽量不让不满16周岁的子女单独留在家中。对于外出务工的父母,要经常与自己的子女、监护人、学校保持联系,及时了解孩子平时的思想、生活、学习情况。在“留守儿童之家”内除了开通免费亲情热线,还应建立留守儿童与家长联系的视频“亲情网”,可以增加家长和留守儿童、老师面对面交流的机会,让家长更多地参与到留守儿童的学习、生活中来。

2.学校作为留守儿童活动的主要场所,要严格履行其职责。建立关爱留守儿童工作队伍,明确岗位职责;明确留守儿童关爱工作内容,关注留守儿童心理、生理健康,加强思想道德教育、安全教育以及法制教育。中小学校要对农村留守儿童受教育情况实施全程管理,“代管家长”除了要管好学生在校日常生活,还要利用电话访谈、定期家访、召开家长会等方式加强与家长、受委托人(或监护人)的沟通交流,了解留守儿童的生活情况和思想动态,帮助监护人掌握留守儿童的学习情况,提升监护人的责任意识和教育管理能力;及时了解无故旷课留守儿童情况,落实辍学学生登记、劝返复学和书面报告制度,劝返无效的,应书面报告县级教育行政部门和乡镇人民政府,依法采取措施劝返复学。

3.政府应发挥主导作用,各职能部门都要积极参与到教育与关爱留守儿童工作中来,要落实各部门具体责任,各职能部门形成联动。“县级人民政府要完善控辍保学部门协调机制,督促监护人送适龄儿童、少年入学并完成义务教育”[11]。教育部门要落实免费义务教育和教育资助政策,确保农村留守儿童不因贫困而失学;各部门要各司其职,明确职责,确保留守儿童教育与关爱工作顺利开展。

4.社会要凝聚力量形成合力。留守儿童教育与关爱保护工作,除了需要家庭、学校、政府等努力,还需要凝聚社会各界力量,组成留守儿童关爱组织,共同帮助解决留守儿童问题。一些大众传媒和自媒体要加大宣传力度,对一些关爱留守儿童的社会组织和公益活动进行报道,扩大宣传,积聚正能量,鼓励更多的人加入到关爱留守儿童的志愿队伍中,让更多的人投身到关爱留守儿童的公益事业中。同时这些关爱组织要开展长期性、规模性、持续性的帮扶活动,形成社会合力,不断壮大教育与关爱留守儿童的队伍,让爱心“接力棒”不断传递下去。

(二)加大经费支持

教育与关爱留守儿童工作是一项系统工程,需花费大量的人力、物力和财力,工作才能逐步开展。可采取“向上争取资助一点,各级财政补贴一点,成员单位帮扶一点,乡村、学校自筹一点,社会企业捐助一点”[9]的办法,多渠道筹措资金,开展关爱工作和活动。要将教育与关爱留守儿童行动专项经费纳入财政预算,加大投入力度,下拨专项经费,用于教育与关爱项目的建立和活动的开展;政府可以通过购买公共服务的形式,提高服务质量,还可通过招商引资的方式获得项目资金,投入到教育与关爱留守儿童工作中;各单位(如财政部门、教育部门等)也可拿出一些经费作为活动资金;乡村、学校也要集绵薄之力,自筹一点;也可借助大众媒体的宣传报道,使社会各界加大对留守儿童的关注度,凝聚社会力量帮助留守儿童。可组织一些公益慈善活动,发起社会组织和个人参与到教育与关爱留守儿童的公益事业中,通过社会募捐的形式,捐献自己的爱心,募集资金。有了这些资金的支持,各项教育与关爱工作才能得以持续,留守儿童问题才能逐步得到解决。

(三)狠抓执行力建设

现有的教育与关爱模式充分发挥作用,需要加强执行力建设,确保教育与关爱留守儿童落到实处。因此,政府要在教育与关爱模式实行的过程中加强监督,制定考核管理办法,定期组织人员对学校的教育与关爱留守儿童工作进行督察,及时发现与解决问题,确保教育与关爱留守儿童工作的模式都能充分发挥其作用。学校可以由校长牵头组成教育与关爱留守儿童工作领导小组,明确工作内容,根据政府的要求,认真贯彻执行。如果在工作中遇到问题和困难,可及时向政府反馈,寻求政府支持、帮助。如“代管家长队伍”模式实施中,学校要向政府反映经费缺乏的情况,强化经费使用的科学性、计划性、针对性、有效性,真正发挥经费的作用,将好钢用在刀刃上。又如“留守儿童之家”和“乡村学校少年宫”内的一些设备毁坏或者设备不全,学校可向政府提出申请,对其进行维修,购进新设备,让留守儿童可以真正受益,愉悦身心,感受到实实在在的获得感、幸福感、满足感。

(四)借鉴与探索建立新模式

留守儿童问题是一个长期性的问题,这就需要时刻关注留守儿童工作新动态,学习和借鉴全国其它地区的新经验、新举措,积极探索科学化、多元化、创新性的新模式。

1.“学校、家庭、社会、国家”四位一体的教育模式

推进农村留守儿童的教育与关爱工作,需要学校、家庭、社会和国家四方联动,协调合作,共同构建四位一体的教育模式。学校可利用网络信息平台,建立留守儿童档案,便于了解留守儿童动态;留守儿童父母外出打工要统筹安排好孩子的生活,平时通过电话、视频等方式多与孩子和学校联系,了解孩子情况;社会要共同努力,健全留守儿童教育与关爱服务体系,创新工作方法,利用网络和自媒体平台,开展活动,加大宣传力度,引起社会关注;国家要出台相关政策,鼓励农民工在家乡创业就业,保证农民工子女随父母进城就读。四位一体的教育模式能够整合力量,全面发挥作用。

2.“家庭、学校、社区、高校”四位一体的志愿服务模式

此模式是在结合了四川省成都市郫县云桥村关爱留守儿童工作实践经验基础上提出的,即以农村留守儿童为核心,以社区居委会(村民委员会)等政府基层组织为联结点,以家庭、留守儿童所在学校、高校志愿者为代表的公益力量为主干,构建一个立体、多元、网络化的教育与关爱留守儿童工作体系。社区工作负责人、留守儿童所在学校班主任、高校志愿者形成联动机制;以社区为单位统计留守儿童的基本信息,建立留守儿童动态的成长信息库,与学校实现信息共享。

3.“政府重教、乡友促教、教师宣教、家长改教、学生自教”的“五教模式”

可以借鉴湖南省汨罗市新塘乡的“政府重教、乡友促教、教师宣教、家长改教、学生自教”的“五教模式”[12],为我所用。所谓“五教模式”是围绕学生自教为中心,并设立其他四教来形成一个立体的教育模式。“政府重教”是指乡党委、政府作为领导者和组织者,起到动员和组织作用,并且为关爱留守儿童工作提供人力物力支持;“乡友促教”是指一些乡友为家乡提供物力、财力支持,促进家乡教育事业的发展;“教师宣教”是指教师要根据教学目标更新教学理念,并且给留守儿童家长讲授家庭教育理念和方法;“家长改教”是指家长根据老师的宣讲,改变家庭教育方式和理念,以科学、合理的方法教导孩子;“学生自教”是指学生要正确认识自我,做到自立自强,努力成为积极向上,对国家未来有用的人。“五教模式”以实现“学生自教”为目标,其他四教各自发挥其作用,“五教”之间相互作用,形成一张和谐科学的农村留守儿童教育与关爱之网。

四、结 语

教育与关爱农村留守儿童是一项系统工程,也是全社会义不容辞的共同责任。安徽省各地在教育与关爱留守儿童方面作出了艰辛的探索,在取得令人瞩目的成绩的同时,也存在一些亟待解决且必须解决的问题。这些问题集中表现在对留守儿童的教育与关爱不充分、不均衡,难以形成合力。要坚持问题导向,注重发挥主体的积极性主动性创造性,从家庭、学校、政府、社会等诸方面强化对留守儿童教育与关爱的责任,引起社会各界对留守儿童的重视,各责任主体形成合力,为教育与关爱留守儿童工作提供物力、财力支持;建立健全长效机制,健全和完善工作体系,更加注重工作的连续性、系统性、创新性。留守儿童作为未成年人群体中的一部分,是国家的未来,民族的希望,关注留守儿童,解决留守儿童问题,帮助留守儿童健康成长,是一场持久战,需要长期努力。

[参 考 文 献]

[1]叶松庆.当代未成年人的道德观现状与教育(2006-2010)[M].芜湖:安徽师范大学出版社,2013:17.

[2]叶松庆.当代未成年人道德观发展变化与引导对策的实证研究[M].芜湖:安徽师范大学出版社,2016:23.

[3]佟延春,隋建华.发挥地方高校优势,构建关爱留守儿童长效机制探讨[J].继续教育研究,2011(11):28-30.

[4]国务院办公厅.国务院关于加强农村留守儿童关爱保护工作的意见[A/OL].(2016-02-14)[2017-06-20].http://www.gov.cn/zhengce/content/2016-02/14/content_5041066.htm.

[5]叶松庆,郭瑞.安徽省农村留守儿童教育与关爱的现行做法及特点分析[J].安徽广播电视大学学报,2017(4):56-61.

[6]叶松庆,叶超.安徽省农村留守儿童教育与关爱现状述评[J].安徽广播电视大学学报,2017(3):54-60.

[7]程秀霞,荣梅,陈寿弘.安徽省农村留守儿童教育与关爱机制及模式研究述评[J].安徽广播电视大学学报,2017(4):74-77.

[8]中共安徽省委,安徽省人民政府.中共安徽省委、安徽省人民政府关于做好关爱农村留守儿童工作的意见[A/OL].(2009-12-22)[2017-09-30].http://www.ah.gov.cn/UserData/DocHtml/1/2013/7/12/6413470223364.html.

[9]方铭林.留守儿童的关爱教育机制[J].中国农村教育,2007(10):32-34.

[10]张永.解决留守儿童问题的对策分析—安徽省肥东县“留守小队”模式调查[J].辅导员,2007(4):14-15.

[11]郑再良,王哲.皖西农村留守儿童留守现状调查及教育对策探讨[J].皖西学院学报,2011(6):53-58.

[12]吴敏.关爱留守儿童的“五教模式”[EB/0L].(2010-10-08)[2017-08-25].https://wenku.baidu.com/view/335824c25fbfc77da269b1b9.html.

猜你喜欢
安徽省儿童家长
成长相册
安徽省家庭教育促进条例
安徽省家庭教育促进条例
安徽省家庭教育促进条例
家长日常行为规范
留守儿童
家长请吃药Ⅱ
六一儿童
微妙的家长QQ群,引无数家长竞折腰
近8成家长不认同只要学习好就行 健康最重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