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尔雅翼》校点本之校点献疑

2018-05-25 08:33陈波先
关键词:尔雅

陈波先

(豫章师范学院 人文系,江西 南昌330103)

《尔雅翼》是一部名物训诂专书,南宋罗愿(1136-1185)所著。该书分《释草》八卷、《释木》四卷、《释鸟》五卷、《释兽》六卷、《释虫》四卷、《释鱼》五卷,共三十二卷,所释名物计四百一十八条。《四库全书总目提要》称其“考据精博,而体例谨严,在陆佃《埤雅》之上”。石云孙先生校点的《尔雅翼》于1991年由黄山书社初版(安徽古籍丛书之一),时隔二十二年后的2013年再版。此次再版“增损改字词近三十处,改正标点二十来起”,还在全书标上专名号。该再版本因其质量上乘,备受学界重视。但由于《尔雅翼》一书名物众多、引证广博、事件错综,故难免会出现一些讹误。因此笔者不揣浅陋,针对校点本中出现的讹误特提出来向校点者及方家请教,倘或能稍有裨益于《尔雅翼》的校点整理,则幸甚。现将《尔雅翼》校点本中讹误之处分为五部分论述如下:一是标点误用;二是专名号失误;三是书名号失误;四是引文失误;五是句读误断。

一、标点误用

1.《释草一·粱》:粱,今之粟类。……内则曰:“饭、黍、稷、稻、粱、白黍、黄粱、稰穛。”[1]4

按:《礼记·内则》:“饭:黍、稷、稻、粱、白黍、黄粱、稰、穛。”郑玄注:“(饭)目诸饭也。孰获曰稰,生获曰穛。”据此可知《内则》之“饭”与“黍、稷、稻、粱、白黍、黄粱、稰、穛”是总括关系,而非并列关系。因此“饭”字后的顿号宜改为冒号。又“稰”与“穛”不是同一事物,宜用顿号断开。

2.《释草七·芐》:芐者,今之地黄。古以为菜,铏羹用之。礼记曰:“钘毛、牛藿、羊芐、豕薇。”盖物各有所宜。[1]86

按:《仪礼·公食大夫礼》三牲皆有芼,即牛藿、羊芐、豕薇。因此,“钘毛”与“牛藿”“羊芐”“豕薇”三者不是并列关系,而是总括关系,宜把“钘毛”后的顿号改为冒号。

3.《释兽六·羭》:归藏曰:“两壶两羭。”郭氏以为“羭,黑羝”,引以解“夏羊,牡羭”之义。案吴羊则白,夏羊则黑……[1]281。又《释兽六·羖》:“羖,本夏羊牝者之名。……以羖合羒言之,以羭合牂言之,是以羖为牯,羭为牝也,不用释畜“夏羊、牡羭,牝羖”之文矣[1]282。

按:据文中“夏羊则黑”可知“羭”是夏羊之一种;又据文中“羖,本夏羊牝者之名”可知“羖”亦夏羊之一种。故“夏羊,牡羭”当标为“夏羊:牡,羭”;《释畜》“夏羊、牡羭,牝羖”当标为《释畜》“夏羊:牡,羭;牝,羖”。

按:《尔雅·释虫》“蟓,桑茧。雔由:樗茧、棘茧、栾茧。蚢,萧茧”邢昺疏:“此皆蚕类作茧者,因所食叶异而异其名也。食桑叶作茧者名蟓,即今蚕也。食樗叶、棘叶、栾叶者,名雔由。食萧叶作茧者名蚢。”[2]292据此,“野茧又有雔由、樗茧、棘栾茧、蚖萧茧”宜改成:“野茧又有雔由:樗茧、棘栾茧。蚖,萧茧。”

按:“海南谓之虫邪”后的问号当误,盖校点者把“邪”当成疑问词,以致使用问号。《汉语大词典》:“虫邪,朝菌的別名。”由此观之,“虫邪”乃朝菌的别名,故“海南谓之虫邪”后的问号应改成句号。

按:“其为鱼也,薄而不美”后的逗号当改为句号。若依校点本的逗号,则“其为鱼也,薄而不美,……鲂也”与上文的“色青白而味美”相矛盾。“其为鱼也,薄而不美”指的是阳桥,故用句号。“其为鱼也,博而厚味”则指的是鲂。

二、专名号失误

(一)当标专名号而未标

1.《释草一·菽》:又广志曰:“重小豆,一岁三熟,椠甘白豆,粗大可食。刺豆亦可食。秬豆苗似小豆,紫华,可为面,生朱提建宁,胡豆有青有黄者。”[1]9

按:据卷后《音释》“朱提,属益州,地产银”可知,“朱提”应为地名。又《云南通志》载:“明帝永平十二年分益州郡,置永昌郡。三国汉先主章武元年分犍为属国,置朱提郡。后主建兴三年,诸葛亮南征平四郡,改益州郡为建宁郡。”由此观之,“朱提”“建宁”均为地名,当加专名号。又该句“椠甘白豆”中间宜用句号断开:“椠甘”当上读,作“小豆”的谓语;“白豆”当下读,作“粗大可食”的主语。

按:从下文“未必不以此地生连与芍而名之也”可知,“莲芍”是一地名,当加专名号。

3.《释木二·李》:山海经:“边春之山多李。”[1]128

按:“边春”是地名,宜加专名号。“边春之山”即边春山,《山海经·北三经》载边春山位于石者山以北一百一十里,在《山海经》中属北山山系。

4.《释木四·箭》:考工记“妢胡之笴”。[1]151

按:卷后《音释》载:“《考工记》注:妢胡,胡子之国,在楚旁。”“胡子之国”即胡子国,《路史·国名记》载:“胡子国归姓。归姓,夔出。……盖楚之所立。”据此可知,“妢胡”是一地名,宜加专名号。

5.《释鸟一·鸾》:而山海经亦言生于女床,见则天下太平也。[1]156

按:据卷后《音释》“女床,山名”可知,“女床”当加专名号。《山海经·西山经》载:“西南三百里,曰女床之山,其阳多赤铜,其阴多石涅。”

按:“绛宾”即龟兹王,当加专名号。《西北民族词典》载有“绛宾”词条:“西汉前期的龟兹国王。”

7.《释兽六·羭》:其䍲羺羊及虏中无角羔,其乳髓肥好,不及都下者。[1]281

按:“都下”是地名,宜加专名号。《汉语大词典》收“都下”一词,指京都。

8.《释虫三·蜜蜂》:洪范五行传:“秦昭王时,上郡大饥,草木尽死,蜂食田苗。”[1]313

按:“上郡”,地名,当加专名号。后晓荣所著《秦代政区地理》载有“上郡”:“战国时,上郡属魏地。公元前328年,魏被迫献上郡十五县给秦。……公元前304年,秦在魏上郡的基础上,设置上郡,郡治肤施。”[3]文中“上郡大饥”之“上郡”即秦所设。

按:郑玄注之“钜定”用了专名号,《尚书大传》之“钜定”亦应加专名号。

按:“以入于羽渊”之“羽渊”用了专名号,“鲧自沉于羽渊”之“羽渊”亦应加专名号。

(二)不当标专名号而误标

1.《释草七·参》:傅子曰:“先王之制,九州异赋,天不生,地不养,君子不以为礼。若诸县,去北山绝远,而各调出御真人参者十斤,下者五斤。所调非所生,民以为患。”[1]87

按:“傅子”是一著作,专名号应改成书名号。此句见于《四库全书》子部《傅子·附录》。

2.《释草七·蓼》:而曰:“蓼虫在蓼,则生,在芥则死。非蓼仁而芥贼也,本不可失。”[1]94

按:东汉魏朗撰《魏子》三卷,现亡佚。尹玉珊《汉魏子书辑佚》第二节论述了佚书《魏子》,其中就有此句[4]98。此句又见于清代马国翰《玉函山房辑佚书》之《魏子》。

3《.释木一·桐》子曰:“木有扶桑梧桐松柏,皆受气淳矣。异于群类者,松柏冬茂,阴木也;梧桐春荣,阳木也;扶桑日所出,阴阳之中也。”[1]115-116

按:“王逸子”又称《正部论》,是一著作,东汉王逸所著,现亡佚。《汉魏子书辑佚》第一节论述了《王逸子》的佚文正是此句[4]98。

4.《释兽一·廌》:淮南子曰:“好服解冠,效之。”以廌角安冠上之法冠,所谓柱后者是也。[1]217

按:“所谓柱后惠文者是也”之“惠文”不是指赵惠文王,而是指惠文冠,故不宜加专名号。又该书《释鱼四·鲎》之“惠文”没有加专名号,是也。

5.《释兽二·豺》:说文:“律:能捕豺貀购百钱。”[1]236

6.《释鱼五·枳首蛇》:而管子亦曰:“涸泽之精名曰蟡,一首两身,以其名呼之,可使取鱼鳖。”[1]375

按:“管子”之专名号宜改为书名号,因为这段话出自《管子·水地》,只不过罗愿在引用时有所改动。

三、书名号失误

(一)当标书名号而未标

1《.释草一·秬》:盖惑于礼纬鬯草生庭。[1]11

按:“礼纬”是一著作,当加书名号。《隋书·经籍志》著录《礼纬》三卷。

2.《释草四·音释》:萑,胡官切。说文也。易为萑苇,俗作雚,非。[1]56

按:《易·说卦》:“震为雷,为龙,……为萑苇。”据此可知,“易”指《周易》,应加书名号。

3《.释木一·梧》:遁甲梧桐不生,则九州异。[1]118

按:“遁甲”是一著作,当加书名号。《本草纲目·木部·梧桐》引作“《遁甲书》”可为参证。

分析 本题第③小问中为证明m=n,我们可以构造一个从S到T的既单又满映射(一一映射),因为S,T为有限集,从而得到m=n.或者,首先构造一个从有限集S到T的单映射,得出m≤n,再构造一个从有限集T到S的单映射,得出n≤m,综合起来有m=n.这两种方法都不需要什么特别的技巧,但都涉及到“建立集合间对应”的数学思想,这是抽象代数里常见的策略.像“一一对应、单射、满射”这些基本的高等数学概念是每一位优秀的高中生都能掌握的.

4.《释鸟一·凤》:及之时,作箫以象之,故“箫韶九成,凤皇来仪”。[1]154

按:“箫韶”,舜乐名,当加书名号。

5.《释鸟一·鸡》:说文鲁郊,以丹鸡祝曰,以斯鶾音赤羽,去之咎。[1]160

按:《说文》“鶾”下段注曰:“(《鲁郊》以丹鸡祝曰)此引《鲁郊礼》文。……《田部》曰:‘《鲁郊礼》畜从田从兹。”据此可知“鲁郊”是一书名,应加书名号。又“《鲁郊》”是“以丹鸡祝曰”的主语,宜为下读。

6.《释兽三·鹿》:按说文、集韵云:“丽,旅行也。鹿之性,见食急则必旅行。礼,丽皮纳聘,盖鹿皮也。”[1]243

按:《说文》“丽”字段注曰:“《礼》:‘丽皮纳聘。’盖鹿皮也。《聘礼》曰:‘上介奉币俪皮。’《士冠礼》:‘主人酬宾,束帛俪皮。’”据此,“礼”宜加书名号,指《仪礼》。又“盖鹿皮也”非《礼》文,故“丽皮纳聘”后宜用句号。

7.《释鱼二·鱓》:又 四时食制,鳣鱼大如五斗奁,长一丈余。[1]342

按:“四时食制”是魏武帝曹操所著,故加书名号。又《释鱼三·鲵》有“四时食制”,加有书名号。

8.《释鱼四·蟹》:礼,庖人共祭祀之好羞。注:“谓若之䱹鱼,之蟹胥。”[1]367

按:“共祭祀之好羞”这句话出自《周礼·天官·庖人》,故“礼,庖人共祭祀之好羞”句的标点当为:《礼·庖人》:“共祭祀之好羞。”

(二)不当标书名号而误标

1.《释鱼五·蝘蜓》:杨子云:“执蝘蜓,嘲龟龙。”[1]377

按:“杨子”之书名号宜改为专名号,传世无“杨子”一书。“执蝘蜓,嘲龟龙”出自杨雄的《解嘲》。只不过罗愿直接引杨雄说而已。又校点本《释鱼五·蜥蜴》:杨子曰:“龙蟠于泥,蚖其肆矣。”[1]377校点者把“扬子”加专名号,是。“龙蟠于泥,蚖其肆矣”出自杨雄的《法言》,与“执蝘蜓,嘲龟龙”同理。

(三)书名号覆盖不全

1.《释草六·葖》:葖,芦萉。尔雅释曰:“紫花菘也。”[1]80

按:《尔雅释》为一书名,故“释”字应移入书名号内。又《释草六·音释》“齧”字下有“《尔雅释》”,亦加书名号。

(四)书名号误连

1.《释兽二·角端》:宋符瑞志曰:“角端日行万八千里,又晓四夷之语。明圣在位,明达方外幽远之事,则奉书而至。”[1]240又《释兽二·桃拔》:宋符瑞志:“天鹿者,纯灵之兽,五色光耀洞明。王者道备则至。”[1]240

按:“宋符瑞志”应指《宋书·符瑞志》,故“宋”与“符瑞志”中间应加间隔号。

四、引文失误

(一)当为引文内容而未引

1.《释草一·秬》:故礼曰:“周人尚臭。”灌用鬯臭,郁合鬯,臭阴达于渊泉,灌以圭璋,用玉气也。既灌然后迎牲,致阴气也。萧合黍稷,臭阳达于墙屋,故既奠然后焫萧合膻芗臭。郁与鬯皆阴,而玉为阳物,圭璋又东南阳方之玉,故假之。……论诗,至于“士肤敏,祼将于京”,喟然叹曰:“大哉天命,善不可以不传于子孙。”是以富贵无常,不如是,则王公其何以戒惧,民萌其何以劝勉?[1]10-11

按:此段文字断句有两处不妥:一是《礼》的引文。《礼记·郊特性》载:“周人尚臭,灌用鬯臭,郁合鬯,臭阴达于渊泉。灌以圭璋,用玉气也。既灌,然后迎牲,致阴气也。萧合黍、稷,臭阳达于墙屋,故既奠,然后焫萧合膻芗。”由此观之,“灌用鬯臭,郁合鬯,臭阴达于渊泉,灌以圭璋,用玉气也。既灌然后迎牲,致阴气也。萧合黍稷,臭阳达于墙屋,故既奠然后焫萧合膻芗”当移入引文之内。又较《郊特性》原文,此句多一“臭”字。从上下文观之,该“臭”字盖衍文也。二是孔子之叹。“孔子论《诗》”到“民萌其何以劝勉”皆出自《汉书·楚元王传》。从《楚元王传》上下文可知,“是以富贵无常,不如是,则王公其何以戒惧,民萌其何以劝勉”亦是孔子之叹,故当把此句移入引号之内。

2.《释草一·秠》:按今百谷之中,一稃二米者,唯麦为然,舍麦未有二米者。说文解秠,亦云“一稃二米”。诗曰:“诞降嘉种,维秬维秠。”天赐之嘉谷也。而解来字云:“所受瑞麦来麰,一来二缝。”[1]13

按:“《诗》曰:‘诞降嘉种,维秬维秠。’天赐后稷之嘉谷也。”亦是《说文》“秠”字所有,宜移入“一稃二米”之内。

3.《释草一·苽》:西京杂记云:“边,皆是彫胡,紫萚绿节,蒲丛之类。”菰之有米者,人谓为彫胡。葭芦之米解叶者,谓之紫萚。菰之有首者,谓之绿节。其实彫胡之名,由来已久矣。[1]14

按:“菰之有米者,长安人谓为彫胡。葭芦之米解叶者,谓之紫萚。菰之有首者,谓之绿节”句亦是《西京杂记》原文,当移入引号之内。又此句出“校记”有:“米,《集成》本作‘未’,今从《学津》本、《五雅》本。”“葭芦之米解叶者”之“米”,《西京杂记》原文作“未”,故“校记”应从《集成》本作“未”为是。

4.《释草四·蔚》:蒿,菣。曰:“今人呼青蒿,香中炙啖者为菣。”又曰:“蔚,牡菣。曰:“无子者。”[1]54

按:据下文“又曰‘蔚,牡菣’”可知,上文“蒿,菣”亦引自《尔雅·释草》,因此为了行文的一致性,“蒿,菣”宜加上引号。

(二)不为引文内容而误引

1.《释草一·黍》:月令:“造酒命大酋,秫稻必齐。”盖以此秫与稻之糯为酒。[1]2

按:《礼记·月令》:“乃命大酋,秫稻必齐。”由此观之,“造酒”非《月令》文,当移出引号之外。故此句似断为:《月令》造酒“命大酋,秫稻必齐”。

2.《释草二·杜衡》:杜衡或只名杜。释草“一名土卤”,又谓之杜衡葵,今俗以及己代之。[1]25

按:《尔雅·释草》:“杜,土卤。”据此,“一名土卤”之“一名”宜移出引号之外。

3.《释木三·枫》:或云无风自动,有风则止。按说文“木叶摇白谓之”,则欇与风同义矣。[1]141

按:《说文·木部》“,木叶榣白也”,段注:“榣,树动也。凡木叶面靑背白,为风所摄则猎猎然背白尽露,故曰榣白。”据此,“木叶摇白”加引号即可。

4.《释鱼三·鰕》:释鱼以“鰝为大鰕”,……。[1]352

按:此句盖罗愿以己意引《尔雅》。据《尔雅·释鱼》“鰝,大鰕”可知,“为”非引文内容,故此句宜为:《释鱼》以“鰝”为“大鰕”。

(三)引文误连

1.《释草一·麻》:丧服传曰:“苴绖者,麻之有蕡者也。牡麻者,枲麻也。”[1]8

按:“苴绖者,麻之有蕡者也”与“牡麻者,枲麻也”均出自《仪礼·丧服传》,但此两句不相连。若依校点本的体例,不相连的引文应各自用引号。故此句当断为:子夏《丧服传》曰:“苴绖者,麻之有蕡者也。”“牡麻者,枲麻也。”

五、句断误断

1.《释草七·薚》:蓫,薚,马尾。[1]88

按:“蓫薚”是双音节词,但可单言“薚”指马尾,却不可单言“蓫”指马尾。若单言“蓫”,别有其义,《诗·小雅·我行其野》“我行其野,言采其蓫”毛传:“蓫,恶菜也。”郑笺:“蓫,牛蘈也,亦仲春时生,可采也。”又《尔雅·释草》“蓫薚,马尾”邢昺疏:“药草蔏陆也。一名蓫薚,一名马尾。”[2]249故“蓫”“薚”为一词,不宜断开。

2.《释木三·椒》:尔雅以“檓为大椒”,谓丛生实大者。[1]138

按:《尔雅·释木》“檓,大椒”郭注:“今椒树丛生,实大者名为檓。”由此观之,“丛生”指椒树的形状,“实大”则为椒树实,中间宜断开。故此句宜作:《尔雅》以“檓”为“大椒”,谓丛生,实大者。

3.《释木三·槐》:槐者,虚星之精,其叶尤可玩。……释木曰:“櫰,槐。大叶而黑,守宫槐,叶昼聂宵炕。”以为昼日聂合而夜炕布者,名为守宫槐。[1]140

按:《尔雅·释木》“櫰,槐大叶而黑”郭璞注:“槐树叶大色黑者名为櫰。”据此,“槐”当下读,作“大叶而黑”的主语。又据下文“郭璞以为昼日聂合而夜炕布者,名为守宫槐”可知,“守宫槐”与“櫰”不同,故“大叶而黑”后的逗号宜改为句号。

4.《释兽一·兕》:兕,似牛一角,青色,重千斤。[1]223

按:“似牛一角”当断成“似牛,一角”。牛有两角,而非一角,《山海经·海内南经》“兕在舜葬东,湘水南。其状如牛,苍黑,一角”可为参证。

5.《释兽三·麢》:麢,大羊,似羊而大,角圆锐。好在山崖间夜宿,以角挂木,不着地。[1]247

按:“夜宿”当下读,作“以角挂木”的时间状语。北宋陆佃《埤雅·释兽·羚羊》有云:“羚羊似羊而大,角有圆绕蹙文,夜则悬角木上以防患,语曰‘羚羊挂角’,此之谓也。”[5]112可为佐证。

按:“铜驼如马,形长,高一丈,足如牛尾,长二尺”句的句读不合常理。骆驼形体不长,而是形状像马,但长高大致相等,故“形长”之“形”当上读,“长”当下读。《太平御览》引此句作“二铜驼如马形,长一丈,高一丈”可为参证。又“足如牛尾”不辞,“尾”当下读,做“长二尺”的主语。

7.《释虫一·蟓》:蟓,桑茧野蚕,不养于人,就桑食叶作茧者。比家蚕小而行疾。其作茧长半寸以来,亦撱而长,其一面平多,则岁宜蚕,野人尝以卜蚕之熟否。楚俗于上春以麫裹肉或糖蒸之,亦平其一面,谓之茧子,食之,盖取象此。[1]293

按:此段有两处断句不妥。一是“蟓,桑茧野蚕,不养于人”句。《尔雅·释虫》“蟓,桑茧”郭璞注:“食桑叶作茧者,即今蚕。”据此,“蟓”别名“桑茧”。“蟓”与家蚕有别,故下文有言“野蚕不养于人”。二是“其一面平多,则岁宜蚕”句之“多”当下读。“其一面平”与下文之“亦平其一面”义同。“多则岁宜蚕”的主语省略了,应为“蟓”。罗愿认为野人根据蟓之多少来预测(家)蚕之熟否。

按:该句“入河水见日”之“入河水”当上读,“日见”当下读。“出此穴中入河水”与下文之“从此穴而来入河”[5]10对文。又“见日”与“目眩”是因果关系的紧缩句,不当断开,《埤雅·释鱼·鲔》作“见日而目眩”是。又由下文可知,“河南”是指黄河之南,故专名号不应连及“南”字;“三月从河上来”之“河”宜加专名号,指黄河。

[参 考 文 献]

[1]罗愿.尔雅翼[M].石云孙,校点.合肥:黄山书社,2013.

[2]邢昺.尔雅注疏[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1999.

[3]后晓荣.秦代政区地理[M].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9:159.

[4]尹玉珊.汉魏子辑佚[J].古籍整理研究学刊,2011(2).

[5]陆佃.埤雅[M].北京:中华书局,1985.

猜你喜欢
尔雅
英文目录与摘要
西方汉学语境下《尔雅》的解读与呈现*
浅探《尔雅》与《说文》的继承发展关系
——基于《尔雅·释天》与《说文·雨部》相应训诂条例
永远的毛豆
《尔雅》在中学语文教学中的应用
21世纪以来《尔雅》研究综述
群雅概述
古籍
丁子峻温文俊士尔雅男神
作家尔雅《同尘》研讨会顺利举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