施国妹
摘 要小学阶段是培养学生学习音乐兴趣的重要阶段,在新课标下,音乐课堂教学实践要根据小学音乐课程理念和新课标的要求,结合小学生的年龄特点,从培养学生学习音乐兴趣入手,构建快乐课堂,方能取得较好的效果。
关键词构建;小学音乐;快乐课堂
中图分类号:TU24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2-7661(2018)26-0153-01
作为一名小学的音乐教师,我们的职责就是如何让学生在课堂中体会音乐带来的快乐。这就要求老师要在教学中使学生怀着快乐、兴趣的情绪进行学习。
一、创设情境,快乐导入
构建小学音乐快乐课堂,导入是不可缺少的部分。成功的导入犹如一把开启学生兴趣之门的金钥匙,能迅速唤起学生的注意力,给学生以启迪,全面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使课堂教学达到先声夺人,事半功倍的效果。例如:在教学《两只小象》(艺术教材)的时候,本课的教学目标主要是增强他们对三拍子中强弱关系的感受力。我设计的导入是一个名为《捕蚊小英雄》的音乐游戏,游戏规则是:选一名小朋友扮蜻蜓,两名小朋友扮蚊子,其余小朋友围坐一圈,游戏时学生们随音乐《捕蚊小英雄》拍手,第一拍拍掌,第二拍点掌心,第三拍点掌心。扮演蜻蜓和蚊子的小朋友双手展开,模仿飞行的动作,“翅膀”每三拍“煽动”一次,在圆圈内自由飞行,歌曲最后四小节为“捉蚊子”的时间,“蚊子”只要被“蜻蜓”碰到就算被捉到了,被捉到的或“落水”的“蚊子”与其他小朋友交换,而“蜻蜓”如能捉到“蚊子”就继续,捉不到则待音乐结束另选他人扮演。课一开始,老师说:“小朋友们,前两天老师去了森林公园,看见那里的花开得美极了,可是由于天太热,讨厌的蚊子总是来骚扰花儿,你们可愿意做捕蚊子的小英雄,去保护美丽的花朵?”“愿意”学生异口同声地回答,还没等老师讲完游戏规则,他们早已迫不及待、跃跃欲试了。在这个音乐游戏中,学生们兴致勃勃,动作舒展,节拍准确。他们通过身体动作切身体验了小节与节拍的循环关系,更深刻地感受了三拍子的强弱规律。游戏结束时,好多学生都情不自禁地发出了“哎呀”的感叹,感叹游戏时间太短暂个个意犹未尽。接着,在老师“有了大家的帮助,公园的花开得更美了,美丽的花朵不仅引来了小蜜蜂、小蝴蝶,还吸引了两只可爱的小象”的过渡语中,课题自然而然地衔接到了下面的新授环节。设计导入时我们根据学生的心理特点与教学内容,灵活设计,巧妙运用,使导入——这个教学的“第一锤”,就敲在学生心灵上,迸发出灿烂的火花。
二、科学运用多媒体,快乐教学
对于小学生来说,音乐知识、听辩能力、理解能力较差,注意力较易转移。但他们具有较强的自我表现能力和较强的形象思维能力。现代化多媒体教学是音乐课堂教学中不可缺少的,多媒体可为音乐课提供不间断的音乐和完美的画面,让学生在上音乐课时更生动有趣。在低年级音乐教学中多媒体的运用尤为重要,孩子还小需要视觉提醒。和孩子们一起玩音乐节奏的时候,先让他们通过多媒体展示的画面,再联想动作,让他们去说、去想、去动。多媒体可以让学生更加注意听音乐,增强学生对音乐的敏锐度。也可以根据学生的这一特点用多媒体播放生活中各种声音,如鸟鸣声、风声、雨声、马的奔跑声、汽车喇叭声、敲门声等来创造一定的教学情境,以激发学生的求知欲望,引起学生的联想,并引导学生用自然的嗓音和灵巧的形体来模仿。同时运用歌舞、图片相结合的方式进行直观的教学以提高他们的兴趣,让学生在音乐实践中去发现美、表现美与创造美,提高学生的音乐文化素养,在孩子们的欢乐中提高课堂教学效果。
三、运用多种方式,活跃课堂气氛
随着新课程改革的不断深入,音乐课堂教学从思想、方法、手段、过程、形式都在不断的变化与更新。形式多样的课堂教学方式不仅吸引学生渴求知识的目光,还调动学生学习的乐趣和主动性。通常,音乐课堂教学除了欣赏、提问、讨论、对比、启发、想象等方式外,还可以让学生当老师。老师根据学生的特长和能力,结合教学内容,在课堂中让学生当小老师介绍作品的创作背景;让朗读能力强的学生当小老师朗读歌词或即兴配乐诗朗诵;让演唱能力强的学生当小老师进行范唱;让钢琴演奏能力强的学生演奏贺绿汀的《牧童短笛》为大家欣赏。策划形式多样的班级比赛。根据学生争强好胜、渴望表扬的心理特点,在课堂中把学生分小组进行节奏创编、吹奏接力、歌舞表演、音乐小品等比赛,形式类似《新声代》等娱乐节目。学生可以在享受小组合作、体验成功快乐的同时还达到美育的效果。
总之,音乐是一门富有情感富有创造性的艺术。作为一名音乐教師,应该综合多种教学手段,始终贯彻“快乐教学”原则。老师是课堂教学中教的主体,学生是课堂教学中学的主体,教学的艺术是使师生双方都“感到愉快的艺术”让学生在轻松、愉快的教学气氛中学习知识。
参考文献:
[1]周娴.趣味教学,快乐课堂——浅谈小学音乐有效教学策略[J].启迪与智慧(教育),2017(11).
[2]朱慧伟.感悟歌词意境,营造小学音乐快乐课堂[J].新课程导学,2017(S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