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淑萍 张迎中 王英连
【摘 要】 目的:探寻老年不典型心肌梗塞的临床治疗对策和预后效果。方法:于本院2017年3月至2018年3月收治的老年不典型心肌梗塞患者中,随机选取64例患者入组研究。参照组患者采用常规治疗方法,治疗组患者采用对症治疗方法。结果:参照组患者的并发症发生率为18.75%,与治疗组患者的3.13%相比较高。参照组患者的治疗总有效率为81.25%,与治疗组患者相比较低。结论:由于老年不典型心肌梗塞患者的临床症状不明显。因此,医务人员应注重对患者心肌酶谱和心电图情况进行检查,询问患者的感受,并采用针对性的治疗方法,提升患者的预后效果。
【关键词】 老年不典型心肌梗塞;临床疗效;并发症
随着我国人口老龄化进程的不断加快,心肌梗塞的发病人数急剧上升,对国民健康水平形成威胁。调查研究结果显示,约有五分之一的老年心肌梗塞患者在发病时无明显临床表现,容易因误诊延误最佳治疗时机,不利于确保老年不典型心肌梗塞的预后效果。因此,对老年不典型心肌梗塞进行及时诊断并对症治疗十分重要。基于此,本次研究主要探究老年不典型心肌梗塞的临床治疗对策和预后效果,现阐述如下[1]。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于本院2017年3月至2018年3月收治的老年不典型心肌梗塞患者中,随机选取64例患者入组研究。参照组包括男性患者17例,女性患者15例;年龄65~76岁,平均年龄(73.64±0.11)岁。治疗组包括男性患者15例,女性患者17例;年龄63~74岁,平均年龄(72.98±0.23)岁。
1.2 方法
参照组患者在心肌酶谱和心电图检测的基础上,实施针对心肌梗塞的常规治疗方法。
治疗组患者在一般治疗方法的基础上,采用对症治疗方法,具体如下:1)医务人员做好常规治疗工作,予以患者吸氧措施,对患者的心电图进行不间断监护,针对疼痛剧烈的患者,应为其予以镇痛措施,叮嘱患者卧床休息,并做好通便工作。2)医生提升对抗血小板治疗重要性的认识程度,为患者口服阿司匹林和氯吡格雷。3)护理人员予以患者抗凝治疗,为患者注射低分子肝素。4)为了实现对心肌缺血的有效预防,医生为患者硝酸甘油和β受体阻滞剂,实现对动脉硬化的有效预防。
1.3 观察指标
观察两组患者的临床治疗效果。
观察两组患者的并发症情况。
2 结果
2.1 临床疗效对比
如表1显示,参照组患者的治疗总有效率为81.25%,与治疗组患者的96.88%相比较低,差异显著(P<0.05)。
2.2 并发症情况对比
如表2显示,参照组患者的并发症发生率为18.75%,与治疗组患者的3.13%相比较高,差异显著(P<0.05)。
3 讨论
老年不典型心肌梗塞在发病前大多伴有高血压和糖尿病等心血管疾病,在发病后不会出现明显的临床症状,主要表现为感染和心律失常等并发症。上述并发症的出现与老年不典型心肌梗塞的冠状动脉硬化具有十分密切的关系。同时,老年不典型心肌梗塞在发病时会出现异位疼痛表现,前胸部位的疼痛不明显,在临床诊断过程中,经常被误认为其他部位的疾病。因此,针对诱发因素不明显的胸痛、头痛和咽喉痛,医生应及时对患者的心肌酶谱水平和心电图进行检测。此外,老年不典型心肌梗塞患者在产生心肌缺血的过程中,会导致心脏的排血量降低,由于血液灌注量不足,会加剧恶心、呕吐和腹痛等消化道反应的发生概率,使得临床诊断过程中容易将老年不典型心肌梗塞与消化道疾病混淆。因此,一旦老年患者出现不明原因的消化道反应,应考虑罹患老年不典型心肌梗塞的可能,并及时为患者诊断和检查,避免因延误最佳治疗时间而导致病情加重。
老年不典型心肌梗塞的常见类型如下:1)部分老年不典型心肌梗塞患者会出现异位疼痛症状,主要表现为牙痛、肩臂痛、喉咙痛、上腹下腹痛和颈部疼痛等,同时伴有恶心、出汗和心悸等表现,一般在患者过度劳累时候发作。2)部分老年不典型心肌梗塞会出现强烈的胃肠道反应,主要表现为腹痛、腹泻、恶心和呕吐,这类患者常会合并心律失常等疾病,考虑原因可能与迷走神经反射密切相关。3)还有老年不典型心肌梗塞患者会出现心源性休克的临床表现,受患者心肌梗塞、心室壁穿孔等影响,患者的心肌收缩能力降低,降低了左心室的射血分数,进而引起心肌供血不足,加上坏死心肌细胞的综合作用,使得患者的心脏供血能力进一步下降,加速了患者疾病的发展进程。4)由于心肌梗塞会加速血栓的形成速率,加上老年不典型心肌梗塞多合并有冠状动脉粥样硬化疾病,也加剧了脑部功能障碍的发生概率。同时,在老年患者罹患心肌梗塞时,血压水平会出现异常上升,为血栓的形成创造了条件。因此,针对出现脑功能障碍的老年不典型心肌梗塞患者,医生应加强对其心电图各项指标的监测[2]。
由于不典型心肌梗塞会给老年患者带来巨大的痛苦,具有较高的致死率,因此,做好老年不典型心肌梗塞的预防性护理工作,具有十分重要的现实意义。1)护理人员在接诊后,应立即对患者的血压值进行检测,一旦发现患者出现血压下降、面色苍白以及口唇紫绀等症状时,应判断罹患心源性休克的可能,并立即予以患者抗休克治疗。2)护理人员应密切监测患者的心电图指标,询问患者的主观感受,针对烦躁不安的患者,应深入了解患者的病情特点和病程,针对晕厥的患者,应充分发挥心肌酶谱和心电图检测的作用,实现对患者病情的科学诊断。3)部分老年不典型心肌梗塞患者由于对疾病相关知识较为缺乏,因此,护理人员应做好患者的健康教育和心理护理工作,向患者阐述不典型心肌梗塞的临床症状,予以患者饮食和运动指导[3]。
综上所述,在治疗的过程中,应注重检查患者的心肌酶谱水平和心电图指标,询问患者的感受,为治疗工作提供理论依据。
参考文献
[1] 李文厚.不典型心肌梗死18例误诊分析[J].世界最新医学信息文摘,2017,17(53):47,51.
[2] 杨桂钦,唐春海,简雪梅.老年不典型心肌梗塞的临床治疗与预后分析[J].临床医药文献电子杂志,2016,03(59):11735-11736.
[3] 吾買尔江·依不拉音,热娜古丽·艾则孜.老年人不典型急性心肌梗塞的临床特征分析及治疗体会[J].中西医结合心血管病电子杂志,2016,04(24):79,8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