肥胖的流行病学现状及相关并发症的综述

2016-11-03 21:58钱文文辛宝孙娜史传道
科技视界 2016年18期
关键词:肥胖流行病并发症

钱文文 辛宝 孙娜 史传道

【摘 要】肥胖已被公认为全球性流行病,本文对肥胖的流行病学研究现状及最常见的四种并发症(糖尿病、血脂异常、高血压、癌症)的研究现状进行归纳总结,旨在为肥胖的深度研究提供科学的理论和实践的依据。

【关键词】肥胖;流行病;并发症

肥胖是历来已久的一种多因素引起的代谢障碍疾病。人类肥胖可追溯到35000年前,最早记录于旧石器时期的雕像中[1]。早在1948年,世界卫生组织已将“肥胖”列入疾病名单。

随着全球经济的快速发展,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加上不合理的膳食结构、不良生活方式等出现,肥胖已成为公共卫生焦点问题[2]。随着人们对肥胖危害的认知度提高,减重的治疗方法也在历久弥新。笔者对近几年来肥胖的流行现状及相关并发症进行归纳总结,旨在为肥胖的深度研究提供科学的理论和实践依据。

1 肥胖的流行病学研究

大量流行病学调查显示:肥胖即是独立疾病,又是心脑血管疾病、多种癌症(如子宫内膜癌症、乳腺癌等)、Ⅱ型糖尿病,高血压等多种慢性病的重要诱因,被世界卫生组织列为导致疾病负担的六大危险因素之一。2008年世界卫生组织公布的数据表明:约有2亿多男性和近3亿女性为肥胖[3]。每年至少有340万成年人死于超重或肥胖。据JAMA内科学杂志[4]上的一篇报告显示:美国大约超过2/3的人处于超重或肥胖的状态。中国2010年第3次国民体质调查数据显示[5]:我国成年人和老年人肥胖率分别为9.9%和13.0%,比2005年分别增加了1.9%和1.7%,呈持续增长的趋势。经官方估计2015年全球约有7亿人肥胖[6]。

肥胖不仅影响健康,它所引发的并发症负担也成为我国主要的疾病负担。以美国为例,2002年与成年人肥胖及相关疾病的费用大约是1000亿美元[7]。2003年我国第三次卫生服务研究数据显示:仅由超重和肥胖所引发的4种病发症(糖尿病、冠心病、脑卒中,高血压)直接的经济负担占国家卫生总费用的3.2%,占国家医疗总费用的3.7%[8]。

2 肥胖与慢病的相关性

肥胖的病因学研究非常复杂,其最根本原因是能量摄入与能量消耗的失衡。一般认为机体摄入过多能量密度大的高脂、高糖食物而含维生素、矿物质的食物摄入不足,加上运动或者体力劳动过少,导致了肥胖。本节归纳以肥胖并发症中最为常见的血糖和血脂的异常、高血压、癌症为研究的重点,探讨肥胖导致这些慢病之间可能的关系。

2.1 肥胖与Ⅱ型糖尿病

刘俊等人[9]通过对超重、肥胖与Ⅱ型糖尿病相关性的Meta分析发现:与体重正常人群相比,超重和肥胖人群的Ⅱ型糖尿病发病风险均明显增高,且女性肥胖患者比男性发病风险高,西方肥胖患者比东方发病风险高。向心性肥胖可导致Ⅱ型糖尿病的危险性增加。杨晓炜等人[10]研究发现:向心性肥胖者患糖尿病的危险性是匀称肥胖的3.21倍,指出向心性肥胖可能是Ⅱ型糖尿病的一个诱发因素。有数据显示[11]:患Ⅱ型糖尿病的成人中,肥胖约占55%。美国第三次全国健康营养调查数据显示[12]:>50岁的糖尿病患者中有86%存在糖代谢异常。肥胖是Ⅱ型糖尿病的最终危险因素,而糖尿病也是慢性肾病和后天失明的首要原因,大约70-80%的肥胖患者存在代谢异常或心血管病变等,所以具有非常重要的健康意义。

2.1.1 胰岛素抵抗

目前肥胖与Ⅱ型糖尿病的作用机制尚不太清楚,但是两者都存在胰岛素抵抗(IR)。肥胖出现胰岛素抵抗的原因可能与脂代谢、脂肪细胞的数目和质量、脂肪组织的内分泌和某些炎症特质有关。在内脏脂肪沉积的肥胖人群中,新陈代谢存在潜在的缺陷,主要表现在外周胰岛素抵抗加重,胰高血糖素分泌增加,胰岛β细胞对高血糖应答失效、脂肪轻度炎症等[13]。

2.1.2 轻度炎症反应

肥胖和Ⅱ型糖尿病都会表现出慢性轻度的炎症反应,这可能是肥胖代谢紊乱的诱因之一[14]。脂肪组织释放的促炎细胞因子(如白介素-6等)参与致炎过程,同时可见巨噬细胞浸润、激素抵抗等,这可能与高敏C-反应蛋白与促炎标记物纤溶酶原激活抑制剂-1,纤维蛋白原的升高有关。

2.1.3 脂肪细胞因子分泌

脂肪组织会分泌某些激素、脂肪细胞因子等,从而参与糖代谢与胰岛素抵抗,如:脂肪组织分泌的脂联素,可提高胰岛素的灵敏性,在肥胖患者中尤其是向心性肥胖中脂肪细胞因子分泌紊乱,促炎因子合成释放,引发炎症[15]。

2.2 肥胖与血脂异常

与肥胖相关的血脂异常,最常见的特点是血中的高甘油三酯(TG)和低浓度的高密度脂蛋白(HDL-C),低密度脂蛋白(LDL-C)在肥胖患者中水平正常,但LDL-C中分子小,密度低的小颗粒会增加,这种高TG,低HDL-C、高浓度的小颗粒脂蛋白,称之为动脉粥,也是胰岛素抵抗和代谢综合征的一个特性[16]。

2.2.1 高密度脂蛋白(HDL-C)

多项流行病学调查显示,HDL-C与心血管疾病风险呈负相关[17],在高密度脂蛋白中,载脂蛋白(ApoAI)是其主要成分,研究发现ApoAI的表达可抑制转基因小鼠的血管硬化,最新报道发现:ApoAI粒子的波动可促进巨噬细胞中胆固醇的流出,与颈动脉内膜中层厚度及冠状动脉疾病的发生呈负相关,且参与转运蛋白转运胆固醇,这可能是减少心血管疾病的一个重要环节[18]。

2.2.2 低密度脂蛋白(LDL-C)

目前LDL-C常用来预测患心血管疾病的风险,而在肥胖患者中,LDL-C水平是正常的,但在LDL-C的组成中包括小而重的去胆固醇粒子和大而轻的富脂肪粒子,在肥胖患者中常伴随小而重的去胆固醇粒子的增加,甘油三酯的升高,或高密度脂蛋白的降低。

2.2.3 甘油三酯(TG)

目前还不能确定甘油三酯是否为心血管疾病的独立危险因素。粥样硬化与肥胖尤其是内脏脂肪的增加高度相关[19]。由于肥胖个体常存在胰岛素抵抗,从而使脂肪组织不断产生游离脂肪酸,而这些游离脂肪酸异位沉积于肝脏等组织,最终产生心血管疾病[20]。

2.3 肥胖与高血压

高血压是脑卒中,肾衰竭等发生的诱因,也是重要的心脑血管疾病的危险因素,可引起脏器的损伤,最终导致器脏的功能衰竭,在肥胖人群中最为常见的并发症。近年来全球有近10亿高血压患者,约有70-80%成年人高血压源于过度肥胖。预计到2020年,高血压患者可高达15.6亿[21]。人群调查发现[22]:BMI指数与血压高低呈正相关,BMI每增加3kg/m2,4年内男性发生高血压的风险增加50%,女性增加57%。

肥胖导致高血压的病理同样非常复杂,可能由多种因素共同导致:①遗传因素。②瘦素,可促进个体减少食物摄取及增加能量消耗。但有些肥胖个体中出现“瘦素抵抗”,导致无法维持正常体重,同时增加高血压的发展。③其他:交感神经系统激活、尿钠排泄障碍、睡眠呼吸暂停、胰岛素抵抗等。

2.4 肥胖与癌症

肥胖与癌症有关联是由“医学之父”希波克拉底最早指出,他指出癌症的特性及摄入过量食物的危害。在多项流行病调查数据显示[23]:绝经期妇女中,肥胖和向心性肥胖与乳腺癌危险升高及乳腺癌复发和死亡率的升高有关。肥胖与乳腺癌之间可能的机制包括:体脂、高胰岛素血症导致的内源性雌激素的合成及胰岛素样生长因子-1(IGF-1)和结合蛋白的改变等有关[24],体内脂肪过多所产生的循环雌激素增加也可促进子宫内膜癌的发生,且发生率和死亡率增加2-3倍[25]。在结肠、胰腺、肾脏、食管、肝脏、胃等多种器官的癌变发生率和死亡率相对危险度为1.2-2.0,且某些癌症还会呈越胖危险性越高的量效关系。最近的研究显示,对病态女性肥胖患者进行减肥手术使其体重下降,可减少患癌的发病率,也间接证实肥胖与患癌风险之间可能存在某些因果关联。

结肠癌的发病率与死亡率均与肥胖和向心性脂肪分布有关,且在性别上也出现差异,男性的风险高于女性[26]。肥胖与结肠癌发生可能的作用机理包括胰岛素抵抗、内脂素、胰岛素样生长因子以及瘦素刺激肿瘤生长等。

尽管越来越多的研究发现肥胖与癌症存在相关性,但也有一些研究表明:体质指数与癌症之间并无相关性。发表在《柳叶刀》的一篇meta分析文章中发现[27],若忽略主体吸烟这一因素,BMI与患肺癌的风险几乎为零。类似的报道也见于肥胖与食道癌、宫颈癌、肾癌等。所以,肥胖与患癌风险之间的相关性尚缺乏结论性证据,还需进一步验证。

肥胖除了与以上四类并发症关系密切之外,还与心脏疾病、肝胆疾病、肺部疾病、关节炎、通风、心理疾病以及育龄妇女的妊娠结局等也密切相关。

【参考文献】

[1]George A. Bray Claude Bouchard.History of Obesity[M]. CRC Press, 2014.

[2]JAMES W P T.WHO recognition of the global obesity epidemic[J]. International of obesity, 2008, 32: S120-S126.

[3]世界卫生组织.肥胖和超重实况报道.第311号(http://www,who.int/mediacentre /factsheets/fs 311/zh/index.html)[Z].

[4]Yang L, Colditz GA. Prevalence of Overweight and Obesity in the United States, 2007-2012[J]. JAMA Intern Med, 2015, 175(8): 1412-1413.

[5]2010年国民体质监测公报 (http://www.sport.gov.cn/n16/n1077/n297454/2052709.html)[Z].

[6]KEIL U,KUULASMAA K.WHO M, nica project: risk factors[J]. Int J Epidemiol, 1989, 18(3 Suppl 1): S46-S55.

[7]National Heart, Lung, Blood Institute.Clinical guidelines on the identification, valuation, and treatment of overweight and obesity in adults: the evidence report. Bethesda, Mary land: U.S.Department of Health and Human Services, National Institutes of Health 1998, MMWR, 2002, 51: 805[Z].

[8]赵文华,翟屹,等.中国超重和肥胖造成相关慢性疾病的经济负担研究[J].中华流行病学杂志,2006,27(7):555-559.

[9]刘俊,郭毅,等.超重、肥胖与2型糖尿病相关性的Meta分析[J].中国循证医学杂志,2013,13(2):190-195.

[10]杨晓炜,姚立岩,等.向心性肥胖与2型糖尿病的关系研究[J].牡丹江医学院学报,2010,31(4):19-21.

[11]陈文彬,潘详林.诊断学[M].6 版.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4:9.

[12]Earl S.Ford ES.Increasing prevalence of the metabolic syndrome among u.s Adults.Diabetes Care, 2004, 27(10): 2444-2449.

[13]李秀钧,赵铁耘.脂肪内分泌激素与糖尿病[J].辽宁实用糖尿病杂志,2002,10(2):49-51.

[14]Wisse B E. The inflammatory syndrome: the role of adipose tissue:cytokines in metabolic disorders linked to obesity. J Am Soc Nephrol, 2004, 15(11):2792-2800[Z].

[15]Otero M, Lago R, Gomez R, etal.Changes in fat-derived Hormones plasma concentrations:adiponectin, leptin, resist in,and visfatin in rheumatoid arthritis subjects, Ann Rheum Dis, 2006, 65: 1198-1201[Z].

[16]Brunzell JD, David son M, Furberg CD, etal. Lipoprotein management in patients with cardiometabolic risk :consensus statement from the American Diabetes Associ at ion and the American College of Cardiology Foundation[J].Diabetes Care, 2008, 31(4): 811-822.

[17]Robins S J, Collins D, Wittes JT, et al .Relation of gemfibrozil treatment and lipid levels with major coronary events: VA-HIT :a randomized controlled trial[J].JAMA, 2001, 285(12): 1585-1591.

[18]张雪,吴崇明,等.改善胆固醇流出作用靶分子及相关药物研究进展[J].国际药学研究杂志,2014,41(1):93-97.

[19]赵水平.甘油三酯对心血管疾病的影响[J].岭南心血管病杂志,2013,19(1):1-3.

[20]龚艳琳,陆付耳,等人.胰岛素抵抗与脂肪异位沉积[J].中西医结合研究,2010,2(3):144-147.

[21]Nyamdorj R,Qiao Q, Lam TH, et al. BMI compared with central obesity indicators in relation to diabetes and hypertension in Asians[J].Obesity(Silver Spring),2008,16(7):1622-1635.

[22]李瑞杰.《中国高血压防治指南2010》要点介绍(一)[J].中华全科医师杂志,2012,11(1):8-9.

[23]Rose DP,Vona-Davis L. Interaction between menopausal status and obesity in affecting breast cancer risk[J]. Maturitas,2010,66(1):33-38.

[24]顾卫琼,王卫庆,等人.肥胖与癌症关系及临床[J].国实用内科杂,2011,31(9):684-686.

[25]Pedro L,Prieto-Hontoria. Role of obesity-associated dysfunctionaladipose tissue in cancer: A molecular nutrition approach[J]. Biochim Biophys Acta,2011,1807(6): 664-678.

[26]Iradj Sobhani.Obesity and Cancer: yin /yan Effects of Nutrition[J]. The Open Obesity Journal, 2010, 2: 38-42.

[27]Prospective Studies Collaboration, Whitlock G,Lewington S,et al.Body-mass index and cause-specific mortality in900 000a-dults: collaborative analyses of 57 prospective studies[J]. Lancet, 2009, 373(9669): 1083-1096.

[责任编辑:杨玉洁]

猜你喜欢
肥胖流行病并发症
Why I Give
预防流行病和传染病
腹腔镜胆囊切除术后舒适护理模式对疼痛感的控制效果
膝关节镜联合透明质酸钠治疗老年性膝关节骨性关节炎疗效观察
腹腔镜袖状胃切除治疗单纯性肥胖1例报告
一类Holling-Tanner生态流行病系统的周期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