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班幼儿建构游戏材料的实践研究

2018-05-14 15:43陈怡
考试与评价 2018年5期
关键词:建构游戏中班幼儿

陈怡

【摘 要】建构游戏是幼儿通过操作各种建构材料,运用思维、想象和动手操作,创造性地反映周围生活的游戏,它集操作性、艺术性、创造性于一体。俗话说:“巧妇难为无米之炊”,建构材料是建构活动的基础,是游戏中的重要介质,材料将幼儿的想法与操作联系起来。建构区材料丰富多样,如何科学合理地投放、使用材料对于幼儿建构游戏水平的发展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因此我们以主题建构“我们的家园”为例,观察幼儿在建构游戏中对于材料的使用,并分析探究更为适宜的材料投放方式。

【关键词】中班幼儿 建构游戏 材料使用

一、现状分析

在进行了主题《我生活的周围》课程的学习后,幼儿对于周围的人、事、物都有了更加细致地了解,乐意探究我们生活的周围有什么。针对这一教育契机,我们开展了以“我们的家园”为主题的建构活动。在过程中,幼儿从最初尝试,经历失败到通过观察学习关键经验再次尝试,再到不断更新创意,产生新的材料需求。分析情况如下:

1.幼儿对材料的选择受其熟悉程度的影响

在“我们的家园”建构游戏中,观察者观察到:孩子们第一次进行“我们的家园”建构时,大部分的孩子使用了“纸箱”“叠杯”“纸管”这类平时建构游戏中接触较多的材料。而对于边上材料框里投放的“布”“PVC管”“泡沫板”等,使用的孩子相对较少。对于熟悉的材料孩子们能很快进行建构,拼搭出形态各异的作品,但是一定程度上也导致了材料框中许多投入的材料收到冷落。

2.材料区内材料过多导致幼儿选择困难

随着游戏的不断进行,投入的材料越来越多,而幼儿的材料选择也出现了两极分化,一部分幼儿每次都只使用同样种类的几种材料,不去尝试新材料,拼搭的作品也没有变化;另一部分幼儿每次选择不同的材料进行组合,每次的作品都不一样,但是缺少连续性,难以拼搭出一个完整的连续的作品。

3.生活化为材料的使用提供新方向

在建构游戏的后期,幼儿的作品越来越倾向于生活中的物品,而不局限于“城堡”、“围墙”、“道路”。他们的创意来源于生活并且用材料框中的材料将生活中的事物表现出来。教师有意识地引导,也使幼儿能够更多地观察到生活中的点滴细节,并利用自己的想象创造能在建构游戏中表现出来,生活化和游戏化得到了更好地结合。

二、改进与思考

1.熟悉易操作的材料率先投放

材料的投放讲究层次性,要根据幼儿不同的游戏进程进行投放。由于担心第一次是因为材料不熟悉影响了材料的选择,在第二次实践前,教师特意在游戏前先对目前投放的材料进行了介绍,这次虽然有部分幼儿选择了尝试新材料,但是能拼搭出内容的较少,大部分处在尝试阶段,并且在游戏结束后因为拼搭不出作品而有部分幼儿感到挫败和沮丧。

对于幼儿来说,可控性强,减少了材料使用过程中的“麻烦”和“困难”。从这一点我们可以看到,幼儿进行建构游戏时,优先选择的都是自己熟悉的,较易操作的材料,那么作为游戏支持者、材料提供者的教师,考虑将幼儿熟悉的、易操作的材料作为基础材料率先投放,适当减少前期投放材料的数量,这在建构游戏的初期可以为幼儿增加创作的信心,并且能将更多的精力投放在“建构”这一环节上。

2.“更新”不等于“除旧迎新”

建构区材料的投放一定不是一成不变的。在过去的建构游戏中,教师常常会在过程中慢慢淘汰一些幼儿不常用的材料,以便投入新材料。但是慢慢地在建构的过程中,观察者发现,幼儿的需求变化不是单一的曲线,他们对于材料的需求随着创作的时机、即时的创作思路、创作时的環境等等而不断地在改变。材料的需求在不断更新,这些之前被冷落在角落的材料在幼儿出现新需求时又会成为炙手可热的“宝贝”。因此只要是符合幼儿阶段需要的材料,我们都应及时更新,而不应该局限于不断提供新材料。这个关键点还是围绕在“幼儿的需要”上。

3.让材料在作品中回归生活

材料来源于生活。在“我们的家园”建构游戏中,我们的材料大都来源于生活:废旧的牛奶盒、废旧的奶粉罐子、这些材料都是我们的老师和家长孩子们一起收集的,通过简单的包装,又成为了我们小朋友建构游戏中的宝贝。但如果只会将这些材料简单地搭建,似乎还有些不够,再挖掘一些,我们可以从中学到更多。笔者在一次建构游戏中观察到:一位幼儿拿了好几个奶粉罐头堆在地上,又跑去材料框里取了两块长长的木板。现将奶粉罐放倒在地上,又将木板放了上去。接着他又取了三个奶粉罐,将他放倒并排放在一起,又放了一块木板上去,做完之后幼儿坐在上面左右扭动了一下,招呼伙伴们过来一起玩。游戏结束后, 笔者询问了幼儿当时搭建的想法。幼儿回答到:我想给我们的小区做一个游乐园,里面有很多玩的东西。(那你今天做了哪些游乐设施?)幼儿:我今天用奶粉罐和木板先做了一个跷跷板,不过上面不能坐太重,太重了就会压扁。然后我做了一辆滑板车,下面的轮子我用了奶粉罐来做,上面有块木板,大家都很喜欢这辆车,明天我们还要做更多呢。

这名幼儿的尝试后,大家对于这个材料产生了新的兴趣,并且迸发出越来越多的创意;用布料做的小床、用饮料瓶和泡沫板拼搭起来的餐桌。这些材料不再是作为砖块、屋顶而存在了,他们与孩子们的生活贴的更近了。让这些生活中的材料在幼儿的作品中又回到了生活,不仅能开拓幼儿创作的思路,还能锻炼幼儿细心观察的品质,对幼儿的游戏体验更有意义。

三、结论与思考

建构游戏材料丰富多样,越来越多的教师都意识到了材料投放要因时因地、根据幼儿的需求来进行,但是在实际的开展过程中,还是容易出现初期材料投放过多、忽视“旧”材料的新用法、脱离生活实际等问题。这些问题的解决,不仅需要我们教师平时细心观察、认真体会幼儿在游戏中的发展需求;更重要的是不断提高自身的专业素养,将理论投入实践,不断去挖掘幼儿建构材料的新玩法、鼓励幼儿进行新尝试。同时,尊重幼儿不断发展的新需求,及时调整游戏材料,以满足幼儿日益增长的游戏需求,增强游戏体验,提高游戏水平。

参考文献

[1]董旭花,幼儿园创造性游戏区域活动指导[M]中国轻工业出版社 2016

[2]陈丽,开展中班建构游戏点滴尝试[D] 亚太教育 2016

[3]胡潇青,幼儿建构活动评价初探[D] 读与写杂志Vol.14 No.12 2017

[4]赖玉珍,建构游戏材料投放的探究[J] 探究 2015

猜你喜欢
建构游戏中班幼儿
在游戏中培养中班幼儿合作意识
从中班球类游戏中探究师幼互动
中班幼儿攻击性行为的成因及解决对策
基于STEM教育理念开展幼儿园建构游戏的实践探索
幼儿在建构游戏中创造力水平的现状分析及培养策略
灵动指尖的艺术
在建构游戏中建构幼儿的自主探究能力
幼儿园建构游戏开展现状与对策
多维并举,激发“棋”趣
因建构而精彩 因游戏而快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