职教集团视角下职业教育助推精准扶贫研究

2018-05-14 11:47张育松李云飞
教育与职业(上) 2018年7期
关键词:职教集团精准扶贫职业教育

张育松 李云飞

[摘要]精准扶贫是我国新时期扶贫工作的重大创新和戰略选择,需要配套的教育扶贫方案,而发挥职教集团内部资源优势是服务精准扶贫的重要途径。职业教育对于精准扶贫具有自身价值,但在精准识别、扶贫机制和长效保障方面还存在诸多困境。职教集团与精准扶贫之间存在互生关系,可以依托职教集团社会服务功能及可持续发展的长效机制,形成以政府主导、校企参与、政产学研协同的职业教育精准扶贫模式。通过政府加强顶层设计和资金投入、重视精神扶贫和文化引领以及集团内部发力、产教协同的扶贫路径和长效机制,为后续开展职业教育发挥精准扶贫攻坚作用提供理论借鉴与实践参考。

[关键词]职教集团 职业教育 精准扶贫 扶贫路径

[作者简介]张育松(1963- ),男,辽宁东港人,辽宁农业职业技术学院党委书记,研究员;李云飞(1987- ),男,辽宁辽阳人,辽宁农业职业技术学院,讲师。(辽宁 营口 115009)

[基金项目]本文系辽宁省2016年高校党建委托课题“‘精准发力助推‘精准扶贫的基层党建策略研究与实践探索”(项目编号:2016GXDJ-W004)和辽宁省职业技术教育学会2017年度职业教育集团化办学专项课题“职教集团内部资源对接精准扶贫路径研究”(项目编号:LZYZXYB1717)的研究成果。

[中图分类号]G71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4-3985(2018)13-0033-07

党的十九大报告指出“坚决打赢脱贫攻坚战……要动员全党全国全社会力量,坚持精准扶贫、精准脱贫,坚持中央统筹省负总责市县抓落实的工作机制,强化党政一把手负总责的责任制,坚持大扶贫格局,注重扶贫同扶志、扶智相结合……”,要求在精准扶贫的战略选择中着重“扶志”与“扶智”相结合,充分利用职业教育先天优势在精准扶贫中发挥独特作用。因此,大力发展职业教育是实现 2020 年贫困人口实现全面脱贫的主要路径之一,而职业教育集团在教育扶贫实践中发挥着特殊的作用。职教集团将职业教育内外部资源有效整合,建立政府主导、校企参与的“政产学研协同”的职教集团精准扶贫模式,发挥智力优势、技术优势和资源优势,为精准扶贫工作提供各类技术智力支持,为创新精准扶贫工作提供了一种全新路径。

一、职业教育助推精准扶贫的价值取向和现实困境

“精准扶贫”一词最初是2013年习近平总书记在湖南湘西考察时提出来的,强调扶贫要实事求是,因地制宜。这是针对消除贫困、改善民生,实现共同富裕,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所提出的大政方针。习总书记同时提出 “扶贫必扶智”,这既是对党扶贫理论的新发展,也是重视教育功能的重要体现。因此,如何加快贫困地区职业教育发展,使职业教育反哺地方经济发展,为精准扶贫工作模式进行顶层设计和精心布局,成为职业教育理论界的研究热点和时代主题。

“扶贫必扶智”,扶智就是要扶知识、扶技能、扶理念。贫穷和愚昧往往具有共生关系,帮助贫困群众单纯只靠经济援助,而轻视“扶智”的作用,并不能从根本上改变贫困的代际传递。只有引导贫困群众提高认识、自力更生,挖掘自我发展的内生动力,将外部“输血”式扶贫转变为内部“造血”式,才能真正唤起他们自我脱贫的信心和勇气,彻底摆脱贫困帽子。

消除贫困,关键在人;精准扶贫,教育至上。职业教育不仅可以提高群众的综合素质,帮助他们掌握一技之长,也可以使人口数量优势转变为人力资源优势,激发贫困群众的积极性。当前,职业教育在群众心中的地位仍有偏差,与普通教育相比仍处于劣势,这主要是由于职业教育的功效仍没有得到充分释放。实际上,“精准扶贫”更强调“精”和“准”,“精”体现的是对贫困人员的精细认定,通过较少的投入、较短的时期取得稳定的扶贫效果;“准”强调的是针对区域经济不同的特点,采用不同的举措达到扶贫效果。在这个方面职业教育具有独特的优势,可以说大力发展职业教育是增强贫困人口自我发展能力、切实提高扶贫成果可持续性的根本举措。

首先,职业教育的根本属性是技术技能性。职业教育是与工作岗位密切联系的教育,重视知识和技术,强调实践技能的锻炼,重点培养人的动手操作能力和实践创新。其次,职业教育的培训方式灵活多变,可以因人而学,特别适用于偏远山区的留守人群(包括妇女、老人和有部分劳动能力的残疾人等),具有门槛低的特点。再次,国家大力发展职业教育,为职业教育出台了一系列政策措施,入学可以享受免除学杂费、补助生活费等优惠,对于偏远山区渴望读书的学子具有很强的吸引力。最后,接受过职业教育的群体从业及再就业能力显著提高,在所处区域的人才市场很受欢迎。

职业教育可以引导和帮助边缘化的贫困群体发挥力量优势,为家庭乃至所处区域创造财富。但是,“千钧将一羽,轻重在平衡”。要将职业教育深耕于精准扶贫,避免造成“粗放扶贫”,必须讲究方式和方法。虽然职业教育自身的特性和精准扶贫之间存在着耦合关联性和内部契合度,但就现实来看,执行过程中依然存在诸多困境。第一,对精准扶贫对象的识别精准度不足,存在“水分”和遗漏现象。职业教育在扶贫过程中的“精准发力”意味着职业教育资源的倾斜性投入,但受一些主客观因素的影响,对贫困人员的认定存在瞒报、谎报的情况,扶贫对象中掺杂着一些根本不需要帮扶的群众。第二,职业教育精准扶贫机制不健全。系统的帮扶机制是实施此项工程的基本前提。精准扶贫工作不仅仅需要教育行政部门、职业院校、行业企业及职业培训机构的通力合作,而且需要与人社局、扶贫办等政府行政部门步调一致。然而,一些管理部门与执行部门之间的统筹和调度出现矛盾,政策制定与权责分配、资源投入有时相互错位,极大地影响了精准扶贫的效率和效果。第三,职业教育精准扶贫的目标和内容存在问题。一是在培训内容上,结构单一的技能培训使人们不能掌握高新技术,生产出的产品品质低、质量差;二是在培养目标上,与行业要求偏离,大多是被动接受职业培训,与系统化的职业教育熏陶有一定的差距,这就很难与劳动力市场需要相挂钩;三是职业教育培训者对扶贫地区历史及背景了解不深入,对区域经济特点了解不充分,导致培训方式和培训内容与当地发展契合度不够。第四,职业教育精准扶贫的投入不够,资源匮乏。职业院校的发展很大程度上依赖于实训基地、教学器材的引入与置换,依靠有限的财政拨款其难度可想而知。再加上职业教育的资源缺乏有效整合,职业教育内部资源的筹集、分配、划拨、管理尚未建立清晰的体系,直接影响了精准扶贫的有效实施。

二、职教集团助推精准扶贫的现实意义

虽然职教集团在自身发展过程中还存在诸多问题,但其作为职业教育领域的重要范畴,在助推精准扶贫中有着先天的优势。发挥精准扶贫的“扶智”和“扶技”本领,对于职教集团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一)职教集团与精准扶贫的互生关系

互生关系原是生物学范畴,是指两种可单独生活的生物,当它们共同生活时,通过各自的代谢活动为对方提供有利条件,或其中一方为另一方提供有利条件的生活方式。职教集团与精准扶贫之间存在密切的互生关系,这种互生关系可以概括为:职教集团的优质发展能够更有效地推进精准扶贫;精准扶贫的深入开展将会反作用于职教集团的供给侧改革,从而完善职教集团的社会服务功能。

1.职教集团的优质发展有利于推进精准扶贫,精准扶贫工作需要职教集团的协同服务能力和优势。精准扶贫是职业教育社会服务功能中的重要组成部分,这种功能历史上多以“科教(技)兴农”的名义进行,主要内容是文化、科技、卫生“三下乡”,实践主体是各个不同的职业教育机构,组织方式是各机构自行依据所在区域乡、镇、村量力而行地进行科技扶贫。尽管不同的教育机构基本上都有自己的科教兴农扶贫点,命名为“科教兴农示范乡(镇、村)”“精準扶贫示范点”等,但大都形式大于实质,并无真正的脱贫收效。究其原因, 主要是在完成扶贫任务的过程中所涉及的政策、项目、资金、技术、人才、市场、风险等诸多问题,任何一个单位都无法独力解决。相较于各教育机构的独立扶贫行为,依托具有政产学研紧密结合特征的职业教育集团来开展精准扶贫工作更容易产生实效。贫困落后地区需要的是政产学研相互协调配合的,具有政策保障力、人财物投入力、项目培育力、市场开发力等的长效扶贫机制,而职教集团在这方面具有较大优势。

2.精准扶贫工作的深化有利于促进职教集团的质量提升,职教集团需要通过精准扶贫来诊断、改进其社会服务。职教集团的功能当然不止于精准扶贫,它要为社会各个方面培养生产、建设、管理、服务一线需要的技术技能型人才。职教集团可以在其他方面添砖加瓦,更应在乡村振兴中大有所为。乡村振兴的一项关键任务就是精准扶贫,当这一任务不可能由一所职业教育机构以“单兵作战”的方式来实现时,能否完成这一任务就成为检验职教集团发展质量、水平的重要指标。当然,职教集团要真正承担起这项历史使命,必须打破原有的习惯性办学模式,从精准扶贫的需求侧出发,诊断自身的不适或缺陷,有针对性地进行供给侧改革,从而形成顺畅、有力、长效的精准扶贫机制。

(二)职教集团开展精准扶贫的必要性

职教集团成立的初衷就是聚集、开发和配置职业教育资源,强化职业教育的人才培养、科学研究和社会服务等功能。职教集团以多种合作为切入点,在整合资源、发挥优势、拓展办学内涵方面积累了丰富的经验,有效提升了职业教育服务国家战略的能力,彰显了独特的社会服务价值。在正视职教集团所发挥作用的同时,也必须看到职教集团在发展过程中出现了形形色色的问题,例如职教集团内部成员地位模糊化、产教融合浅表化、政府作用抽象化、治理结构松散化、集团活动非法化以及资源利用盲目化等粗放式发展现象。形式主义在职教集团发展过程中逐渐凸显,其内部资源整合、开发、共享等受到不同程度的限制。精准扶贫正是重新统筹职教集团资源、拓展职教集团成员之间联系的纽带,也为职教集团未来的发展进一步明晰了思路。精准扶贫不仅要关注“量”的变化,还要关注“质”的提升。职教集团借精准扶贫可以将内部资源重新开发、整合和配置,以全价值链的理念双向发展,实现“双赢”的既定目标。

(三)职教集团开展精准扶贫的可行性

职教集团的功能并不是内部成员功能的简单叠加,而是集团内部的局部功能扩大、整合或转化;职教集团的发展效益也并不是昙花一现的,而是强调可持续发展的能力,强调成员间的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发展。换句话说,职教集团强调自身的内聚性和可持续性。职教集团的发展目标和终极价值是服务社会发展,改善社会成员生活质量,而服务社会发展的可持续性正是职教集团生命最重要的生存条件。因此,这种“跨界”的社会组织特征为职教集团开展精准扶贫工作提供了具有保障性的长效机制。阿马蒂亚·森的能力理论为理解职业教育与精准扶贫关系提供了理论支撑,从职教集团的内部组织和功能分析来看,精准扶贫也具有可行性。

1.集团中政府部门可以为精准扶贫提供政策和组织保障。职教集团的主要参与者和角色策划者——政府在精准扶贫中起着主导的作用。职教集团在政府或教育行政部门的指导下,通过权力和政策保障,将集团内有效资源形成合力,打破原有的松散组织结构,以项目为抓手带动贫困地区经济社会发展,搭建精准扶贫的有效平台,聚集各方力量构筑扶贫格局,形成“组织指导到位”“政策支持到位”及“关心帮助到位”的有力保障。

2.集团中职业院校可以多途并举培养人才,改善当地职教办学水平。职教集团的主体——职业院校,是职业教育的主阵地。职业院校可以利用自身资源优势,按照“以服务为宗旨,以就业为导向”的方针,立足当地实际,采取灵活多样的培养形式,针对当地不同经济社会特点、不同的产业结构、不同的贫困群众家庭情况,形成以在当地实施教育教学为主,分阶段进行专业学习实训的“两地共育、产教融合”人才培养模式,切实满足贫困群众提升职业素养和就业创业能力的需要。

3.集团中企业可以提供必要的资金和技术支持,着力带动当地特色产业发展。职教集团可以充分发挥企业办学主体优势,对接当地特色产业,挖掘当地资源潜力,依靠技术技能优势开发扶贫项目,开拓产品市场,带动当地特色产业的优势发展,为当地社会经济发展注入内生动力。行业企业专家和技术人员可以面对面地进行技术技能的指导和培训,为当地特色产业的发展提供技术和人才支持。

4.集团中培训机构可以提供量身定制的培训内容和培训体系。职业教育培训机构可以利用优质的教育资源,专人专项协调管理,提前调研培训需求,制订计划到天的周密培训工作方案,按个体量身定制培训内容,精心遴选培训教师,重视培训成果的应用和转化,及时召开培训座谈会和总结会,有效保证培训的效率和效果。

总之,政产学研协同的职教集团精准扶贫模式,有利于避免“表层扶贫”“碎片扶贫”“局域扶贫”等,能够实现职教扶贫与繁荣经济、促进就业、消除贫困、维护稳定、建设先进文化的紧密结合,为贫困地区经济社会发展提供针对性服务和人才支撑,提升优质职教集团的扶贫效能,助推贫困地区脱贫致富。

三、职教集团助推精准扶贫的基本方略

政校企行联动、成员单位合作紧密、职业教育资源丰富的职教集团为对接精准扶贫提供了有效的平台和保障。在供给侧宏观背景下,要构建政府主导、校企参与、政产学研协同的职业教育精准扶贫模式,关键应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

(一)加强顶层设计,加大资金投入

“凡事预则立,不预则废。”任何一项系统性的工程,如果不重视顶层设计,在实践过程中都容易脱离目标、失去准心,甚至造成半途而废、前功尽弃的糟糕局面。职业教育学界对于职业教育助推精准扶贫已有大量的理论和实践研究,但职教集团作为“跨界”的社会组织,要真正融入精准扶贫的民生工程,理论层面和实践领域尚属空白。这更需要政府及其相关行政部门从顶层设计入手,充分利用职教集团各自的资源优势,对贫困地区的自然条件、产业特点、社会环境以及居民状况进行彻底调查,运用科学有效的发展模式、管理制度和监督体系,对扶贫区域实施精准识别、精准扶贫和精准管理。

1.充分了解“精准扶贫”的内涵及时代特征,重点体会和研究党的十九大报告及习近平总书记系列讲话重要精神,做到“六个精准”、实施“五个一批”以及践行“五个坚持”。事先预测职教集团在精准扶贫中遇到的困难,如扶贫对象识别不清问题、工作中的管理及监督问题、扶贫资金使用不善问题、部分贫困群众内生动力不足问题、职能部门权责划分问题以及集团成员协作沟通问题等未预料的矛盾和障碍,都要事先加以干预和防范,并出台相应的法律法规予以约束,切实建立健全各级政府及其职能部门工作机制,统筹协调各类主体的行动任务。

2.加大政府资金投入力度和资金管理力度。职业教育具有公共性特征和公共产品性质,是实现社会公平的重要手段和途径。政府的责任就是将这些属性扩大成正的外部效应,并对其有效供给进行适当干预。现代政府理论同时表明,政府可以通过公共财政资金的投入解决农村职业教育发展资金不足的问题。贫困地区的职业教育发展主要依靠政府财政拨款的大力支持,这是脱贫致富的一个基本前提。政府要对资金的使用和流向进行监督和管理,使财政拨款以及集团筹集的专项经费效益最大化,实行收入与支出的双线管理,保障职业教育经费的使用质量和效益。

3.完善捐资助学制度和职业培训制度。确保教育均等是实现教育公平的重要手段。目前我国各地均有相应的职业教育助学制度,包括免除学费及杂费等相应配套措施,但有些贫困家庭仍徘徊于求学经济压力中,一些贫困学生被迫中途退学,转而从事技术含量较低的工作求生。所以,政府需要在现行助学制度的基础上,设立专项奖助学金、专项助学贷款、专项生活补贴金等,免除贫困学子的后顾之忧。同时,制定符合行业特色的职业培训制度,因地制宜与因人而异相结合,选派优秀职业培训师定期下乡培训辅导,并合理制定人才发展规划。

(二)重视精神扶贫,加强文化引领

贫困地区不仅仅是物质资源极度匮乏,在精神层面和认知方面往往也存在问题。因循守旧的思想观念极大地抑制了贫苦地区群众自力更生、艰苦创业的信念与动力。首先,狭隘的小农经济意识,使得贫困群众墨守成规、安于现状,排斥新生事物。其次,封建的“重男轻女”“多子多福”思想,使得一些貧困群众陷入“越生越穷,越穷越生”的恶性循环。再次,腐朽的官本位思想和机械僵化的计划经济观念,使得贫困地区的一些领导干部只关心自己的“铁饭碗”,不懂得市场经济制度和运作规律,难以转变固有的工作理念和工作方法,只会照搬照抄不符合实际情况的“典型做法”,缺乏主观能动性和创造性。最后,“读书无用论”近年来甚嚣尘上,一些贫困地区的群众本来受教育程度就低,在这种观念的影响下更加缺乏致富的能力。国家提倡教育均等和教育公平,但教育的城乡不平衡依然存在,贫困地区群众普法意识不强,不了解脱贫致富相关政策,再加上目光短浅,往往看不到长远利益。同时,由于交通不便、经济条件缺乏优势,贫困地区相关部门无法邀请高新技术代表进行农技推广,导致脱贫动力不足,能力有限。职教集团作为精准扶贫的一种新型方式,需要集团内部成员为贫困地区群众提供深度服务,逐步帮助贫困群众转变陈旧的思想观念,消除精神愚昧和体验无知对精准扶贫的束缚,切实引导贫困群众产生脱贫的内生动力,并转化为脱贫致富的实际行动。

1.加强宣传的作用。当地政府、教育行政部门应派专人通过宣讲、张贴字报、利用媒体的形式大力宣传职业教育在扶贫过程中的重要地位和作用,宣传职业教育的发展理念及社会功能,提高贫困地区群众对于职业教育的认识。广泛宣传“技能改变个人命运”“技能提高生产质量”“技能提升生活品质”“技能成就人生梦想”的职业教育发展理念,使群众尊重知识、尊重劳动、尊重技术。职业院校可以利用基层党支部的力量,定期到农村走访,宣传“就业有优势,升学有通道”的办学优势和国家助学政策,引出“三百六十行、行行出状元”的鲜活典型,使群众接受就业、择业、创业的思想观念。

2.增强帮扶对象的主观能动性。帮扶对象是脱贫致富的关键主体,要让帮扶对象知道自己不仅仅是需要被救助、被帮扶的,更是物质财富的创造者和科学技术的开发者,深度挖掘群众的主观能动性和主人翁意识,引导他们自觉投入到摆脱贫困命运的浪潮中。

3.加强乡土文化建设。针对现阶段贫困地区文化落后的现状,文化部门需要立足于文化信息资源工程建设,通过完善文化服务体系,为群众提供相对配套的文化服务基础设施,具体可以通过电影展映、书屋配备等方式改善脱贫结构。提升文化建设水平的思维不能仅仅停留在“送文化下乡”,治标又能治本的方式必定在于“种文化”思维。而文化思维的后续力量在于学生,学生是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基础血液。要将精准扶贫和坚持学生优先相结合,让学生热爱自己的家乡、自愿为家乡服务。职业教育集团化办学模式助力学生成才,重视让教育反哺贫困地区建设,形成了优秀的、良性的教育回路模式,对于实现村容村貌现代化、生态文明最优化具有重要作用。

(三)集团精准发力,产教协同扶贫

职教集团对接精准扶贫要发挥产教融合、校企合作的天然优势。集团功效的发挥不应由职业教育任何“一元”单独作战,而应建立一个“区域协作、管理有序”的校企协同扶贫机制,避免集团内部资源条块分割,使集团内部的人力资源、物力资源和财力资源充分共享、优势互补,从而促进校企双方融通合作,达到精准扶贫的双赢目标。

1.深化校企合作,共育科技人才。校企合作的优劣直接影响职教集团助推精准扶贫任务的完成质量。校企双方应互相支持、互相渗透、双向介入、优势互补、资源互用、利益共享,实现合作效益最大化。尤其是精准扶贫工程以“人”为突破点,对人才的需求越来越迫切,所以逐步完善人才储备和输送机制是职教集团打赢扶贫攻坚战的制胜钥匙。要加大乡土人才和创业队伍培养力度,建设科技服务队伍,为贫困地区培养优秀的科技下乡人才,指导群众探索发家致富之路。校企双方要针对贫困地区的产业特点和岗位需求,适时调整人才培养方案;要结合企业工作实际,共同制订教学实习计划。在校企联合培养过程中,学生要经常到地方挂职锻炼,了解当地行业发展现状和变化趋势,及时调整教学内容,提升自身综合素质和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职业院校要选派教师到企业进行跟班管理,校企双方共同组织实施人才培养方案。

2.技术引进下移,实现科技扶贫。中国科学院院长白春礼院士曾说过:“针对不同地区积极开发推广特色农业和产业技术,为不同类型的贫困人群增产增收、脱贫致富提供科技服务。”目前,我国经过30多年科技扶贫工作的探索和经验总结,依靠科技项目支撑地方发展县域特色经济,已形成异地股份制扶贫模式、异地搬迁式扶贫模式、技术引进式扶贫模式三种科技扶贫可持续机制。科技扶贫对于持续增收的效益,正通过全国各地科技扶贫工作的开展而不断得到证实。职教集团有能力也有义务将科学技术带给需要脱贫的地区。职业院校、科研院所和行业企业应加强合作,探索出一条适合贫困地区的农业科技推广新模式。在政府的支持下,依托集团成员的科技、人才、基地、信息等资源优势,结合贫困地区的农业资源条件和现代农业发展特点,大力开展高端技术引进和农业科技成果的推广普及,将农业科技成果转变为推动贫困地区发展的先进生产力。

以省域的农业教学科研示范基地为中心,以科技下乡与校企合作为方式,以农业科技培训体系为支撑,形成密切联系、相互协作、相互促进的有机整体,开拓职教集团科技研究成果进村入户的新通道,为科技示范户、农业生产专业户、涉农企业、农村专业协会提供技术、信息和服务,带动农民开展农业规模化生产、产业化经营,促进农业向集约化方向发展。因此,要继续深入开展科普下乡宣传活动,以举办科普讲座、开展特色农产品种植实用技术培训、实施农业科技攻关项目等多种形式,将科技下乡活动向纵深推进,让农民群众得到实惠,不断提高贫困群众的科学种植水平,帮助他们彻底脱贫。

3.创设激励措施,构建长效机制。靠单纯的道德约束或者口头达成的临时意见是很难在职教集团长期推进扶贫工作的,因此创设激励措施就显得尤为重要。正所谓没有永远的朋友,只有永远的利益。从这个角度上来说,政府理所当然地要对从事精准扶贫的职教集团成员进行相应的利益补偿,从而确保扶贫工作机制的持续运行。除了政府在资金和政策方面的激励措施,例如向主动参与精准扶贫工作的职业院校提供更多的重大专项经费、为企業减免税收等以外,职教集团内部也应进行自我激励,找准内部的相关利益契合点。

当前职教集团的资源尚未得到全方位的整合,有些合作也基本流于形式,通过民生工程的引入,可以有效增强职教集团成员对扶贫工作的社会接受度和认可度。职教集团必须对交易成本进行核算,建立资源共享的交换原则,充分合理地利用教学与实训等基本设施。这一系列活动往往不能通过行政命令来完成,而主要是靠市场杠杆来实现。因此,要充分发挥市场在资源配置中的决定性作用,构建助推精准扶贫的长效机制。

4.联结民间力量,建立救助机制。虽然职教集团是职业场域与教育场域的跨界融合,但也仅仅是社会子系统的一部分,还需要联结一切社会力量,共图精准扶贫大业。精准扶贫工程的开展离不开社会各界的广泛参与和支持,职教集团要充分调动社会各界的力量,发挥扶贫联盟的驱动力,特别是在教育、就业、住房、医疗、保险、社会保障和收入分配等方面形成制度性保障,建立科学有效的救助机制。职教集团可发挥社会人脉作用,在经济发达地区进行招商引资,通过募捐、支教、科技下乡等形式支援贫困地区的经济发展,从而形成强大的扶贫合力。有关部门可以出台相关激励政策,进一步整合民间公益资源和力量,促使更多民间公益力量参与“造血式扶贫”,集思广益,众志成城,全社会拧成一股绳,为打好扶贫攻坚战做出更大的贡献。

[参考文献]

[1]彭晓红.职业教育精准扶贫的立论依据、困境与出路[J].教育与职业,2017(24).

[2]李鹏,朱成晨,朱德全.职业教育精准扶贫:作用机理与实践反思[J].教育与经济,2017(33).

[3]莫丽娟.精准扶贫视角下乡村小规模学校改革研究[J].现代教育管理,2017(10).

[4]郑智勇.精准扶贫视野下职业教育集团化办学模式研究[D/OL].西南大学,2017[2018-02-26].http://kns.cnki.net/KCMS/detail/detail.aspx?dbcode=CMFD&dbname=CMFD201801&filena?

me=1017846122.nh&v=MDYxMjIyNkdidThHTkRPclpFYlBJUjhlWDFMdXhZUzdEaDFUM3FUcldNMUZyQ1VSTEtmWXVkbkZ5

cmhXNzNMVkY=.

[5]陈俊.大学依托型农业科技推广模式的思路与实践——以西北农林科技大学为例[J].湖北农业科学,2014(8).

猜你喜欢
职教集团精准扶贫职业教育
职业学校家具专业人才培养互联基地建设项目的探索与研究
职教集团的基本功能和内涵发展指标
浅谈基于资源整合中职电子技术应用专业建设
“动能教育”模式下的工匠人才培养路径研究
论七年一贯制体系下本科学科建设中职业教育的重要性
深度校企合作模式的构建
刍议职业教育校企合作的有效性
翻转课堂教学模式在《PLC应用技术》课程教学中的应用
“精准扶贫”视角下的高校资助育人工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