曹利群 王宁
[摘要]加强内地西藏中职班思想政治教育是西藏地区优秀人才培养的重要保障。文章概述了内地西藏中职班思想政治教育的现状,分析了存在的问题并提出相应的解决策略,具体包括:强化系统规划,将思想政治素质作为人才培养目标之首;拓展教育内容,凸显思想政治教育针对性;丰富教育载体,促进思想政治教育方法创新;强化教育保障,锻造思想政治教师专业化水平。
[关键词]内地西藏中职班 思想政治教育 问题 对策
[作者简介]曹利群(1972- ),女,江苏新沂人,徐州幼儿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副校长,副教授,硕士;王宁(1972- ),女,陕西蓝田人,徐州幼儿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副教授,硕士。(江苏 徐州 221004)
[基金项目]本文系2017年江苏高校哲学社会科学基金项目“思想政治教育视域下的师范特色校园文化建设研究”的阶段性研究成果。(项目编号:2017SJB1997)
[中图分类号]G71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4-3985(2018)17-0094-06
由于历史原因和自然条件限制,西藏地区教育水平长期落后于内地,严重制约了西藏经济社会的繁荣与发展。2010年起国家推进“教育援藏”新举措,在内地举办西藏中职班,这对促进西藏教育事业发展,统筹西藏和内地经济社会协调发展,促进民族团结和国家长治久安具有重大的现实意义。习近平总书记在中央第六次西藏工作座谈会上强调,改变藏区面貌,根本要靠教育。西藏教育的可持续发展需要一支政治可靠、专业突出的师资队伍。面对内地西藏中职生这一特殊群体,有必要在思想政治教育中采取有效的方法和措施,将他们培养成为合格的社会主义事业建设者和可靠接班人。
一、内地西藏中职班思想政治教育现状
为办好内地西藏中职班,教育部精心遴选了具备高水平人才培养质量的内地学校,充分重视西藏中职生的培养工作,尤其是思想政治教育工作。
一是调配校内优质教育资源,组建优秀教师团队和管理团队,形成“书记主管,分管书记负责,学工部、团委主抓,院系和教师具体落实”的纵向思想政治教育组织体系。
二是完善思想政治教育制度体系,形成集思想引领、文明养成、法纪约束、专业发展、汉藏团结、心理疏导和生活指导等系列制度体系和运行机制。
三是夯实各科课堂教学,在课堂教学中潜移默化地进行爱国主义、民族精神、时代精神教育,提升学生的职业道德修养和职业认同感,培养学生坚定的从教愿望和教育情怀,坚定教育报国之志。
四是丰富校园文化活动,重视民族团结教育。通过党校团校、主题教育活动、学生社团、青年志愿者活动等工作载体,形成了学校传统德育活动与西藏民族特色文化活动交相辉映的良好局面,将“五观”教育有机融入校园文化活动中。
五是开展西藏生关爱帮扶活动,用真情与关爱密切汉藏情谊,激发西藏学生感恩回馈。高度重视对西藏学生的生活、心理和情感关爱,系统开展重大国家节庆日和藏族传统节日的庆祝活动,对学生中家庭困难和心理特殊学生给予特殊帮助和关怀,开展“导师制”和“伙伴制”,让西藏学生及时得到个性化指导和帮助。这些工作的开展,对西藏学生更快、更好地适应内地生活、了解内地文化、密切藏汉关系、推进民族团结、强化思想政治教育起到了积极的促进作用。
二、内地西藏中职班思想政治教育存在的问题
(一)思想政治教育缺乏系统规划
思想政治教育是一项复杂的系统性工程,需要强化顶层设计,将学校思想政治教育的指导思想、工作思路和战略目标在各个子系统中有计划、有步骤地落实,从而构建全员、全程、全方位的思政育人体系。但是,各校在对内地西藏中职生的思想政治教育中缺乏系统性思维,针对西藏民族学生这一群体缺乏思政教育整体规划。例如,西藏学生人才培养目标与汉族學生存在同质化,未突出培养坚定国家意识这一重要维度;在“五年发展规划”中没有内地西藏中职生的思想政治教育专项规划;在学生工作年度计划中,同样缺乏针对内地西藏中职生开展思想政治教育的工作计划,导致教育目标、思路不清晰,措施不得力,特别是不同课程间思政教育合力不足,第一课堂与第二课堂之间缺乏紧密衔接,呈现出碎片化、随意化、表面化等特征,未形成系统化、科学化、长效化的教育格局,严重削弱了西藏中职生思想政治教育的实效性。
(二)思想政治教育内容缺乏针对性
一是当前内地西藏中职班使用的是内地中职通用教材和教学素材,缺少有针对性的课程教材。教学内容不能充分贴近西藏学生的思想实际、生活经历和西藏发展的历史与现实,关于国家民族政策及“五观”教育的内容涉及较少,且缺少对少数民族优秀文化的挖掘,导致思政课内容特殊性、系统性不足,达不到预设的教育目标。二是缺乏有意识的跨文化教育。汉藏学生共同生活、学习在同一校园,必然产生跨文化交际。“跨文化交际过程中的一大主要障碍来自于民族中心主义,这种民族文化优越感常常会阻碍文化交往的顺利进行”①,因此需要学校面向汉藏学生开展跨文化教育。但是,内地学校课程设置、课堂教学、文化实践活动等环节普遍缺乏跨文化意识教育、交往能力锻炼,不利于汉藏学生对非本民族文化的理解、尊重和欣赏,导致汉藏民族学生之间容易出现隔阂、排斥甚至是矛盾和冲突。三是相对民族院校而言,内地学校开展针对西藏中职生思想政治教育的积累不够,尚未形成完整、成熟的资源体系,校园文化中缺乏浓厚的教育氛围。爱国主义教育、民族团结教育等主题在第二课堂活动中彰显不足,对反对藏独和分裂势力尚缺乏有效的教育内容和教育方式。
(三)思想政治教育方法缺乏创新性
时代在变迁,社会在变革,教育对象也在发生变化,思想政治教育要因事而化、因时而新,只有不断创新教育形式与方法,才能不断催生教育活力。首先,思想政治教育方法没有充分贴合西藏学生的特质,未关照到西藏学生的学习特点和思维方式,未考虑到西藏学生的理解和知识掌握能力,不利于西藏学生个性的表达,导致其在课堂上缺乏主动性和积极性,难以达到良好的教育效果。其次,思想政治教育没有跟上“微时代”的形势,未能将传统的思政教育与“互联网+”有机结合,创新教育形式;也未能将网络的时事热点、社会重点关注事件等与思政教育有机结合,让思政教育内容及形式更加鲜活。最后,忽视思想政治教育的隐形载体建设,内地学校普遍重视显性教育途径,重视对思政课和思政专题教育活动,但忽视借助丰富多彩的校园文化活动载体融入思政教育,不善于用学生喜爱的活动形式和乐于接受的话语表达,直接削弱了思政教育的实效。
(四)思想政治教育教师队伍专业性不足
内地学校专职思政教师队伍中缺少具有思政教育、心理学、教育学等背景知识的专门人才,现有教师大多缺乏对西藏民族地区的深入了解,对西藏的历史、现状、民族心理及社会现实认识不深,对西藏文化特别是藏传佛教了解甚少,因而对西藏学生这一特殊主体的思想特点、成长经历、生活状况、心理特征等了解不够深入。同时,大多没有接受专门的民族教育理论和教育方法指导,未能牢固树立正确的民族观、文化观,欠缺跨文化教育的观念、知识和能力,因此面向西藏学生开展思政教育的针对性不强,难以找到有效的切入点,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教育效果。
三、内地西藏中职班思想政治教育的优化策略
(一)强化系统规划,将思想政治素质作为人才培养目标之首
内地西藏学生的培养目标是由国家民族政策、西藏地区的政治经济社会发展需求和学生成才成长的需要决定的,具有质的特殊规定性。
1.明确西藏中职生培养目标及其特殊性。从西藏地区的战略地位上看,承担着为西藏培养下一代重任的教师必须具备坚定的国家意识,这样才能确保培养的学生在未来的人民教师岗位上高举民族团结大旗,传承和弘扬爱国主义精神和中华民族精神。因此,内地西藏中职班人才培养的首要目标应是培养具有坚定国家意识的学前教育师资。内地学校要清醒地认识到,在政治素质培养这一维度,西藏学生与内地普通学生的培养目标不同、内容不同、手段和方法不同。思政教师要紧紧围绕培养目标的特殊性,研究探讨思路及培养措施,并在教育教学中有计划地贯彻落实。
2.做好西藏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整体规划。西藏中职生占学生总数不足10%,属于小众群体,但这一小众群体承载着国家繁荣和发展少数民族地区的时代重任。因此,内地学校必须提高政治站位,确立系统思维,做好民族學生思政教育整体规划并分年度、有步骤地实施;优化教育资源配置,建立起思政教育实践合作平台,制定科学的工作考核及评价激励制度,形成各部门分工合作的协同育人机制,使之渗透于教育教学、生活、活动等各个环节,形成全员、全程、全方位育人的思政教育工作格局,保证思想政治教育有效实施。
(二)拓展教育内容,凸显思想政治教育针对性
1.在课堂教学中加强思政教育。习近平总书记在中央第六次西藏工作座谈会上指出:“必须全面正确贯彻党的民族政策和宗教政策,加强民族团结,不断增进各族群众对伟大祖国、中华民族、中华文化、中国共产党、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认同。”②“五个认同”是国家统一、民族团结、社会稳定的思想基础,也是内地学校开展少数民族学生思政教育的出发点和落脚点。学校必须深入推进“课程思政”建设,促使各类课程都能目标一致,实现课堂育人功能。
课堂是思想政治教育的主渠道,其中思政课是主阵地。教育主管部门首先要重视内地西藏中职生思政课程教材的编写,指导各培养学校科学选用适合的教材,使教材更加符合人才培养目标的特殊规定性要求,符合16岁初中起点入学的西藏学生的思想、学习和生活实际。学校要开展模块化教学,设置国家民族政策、中华优秀文化、中国近现代史、党史、西藏史等思政教学模块,让教育内容更具针对性。要积极推进内地西藏学生思政课程教学形式及教学方法的改革与创新,运用西藏学生易于接受的教学方式和学习方式,将系统深奥的理论转化为浅显易懂的道理,将现实社会复杂矛盾的分析转变为生动具体的教学案例,变单向灌输为双向互动,让思政课充满活力和温情;要既加强理论教学,也注重实践教学,让学生在实践中体味和感悟;要加强思政理论与实践研究,为西藏班思政课教师提供研究、学习和实践平台,提高他们的研究水平和教育教学能力。
同时,专业课程教育要突出育人导向,深入研究和挖掘专业课中的思政教育资源,提炼国家意识、爱国情怀、民族团结、道德法治、人文修养等价值要素,转化为“五个认同”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的生动载体,并落实于各门课程的教学大纲中。依托学校教学科研团队,开展西藏班教学专题教学研讨和师资培训,引导教师自觉运用马克思主义观点、立场、方法来分析研究现实问题。创建思政教育资源共享平台,实现资源共享,将育人要求和价值观教育融入专业教师的话语体系,使专业课教师成为学生价值观引领的重要力量。制定专业课程教学规范和评价标准,评选“课程思政”优秀教学案例,让课堂价值引领成为教学评价的重要维度,把教师的师德师风和服务民族学生成人成才作为教师工作质量考核的重要标尺,进一步彰显专业课程的价值引领功能。
2.积极开展跨文化教育。1992年,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发布的国际教育大会建议书《教育对文化发展的贡献》中正式提出了“跨文化教育”的概念,指出“跨文化教育”是“面向全体学生和公民而设计的,促进对文化多样性的相互尊重与理解和丰富多彩的教育”③。不同民族由于风俗、习惯、宗教、心理等方面的不同,表现出不同的民族文化,藏族学生与汉族师生双方必然面临非本民族语言、风俗、习惯、信仰和价值观的碰撞和冲突。要做好内地西藏中职生的思政教育就必须突破“跨文化教育”这一工作难点,促进师生以积极的态度开展跨文化交往,实现不同民族文化间的交流、互动与融合,促进民族团结。
一是开展民族文化教育,提倡“尊重差异、和而不同”的文化观。教师在教学内容和教学策略中应引导学生适应和理解文化的多样性,将民族的语言文字、乡土人情、风俗传统、历史发展等融入课堂与活动之中。同时,学校要组织开展形式多样的民族文化活动,鼓励汉藏学生通过参与文史、体育、舞蹈、音乐、节日等主题活动认识和理解各民族特别是藏族和汉族的风俗文化。实践层面上还可以通过汉藏伙伴互助活动、汉族家庭体验活动等,促进汉藏学生深层交往,增进了解,继而实现对不同民族文化差异的尊重、理解与欣赏,形成“各美其美、美人之美、美美与共、和而不同”的校园文化和谐氛围。
二是弘扬中华传统文化,形成“中华民族”文化认同。优秀的传统文化具有民族凝聚、教化、引导和维系的功能,蕴含着极为丰富的思政教育资源。思政教育既要渗透于人文学科课堂教学中,深化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又要拓展和创新教育载体,通过活泼生动的第二课堂活动,让汉藏学生在传统文化的熏陶下形成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引领的统一的价值标准和文化思维。这样,在校园中既保留了多元的各民族文化,又形成统一的价值观念,成为汉藏学生共同的精神维系,从而在享受丰富多彩的多元文化基础上和谐发展,最终实现各民族共同发展与和谐共处。
三是加强马克思主义宗教观教育,引导藏族学生理性对待宗教信仰。藏传佛教在西藏地区的社会土壤十分深厚,宗教渗透于信教藏民日常生活和民俗习惯中。内地西藏中职班的大部分学生来自于信教氛围浓厚的地区和家庭,从小受到信教父母及家人的影响,部分学生自然地具有了宗教信仰,或是即使没有宗教信仰,但也对宗教普遍怀有认同感。内地学校必须坚定不移地坚持教育与宗教相分离的原则,正确把握其深刻内涵,做好马克思主义宗教观教育。第一,积极开展马克思主义教育,通过政治理论课实施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教育,引导学生正确认识宗教的起源、本质及作用,自觉抵制和化解宗教的消极影响。同时,挖掘宗教文化中健康向上、向善尚美的积极因素,使之与思政教育有机结合,成为促进内地西藏中职生人格道德发展、维护团结稳定的重要维系。第二,開展民族宗教工作政策法规教育。要积极与地方民族宗教事务管理部门密切合作,加强相关政策、法律、法规的宣传教育,让教师和藏族学生正确理解国家宗教信仰的政策法律法规,避免学生对政策掌握“片面化”;建立健全藏族学生宗教突发事件应急预案,避免在校内出现传播宗教、举行宗教仪式等活动,引导学生自觉抵制非法宗教活动,辨明宗教与邪教的本质区别,警惕西方敌对势力借助宗教活动在西藏学生中进行渗透和颠覆活动。第三,尊重藏族学生的民族风俗习惯。宗教文化与少数民族风俗习惯密不可分。内地学校要充分尊重藏族学生的传统习俗,引导和发展藏族风俗习惯中的积极因素,开展爱国主义、集体主义教育;重视西藏民族节日、饮食文化、纪念仪式等重大活动的开展,增强内地西藏中职生的认同感和归属感。
(三)丰富教育载体,促进思想政治教育方法创新
“好的思想政治教育应该像盐,但不能光吃盐,最好的方式是将盐溶解到各种食物中自然而然地吸收。”④因此,教育载体的丰富与创新是思政教育走进学生心中的重要途径。
1.坚持第一课堂与第二课堂的教育衔接。校园第二课堂是第一课堂教育的延伸与拓展,是学生参与教育教学的课外主体性实践,学校应重视和关注第二课堂对西藏学生的思政教育功能。学校第二课堂活动的开展应与人才培养目标及课堂教学目标互融互补,精心设计红色文化、优秀传统文化、爱国主义、民族精神、高雅艺术、民族文化、创新创业、心理健康等活动模块,安排指导教师开展活动指导,对学生活动实施过程性评价制度,形成第二课堂学分,记录西藏中职生成长“年轮”。
2.注重校内资源和校外资源的共享。内地求学生涯对西藏学生而言是一生中宝贵的财富,学校要充分利用当地城市文化资源和社区资源为西藏学生提供丰富的社会实践和志愿者活动机会。例如,组织开展红色基地学习考察、历史古迹游览、传统文化体验等,或开展内地西藏生到社区养老院、福利院慰问走访、幼儿园实习、汉族家庭生活体验等活动,发挥社会优质教育资源在内地西藏中职生思政教育方面的功能和作用,提升西藏学生的思想政治素质。
3.实现线上与线下的教育融合。《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加强和改进新形势下高校思想政治工作的意见》指出:“加强互联网载体建设。树立互联网思维,推动传统优势与信息技术高度融合,使互联网成为开展思想政治教育的新平台。”⑤目前,互联网已成为新一代青年学生的生活方式和学习方式,内地西藏学生也不例外,因此思政教育必须顺应学生学习与生活方式的变革。要大胆尝试教学形式改革,探索“云课堂”环境下的教学,实现大量教学资源的有机整合,引导学生交流共享,有效激活课堂。课上、课下均可通过开放的网络互动平台与学生互动交流,用学生喜欢和熟悉的话语表达体系,及时反馈和引领,促进思政课程目标的有效达成。学校要重视校园网络矩阵建设,以微信公众号为中心,建立起涵盖微信、网站、QQ群、辅导员博客的新媒体传播矩阵,推动思政教育传统优势同信息技术高度融合,建设“时时可得、处处可及”的网络教育空间,实现新媒体资源的有效整合凝聚,推进网络思政教育线上线下共同成长。
(四)强化教育保障,锻造思想政治教师专业化水平
习近平总书记在中央民族工作会议上指出:“做好民族工作关键在党,关键在人。”做好内地西藏中职生思政教育的关键在于有一支信念坚定、师德高尚、爱教爱生、善做善为的专业化思政教育队伍。因此,教育主管部门和学校要高度重视思政教师队伍建设。首先是强化教师职业道德修养。“民族团结重在交心,要将心比心、以心换心。”⑥师爱是温暖和团结藏族学生的巨大力量,能够促成师生之间、汉藏之间的信任与亲近,克服猜忌、怀疑等负面情感。亲其师而信其道,教师必须对来自边疆的藏族学生赋予无私的师爱,让学生将师生情谊内化为情感认同和友好态度,并注重发挥教师的师表作用,坚持“两代师表一起塑造”,让藏族学生在未来教师岗位上代代相传民族团结教育。其次是强化师资培训。教育主管部门要完善内地西藏中职班思政教师培训机制,建立起国家、省、市三级培训制度,加强学习交流。重视对西藏历史、文化、风俗习惯以及藏传佛教等的知识培训,开展跨文化教育知识普及和跨文化教育技能的培训。最后是重视发挥西藏跟岗教师的桥梁纽带作用。西藏教育厅每年都会安排藏族教师深入内地跟岗教育,协助内地学校做好西藏生的教育管理工作。内地师生要紧紧依靠西藏跟岗老师,深入了解藏族学生的民族文化和民族心理,协调配合实施思政教育,进而有效开展有针对性的教育实践。
另外,还应着力加强藏族学生干部队伍建设。要善于运用学校党团组织和学生干部队伍,通过党校、团校、“青马工程”、学生社团等一大批思政教育平台,发挥藏族学生党员、干部、入党积极分子的作用,形成藏族学生自管自律团队,成为学生自我管理、自我教育、自我发展的有生力量,发挥他们在思政教育中的主体作用,带动和影响身边的学生共同成为中华民族团结统一的践行者和捍卫者。
[注释]
①③高雅丽.跨文化教育的内涵、必要性、开展途径及原则[J].江西社会科学,2013(10):252,249.
②人民日报评论员.牢牢把握西藏工作重要原则——一论学习习近平总书记在中央第六次西藏工作座谈会讲话精神[N].人民日报,2015-08-27.
④人民日报评论员.沿用好办法 改进老办法 探索新办法[N].人民日报,2016-12-11.
⑤中共中央 国务院印发《关于加强和改进新形势下高校思想政治工作的意见》[J].云南教育:视界时政版,2017(3):4-5.
⑥新华网.习近平:中华民族一家亲,同心共筑中国梦[N].(2015-09-30)[2018-03-20]. http://www.xinhuanet.com/politics/2015-09/30/c_1116727894.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