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艳敏
【摘要】关于如何上好语文课的问题,笔者从注重双基训练、注重提高合作探究意识、注重课堂教学环节的完整性、注重诵读、以读促思和注重提升教师的文学素养等五个方面阐述了上好一堂语文课应该注意的事项。
【关键词】语文课;双基训练;合作探究;教学环节;诵读
【中图分类号】G623 【文献标识码】A
从教以来一直在思索如何上好一堂课,好课的标准是什么?2015年暑期研修时王迎立老师的课堂无疑给了我答案。通过反复观摩王老师《兰亭集序》的授课,我认为上好一堂语文课以下几个方面是不可缺少的。
一、注重双基训练
新课程改革“淡化双基”,有的老师片面地认为课堂不再需要双基训练,这其实是对课程标准的误解。新课程改革的一个重要方面是改变由过去单纯的知识传授向传授知识与培养学生情感态度价值观转变。但这并不意味着语文课堂不再需要双基,中小学语文必须始终贯彻双基训练,打好基础,这是必不可少的环节。王老师在《兰亭集序》的授课过程中一方面注重字音、字形等基础知识的落实,另一方面注重文言文中“言”的落实,即重点实、虚词和特殊句式等文言现象的落实,这无疑是对双基最好的展示。
二、注重培养学生的合作探究意识
新的教学理念随着教育实践的深入不断更新,新的课程理念要求我们教育工作者转变角色,转变观念,不断更新自己的知识,面对这一理念,如何在课堂教学中充分有效的发挥学生的主体地位是我们每一位老师都亟须解决的问题。从六位老师的课堂视频来看,每位老师都注重学生的主体地位,采用自主、合作和探究的学习方式,培养学生的合作探究意识,这是课堂的亮点之一,但是在授课过程中有的老师虽然采取了学生讨论这一环节,却有流于形式的弊端。一堂好课必须贯彻自主、合作和探究的学习方式,此种学习方式是在老师的组织下高效地学习,它需要老师的全程参与和指导,而不是放任自流,为了讨论而讨论,流于形式。学生的参与度也是衡量一堂好课是否有亮点的标准之一,因此既要尊重学生的个性又要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二者不可偏颇。王迎立老师在讲到王羲之的生死观时,注重引导学生交流读过的抒人生无常之感、发时不我待之叹的古代诗文。学生积极参与,努力回忆自己的知识储备,课堂效果非常好。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变被动为主动。挖掘学生的潜力,激发和培养他们的兴趣,使学生积极、乐于参与课堂教学。只有这样,师生、生生才能碰撞出思维的火花,才能真正创造出高效课堂。
三、注重课堂教学环节的完整性
课堂教学环节的完整性,会让我们的课堂大放光彩。公开课毫无例外地会保持教学环节的完整性,作为一堂常态课,我们也应该本着公开课的原则,保持教学环节的完整性。切实贯彻语文学科是工具性和人文性的统一这一理念。王迎立老师的《兰亭集序》,上课伊始即用“《兰亭集序》为何称为奇文?”导入,紧接着呈现出本课的教学目标,随后是实虚词等“言”的理解,落实完“言”的知识又回归到“文”的讲解,穿插学生的讨论,最后设置巩固练习,一百字左右的文字阐述自己对本文中王羲之的积极的生死观的感悟。教学环节完整,目标清晰,落实到位,学生学有所获。
如果我们的语文课堂教学能对每一个环节仔细推敲设置,注重课堂教育的有效性和教育過程的完整性,尤其是精心设置最后的巩固练习环节,把它作为本节课的教学目标是否完成得最好的反馈。那么学生的学习价值便会得到更高的体现,我们的语文课堂也就会更有意义。
四、注重诵读,以读促思
《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标准》对“阅读”的规定,其中包括“能对课文进行阐发、评价和质疑”“感受文学形象,品味文学作品的语言和艺术技巧的表现力,初步鉴赏文学作品”。怎样提升学生对课文阐发、评价和质疑的能力?怎样培养学生鉴赏文学作品的能力?最基本也是最重要的就是应该注重让学生反复朗诵文本,结合文本语言去品味其中的情感,真正实现在朗诵中提升感悟,在感悟后学会朗诵的教学目标。
王老师授课时在讲到“乐——悲——痛”等时,反复让学生诵读进而体会作者要表达的情感正是这一目标的切实体现。
提高学生的阅读素养,最重要的是培养学生的阅读兴趣,让学生喜欢上阅读,把阅读当成一种习惯,一种生命中不可或缺的元素。教师在教学过程中也要培养学生的阅读素养,例如通过每节课课前的诗歌美文朗诵、开展一些“诗文朗诵会”、倡导学生为班级同学推荐“我心中最美的文章”等一系列活动切实提升学生阅读兴趣,让学生在阅读中真正读出快乐、读出味道、读出享受。
五、注重提升教师的文学素养
随着应试教育向素质教育的转变,对教师素养的要求越来越高。一名合格的教师不仅要对自己本专业的内容熟记于心,更要涉猎广泛,提高自己的综合素养。文学功底深厚的教师更能创造出有个性、有诗意的课堂。
作为一名语文老师,在对教材深入钻研的基础上,扩大自己的视野,从更高的层面深度培养自己对文学作品的理解和感悟能力,力求做到授课语言精练、准确,点评到位。只有这样才能完成教书育人的任务,才能在授课过程中旁征博引,游刃有余。王老师在讲到课文中的生死观时,援引孔子、司马迁等名言名句,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王羲之阐明的生死观,既丰富了课堂内容,又开阔了学生的视野。这也是我们每位教师应该毕生追求的。
教学是一门充满遗憾的艺术,未来的道路任重而道远,让我们且行且思,且行且进步。
(编辑:张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