杨春林
【摘要】优秀的本土文化蕴含着中华民族丰富传统美德,是滋养一地文化发展的重要营养资源。作为一个历史文化悠久的县城,舟曲是甘南“文化大县”之一,具有许多优秀且多彩的本土文化。在舟曲幼儿园教育中融入这些优秀的本土文化,将会极大开阔幼儿的视野,完善幼儿的知识体系,进而提升幼儿的文化修养,对今后幼儿价值观、世界观和人生观的进一步形成具有非常明显的作用。本文通过对舟曲优秀本土文化在幼儿园当中的渗透情况进行调查研究,探究如何更好地使这一教学策略在当地幼儿园中开展下去,并将会对全国其他地方幼儿园产生哪些借鉴之处。
【关键词】优秀本土文化;幼儿园教学;教学策略
【中图分类号】G632 【文献标识码】A
幼儿教育一直是我国教育体系当中的一个重要和基础环节,幼儿教育的成败,直接关系到学生能不能适应今后的学习过程和成为有用之才。幼儿教育的方法有许多种,其中,在幼儿教育中引入当地优秀的本土文化是其中一种重要的教学方式。舟曲是一个具有丰富的优秀文化的地区,当地的民俗民风中蕴含着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并且在长期的发展过程中已经基本与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相融合。在舟曲本地的幼儿园教学中引入这些优秀的本地文化,将会使处在思维启蒙期的幼儿感受到祖国文化的丰富多彩和悠久绵长,促使幼儿形成健全的人格。
一、教师要在课程设计过程中穿插和融入本地优秀的文化
在对幼儿进行本土优秀文化的传承与培养过程中,教师一定要认识到幼儿在教学中的主体性地位。在具体的教学实践中,教师要紧紧围绕如何提升幼儿学生对于本地优秀文化的认同感进行教学工作的开展,同时也要以《幼儿园教育指导纲要》和《3—6岁儿童学习与发展指南》为指導进行理论层面的认识与学习。教师在课时安排过程中,要在根据学生学习特点的基础上穿插融合当地的优秀本土文化,使学生不仅能够学到符合他们年龄段的知识,而且也能够接触到当地丰富悠久的优秀文化,提升自身对于家乡的认同感和自豪感。例如在舟曲当地的幼儿园中,教师在具体教学中就可以穿插和引用一些具有舟曲特色的优秀文化,比如舟曲的刺绣和绘画在全国都比较有名。结合这一优秀文化特点,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就可以向幼儿对这一部分的文化进行一个展示,具体可以通过让他们观看教师的演示或者亲自实践的方式进行。教师在幼儿学习过程中也可以穿插讲解一些这些优秀本土文化背后的故事,进而使幼儿对于本地的优秀文化有一个更加立体、全面性的认识。
二、教师要努力营造让幼儿体验本土优秀文化的氛围
本土优秀的传承与发展离不开一种浓郁的教育环境,只有在一种浓郁的本土文化学校环境中,教师才能够更加游刃有余地开展教学工作,而学生在这样一个过程中也才能对优秀本土文化产生兴趣,从而对本土优秀的文化有一个更深层次的想象与创造。教师在营造一种能够让幼儿对本土文化具有体验性的教学实践中一定要努力使这种教学环境与学生之间具有亲密度,让幼儿喜欢上这种教师营造的本土优秀文化氛围,并能够不断使自身体验到这种氛围的方方面面。例如在向当地的幼儿介绍本地优秀文化时,舟曲本地的教师就可以依据当地特色营造这样一种文化氛围,比如说舟曲当地的民间音乐非常具有特色。教师在具体教学中就可以为学生营造这样一种富有当地音乐特点的教学环境,像具体的可以邀请一些当地的民间音乐传承人到幼儿园里面来,为幼儿学生呈现一场富有当地特色的音乐饕餮大餐。音乐具有非常强的感染性,学生在这样一种富有本地特色的民间音乐氛围中很容易被吸引进去。教师要抓住学生学习的这一时机,适时出击,让学生体验到本土文化的强大魅力,进而使他们能够进一步探索、研究下去,提升自身的本土文化学习水平和能力。
三、教师要在幼儿学习本土优秀文化过程中发挥课堂与家庭结合的教育功能
在幼儿教学中,除了和教师接触密切以外,幼儿最亲密的人和最熟悉的环境就是他们的家人和家庭了。因此,在将舟曲优秀本地文化渗透到当地幼儿园教学过程中,就可以让家庭与幼儿园通力合作,共同把当地优秀文化融入幼儿的日常学习过程中。比如幼儿园会定期组织幼儿的家长开展家长会,在家长会中,教师就可以和家长就舟曲本地的优秀文化如何在学生的学习过程中展开进行探究。幼儿教师可以就舟曲本地的剪纸内容对学生展开教学,但是由于课堂教学时间有限,因此,教师可以和家长进行沟通,安排学生在家庭里面也可以进一步进行剪纸学习。通过这样一种教师和家长进行沟通协作的方式,让学生对本地优秀文化的学习,可以使学生有更多的时间学习舟曲本土的优秀文化,进而使学生的本地优秀文化的学习能力不断增强。
四、结语
在幼儿教学中开展本土优秀文化教学,一定要做到既要符合当地的文化特点,也要结合学生的学习天性。具体的,以舟曲本地优秀文化在幼儿园活动中的教学为例,可以在课程设计中穿插当地优秀文化,同时也要营造浓厚的本土文化教学氛围和打通家庭和课堂之间的交流壁垒。通过具体实际的教学,真正使舟曲本地优秀文化融入幼儿的学习中。
参考文献
[1]魏娜.在幼儿园教育教学中渗透民间艺术文化的策略[J].教育,2016(6)
附 注
本文经甘肃省教育科学规划领导小组批准,课题被列为甘肃省教育科学“十二五”规划课题。
(编辑:龙贤东)